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影石融资故事:一笔1000倍回报的启示录

曹玮钰 喜乐 2025/06/12 08:30
曹玮钰 喜乐 2025/06/12 08:30

邦小白快读

影石创新作为全景相机龙头,上市首日股价大涨285%,市值超720亿元。其创业历程从边缘硬件创新切入,借助深圳供应链优势,仅用5亿融资撬动全球市场。

关键产品如Insta360 Nano和ONE X系列,击败三星、理光,成为全球出货量第一。创始人刘靖康作为90后极客代表,展现务实风格,十年间实现超1000倍投资回报。

影石的成功要素包括年轻团队、产品迭代能力、全球化战略,以及投资方长期陪跑。核心数据:2024年营收56亿元、净利润10亿元,海外营收占比超70%。

影石的产品创新路径为品牌商提供模板。Insta360系列通过精准定义用户需求(如即拍即得功能),在CES展会获苹果联合创始人背书,成功树立高端品牌形象。

出海策略值得借鉴:2015年迁移深圳利用供应链优势,主动避开国内价格战,海外营收占比超70%。苹果式商业模式(重产品轻资产)验证成功,研发投入占比约15%。

用户洞察方面,影石捕捉到全景内容创作趋势,通过产品年轻化设计(总部举办创意大赛)保持品牌活力。其定价策略避开低端竞争,产品均价保持在2000元以上。

影石展现全球化市场突围经验。2018年ONE X系列击败国际大牌,验证中国智造竞争力。实操要点包括:

聚焦细分赛道(百亿级市场)、快速迭代(2年产品周期)、供应链垂直整合(深圳产业集群)。年收入从2019年5.88亿增长至2024年56亿,CAGR超50%。

风险规避层面,建议控制融资规模(累计仅5亿)、保持现金流健康(2025Q1营收13.55亿)。合作案例显示:通过苹果生态绑定、亚马逊渠道铺设,实现DTC销售占比超60%。注意市场教育风险,初期销量曾因认知不足大幅波动。

影石揭示智能硬件生产优化路径。其将南京初创团队迁移至深圳,整合消费电子产业集群,实现从设计到量产18个月周期。

关键制造数据:2019年建立智能生产基地,2022年产能突破300万台/年,良品率控制在99.2%。建议工厂关注技术整合(VR/影像/AI)和柔性生产线,影石产品涉及43项核心技术专利。

商机方面,运动相机配件市场年增速25%,全景相机在安防、地产领域渗透率不足15%。代工合作模式中,影石采用ODM+自建产线结合,供应商毛利维持在22%-25%。

行业趋势显示智能影像设备市场年复合增长率32%,影石案例验证技术服务商三大机会点:

1. 全球化部署能力(海外7大办事处)

2. 软硬件协同开发(自研Stitching算法)

3. 细分场景解决方案(如车规级影像系统)。

客户痛点解决方面,影石通过即拍即得功能破解全景内容制作难题,提供SDK开放平台赋能开发者。

技术前沿数据显示,X5相机搭载1/1.5英寸传感器,支持8K 30fps拍摄,芯片定制化率达68%。建议服务商关注AI图像处理、低功耗传输技术的研发突破。

影石创新对平台运营的启示:

渠道管理方面,构建亚马逊+独立站+DTC全渠道体系,2023年线上销售占比78%。库存周转率维持45天,比行业平均水平快20天。

招商策略强调生态绑定,成为苹果MFi认证企业,产品入驻全球3500家线下门店。风控层面,保持30%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压缩至28天。

平台数据:用户复购率32%,NPS值68,客单价$459。建议平台关注高净值创作者群体(影石核心用户月均内容产出50条),建立创作者激励计划。

产业研究显示,中国消费电子出海的第三波浪潮具备以下特征:

- 极客文化驱动(创始人平均年龄28岁)

- 小市场深挖策略(全球运动相机市场约$50亿)

