广告
加载中

DeepSeek流量下滑 这半年梁文锋都干了啥?

闫俊文 2025/07/15 09:44
闫俊文 2025/07/15 09:44

邦小白快读

DeepSeek近期流量下滑但仍是用户量最大的AI工具平台,面对竞争保持产品快速迭代。

1.用户量变化:移动端月活从1.94亿降至1.69亿,仍领先豆包、腾讯元宝等竞品。

2.产品功能升级:新增微信扫码登录、拍照识文字等功能,安装包仅42.4MB,负载轻量化。

3.技术优化:最近90天服务在线率超99%,基本解决卡顿问题,团队快速迭代5个月更新25次。

4.行业动向:豆包、Kimi等竞品已推出Agent功能,DeepSeek通过招聘储备智能体人才。

5.团队特征:成员多为00后毕业生,年轻且技术驱动,背靠幻方量化资金支持。

DeepSeek在激烈竞争中通过技术优化和用户体验升级保持品牌优势。

1.用户粘性策略:微信授权登录降低门槛,对话历史总结为“任务”提升交互效率。

2.品牌定位:坚持AGI长期生态目标,创始人专注技术研究,与OpenAI组织架构调整形成对比。

3.竞品动态:阿里、腾讯加速追赶大模型,豆包/Kimi已布局Agent功能,行业进入应用落地前夜。

4.用户行为洞察:Agent功能需用户输入更多意图数据,可能形成新的使用习惯壁垒。

5.团队形象:年轻化团队塑造技术极客品牌标签,持续强化模型能力建设。

大模型初创公司面临融资压力,转向C端应用寻求突破口。

1.融资现状:头部公司进入B轮融资阶段,需通过商业化缓解资金压力,智谱AI已启动IPO。

2.商业模式:Agent功能可能重构用户数据价值,形成深度数据飞轮反哺模型。

3.风险提示:超级APP可能仅获取浅层数据,需结合深度功能构建壁垒。

4.合作机会:DeepSeek开放全栈开发、产品设计等岗位,寻求智能体产品合作伙伴。

5.兜底优势:幻方量化持续输血,相较于同行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AI产品功能升级驱动硬件适配和制造需求。

1.硬件需求:拍照识文字、文件上传等功能或刺激摄像模组、扫描设备的定制需求。

2.轻量化趋势:42.4MB安装包反映软硬件协同优化需求,对嵌入式设备提出更高要求。

3.生产改造:云资源优化经验可复用于智能制造,弹性计算平台需求增长。

4.设备交互:Agent调用外部工具能力,可能催生新型工业控制接口标准。

5.材料革新:移动端高频使用场景对电池续航、散热材料提出更高技术标准。

AI行业显现云服务优化和智能体解决方案新机遇。

1.技术痛点:卡顿问题需云资源动态调度方案,API服务稳定性达99%成基准线。

2.解决方案:分布式高性能计算平台开发、弹性伸缩架构设计需求凸显。

3.数据管理:Agent产生的用户意图数据存储分析需求增长。

4.安全合规:微信登录带来的用户信息获取需数据脱敏技术支持。

5.工具生态:智能体调用外部工具需求催生API连接器开发市场。

AI平台竞争进入体验优化与生态建设新阶段。

1.运营策略:DeepSeek每月5次更新频率成为行业基准,需配套自动化测试工具。

2.招商方向:智能体产品生态建设需要第三方开发者接入,平台分成模式待探索。

3.风险规避:数据飞轮构建需防范隐私泄露,合规审核系统需求增强。

4.资源分配:云资源动态调度能力直接影响用户体验,成为平台核心竞争力。

5.差异竞争:安装包大小差异显示功能取舍策略,轻量化或成细分突破口。

AI发展路径呈现技术创新与生态建设双重挑战。

1.技术哲学:OpenAI的迭代部署模式在DeepSeek得到验证,小步快跑成为主流策略。

2.产业瓶颈:超级APP数据价值有限,Agent或成突破数据深度的关键路径。

3.组织变革:200人左右年轻团队支撑亿级用户产品,验证扁平化研发效率。

4.生态启示:参照安卓发展史,AI生态建设需数十年持续投入与并购整合。

5.监管前瞻:用户意图数据积累引发隐私保护与数据所有权归属新课题。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7月3日,国外一家名为Semianalysis的半导体研究机构发布了一份报告,该机构的数据显示,DeepSeek的用户使用率已从年初7.5%的峰值明显回落,官网流量同期下滑至3%。

