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星巴克中国与20个“绯闻对象”

梁宵 2025/06/26 08:30
梁宵 2025/06/26 08:30

邦小白快读

星巴克中国被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竞购,估值达50-60亿美元。

1. 高瓴、KKR、方源资本等20家机构参与沟通,采用反向管理层路演筛选投资者。

2. 美团、华润等产业投资者凭借外卖平台、物业资源加入竞争。

3. 星巴克下调10款产品价格5元应对竞争,同店交易量同比回升4%。

星巴克中国面临咖啡市场竞争加剧。

1. 2025年9000家门店目标恐难完成,当前仅7758家。

2. 瑞幸、蜜雪冰城等本土品牌通过价格战快速扩张。

3. 参考麦当劳中国案例:通过特许经营6年门店增长191%,下沉市场占50%。

品牌本土化合作成为关键策略。

1. 星巴克要求投资者提交关于'第三空间'理念的理解方案,保持品牌调性。

2. 太盟投资通过奈雪の茶C轮布局新茶饮,华润万象城提供商业体资源支持。

3. 美团龙珠投资蜜雪冰城、古茗等,构建饮品赛道生态链。

价格策略因竞争被迫调整。

1. 非咖啡系列产品线降价5元,打破不打价格战传统。

2. 客单价同比下跌8%,星享俱乐部会员增速放缓。

3. 竞品瑞幸通过9.9元促销策略实现市场份额快速扩张。

餐饮企业股权交易呈现新特征。

1. 财务顾问先放风营造竞争氛围,筛选10余家机构尽调出价。

2. 交易周期压缩至6个月内,防止影响团队稳定性。

3. 麦当劳中国案例证明特许经营可使门店年增15%-20%。

下沉市场拓展成增长关键。

1. 星巴克拟借鉴麦当劳三四五线城市50%门店布局经验。

2. 美团外卖平台覆盖2800个市县,助渠道下沉。

3. 中信资本操盘经验显示本土团队稳定决定转型成效。

供应链资源整合需求凸显。

1. 太盟投资收购48家万达广场,强化商业物业支持能力。

2. 高瓴资本推动蜜雪冰城数字化转型,优化供应链效率20%。

3. 华润创业全资控股太平洋咖啡,积累饮品生产管理经验。

产能扩张需匹配渠道增长。

1. 星巴克中国年新增门店从326家峰值回落。

2. 参照麦当劳中国:2017-2025年门店数增长191%。

3. 投资者要求提交供应链优化方案,涉及数字化改造。

特许经营模式再现商业价值。

1. 金拱门案例证明本土化运营可使利润增长300%。

2. 星巴克拟组建中国合资公司复制该模式。

3. 需配套物流、IT系统支持万店规模运营。

数字化解决方案需求迫切。

1. 高瓴资本为蜜雪冰城搭建智慧门店系统。

2. 美团外卖平台贡献星巴克30%线上订单。

3. 投资者关注OMS订单管理系统升级可能性。

商业地产资源价值提升。

1. 太盟投资万达广场布局,提供商业体入驻优势。

2. 华润万象城全国开业66个项目,年均客流超5亿。

3. 美团到店业务覆盖2800市县,助力门店选址优化。

平台运营需强化数字基建。

1. 星巴克要求投资者具备ERP系统改造能力。

2. 金拱门案例显示CRM系统使会员复购率提升25%。

3. 外卖平台订单占比已达35%,需优化配送体系。

外资企业股权结构演化呈现新趋势。

1. 星巴克或效仿麦当劳先出售后回购策略,实现资本进退。

2. 中信资本案例证明6年持股周期可获得3倍回报。

3. 产业资本与财务投资者组合成为主流交易模式。

餐饮行业竞争格局加速重构。

1. 咖啡赛道CR5从2018年85%降至2025年预计62%。

2. 本土品牌通过价格战实现市场份额跳跃式增长。

3. 数字化能力正成为核心竞争壁垒,头部企业IT投入超营收3%。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一直陷入被出售传闻中的星巴克中国,又有了新的“绯闻”对象。