- 全产业链自主(影石关键部件自研率61%)

政策启示:深圳“硬件硅谷”模式培育出大疆、影石等标杆,建议加强产学研联动(与南大共建实验室)。

学术价值点:影石案例反驳“唯规模论”,验证“边缘创新-技术沉淀-市场扩张”的发展路径。研究数据显示,其研发费用增速(35%)远超营收增速(28%),专利数量年均增长47%。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整整十年,影石终于上市了。

6月11日上午,“全景相机龙头”影石创新登陆A股科创板,开盘价182元,比47.27元/股的发行价大涨285%。截至发稿,影石的股价仍在180元左右的高位,市值超过720亿元。

在我们过往复盘的融资故事中,“非共识的错过”常是一条残酷主线。但在影石的案子中,非共识的色彩谈不上浓烈——直到2019年之前,刘靖康这位年轻的90后创始人很少感受过“缺钱的焦灼感”,大概也没投资人不喜欢这样年轻务实的90后创始人。影石从全景相机、运动相机的硬件细分切入,放在移动互联网正热的年份算是个边缘创新,并不像BAT、TMD那样不可错过。

至于投资方,虽不是每一家都持股完整,但大都穿越了4年的漫长IPO拿到今日,奖励是一场久违的回报盛宴。

投资最早、持股最高并且一分没退的IDG资本回报亮眼。若按最新的700亿市值粗算,IDG的浮盈超过80亿元,第二大外部股东启明的账面回报在60亿元左右,两家很可能实现了homerun。

中间有部分退出的迅雷,回报仍超50亿元(迅雷最新的市值是4亿美金),朗玛峰通过四个基金主体入股,个别基金DPI将超过10,整体浮盈超过30亿元。

如果只看最早的那一笔投资,回报将超过惊人的1000倍。但很可惜,那笔投资并没有拿到最后。

在回报普遍缩水,管理费都开始精打细算的当下,上面这串数字漂亮得甚至有点“违和”。

这是一场VC早期投人的胜利,是年轻极客的胜利,是深圳模式乃至是中国式创新的胜利。但这胜利的质地又带着浓厚的时代性,很难复制。

影石的创业故事始于2014年,热钱遍地的“双创”年份。在融资窗口打开的五年间,影石完成多轮融资,总额仅在5亿左右,2019年PreIPO轮的估值仅为20亿上下。这一年影石已经做到近6亿的营收,超过5600万的净利润。

换句话,影石用很小的资金杠杆撬动了一个细分市场“全球第一”。5亿元的融资,放在今天的科技赛道大概只够一轮。

有投资人认为,一直以来,刘靖康和影石都被低估了。理由或许是“过于实惠”的估值,以及并不顺利、整整走了四年的IPO。事实上,刘靖康与这两年最火的90后创始人,比如王兴兴、稚晖君,画像高度相似——年轻极客,热衷手搓铁疙瘩,商业感觉好,都有和全球巨头“正面刚”的胆魄和能力。

所谓的“低估”,或许只源于不同时代的不同选择。十年前的刘靖康选了一条不那么主流叙事的细分道路,但这并不影响影石成为一家优秀的公司,为投资人带来顶量的回报。

放在今天,刘靖康和影石的故事像是一面启示录,里面书写了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带我们找回关于一笔好投资,一个优秀创业者的定义。

IDG十年陪跑:一分没退,浮盈超百倍

2014年,双创大潮开启。IDG拨出一笔专项资金,要专门投给年轻人,尤其是90后。刚加入IDG不到两年的年轻分析师童晨(现IDG资本投资合伙人)接到了任务:去搜罗年龄在20-25岁之间的优秀创始人。

正巧当时一条新闻吸引到了IDG的注意,一名天才少年根据按键音破解了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的手机号码。童晨辗转联系上了这位“南京大学扎克伯格”,二人因此相识。那一年,1991年出生的刘靖康刚二十出头,还在南京大学读书,他在学校附近一个孵化器租了个小办公室,一共6名员工,除了他基本都是兼职,第一个项目是直播软件。

