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华强北出现假3C认证 比贴纸更高级

翟智超 2025/07/04 14:30
翟智超 2025/07/04 14:30

邦小白快读

华强北假3C认证充电宝产业链调查

1.真假3C认证辨别方法:真认证必须标注生产公司地址,假认证多用通用模具或直接打印标志。可通过外包装是否含贴纸式认证标、检测机构名称是否完整来辨别

2.行业暗流现状:带真认证的10000mAh充电宝批发价85-90元,同规格假货仅40元。部分商家伪造认证标报价额外收5-10元,宣称能过安检

3.商家应对策略:批发商转移库存到认证宽松地区,小商户采用赠品方式处理存货。行业毛利率从2020年34.5%暴跌至2023年仅3%

4.安全隐患警示:无认证产品易出现鼓包、爆炸问题,电芯质量和电路设计不达标是主因。知名品牌Anker利润率也仅8.6%

充电宝认证成本对品牌建设的影响

1.认证成本构成:3C认证分摊单价15-20元,合规产品需搭配优质电芯和电路设计。导致认证产品批发价比白牌贵近一倍

2.消费趋势变化:机场安检对认证标识检查趋严,推动正规产品需求。头部品牌品胜近三年毛利率暴跌印证行业价格战惨烈

3.品牌竞争破局:大品牌采取'一型一证'策略强化技术壁垒,小厂商共享认证模具降低合规门槛。Anker等企业靠快充芯片更新保持微利

4.消费者选择逻辑:7成买家优先考虑价格,催生假认证灰色产业链。仅3成专业用户会核对认证编码真实性

充电宝政策冲击下的市场应对指南

1.政策风险预警:深圳市场监管已开罚单,建议立即下架无证存货。库存处理可选东南亚转销或拆解电芯回收

2.新型合作模式:与'通用模具'厂商合作开发合规新品,起订量1000个可贴牌。选择同时持有CE+3C认证的工厂更安全

3.价格策略调整:真认证产品建议零售价不低于150元,提供认证查询教程提升可信度。可搭配数据线组成机场安检套装

4.危机应对措施:建立供应商认证档案系统,要求电芯厂提供UL认证。库存周转率需控制在30天以内防范政策风险

充电宝制造端的合规生存法则

1.生产合规要点:必须配置过流保护电路,电芯循环次数需达500次。认证外壳需预留20%设计冗余以备抽检

2.降本增效策略:通用模具可降低80%认证成本,但需注意不同型号外壳兼容性。建议采购TI或英飞凌快充芯片

3.新型商业模式:开发模块化充电宝(电芯可更换)规避认证风险。可提供认证代办理服务,每个SKU收费3000元

4.技术升级方向:重点研发GaN氮化镓快充技术,符合USB PD3.1新标准。外壳材料建议采用阻燃级PC+ABS合金

充电宝行业技术服务机遇洞察

1.防伪验证方案:开发扫码查认证系统,对接市场监管数据库。提供防伪标签印刷服务(每枚0.2元)

2.检测设备需求:便携式电芯寿命检测仪(参考价8800元)、过充保护测试装置等技术服务设备市场缺口大

3.合规咨询业务:提供3C认证办理全流程服务(约2万元/型号),重点拓展CE/FCC等国际认证代理

4.数据服务价值:建立充电宝认证数据库,监控各电商平台产品合规性。开发库存预警SAAS系统防范政策风险

充电宝平台管理的关键风控点

1.招商准入机制:必须查验3C认证原件,建立工厂实地验厂制度。重点核查认证证书中的产品型号对应关系

2.商品管控策略:开发AI识图系统自动检测商品页认证标识。要求商家上传质检报告电子版(PDF防伪水印)

3.物流监管创新:与顺丰合作开发认证产品专用面单,设置机场快件特殊通道。仓储环节需分区存放认证商品

4.违规处理预案:发现假认证立即冻结货款,建立商家信用分扣罚制度。联合保险公司推出正品保证险(保费率1.2%)

充电宝产业治理的深层问题研究

1.认证制度漏洞:'通用模具'模式引发认证套用乱象,建议推行二维码动态认证系统。需立法明确'一证多品'违法界定

2.技术标准滞后:当前3C标准未涵盖氮化镓快充技术,建议将PD3.1协议纳入强制检测范围。需建立电芯循环寿命分级制度

3.监管效能分析:现有处罚力度(最高罚没5倍)威慑力不足,建议引入'行业禁入'等资格罚。建立跨区域认证信息共享平台

4.商业模式困局:OEM贴牌模式导致同质化率达78%,亟需建立技术专利池。可参考光伏组件回收机制设计电芯回收体系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在充电宝风波持续蔓延之下,有着亚洲最大电子市场之称的深圳华强北,自然不可避免地被卷入。

