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不种一粒咖啡豆 这个县城却让全国喝上9.9元咖啡

刘萍 2025/07/10 17:45
刘萍 2025/07/10 17:45

邦小白快读

昆山不产咖啡豆却成为全国咖啡供应链核心枢纽

1.昆山掌控全国60%生豆进口量和烘焙产能,每2杯咖啡就有1杯原材料经过昆山。2024年全国进口18万吨生豆中,昆山占比近60%。

2.产业崛起关键事件包括2003年引入星巴克、2017年落地首条咖啡产业链企业,2020年引进星巴克创新产业园和瑞幸烘焙基地,形成“双巨头”格局。

3.消费端已形成完整生态,本土品牌群青咖啡服务全国1000多家门店,维咖瑞获5000万元融资,乡村咖啡馆密度堪比上海核心区。

4.价格战背景下,昆山产业链支撑9.9元咖啡普及,通过仓储物流优势实现3小时覆盖华东2000家门店。

昆山咖啡产业链为品牌发展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1.供应链保障方面,生豆交易分拨中心可存储5万吨原料,路易达孚等头部供应商聚集,90%企业原料采购本地化。

2.产品创新案例:维咖瑞融合昆曲文化开发特色产品,群青咖啡构建“咖啡+培训+烘焙”多业态模式。

3.消费趋势显示,2024年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达22.24杯,县域市场咖啡店密度突破认知,乡村场景成新增长点。

4.品牌扶持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创业补贴和孵化园支持,诺丁顿依托本地供应链实现200家门店扩张。

