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牛排品类发展报告2025》:牛排市场规模达359亿元 融合化成亮点

红餐产业研究院 2025/07/04 08:30
红餐产业研究院 2025/07/04 08:30

邦小白快读

牛排品类呈现明显大众化发展趋势

1.平价选择:街头牛排定价19.9-39.9元,抖音快手平台累计播放量超25亿次,适合体验高性价比

2.便捷用餐:牛排快餐化趋势明显,美团等平台推出一人食套餐,牛校长品牌实现快餐价吃原切牛排

3.模式创新:可选择「牛排+自助」「牛排+酒馆」等融合业态,豪客来等品牌自助台包含沙拉甜点等超值组合

业态分布数据显示,二线城市门店占比最高达24.8%,上海广州深圳位列城市前三,可作为消费参考

品牌运营需重点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1.产品创新:本土化策略成效显著,案例包括港式点心+牛排、卤肉饭套餐、干湿熟成技术应用

2.渠道布局:区域化特征明显,华东市场占比37.9%,广东浙江福建三省占据门店前三,建议重点突破区域市场

3.营销策略:平价化带来用户结构变化,抖音快手社交媒体成重要传播阵地,22%门店已实现50元以下客单

4.供应链建设:头部品牌通过自建生产基地强化供应,可参考豪客来、牛排家的供应链管理经验

增量市场与风险预警并存的发展环境

1.市场增量:2024年359亿规模同比增长5.4%,预计2025年达370亿,自助模式、酒馆融合等新业态是增长点

2.渠道机会:华东、华南区域集中度超50%,应重点关注二线城市(占比24.8%)和三线城市(22.7%)市场拓展

3.风险提示:牛肉价格波动、产量不足影响供应链稳定性,54.2%品牌门店不足5家需警惕区域竞争

4.运营创新:可探索数字化应用,参考恒都农业全产业链模式,联豪食品一体化供应链建设案例

产业化进程带来加工技术升级需求

1.原料加工:恒都、泰森等龙头企业建立养殖-屠宰-物流体系,预制菜加工需求增长

2.调味创新:味好美、李锦记等调味料企业提供专用解决方案,中式调料应用成为新方向

3.设备升级:干式/湿式熟成技术应用催生新型加工设备需求,生产流程标准化需求提升

4.区域配套:各产业集群显现,如华东区域集中诺丁、豪德亨等品牌,可布局区域化产能

产业链各环节数字化服务空间巨大

1.供应管理:需解决牛肉价格波动预警系统、冷链物流追溯技术等痛点

2.门店运营:小型连锁占比54.2%存在标准化需求,可提供中央厨房解决方案

3.营销服务:社交媒体传播监测(抖音19亿播放量)、用户画像分析成新增长点

4.技术应用:肉类加工技术跨界迁移,如熟成技术在餐饮端的应用设备研发

多维度平台运营策略需求突显

1.招商重点:区域化品牌占比超40%,需制定差异化的华东、华南区域招商政策

2.流量运营:美团等平台「一人食」套餐销量增长,建议优化牛排品类外卖专区

3.风险管控:应对同质化竞争,建立产品创新指数评级体系

4.数据服务:提供城市级消费洞察(上海2.7%门店占比最高),指导商家选址

产业化转型期的特征与挑战

1.产业链结构:已形成上游养殖-中游加工-下游多场景的完整链条,联豪食品等企业实现供应链闭环

2.政策建议:需建立牛肉储备机制应对价格波动,制定熟成技术行业标准

3.商业模式:区域深耕型(豪约客华南发展)与全国扩张型并存,百店以上品牌仅占0.6%

4.研究课题:同质化破局路径、西餐文化本土化适配度、餐饮工业化中的技术迁移规律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近年来,牛排赛道热点频出,牛排自助、地摊牛排等频频出圈。其中,定价19.9~39.9元/份的街头/地摊牛排凭借较高的热度席卷社交媒体,截至2025年6月,抖音、快手平台上相关话题累计播放量分别突破了19亿次与6亿次;“牛排+自助”模式也异军突起,成为牛排细分赛道新风口。