7月2日,蓝鲸科技记者走访深圳华强北时,被多位商家告知,日前深圳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向华强北市场部下发通知,未带3C认证的充电宝严禁在华强北市场销售。记者在华强北多个售卖充电宝柜台也发现,各柜台均明确标注所售充电宝为带3C认证产品。

在华强北,多位商家向蓝鲸科技记者透露,“目前华强北已有违规售卖无3C认证充电宝的商家,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罚款。当前不少商家正积极清理库存,将无3C认证的充电宝下架,确保所售产品均符合规定。”

下架充电宝去向成谜

对于记者提出的下架充电宝去向问题,不同商家采取了迥异的策略。批发商阿峰告诉记者,部分大型批发商选择将库存打包,发往对3C认证要求宽松,或认可其他认证(如CE)的地区进行销售。

相比之下,小型商户则面临更大的压力。华强北一位档口老板向蓝鲸科技记者表示,“自行销毁是不可能的,毕竟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的应对之策是,将这些无证产品作为赠品送出,或“卖给那些不需要上飞机的消费者”。

据悉,CCC认证即“中国强制认证”(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是为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动植物生命安全、环境及国家安全,依法实施的产品合格评定制度,是核查产品安全性能的一道强制性门槛。在去年8月1日强制性认证生效之前,部分充电宝并无此认证。

华强北一位商家向蓝鲸科技记者表示,缺乏3C认证的产品,确实更容易出现鼓包,甚至爆炸等安全隐患,但3C认证的检测标准确实非常严格,成本也会更高,因此即便有强制认证政策,但部分厂家仍会选择出售无3C认证的充电宝。

在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蓝鲸科技记者调查发现,一款标注1万毫安时且带有真实3C认证的充电宝,批发价普遍在85-90元区间,“这个价格已经触底了,”入驻华强北的商家老刘称。

据老刘介绍,“单是3C认证分摊到每个产品上就需要15-20元,再加上品质较好的电芯和合规的电路设计,成本根本压不下来。相比之下,同规格却未经认证的“白牌”充电宝,批发价仅40元左右,价差近一倍。”

老刘强调,涨价源于上游工厂成本的增加,而非市场环节的加价。老刘还表示,由于认证要求日益严格,目前市场上能稳定提供真实认证产品的厂商数量有限。

有厂家采用“共享认证”模式

面对高昂的认证成本,小厂商们各寻出路。

档口商家李毅向记者揭示了行业“潜规则”,即大品牌坚持“一型一证”,小厂家只能用“通用模具”申请认证。所谓“通用模具”,即多家厂商共用同一套通过认证的外壳和电路设计方案,仅在外观和LOGO上做区分。这种“共享认证”模式,能降低小品牌的合规门槛。

不过,在巨大的成本压力下,部分商家不惜铤而走险。蓝鲸科技记者走访过程中,有商家透露,只需额外支付5-10元,无认证充电宝就能标上伪造的3C标签,摇身变为“合规商品”。

“目前华强北市场上标有3C认证的产品,部分也可能是假的”,前述商家还向记者展示了标上有假标签的样品,声称“过安检问题不大”。记者拿在手上发现,其3C标志直接标注在充电宝上,而非贴纸形式。

对此,从业十年的陈老板发出警示:“现在千万别作假,比如你赚5000元,最后可能被罚更多。”他提供了一些其认为的真伪辨别点,“真实的3C认证标识下方,必须清晰标注生产公司地址,缺失此信息则极可能是假认证。”

充电宝市场乱象丛生的根源,在于行业极低的技术门槛。某业内人士告诉蓝鲸科技,深圳庞大的产业链——数百家电芯厂、外壳厂、方案商——形成了完整的OEM生态。小品牌只需采购三大核心件,即外壳、电芯、控制板,以1000个为起订量,就能轻松贴牌上市。即便面对苹果20W快充、USB PD协议等新技术标准的更新,厂商也只需更换相应充电芯片,研发投入微乎其微。

这种高度同质化的竞争模式,直接导致了行业利润的下跌。这一现象在行业数据中得到印证:公开数据显示,行业知名品牌品胜的充电宝毛利率从2020年的34.5%,暴跌至2023年的仅3%。即便是行业标杆Anker(安克创新),其2024年的净利润率也仅为8.6%。

注:文/翟智超,文章来源:蓝鲸新闻,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蓝鲸新闻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