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PD首日爆冷!卖家互卷“更低价”

双木@AMZ123 2025/07/09 16:00
双木@AMZ123 2025/07/09 16:00

邦小白快读

总:2025年亚马逊Prime Day首日呈现价格内卷与利润危机

1.Prime Day整体消费规模创新高:活动期间美国线上销售额预计达23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8.4%。主要热销品类为电子产品、家电等高价值商品,以及返校季相关的文具、耳机等刚需品。

2.卖家首日遇冷原因:促销周期首次延长至4天导致消费支出分散,前4小时美国销售额同比下降14%;日本站因活动分段达6天,卖家反馈更明显。同时平台上本土店铺流量优势挤压跨境卖家,非本土店被迫以低价换销量。

3.行业低价白热化:服装品类平均折扣达24%,电子产品22%,跨境卖家普遍陷入“亏本保销量”困境,近六成参与者首日利润表现不佳。

总:消费决策转向本土化与价格敏感度升级

1.关税政策冲击消费行为:超80%美国消费者因关税调整改变购物决策,89%用户优先关注商品产地,促使品牌需强化本土化标签。

2.多平台低价竞争改写规则:亚马逊推出降价40%的Haul系列,Temu、沃尔玛等平台同期大促,品牌需构建全渠道价格监测体系。

3.高价值品类需求凸显:运动器材、家电等耐用消费品成主力增长点,品牌可针对返校季等节点开发场景化组合产品。

总:三重压力倒逼运营策略升级

1.关税政策应对:美国站跨境卖家需加速本土仓布局或注册本土公司,规避消费者产地偏好导致的流量劣势。

2.跨平台竞争防御机制:关注Temu Week、Walmart Deals等竞对活动周期,通过动态定价工具保持价格竞争力,避免陷入“无底线下探”陷阱。

3.活动期延长应对措施:分散广告投放时段降低竞价成本,优先选择高复购率商品分摊活动报名费,关注后三日消费反弹机会。

总:供应链柔性能力成核心竞争点

1.品类生产需求变化:高价值家电、电子产品代工订单量增加,需提升精密零部件产能;同时关注返校季包具、电子配件等短期爆款需求。

2.本土化生产机遇:美国消费者产地偏好推动跨境卖家转向本土备货,工厂可承接小批量快反订单,提供FBA头程一体化服务。

3.多平台订单响应:Temu、TikTok Shop等新渠道的阶梯折扣策略,要求工厂具备48小时极速打样能力。

总:全链路解决方案需求激增

1.广告优化服务:应对Prime Day延长导致的流量分散,需开发分时段自动调价工具,帮助卖家捕捉各站点流量高峰。

2.物流成本管控:针对四日促销的仓储波动,提供按日计费的短期仓租方案,优化尾程配送线路降低退换货率。

3.数据监测系统:搭建竞品价格追踪看板,尤其监控Amazon Haul、Temu等平台的限时折扣,预警利润红线。

总:平衡流量分配与卖家生态健康

1.活动机制优化:考虑设置“本土/跨境”双会场分区,避免流量过度倾斜本土店铺。需调整算法防止低价螺旋损害长期生态。

2.招商政策调整:针对跨境卖家推出流量扶持计划,如参与Prime Day可获搜索加权等权益,对冲关税政策影响。

3.竞品防御策略:缩短大促预热期,针对沃尔玛、Temu等竞对平台同期活动,提供独家商品首发保护期。

总:全球电商格局重构期的新变量

1.政策法律层面:关税政策正重构跨境贸易准则,建议立法层面建立跨境电商产地标识标准,防止消费者认知混乱。

2.平台竞争维度:四日超长大促反映电商节日疲劳化趋势,需研究活动时长与GMV的边际效益关系。

3.商业模式创新:本土店铺流量特权可能催生“跨境品牌本土化运营”新业态,值得关注VIE架构合规性等衍生问题。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在关税风波持续发酵之际,2025年亚马逊Prime Day于7月8日正式启幕。

据Adobe Analytics的预测,今年亚马逊为期四天的Prime Day期间,美国电商销售额预计将达到23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8.4%,相当于两次“黑五”的线上销售总额,创下历史新高。

然而在强劲的增长预期下,今年Prime Day首日的销售表现却略显疲软。

AMZ123获悉,根据亚马逊官宣消息,2025年Prime Day为7月8日至7月11日,首次持续4天。各大站点大促的具体时间如下:

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站点:当地时间7月8日至11日

日本站:早鸟活动7月8日至10日,正式活动7月11至14日

巴西、埃及、印度、墨西哥等站点:今年夏季晚些时候

截至发稿前,北美站、欧洲站以及日本站等最受关注的站点大促均已陆续拉开帷幕。

数据显示,在本次大促期间,高价值商品如电子产品、家电运动器材成为消费者的普遍选择;而生活用品、家居和食品杂货等品类同样热度高涨。随着返校季临近,背包、文具、耳机和电脑等品类销售亦预期增长显著。

折扣方面,服装产品平均降价24%,高于去年的20%;电子产品平均折扣为22%,电视和家电类分别为17%和16%。

据业内消息,大促首日,英国、德国、美国等站点均有卖家晒出“片刻之前”的喜报。

但更多美国站、欧洲站卖家则表示,大促首日销量虽较平时有所增长,但表现不及去年同期:

“实话实说,今年会员日表现好一般,去年这个时候已经翻好几倍了。”

“去年花50美金报名好歹赚了点,今年坑我100。”

“爆了爆了,acos爆了。”

Momentum Commerce数据显示,2025年Prime Day前四小时,美国市场销售额相比去年Prime Day前四小时的销售额下降了近14%。分析认为,活动促销延长至四天(此前为两天),使得消费支出更分散,是大促开局表现疲软的主要原因。

对于这一点,日本站卖家也有更明显的感受。往年由于时差问题,总是率先晒出爆单贴的日本站卖家今年则略显“沉寂”。业内同样认为,这或与亚马逊将日本站活动分为早鸟期和正式活动期(共六天),进一步拉长促销时间相关。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诸多卖家观察到,亚马逊店铺生态呈现出明显分层——本土店铺即使降价幅度较小仍占据流量高地;而非本土店的店铺则陷入了“无折扣无流量”的困局。一位卖家更是坦言:Prime Day首日销量是上去了,但利润却在亏本边缘疯狂试探。

为此,今年不少卖家都将Prime Day戏称为“仅限中国跨境卖家参与的卷王争霸赛”。

AMZ123了解到,业内发起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受调的超200名卖家中,有近四成卖家并未参与今年的Prime Day,而参与Prime Day的卖家中,在大促首日订单利润不佳者则高达六成。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卖家纷纷表示今年大促的单量增长是用利润换来的:

“爆单有什么用呢,不赚钱啊。”

“活动最多就保本,还要控制广告,能不赔就不错了。”

“看到前台售价,低到不可思议,都跟着内卷抢第一,大家都是干完这一票跑路吗?”

综合各项调查数据及业内反馈,AMZ123认为,这种情况主要源于三重压力叠加:

其一是关税政策颠覆消费购物决策,消费者(尤其是美国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本土品牌规避关税成本。Akeneo调查显示,受关税政策影响,超过80%的消费者的购物决策因素发生了转变:除价格以外,商品来源地的关注度也在上升,89%受访者表示在网购时会考虑商品的产地。

其二是低价平台正在改写竞争规则。今年,亚马逊主打低价导向的Amazon Haul也加入了此次Prime Day活动——首日全系列商品价格将大幅直降40%,并叠加其原有日常促销机制。

与此同时,Temu推出“Temu Week”阶梯式折扣;沃尔玛启动Walmart Deals促销活动;TikTok Shop美区“Deals for You Days”于7月7日至19日进行正式促销……这些“撞档”Prime Day的平台大促,倒逼卖家陷入了“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内卷循环。

其三是活动期延长或稀释利润。四天超长促销虽能刺激平台更多的预期销售额,却大幅增加了卖家的运营成本,广告竞价白热化、活动报名费、折扣深度要求等都成为了不少卖家头疼的难题。

不过也有卖家指出,今年卖家们的大促晒单热情有所下降,整体情况之所以看起来较往年不佳,可能是有人在默默爆单。你是其中的一员吗?欢迎投票或在评论区分享~

这场长达96小时的大促战役才刚刚拉开序幕,单凭首日单量下定论还为时过早。据彭博社援引eMarketer预测数据报道,Prime Day这四天,美国在线消费总额将达到172亿美元,其中亚马逊占据75%。各位卖家若能在价格血战中保全利润底线,在数据洪流中捕捉需求变迁,或将在年终旺季迎来真正的丰收季。

那么,Prime Day接下来三天究竟能否让卖家们重振旗鼓呢?

注:文/双木@AMZ123,文章来源:AMZ123跨境电商(公众号ID:amz123net),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AMZ123跨境电商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