昆山模式揭示咖啡产业新兴机遇与运营策略

1.政策机遇:专业咖啡交易分拨中心和“咖啡产业指数”建设,将形成市场定价话语权。跨境电商可关注年增18.1%的3133亿产业规模。

2.合作模式创新案例:星巴克创新产业园整合物流覆盖华东门店,瑞幸烘焙基地采用智能制造实现3万吨年产能。

3.风险提示:价格战持续背景下,建议中小卖家对接群青咖啡等ODM服务商控制成本,关注维咖瑞非遗文化联名款溢价空间。

4.县域市场拓展启示:柴王弄等街巷出现咖啡店扎堆现象,乡村场景可采用“咖啡馆+农产品展销”复合业态。

昆山咖啡制造业展现智能化转型样本

1.生产需求:星巴克产业园使用自动化烘焙线,瑞幸基地配备AGV物流机器人,设备更新需求强烈。生豆仓储需恒温恒湿技术,年周转量超10万吨。

2.技术升级案例:群青咖啡自建烘焙工厂实现柔性生产,可同时服务1000家门店定制需求。交易分拨中心应用区块链溯源技术。

3.产业配套机遇:咖啡渣回收加工成环保材料,2023年产业大会设立包装材料专区,吸引30家配套企业入驻。

4.政策支持:开发区对数字化改造提供15%补贴,智能仓储设备进口享受关税优惠。

咖啡产业数字化解决方案需求凸显

1.物流痛点:需构建2小时港口辐射圈冷链体系,解决生豆从上海港到昆山的温控运输。星巴克产业园采用WMS系统提升周转效率。

2.技术应用场景:区块链在生豆溯源中的应用,AI烘焙曲线优化系统需求增长,2023年产业大会设智慧物流专题展区。

3.金融服务机遇:咖啡豆仓单质押融资规模年增40%,第三方质检认证服务缺口明显。

4.营销解决方案:维咖瑞借助AR技术呈现昆曲文化,小程序私域运营使复购率提升35%。

昆山构建咖啡产业平台经济新范式

1.平台建设:全国首个咖啡交易分拨中心实现“买全球卖全国”,配套5万吨智能云仓和供应链金融服务。

2.招商政策:给予入驻企业首年仓储费减免,对年度交易额超亿元商户奖励物流补贴。

3.风控机制:建立咖啡豆质量评级体系,对瑕疵豆超标供应商实行黑名单制。价格监测系统覆盖全球15个产区数据。

4.运营创新:开发产业指数涵盖供应链、消费指数等维度,计划2025年发布全球咖啡昆山指数。

县域经济“无中生有”发展的昆山模式

1.产业跃迁机制:从代工生产(1992年摩卡咖啡)到掌控标准(咖啡产业指数),体现“要素集聚-链主引领-生态构建”三阶段演进。

2.政策启示:通过设立孵化园培育群青咖啡等本土企业,配套税收优惠吸引星巴克等链主,形成“龙头企业+专精特新”梯队。

3.理论创新点:打破资源禀赋决定论,验证“地缘优势+制度创新”的县域产业突围路径。毗邻上海使物流成本降低30%,政策迭代速度比地级市快1.5倍。

4.现存问题:本土品牌市占率不足15%,如何平衡产业链控制力与市场终端话语权值得持续观察。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这个夏天的热浪,由“苏超”的爆火率先点燃。

6月29日,苏州队坐镇昆山奥体中心迎战扬州队。作为江苏省唯一通过国际足联认证的最高标准专业足球场,当天昆山奥体中心涌入43617名球迷,创下“苏超”单场观众纪录。

虽然该纪录后来被南京奥体中心打破,并不妨碍昆山跟着出圈。燃情“苏超”主场背后的昆山,已连续20年位列全国百强县之首,是众所周知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

但可能很少人知道,其咖啡业也强悍到要剑指千亿规模,去年更是被国际咖啡品鉴者协会授予“国际咖啡之都”的称号。

目前,昆山掌控着全国60%的生豆进口量、60%的烘焙产能,相当于每2杯咖啡中,就有一杯的原料经过昆山。咖啡消费端的9.9元价格战打了好几个回合,少不了昆山的功劳。

昆山成功把咖啡产业卖到全世界,居然不产一粒咖啡豆!

“无中生有”,昆山的咖啡速度

咖啡与茶叶、可可并列为世界三大饮品,但受制于地理区隔、经济文化发展差异等因素,咖啡豆从传说中的公元4世纪在非洲埃塞俄比亚被首次发现,到走向欧美、乃至亚洲地区,这段旅程历经千年。

等来到中国时,已经是19世纪。1892年法国传教士在云南宾川率先种植咖啡,云南多地成为重要种植区。如今,云南咖啡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据了全国总种植面积和产量的98%以上。

而昆山与咖啡的缘分,起步则要晚得多。在昆山,流传着一个关于“脸盆咖啡”的故事。

1986年春节,昆山开发区内一家企业为迎接挪威工程师到访,公司副总专程到上海买来咖啡招待外宾。

当地服务人员没有接触过这“棕色液体”,以为跟中国人常喝的大碗茶、酸梅汤类似,也是用盆盛着,用碗舀着喝,于是服务员便直接用脸盆盛着咖啡端到桌上,让在场人员错愕不已。

故事细节已不可考,但在那个连速溶咖啡都属奢侈品的年代,这座江南县城与西方饮食文化的巨大鸿沟是真实存在的,昆山人几乎不知咖啡为何物。

谁曾想,这场略显尴尬的邂逅,埋下了改写昆山产业格局的伏笔。

没什么“咖啡基因”的昆山,前期和咖啡的关系有些“慢热”。

1992年,台湾的摩卡咖啡进入昆山,把易拉罐咖啡的生产线转移到昆山生产。此时,昆山仅是“生产基地”,尚未触及产业核心。

转折发生在2003年8月28日,江苏省第一家星巴克门店在昆山开张。背后是昆山开发区已聚集大量外资企业,催生了稳定的咖啡需求。这个看似普通的门店,成了昆山咖啡产业发展的新起点。

事实上,早在星巴克门店开业前5个月,也就是2003年3月14日,昆山弘惠食品有限公司在昆山成立,企业类型为港澳台法人独资,主营食品生产业务,涵盖咖啡、含茶制品、代用茶及茶饮料开发,同时开展农副产品粗加工。但该公司真正开始从事咖啡豆烘焙业务的时间,要等到2014年被顺大集团收购后。

