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为什么OpenAI们开始化身“购物狂”?

kiki 2025/06/09 15:26
kiki 2025/06/09 15:26

邦小白快读

OpenAI正通过大规模收购和投资构建AI生态链,涉及硬件、软件和垂直应用。

1. 主要收购包括30亿美元买下AI编程平台Windsurf,65亿美元收购io硬件公司。

2. OpenAI Startup Fund已投出20余笔投资,覆盖芯片、医疗、法律等17个细分领域,仅Harvey AI等项目就带来近40倍估值增长。

投资策略与产业协同形成闭环。

1. 投资节奏与模型研发同步,保证生态拓展。

2. 通过为初创企业提供技术资源,获得「数据-场景」应用反哺,如人形机器人Figure AI已获400亿美元估值。

存在投资风险与退出案例。

1. 失败案例包括自动驾驶公司Ghost Autonomy倒闭。

2. 部分项目通过并购退出,如Class Companion被Panorama收购。

AI头部企业通过产业链整合重新定义品牌战略。

1. OpenAI收购io硬件公司,将苹果设计理念融入AI硬件开发。

2. 法律科技Harvey AI获30亿美元估值,显示专业领域品牌延伸机遇。

生态构建加速跨行业品牌渗透。

1. 同时布局医疗(Ambience Healthcare)、教育(Class Companion)、编程(Cursor)等多领域。

2. Sam Altman个人投资核聚变公司Helion,拓展能源领域品牌关联。

硬件入口争夺重塑品牌认知。

1. OpenAI COO提出「AI像空气存在」的硬件化愿景。

2. 收购硬件公司可能引发品牌文化冲突,需关注设计理念与开发速度的平衡。

AI投资热潮带来收并购机遇与估值调整。

1. 2025年Q1企业风险投资单笔金额升至千万美元,高估值初创可通过并购退出。

2. 2020-2021年高估值企业现估值回落压力,如Descript已两年未获新融资。

生态竞逐创造合作窗口期。

1. OpenAI等巨头主动投资初创完善生态链。

2. Anthropic设立Anthology Fund为被投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硬件赛道现重要突破点。

1. Figure AI放弃与OpenAI合作显示供应链管控挑战。

2. 具身智能硬件成为投资焦点,1X、Figure等标的估值飙升。

AI技术渗透传统制造环节。

1. 核聚变公司Helion获Sam Altman重注,预示新能源与制造业结合方向。

2. OpenAI自建「智能产线」整合GPU、管线等硬件生产要素。

硬件供应链重构带来生产需求。

1. io硬件收购涉及工业设计创新。

2. 人形机器人Figure AI量产需求可能催生新代工体系。

数字化转型形成产业联动。

1. 数据库Databricks、云服务Vercel等二供企业随AI增长获得发展。

2. 生产流程可参考「一供-二供」智能供应链管理模式。

行业痛点催生AI解决方案。

1. Harvey AI估值翻倍显示法律文本处理需求。

2. 医疗领域Chai Discovery挖掘药物研发痛点。

硬件服务生态快速成型。

1. 芯片设计公司成为投资重点对象。

2. 机器人公司Figure提供实体场景服务方案。

基础层创新推动服务升级。

1. Sam Altman布局「星际之门」算力基建项目。

2. 数据库服务商Databricks、AI数据公司Turing获投资。

生态构建要求平台管控能力升级。

1. OpenAI需处理收购公司文化冲突,如io的苹果系设计团队。

2. 供应链管理借鉴「果链」经验,建立标准化协同体系。

平台运营模式现新范式。

1. 投资基金OpenAI Startup Fund向被投企业开放技术资源。

2. Anthropic基金提供持续性技术支持形成平台粘性。

多入口布局改写平台规则。

1. 同时掌控编程平台Cursor、硬件入口io。

2. 比尔·盖茨对话揭示平台需聚合顶尖人才维持战略统一。

AI投资揭示产业演进新规律。

1. CVC单笔投资破千万美元,企业风险投资转向重仓战略标的。

2. 头部三家企业估值总和达4000亿美元,验证「规模优先」假设。

商业模式存未解难题。

1. 多数AI企业盈利模式待验证,存在高估值与营收能力错配风险。

2. 供应链管理成新研究课题,需建立区别于传统制造业的管控体系。

技术伦理与政策监管待突破。

1. Sam Altman投资长寿公司Retro触及生命伦理边界。

2. 全球70%的CVC融资集中在美国,区域发展失衡问题凸显。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OpenAI正在「疯狂购物」。

30亿美元收购AI编程平台Windsurf,65美元砸钱买下乔布斯老搭档Jony Ive创立的AI新硬件公司io......