除了官网,DeepSeek的客户端流量也下滑了,据QuestMobile数据,截至5月,DeepSeek移动端月活跃用户规模为1.69亿,相较于3月的1.94亿规模,跌落2500万,但它仍是用户量最多的AI工具平台,比字节跳动豆包、腾讯元宝的用户量都多。

尽管流量下滑,但这也并未撼动DeepSeek和其创始人梁文锋的定力。

梁文锋志在AGI(通用人工智能),被外界认为是一位拥有纯粹技术理想的人才。在2024年7月的一次专访中,他提到,“当前阶段是技术创新期,而不是应用爆发期。从长远来看,我们希望建立一个生态系统,让行业直接使用我们的技术和成果。”

目前,2025年已逾半载,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称,“2025年也许就是从技术加速期到应用加速期的转换点,应用全面落地的雷声已经隐隐可闻。”

DeepSeek是中国版的“OpenAI”,既拥有最强的底层模型,又是拥有C端用户数量最多的AI产品,但现在,在大模型方面,它面临着阿里巴巴、腾讯等科技公司的追赶,流量遭遇挑战,在AI应用方面还没有更深的公开布局。

目前,OpenAI在应用层面先行一步,它已经将技术和产品应用实现了组织层面的拆分。今年5月,OpenAI的创始人、CEO山姆·阿尔特曼任命菲吉·西莫为“应用CEO”,后者将负责领导公司的产品、业务和其他职能,向阿尔特曼汇报,而阿尔特曼将更专注于研究、计算和安全系统,他在社交平台上说:“在我们接近超级智能时,这些尤其重要。”

不过,今年4月的一则招聘,让DeepSeek在智能产品人事方面的准备露出了一丝端倪。

今年4月22日,DeepSeek官网发布了一则“产品&设计”的招聘信息,该岗位标注“急”的红色字样。根据官网,该岗位寻找能贯穿AI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复合型人才,候选人需要具备技术理解力、用户洞察力和系统化思维,共同打造以LLM(大语言模型)技术为核心的下一代智能体产品体验。

什么是下一代智能体产品?目前业内普遍将AI技术的落地应用称为Agent,即智能体,它拥有调用工具,与外部环境交互,分解任务并完成任务等能力。

OpenAI首席产品官凯文·威尔在一次采访中说,OpenAI的产品路径并非由一份清晰的产品需求文档(PRD)主导,它是一种在不可预测性中构建未来的全新模式,这是研究、产品与工程团队之间的一种紧密循环,而这种模式的核心,是迭代部署(Iterative Deployment)的哲学。

和老同行OpenAI一样,对于梁文锋和DeepSeek来说,始终保持迭代也是其通向AGI目标的必由路径。

DeepSeek小步快跑

《中国企业家》观察到,近期,DeepSeek对其产品使用进行了更新。

6月,除了手机验证码登录之外,DeepSeek新增了“微信扫码”登录,用户扫码之后,它会获得微信昵称、头像等信息,但仍需绑定手机号。

一位行业人士说,“微信授权登录”属于微信开放平台的一个对外开放的能力,主要是降低注册门槛,方便快速登录,并不意味着双方存在官方合作。

其另一次重大升级是在5月28日,DeepSeek-R1升级为“0528”版本,伴随着模型能力提升,其网页端与APP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比如新增了支持“拍照识文字”“图片识文字”与上传文件功能;用户的对话历史列表不再是“具体问题”展现,而是总结为“某个任务”。

由于DeepSeek这几个月不断优化,它变得更流畅了,《中国企业家》记者统计了DeepSeek的服务状态,最近90天内,其API服务和网页对话服务的在线率超过99%,除5月28日、7月1日、7月2日等时间约5至40分钟不等的中断时长之外,它完全解决了2月爆火以来的卡顿问题。

一位行业专家告诉《中国企业家》:“DeepSeek一直在优化其终端产品的体验,比如解决卡顿的问题,有可能是DeepSeek云资源优化得好,或者加强了资源投入。”

但相较于友商的大步快跑,DeepSeek的产品更迭像是小步快跑。

以苹果应用商店为例,最近5个月内,DeepSeek的更新频次为25次,目前版本为1.26;豆包为20次,目前版本为9.3版本;腾讯元宝为25次,目前版本为2.29;Kimi的更新频次为25次,目前版本为2.22。