而星巴克的到来,让昆山意识到,咖啡不仅是饮品,更是一条贯通全球的产业链,便开始系统性深耕。

任何产业的崛起都离不开政策的助推,昆山咖啡也不例外。当地政府给咖啡产业提供税收减免、创业补贴等支持,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昆山开发区还专门设立了“咖啡产业孵化园”,吸引创业团队入驻。

2017年,亿政咖啡入驻,是昆山第一家专门聚焦咖啡产业链核心环节的企业,见证了昆山咖啡产业从无到有的崛起。

2020年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签约落户,同年越南中原咖啡、日本三井物产、法国路易达孚等全球头部企业跟着扎根,2022年瑞幸咖啡签约落户并动工,标志着昆山咖啡产业驶入快车道。

至此,星巴克与瑞幸形成“双巨头”支撑。前者代表全球咖啡巨头的中国战略,后者折射本土连锁品牌的扩张野心,共同为昆山注入从烘焙加工到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能力。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咖啡生豆进口数量维持高速增长,全年总进口量达到18万吨以上,仅昆山一城,就占据其中近60%。

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外宣负责人曾表示,星巴克每一杯经典浓缩咖啡里,都有云南咖啡豆。而全国平均不到两杯咖啡中,就有一杯源自昆山。

从西南边陲到东部沿海,两地站在咖啡链的头尾两端,一个是中国咖啡之都,一个是国际咖啡之都,共同见证咖啡产业在中国的迅速崛起。

这一切的完成,至今不过20年出头。

从“一颗生豆”到“一杯咖啡

千亿产业链的可能性

产业萌芽的底层逻辑,往往藏在时代的缝隙中。昆山咖啡的发展轨迹,始终与开放程度紧密相连。

40年前,昆山还是典型的“鱼米之乡”,稻麦油、鱼虾构成了经济的基本盘,阳澄湖大闸蟹就是昆山最有名的特产,曾有“产量不高、贡献不小、收入不少、生活蛮好”的说法。

改革开放后,周边县市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昆山因工业基础薄弱、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缺人才等难题,发展慢了半拍,工业产值只有周边县市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沦为大家口中的“小六子”。

这种落差倒逼昆山寻求破局。幸运的是,昆山有着极好的区位优势,地处长三角经济腹地,还和上海挨得特别近。昆山得名自小昆山,这座山峰经历长期行政区划演变,现在属于上海松江,可见其关系之近。

这种“地缘亲缘”让昆山得以承接上海的要素外溢红利。当台资企业向长三角大规模转移,昆山凭借区位优势大力引进台资企业,1990年10月江苏首家台资企业——顺昌纺织有限公司落户昆山开发区,迅速聚集了沪士电子、富士康等大批企业。

在这期间,昆山不仅积累了制造业代工经验与产业配套能力,更培育出“为外资配套、与全球对接”的产业思维,这恰是日后咖啡产业崛起的隐性基因。

2014年,顺大集团收购昆山弘惠食品有限公司。顺大集团是一家研发生产咖啡、茶叶以及多种食品添加剂的集团企业,为国内外知名的食品及餐饮品牌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如上文所提,弘惠食品主要从事咖啡固体饮料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收购完成后,顺大集团正式在昆山开发区投资设厂布局咖啡产业,弘惠食品开始做咖啡豆烘焙业务。

由于咖啡豆大多为国外进口,昆山“背靠上海借东风”的优势再次凸显。2017年,亿政咖啡落地昆山,成为这里引进的第一家咖啡企业。该企业隶属于路易斯集团,投资总额5000万美元,为肯德基、Costa等国际知名餐饮连锁集团提供咖啡、茶等相关配套产品。