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高瓴资本近日参与了星巴克中国的反向管理层路演——企业管理层邀请投资人到经营现场参观交流,除了高瓴资本,此次路演的参与者还包括凯雷投资、信宸资本等多家投资机构。

数月之前,也有类似的消息流出:包括KKR集团、方源资本(Fountainvest Partners)和太盟投资集团(PAG)在内的多家私募基金正考虑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的股权,华润集团和美团也在其列。

一位知情人士向《中国企业家》确认了上述情况,“先后有20家左右的机构都与星巴克中国进行了沟通,高瓴目前刚刚开始,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在一家曾参与过连锁餐饮公司股权竞购的PE机构创始合伙人看来,这也是股权出售的惯常做法,一般情况下,会先通过财务顾问找到市场上的潜在投资者,提前放放风,抬抬价,营造一种竞争氛围,然后再筛选出十几家机构尽调、出价。

据最新消息,星巴克中国的资产估值约为50亿至60亿美元。星巴克中国官方拒绝对当前进展做出回应,“可以确认的是,星巴克目前没有考虑完全出售中国业务。”在对《中国企业家》的回复中,星巴克中国表示。

重量级买家

星巴克中国的资产吸引了众多资深买家。

星巴克全球CEO布莱恩·尼科尔此前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我们吸引到了很多人的兴趣——他们看到了星巴克品牌的潜力,看到了咖啡品类的增长。”

而此前披露出来的意向投资者,既包括知名私募股权基金,也不乏产业投资者。

其中有以并购起家、素有“华尔街收购之王”称号的KKR集团,曾投资过农业食品领域的中粮肉食,但在连锁餐饮领域鲜有涉足;另外一个是方源资本(Fountainvest Partners),曾与安踏体育联手收购始祖鸟母公司亚玛芬——成就了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史上最大的一笔跨国收购,此外还完成了对CFB集团的收购,后者拥有1100多家餐厅,包括消费品牌DQ及棒约翰在中国黄河以南的门店;相比之下,被称为“亚洲小黑石”的太盟投资集团(PAG)拥有物业资源——刚刚宣布收购了万达商业旗下48家万达广场,它还是“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C轮融资的领投方。

产业投资者也背景显赫,一家是华润集团,旗下的华润创业全资控股太平洋咖啡,旗下的万象城则提供了物业保证;不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太平洋咖啡的门店数量也在不断减少,还曾经一度传出要转手于人。另一家参与企业美团,不仅拥有外卖平台,而且通过旗下的产业基金美团龙珠持续在饮品赛道布局,投资了蜜雪冰城、古茗、喜茶、Manner咖啡等。

“听说星巴克让这些投资者提交了‘小作文’——了解他们对当前中国市场竞争的看法,对星巴克‘第三空间’理念的理解等,星巴克不仅考虑投资者的资本、资源,也会考虑对方的经营和投资理念。”上述创始合伙人透露。

但星巴克似乎还没能下定决心。《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说法称:2月份是第一轮谈判,现在(6月份)可能处于第二轮或者第三轮谈判阶段。“一种可能的推测是,星巴克总部对第一轮谈判的条件不够满意,又增加了新的参与方。”

据上述知情人士表示,高瓴资本与星巴克的接触还属于非常早期阶段。不过在今年的港股IPO中,作为基石投资人的高瓴资本接连出手,其中在消费领域就有两宗——6月,高瓴资本以3.5亿美元参与海天味业基石投资,更早之前,高瓴资本以基石投资者的身份,对蜜雪冰城的股票认购总额超过2亿元,加上此前近10亿元的领投,成为蜜雪冰城最大的外部机构投资人,并一手推动了后者的数字化转型。而且,高瓴资本已经为并购准备了充足的弹药,据彭博社5月的报道,高瓴资本当时将完成的最新一轮融资,共募资约180亿美元,其中约有100亿美元将被用于收购。

而对于信宸资本来说,此前对麦当劳中国的操盘经历也是其最有说服力的简历。2017年,信宸资本的母公司中信资本、中信股份联合凯雷投资集团,收购了麦当劳中国70%的股份,新公司“金拱门”成为麦当劳在中国的唯一特许经营商,自此也开启了麦当劳在中国的快速发展,门店数量从2016年的2400家增加到2025年的7000家,其中约50%的餐厅分布在三四五线城市——这也正是星巴克希望开拓的下沉市场。