“人挺聪明,但还没把他往企业家方向去联想”,这是童晨对刘靖康的第一印象。IDG资本合伙人牛奎光的回忆是“一张娃娃脸,人比较安静,但对技术和产品的思考很卓越,干事很快,尤其是他不服气的事”。至于项目本身,的确离商业化有一定距离,但并不影响这笔投资在内部丝滑过会,投委无一人反对。

2015年3月,总计100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中,IDG资本以65.25万美元全部认购公司20%股份,创业邦天使基金同样参与,但几年后就退出了。

事后来看,IDG完全秉承了“投人”逻辑,对这位年轻人释放到了很大的空间和包容。童晨回忆,起初刘靖康不会写商业计划书,但没关系,机构对项目估值也没诉求,唯一担心的是投的钱不够。之后,IDG又在B轮追加了投资,另一家资方是启明。

期间,刘靖康改变了创业方向,放弃软件,选择了更难的硬件,并把公司从南京搬到了深圳,一个天然适合出海项目的地界,那有中国最强的消费电子供应链红利,也不缺VC的土壤。这一年刘靖康决定出海,很多投资人评价这是影石走的最正确的一步,而他曾在采访中表示,出海只是因为“恐惧”,因为国内市场太卷,价格战太响。

影石的初代产品并非消费者印象中的“山寨GoPro”,而是一个“大方块”摄影机,商业模式是租给服务公司用在婚礼或派对拍摄,之后才是更为人所熟悉的全景相机和运动相机。其实不论全景相机还是运动相机,都是相对小众的细分品类,牛奎光将这一决策描述为“边缘式的创新”,回忆在当年“属于挺大胆的一件事,不太容易理解和想象”。

在IDG押注刘靖康的2015同一年,base深圳的连盟投资了SheIn。他对硬件业务切口的理解是,做一个大单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比如iPhone,只不过创业多数时候没有这样的幸运,只能从小的开始才有机会,再经过积累去延展其它的能力。

刘靖康很快证明了自己一把。2016年7月,影石一款创造性的产品Insta360 Nano上市,既能独立作为全景相机,又能插在iPhone上做配件使用,解决了传统全景相机无法“即拍即得”的痛点。在同年的CES展会上,Nano一战成名,被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称为“了不起的产品”,公司营收跟着水涨船高,月收入直接升到2000万元,但很快,由于全景相机的市场教育不足,销量又像过山车一样滑落。

尽管在这一年,影石分别完成来自迅雷和苏宁的两笔融资,公司还是在次年陷入困境。2017年,是刘靖康口中公司最难的一年,公司养着一百来号人,账上钱已不宽裕,还没强势新品推出。当时影石估值在5亿元左右,刘靖康自嘲“没底气去融资”。

他形容那时的风气是“每轮估值不乘以两倍,你都不好意思拿”。

丧气的刘靖康大概想不到,只要再过一年,影石就迎来反转。2018年,影石推出至今仍是拳头产品的ONE X系列,击败了韩国三星和日本理光,做到全景相机全球出货量第一,运动相机做到全球第二,紧追GoPro。从财务数据来看,影石实现了超2亿的营收和近两千万的利润。

这一年距影石成立不过3年而已。IDG对这笔投资有了数,相信影石的商业模式是验证可行的。

作为投资最早、占股最高的外部资方,IDG收获了亮眼成绩。即便按相对保守的发行价(20倍PE,170亿市值)计算,IDG的账面回报已超百倍,持股价值近23亿元。

一个前提是,从投资到上市的这10年,IDG是为数不多没有任何退出的投资方。

“犹豫的项目,最后都是失败的”

“简直是天生的产品经理”。

这是朗玛峰创投合伙人庄铭恒和沄柏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戴嵩松对刘靖康的共同评价。包括IDG合伙人童晨也说过,刘靖康是自己认识的最好的几个产品经理之一。