昆山咖啡产业的真正跃升,在于构建了“从一颗生豆到一杯咖啡”的全链条能力,而头部企业的重仓布局成为关键推力。

2023年9月,总投资2.2亿美元的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投产。这是星巴克在中国打造咖啡生产和物流基地的最大投资项目,相当于11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整合了生豆进口、烘焙、包装、物流等全环节,补齐了星巴克在中国垂直产业链的最后一环。

对星巴克来说,从昆山出发,3个小时内,物流能覆盖华东地区2000多家门店,这是星巴克在中国门店数量最多、也最密集的区域。同时,昆山距离上海洋山港和外高桥仅有两个小时车程,而它们是咖啡生豆进口到中国重要的港口。

次年4月,瑞幸投资1.2亿美元的烘焙基地落地,年产能3万吨,是国内目前产能最大的咖啡烘焙加工厂。

昆山对咖啡产业的期望,是做到千亿规模。要实现该目标,仅靠产业链的生产环节并不足够,销售、交易环节也要抓在手里。

自2022年起,中国(昆山)国际咖啡产业大会与咖啡文化节每年举办,成为链接全球的窗口。

2023年,昆山建起全国第一个专业咖啡交易分拨中心,汇聚全球的优质咖啡豆,可存储5万吨咖啡生豆,让八、九成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料不出昆山就能买到。

而“咖啡产业指数”的打造,是昆山试图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话语权。正如 “星巴克指数”反映区域活力,昆山指数或将成为观察中国咖啡市场的“晴雨表”。

消费端的本土化破局

产业根基的深厚,往往会滋养出消费端的繁荣。

昆山外向型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咖啡馆很早就成为商务社交的标配。随着时间的推移,咖啡文化也早已超越商务场景,逐步渗透至市民生活。

这里咖啡馆的密度,突破了作为县级市的认知边界。500多家咖啡店星罗棋布,柴王弄、聪明弄、县后街等本土的街巷里,几步就是一家咖啡店,体感上密度堪比上海核心区域,甚至出现连续几家店铺都是咖啡店的情况。在昆山的乡村,咖啡馆同样随处可见。

众多咖啡馆使用本地烘焙豆,强大的产业基础还孵化出一众本土品牌,注重差异化特色,不止是简单的开店。

例如,成立于2019年的群青咖啡,自建烘焙工厂,为昆山100多家、全国1000多家中小型咖啡店提供咖啡豆和咖啡顾问服务,还开展技能培训、生豆售卖、门店经营、面包烘焙等业务,形成了系统化的“咖啡+”产业链。

昆山的咖啡品牌开始进入投资机构的视野。今年2月,维咖瑞咖啡完成A轮融资,获瑞信基金5000万元投资,计划上半年开设50家直营门店。

维咖瑞咖啡专注于高品质现萃咖啡,以云南咖啡豆为基础,融入昆山非遗文化昆曲,核心业务包括咖啡豆采购与烘焙、咖啡产品研发与销售以及品牌推广与市场拓展。

规模较大的品牌还有诺丁顿,在昆山有10余家门店,截至2024年,全国门店数量已突破200家。其配套的咖啡烘焙厂、生豆商都在昆山,正依托供应链打造咖啡零售品牌。

当然不可忽略的是,面对瑞幸、星巴克等巨头的下沉,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间可能被挤压,目前咖啡市场价格战硝烟未散,性价比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关键因素。背靠完整的产业链,如何在价格战中找到更大的生存空间,考验着本土品牌的成本控制能力。

根据《2025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2024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达3133亿元,较上年增长18.1%;人均年饮用数由上年的16.74杯增至22.24杯。面对庞大且快速增长的市场,昆山仍有追赶的时间。

昆山咖啡产业根基与消费市场的双向赋能,勾勒出中国县域咖啡经济的鲜活样本。

当很多县域还在纠结于资源禀赋的短板时,昆山证明了资源禀赋并非产业宿命,没有咖啡豆也能做咖啡之都。既然比不了“有什么”,那就靠“能整合什么”做得出彩。

注:文/刘萍,文章来源:观潮新消费(公众号ID:TideSight),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观潮新消费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