随着竞逐阵容的加大,星巴克中国的估值也在不断刷新。2月份,市场传言股权出售的交易估值或超过10亿美元;而到了6月份,最新数据显示,星巴克中国业务的估值约为50亿至60亿美元。

“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星巴克中国无疑是一个优质资产,品牌价值还在,但相比于当年的麦当劳中国来说,体量更大,咖啡这个赛道竞争更激烈,所以对接手者的要求更高。”上述创始合伙人指出,“关键还是要保持当前管理层的稳定,因为麦当劳中国尽管股权易手,但管理团队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这一点很重要。”

权宜之计

市场的变化超出了星巴克的想象。

2023年9月,在回答《中国企业家》提问时,时任星巴克全球CEO的纳思瀚(Laxman Narasimhan)还非常明确地表示,“星巴克中国区业务不会分拆或者引入战略投资者。”

那时,星巴克在中国市场还在全速前进,2023财年第四季度,星巴克中国收入8.406亿美元,同比增长15%;净新增门店326家,创历史纪录;同店销售额增长5%,同店交易量增长8%;星享俱乐部活跃会员数超过2100万,同比增长22%,也是历史最高纪录。

可是到了2024财年(截至2024年9月),情况就急转而下了:星巴克中国营收同比下降1.4%,同店销售额下滑8%,客单价同步下跌8%,此时的纳思瀚也变了口风,在当年7月底的股东大会上首次提到引入合作伙伴的可能性,“过去25年来,我们在中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依靠不同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来发展业务和能力,例如合资企业以及技术、地产和供应链领域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

此后,纳思瀚因业绩不佳“下课”,但星巴克中国的发展政策未变,新上任的全球CEO布莱恩·尼科尔表示,星巴克将继续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助力长期增长。

短期来看,星巴克已经重回增长轨道,根据2025财年第二季度的数据,星巴克中国实现营业收入约7.4亿美元,同比增长5%,同店交易量同比增长4%。

但长期来看,星巴克的挑战与日俱增。一方面是门店的推进速度不及预期。据星巴克2022年的规划,中国门店总数将在2025年达到9000家,但截止到2025年3月底,门店数量为7758家,按照星巴克内部的预计,开店目标大概率难以完成。另一方面,竞争压力也让星巴克陷入被动局面,6月中旬,一直强调不打价格战的星巴克中国,宣布下调包括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三大非咖啡系列10款产品的价格,平均单价下调5元。

曾经顺风顺水的星巴克,在新的竞争态势下,已经落后于市场的节奏了。

这种情况,类似于2016年的麦当劳,当时它在中国内地的餐厅数量为2400家,同期其对手肯德基则拥有超过5000家的店铺——这个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在引入中信资本等股东之后,借助于后者丰富的物业资源,加上管理决策权的下放、数字化的快速引进,麦当劳中国的本土化更迅速,门店扩张也更快。2024年,麦当劳中国门店新增917家,2025年更计划新开约1000家门店。

2023年,麦当劳全球又以18亿美元购回了凯雷持有的麦当劳中国28%的股份,麦当劳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hris Kempczinski表示,“现在是简化股权结构的最佳时机。中国是麦当劳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其长期发展的潜力将让我们不断受益。”

或许这也是星巴克面对中国市场一个更好的选择。在上述合伙人看来,作为星巴克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星巴克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以品牌特许经营的方式,出售部分股权,说不定也成立个“金拱门”那样的公司,采取更加本土化的竞争打法,未来适当时机再回购股份,这样也可以进退自如。

“星巴克坚信中国市场蕴藏的巨大增长机遇。我们正在评估把握未来增长机遇的最佳方式。”星巴克中国对《中国企业家》的回复中称。

但上述合伙人也指出,“出售股权的战线不应该拖得太长,最好6个月内完成交易,时间太久,会影响中国区团队的心态,以及接下来的业务安排和竞争策略。”

注:文/梁宵,文章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公众号ID:iceo-com-cn),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