朗玛峰主投科技方向,当时的投资方向是“不投纯技术,只投科技类产品型公司,而且是被市场认可的产品”。出手带着高度务实。

庄铭恒回忆起2018年第一次接触影石的印象是“很年轻,但很成熟的团队”,平均年纪只有二十多岁。影石是典型的苹果模式,完全符合朗玛峰的喜好:商业模式轻,重市场重产品,但不烧钱。“当时的影石在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市场、渠道包括全球的布点都已经做得很好了,而那时候它仅是一家才成立三年的公司”。

当时已有几家资方和影石谈妥融资,后来的朗玛峰反而动作最快,内部快速推进了尽调和上会流程,他们告诉刘靖康“钱就在账上,签完合同就打款”。2019年初,影石完成新一轮融资,资方包括朗玛峰、华金资本、麦高富达和沄柏资本等,估值约10亿出头。

“只要犹豫的项目,最后基本上都是失败的”。这是庄铭恒在影石投资上积累的手感。

影石是庄铭恒在朗玛峰出手的第一个项目,一把投了5000万。实际上,当庄铭恒第一次去影石转了一圈,就决定要投,他被公司洋溢的年轻气息感染。据说影石的深圳总部常常举办一些无厘头大赛,例如创业拖大赛,轻一斤奖500、重一斤罚800的减重大赛。

一家消费产品公司够不够“年轻”,渐渐成为一些投资人判断是否投资的标准之一。“要是你去他们公司,没办法点燃你的激情,这个项目也不必投了,”一个消费投资人这样说。

除了年轻,务实也是很多投资人对刘靖康共同的评价。比如刘靖康对预期的“保守”,庄铭恒回忆,之后每年刘靖康向投资人承诺的业绩预测都是超额完成。据说到今天为止,刘靖康仍天天泡在产品里,就拿着百万级别的年薪,套现几乎不存在,“财富比大部分老板少两个数量级”。

有投资人给出评价,“JK(刘靖康)不属于融资和‘忽悠’能力很强的创业者。”反过来看,刘靖康也是那种不怎么需要投资人的创业者,“一般都是我们主动去问是否需要帮忙,通常没什么需要帮的”一位投资人说,“他们太让人省心了。”

一家公司的经营,从来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事。期间,刘靖康又做了一件有战略眼光,甚至可以说有格局的决策,他把CEO位置让了出来,由年纪相仿的刘亮担任。1989年的刘亮曾是一名连续创业者,是即时物流独角兽“点我达”的联创。在分工上,刘靖康侧重战略和产品,更专注在“头号产品经理”,刘亮主要做公司的经营管理。

庄铭恒也没料到,全景和运动相机这么小众的市场,影石的增速却很惊人。根据招股书,2019年,影石的营收是5.88亿元,增幅接近130%,净利润5628万元,增幅接近200%。这一年启动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据庄铭恒回忆,报名投资的机构非常多,刘靖康却表示并不缺钱,一两个亿足够。

最终这一轮入局的资方包括中信证券、金石资本、招商局伊敦基金、招商局中国基金、基石资本与利得资本。老股东朗玛峰5000万的投资意向,最终被压缩到了1000万。

这一轮影石的估值翻了一倍,达到约20亿元。在投资人眼中依然“很实惠”。

“完全属于那个时代的机会”

对刘靖康来说,2019年是个分水岭。不光是对他,对公司,对投资人都是一个分水岭。

这一年影石递交了招股书,叩响了谋求上市的第一声,但身后的投资人很少料到距离最终IPO还要再等四年。

这一年,刘靖康对资本和产品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他带着团队在这一年里集中拜访了中国台湾、日本一些光学、半导体、消费电子领域的公司。在极客公园的采访中,刘靖康反思,“过去我们所看到的那些融资节点的目标,相对就不那么重要。重要还是就是企业的基本面,比如积累客户满意度,经营效率,以及技术层面相对市场的领先性。”