DeepSeek上线时间为今年的2月,豆包推出内测是2023年8月,腾讯元宝是2024年5月,Kimi则是在2023年10月,考虑到上述几个产品的上线时间差异,DeepSeek的产品更迭速度并不慢。

此外,《中国企业家》还比较了DeepSeek、豆包、腾讯元宝、Kimi等产品在苹果商店的安装包大小,分别是42.4MB、240.1MB、165MB、84.1MB,安装包大小意味着功能负载的多寡,一般而言,产品功能越多,其安装包越大。

目前,豆包、Kimi分别升级了Agent功能。6月11日,豆包内测上线了“DeepResearch深度研究”功能;6月21日,媒体披露,月之暗面Kimi发布首个Agent产品Kimi-Researcher(深度研究),并开始小范围灰度测试。

除了在产品层面渐进式更新,DeepSeek早在4月份就扩充团队,为智能产品做人事准备。

除了招聘产品与设计岗位,DeepSeek的招聘还包括“全栈开发工程师”,该岗位要求“设计开发高吞吐的弹性可伸缩的深度学习大模型应用;持续迭代公司分布式高性能智算平台界面,优化产品用户体验”。

目前,DeepSeek团队约130人,大多是2002年、2003年后出生的国内高校毕业生,2000年以前出生的在团队内都算是“老人”,他们的特点是年轻、有激情、热爱技术。

初创公司发力C端

对于大模型初创公司,为什么必须要做出一个超级C端应用产品?

第一,为了融资。一位头部的投资人告诉《中国企业家》:“市场上不断地吹风,它们再不交商业化答卷,没有下一轮了,这是事实。再加上它们已经进入到growth stage了,没钱了,本来就没有人投了,光说模型故事已经讲不下去了。”

据天眼查,“AI六小虎”中的阶跃星辰、MiniMax、月之暗面的融资已经到了B轮,这是公司由初创期转向成长期的标志,这时候,决定了它能否成长为一个“巨头”。在移动互联网时期,这个阶段的初创公司会得到来自大洋彼岸的资本补充,但现在,这笔弹药消失了。

市场不等人,AI明星公司正在另寻出路,其中一条路径是登陆一级市场,寻求IPO。目前,智谱AI已经递表,冲击上市,MiniMax也计划冲击港股。

第二,是为了模型能力成长。

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魏凯告诉《中国企业家》,明星模型公司有超级APP,拥有海量数据并不一定能让模型能力变得更好。“超级APP只会沉淀很浅层的数据,大量用户数据不会在APP上,因此,聊天机器人类型的超级APP,如果不附加其他深度应用功能,就很难构造自己的数据飞轮。”

但Agent出现了,用户为了解决问题,必须给Agent输入更多“意图”(Context)以及专有信息,用户用得越多,Agent越了解用户,这可能让APP建立用户壁垒。

近期,大模型初创公司密集推出Agent产品:2024年12月,阶跃星辰“冒泡鸭”停止大范围投入,AI助手产品“跃问”更名为“阶跃AI”,转向智能体;MiniMax将海螺AI官网和APP更名为MiniMax,Slogan也变更为“MiniMax-你的AI智能助手”。

和这些国内大模型同行相比,DeepSeek目前在商业化方面有兜底保障。很多业内人士的共识是,DeepSeek不是一家单纯的创业公司,它背靠的幻方量化可以持续向其输血。

梁文锋曾在接受《暗涌》采访时称,DeepSeek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生态。但参照谷歌的安卓生态以及苹果的iOS生态,这些大公司持续投入数十年,才能建成一个完整的技术和应用生态。

在《安卓传奇》这本书中,一则推荐序言这样写道:“Android的诞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是正确的时机、正确的团队、正确的决定和大手笔的投资相乘带来的结果,比如为了解决手机专利的问题,它于2012年以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手机巨头Motorola(摩托罗拉)。”

开源并不具备商业化,构筑在安卓之上的是谷歌的搜索系统,可以在每一次搜索中获益,而移动搜索的规模,还数倍于PC搜索。

现在,DeepSeek的AI生态之路才刚刚起步。

注:文/闫俊文,文章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公众号ID:iceo-com-cn),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