那么,当下牛排品类的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发展亮点?为了探寻这些问题,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了《牛排品类发展报告2025》。以下为报告的部分内容展示。

牛排赛道处于多元化发展阶段,

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370亿元

牛排,又称牛扒,通常是指以牛肉为主要原料,经过特定的切割、处理和烹饪方式制作而成的一道菜品。经过多年的发展,牛排已经从一道菜品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细分赛道,出现了不少独立的牛排专门店。总体来看,我国牛排品类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萌芽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目前,牛排赛道已经进入了多元化发展阶段,涌现了许多新兴模式,为赛道带来新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牛排赛道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红餐大数据显示,2024年牛排市场规模为359亿元,同比增长5.4%。随着赛道的进一步发展,2025年牛排赛道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70亿元。门店数方面,截至2025年6月,全国牛排门店数超过了21,000家,比2024年增长了2.5%。

从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区域的牛排门店数最多,占比达到37.9%;其次,是华南、华中、西南地区,门店数占比均超过10%。

从省级行政区来看,广东、浙江、福建的牛排门店数占据前三,占比分别为11.2%、8%、7.8%。这或因为沿海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相对其他省份,消费者会更早接触西餐文化,对牛排的接受度更高。

从线级城市来看,二线城市的牛排门店数最多,占比达到24.8%;其次是三线城市与新一线城市,占比分别达22.7%和18.3%。

具体到城市分布来看,上海、广州、深圳的牛排门店数量位列前三,门店数占比分别为2.7%、2.3%、2%。整体来看,牛排门店数位列前十的城市之间的门店数占比差距不大,整体分布较为均衡。

从牛排品牌的规模化程度来看,拥有5家及以下门店数量的牛排品牌最多,占比达54.2%;其次,门店数在6~10家以及11~50家的品牌也较多,占比分别为23.5%和20.6%;而门店数在100家以上的品牌最少,牛排品牌数量占比仅有0.6%。

总体而言,大多数牛排品牌的门店数较少,以小型连锁或者单体店为主,这表明牛排赛道的规模化程度普遍不高,同时也反映出牛排市场整合空间较大。

人均消费方面,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牛排门店的人均消费在逐步下探。人均消费在50元以下的牛排门店数占比从2022年的11.9%上升至2025年6月的22%,增加了10.1个百分点;人均消费在50元及以上各个区间的牛排门店数占比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一现象表明,越来越多的牛排门店正在向大众化、平价化靠近,更多平价的牛排门店受到市场青睐。

牛排赛道呈现出平价化、

快餐化、融合化、区域化、产业化的特征

随着牛排赛道的进一步发展,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以及适应市场变化,牛排品牌在多方面进行探索,进一步推动了牛排赛道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整体来看,牛排赛道的发展呈现出平价化、快餐化、融合化、区域化、产业化五大发展特征。

1.平价化:品类平价化趋势持续深化,街头牛排“接地气”出圈

近年来,豪客来牛排、豪享来等品牌通过在产品价格、服务、装修风格等方面作出大众化、亲民化的改造,成功打破传统西餐厅的高端印象,推动牛排从偶尔吃一次的“奢侈品”转变为平价的“大众消费品”

同时,随着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牛排需求的增加,地摊/街头牛排应运而生。街头/地摊牛排将牛排的消费场景从高雅的餐厅转移至街头市井,通过烟火气十足的用餐体验让牛排融入日常饮食场景。从各大社媒平台的数据来看,截至2025年6月,在抖音和快手平台上,“街头牛排”相关话题的累计浏览量分别超19亿次和6亿次,消费者对平价牛排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

2.快餐化:牛排门店或连锁品牌通过不同的形式探索“快餐化”

随着西餐文化的进一步普及,牛排逐渐走向大众。一些主打“牛排+主食”模式的牛排小店也应运而生。这些牛排餐厅产品结构简单、门店面积小、产品制作流程较为标准化,选址一般都在街边、社区,经营较为灵活。但这种发展模式比较简单,多数门店还是以单体经营为主,并没有形成连锁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快速便捷的餐饮需求不断增加,以及餐饮市场竞争加剧,不少牛排品牌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开始探索“快餐化”,积极拓展外卖业务,在美团等外卖平台推出“一人食”套餐。