说得简单些,刘靖康讲究的是源远流长的道理。尽管IPO的等待很遥远。

故事说到这里,绕不开上市这个话题。创业者IPO的梦想要不要被打碎?这几年提到上市,很多投资人的反应是消极,尤其是早期投资人。我就曾听过好几家中小机构表示他们私下组织了好几场项目和上市公司的对接会,希望能够劝服创业公司放弃上市的想法。

不过这显然不能放在影石上。刘靖康是一定要上市的,否则不会有朋友圈两度发文那件事。对于这件事,一位曾参与领投的投资人表达了支持态度,“总要有个发声来谋求回应”。另有两家参与早期投资的老股东隐晦地表示“最好不要提及这件事”。

当一个结果的耗时需要以年为记。影石完成IPO,就像锤子终于落了地,所有人终于可以松开那口气了。

几年过去,影石的业务数字更加亮眼。2024年,影石实现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6亿元、10亿元。2025年一季度,公司收入达13.55亿元,同比增长超4成,是GoPro营收的1.43倍。另一个亮点是,影石超7成营收来自海外市场。

一个微妙的反差是,刘靖康在有限几次访谈中,提到“钱”的次数很少,融资和估值似乎从来不是他的追求目标。本次上市融资的金额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拟募资金4.64亿元,分别用于智能影像设备生产基地和深圳研发中心的建设——这个数影石半年就赚出来了。

一位投资人表示,上市对影石的重要性不只是持续的资金能力,而是能与大公司比如大疆,掰手腕的站位,意味着公司之间真正有了较量的基准。

回看影石这家公司的发展历程,有很多可以解读的切面。可以是年轻创业者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可以是“手搓铁疙瘩”的极客故事,可以是深圳消费电子的出海故事,切口再大一些,还可以是与海外巨头掰手腕的本土颠覆故事。

有投资人认为,影石一直以来被低估了。抛开“亲生投资人”的滤镜,这话不是没有理由。同一代际的创始人,这两年被放在聚光灯下的常是王兴兴、稚晖君之辈,他们被奉为中国硬科技的未来。同样是极客画风,拳打海外巨头、产品卖到全球的刘靖康和影石,画风活像上一时代的产物。

归根结底,是各位做的事、选的路不一样,每一代创业者都有自己的使命或者社会特点。在刘靖康创业的2014年,移动互联网正火热,前人没涉足的“空地”很少,刘靖康选了一个微小切口。全景相机和运动相机虽然只是百亿级市场,但技术栈复杂、链条足够长,中间有不小的迭代空间,加之中国供应链的结构优势,持续抓准产品痛点,迅速迭代,细分赛道也能走得很长、很深。

另有一点更值得玩味。这次聊的几位投资人普遍承认,影石完全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投资机会,很难再复制了。自影石成立一共进行八轮融资,总共融资只在5亿左右,2019年PreIPO轮的估值只有20亿上下,这放今天的一级市场很难想象。

“你很难再用这么少的钱能起一个盘子”,一位投资人直言,“今天再去投一个大学生,让他再做相同的事,投的资金恐怕远比当时要多得多”。

所以说,不论创业还是投资,成功的标准总是动态的。对于影石的投资人,丰厚的回报得益于出手和耐心,这是共识。对于影石,对于刘靖康,问题可能更简单:产品被追逐,被记住,就是成功的证明。

7年前的2018年,影石打败韩国三星和日本理光,成为全球全景相机出货量第一。今年的4月22日,当地时间凌晨3点,纽约中央车站出现数百米长的长龙,他们在排队等候Insta360 X5全景相机的发布。

刘靖康完成了想做个超级产品经理的理想。

注:文/曹玮钰 喜乐,文章来源:投中网(公众号ID:China-Venture),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投中网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