此外,牛排快餐品牌牛校长·现煎原切牛排,凭借着“快餐价格吃原切牛排”的定位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整体而言,这些牛排门店或连锁品牌为适应市场发展、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通过不同的方式探索“快餐化”。

3.融合化:牛排品牌在模式、风味等方面加速融合,赛道融合化趋势逐渐加深

当下,牛排赛道主要从三方面加速融合化。其一,牛排品牌通过“+中式菜品”、融合其他餐饮业态的方式丰富产品矩阵,拓宽经营边界,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例如,在菜品方面,随着牛排本土化策略的深化,品牌在产品结构方面也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加入了港式点心、中式糖水、牛杂煲、卤肉饭、炒饭,甚至现制茶饮等中式特色产品。

在业态方面,豪客来牛排、豪享来、诺丁牛排等连锁品牌早在几年前就推出“点牛排享自助”的模式,通过提供沙拉、汤品、甜点等自助餐台增加价值感,形成差异化竞争。此外,随着酒馆热度的持续上涨,越来越多的牛排品牌在门店中融入酒馆模式,将牛排餐厅的“仪式感”与酒馆的“松弛感”结合,以延长经营时间、拓宽经营边界。

其二,越来越多的牛排品牌在持续挖掘西式风味的同时,还通过运用中式调味料、中式食材,将中式风味与西式风味结合,实现牛排风味的本土化创新。

其三,越来越多的牛排品牌将干式熟成、湿式熟成等技术应用到牛排的烹饪过程中。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丰富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体验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许多牛排品牌在预处理技术与烹饪方式上不断借鉴其他领域的技术(如肉类加工领域的干式熟成、湿式熟成技术),并将其融入牛排的制作过程中,给牛排产品带来了更丰富的风味与口感层次。

4.区域化:大部分品牌以区域发展为主,少数品牌向全国化发展

目前,我国的牛排品牌大部分以区域发展为主,仅有少数品牌向全国扩张。具体来看,豪德亨牛排自助餐厅、诺丁牛排、凡塔斯牛排自助餐等品牌的门店主要集中在华东区域;豪约客牛排、西牛记牛排等品牌主要深耕华南区域;牛排家等品牌主要在华北区域发展;吉布鲁牛排海鲜自助、布拉诺西餐、ZHAO赵·牛扒坊等品牌的门店主要集中在西南区域。总体而言,这些品牌在各自的深耕区域发展较好,门店数占比均超过了四成。

5.产业化:上下游协同助力产业发展,牛排产业链日趋完善

随着牛排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牛排产业发展日益完善,形成了“上游供应原材料—中游标准化加工—下游多场景触达消费者”的完整产业链。

在牛排产业上中游环节中,各个领域均发展出了一批优秀企业,共同推动牛排赛道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其中,在食材领域,恒都农业、泰森食品、元盛食品等企业近年来构建了覆盖肉牛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加工、物流运输的完整体系;还有联豪食品、大庄园集团、和一牧鲜等企业也构建了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的一体化供应链体系。在调味料领域,味好美、卡夫亨氏、李锦记等企业为牛排餐厅提供适用于牛排烹饪的调味料。

在下游环节中,豪客来牛排、豪享来、莫尔顿牛排坊、牛排家等牛排品牌则通过自建生产基地、稳定原材料采购渠道、完善物流配送体系等方式加强供应链建设,助力品牌规模化、连锁化发展。

结语

虽然牛排赛道在持续扩容,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痛点,比如牛排赛道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牛排品牌要承受来自多方面的竞争压力;牛排的供应链亦遭遇较多的挑战,如牛肉的食材供应面临着价格不稳定、产量不足的风险;产品同质化严重也是困扰牛排品类的一大难题等。这些都需要众多牛排品牌一一去克服。

注:文/红餐产业研究院,文章来源:红餐智库,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红餐智库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