一个以OpenAI为中心的「隐秘初创企业帝国」正逐渐浮出水面。

独角兽下场投资,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Sam Altman还担任Y Combinator总裁期间,彼时29岁的他就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自己已投资了40家公司,“我是历史上最大牛市中的早期科技投资者”——他这样评价自己。

作为硅谷活跃的天使投资人,Sam Altman的知名「个人战绩」包括了对Stripe、Reddit和Instacart等企业的投资,据机构CB Insights的统计,自2010年开始,他就进行了100多项对外投资。

我们梳理了Sam Altman以及OpenAI的投资版图,其中就Sam Altman个人而言,他的个人投资呈现多元化趋势,从AI、生物技术到供应链、能源等传统行业,均有涉猎。

但以OpenAI Startup Fund为代表的创投基金则明显聚焦AI本身,这反映出硅谷科技巨头竞争的另一面——它们正在通过快速构建自己的初创企业帝国,完善生态,快速扩张。

01

小基金垂直整合「AI链」

简单来说,Sam Altman的投资版图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他的个人投资;二是他自己创立的风险投资公司Hydrazine Capital和由他的兄弟创立的投资基金Apollo Projects;三是成立于2021年推出的创投基金——OpenAI Startup Fund,目前累计管理资产接近3亿美元。

相比前两者更多元化的投资组合,与OpenAI强相关的这支创投基金更值得拿来仔细分析。

自OpenAI经历管理动荡后,Sam Altman本人就放弃了对创业基金的控制权,目前由风险投资人Ian Hathaway管理。

据「硅基研究室」统计,OpenAI Startup Fund迄今已做出20余笔对外投资,包括17家初创企业,呈现出稳定的出手节奏、更聚焦AI生态应用等特点。

从时间来看,从2022年第四季度开始,OpenAI Startup Fund基本保持每季度平均出手一次的节奏。也就是说,OpenAI的投资布局始终与其模型迭代保持相同的进度,在专注自身的同时,它没有放过对外界AI生态的观察。

在出手领域上,大部分的钱都流向了AI生态链,从芯片设计再到下游医疗、法律、编程、机器人等软硬件,搭建了一条AI完整生态链。

除此以外,受限于基金规模,从已披露的出手金额来看,OpenAI Startup Fund更擅长的是以小搏大,单笔融资均在百万至千万级别。

从目前这支创投基金投出的潜力股来看,OpenAI光靠投资获得的收益也很可观,它所支持的AI法律科技初创公司Harvey估值已达到30亿美元,AI口语应用Speak估值达10亿美,还有估值接近400亿美元的人形机器人企业Figure AI等。

当然,不止是投资收益,OpenAI通过为这些初创企业提供技术和生态资源支持,反过来也为其找到了「技术-数据-场景」的应用闭环。

不过,既然是风险投资,自然也有得有失。

就退出案例来看,除去已宣布关闭的自动驾驶初创企业Ghost Autonomy外,OpenAI支持的教育科技初创Class Companion已被Panorama Education收购,另一家AI新硬件公司io也被OpenAI自己收入囊中。

无论是收购还是投资,每一次买买买背后,都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持,当然对财大气粗的OpenAI来说,它显然看向的是长期。在收购io后,OpenAI COO Brad Lightcap就被问到「65亿美元到底值不值?」,他的回答是:“我们想让AI像空气一样存在,不再依赖屏幕。”

某种程度上,OpenAI的野心已经开始显现——它想要通过垂直整合打造自己的「AI链」,抢占一切的入口,打造一种新型的「AI智能供应链」。

02

扩大规模

看看会发生什么

在和比尔·盖茨的一次对谈中,Sam Altman提到自己从Y Combinator学到的一条创业经验:“要聚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才能确保大家都对这个通用人工智能(AGI)的使命保持一致。”

但事实上,他没说的经验还有另一条,创和投本就不分家,一家优秀的创业公司创始人,也可以是一个有着狠辣眼光的投资人。

CB Insights曾统计过Sam Altman偏好的投资领域,除了人工智能外,他投资涉及广泛的兴趣,总是押注那些在当下看上去不可能实现的技术和趋势,包括长寿、能源、教育等。比如他颇为看好的两家企业——美国核聚变初创公司Helion Energy和研究抗衰老的企业Retro Biosciences。

2023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Sam Altman声称清空了银行账户,把所有的流动净资产都投入了这两家企业,谈及all in的原因,他说:“我职业生涯的核心经验就是,扩大规模,看看会发生什么”。

这种思想也反映在Sam Altman在AI的投资上。

如果套用供应链管理的逻辑,OpenAI的一级供应商无疑是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算力的支持者——比如OpenAI和软银、甲骨文联合打造的「星际之门」项目,近期现身彭博镜头的Sam Altman展示了这一基础设施,他说:“我们从微软学会了怎么用现有云服务搭建算力,现在我们要做的是下一步——建出属于自己的那条产线。”

他口中所谓的「智能产线」就像是曾经的福特汽车流水线一样,只不过这一次整合的不再汽车零部件,而是GPU、管线、电、水、算法、能耗调度的协同,以支持人们的AI需求。

「一供」除了算力层的玩家外,还有通往真实世界的入口——在垂直软件应用上,光是编程,OpenAI就出手了Cursor和Windsurf,法律领域支持Harvey AI,医疗领域的Chai Discovery和Ambience Healthcare。

在物理AI侧,除了收购io,打造自己的硬件外,它还同时押注了具身智能企业1X和Figure AI。

二供、三供们的角色更隐秘些——它们向OpenAI卖铲子,随OpenAI的增长一同增长,典型如数据库提供商Databricks、人力资源公司Mercor、云服务公司Vercel和AI数据服务公司Turing等等。

朋友圈不断扩大,当这条智能供应链上的供应商越来越多,OpenAI也难免遇到新问题——如何管理和控制这条新供应链?

比如,收购io,Jony Ive所崇尚的苹果设计文化可能会与OpenAI「快速行动,打破常规」的理念相冲突;Figure AI在今年2月也宣布放弃与OpenAI的合作。

换言之,OpenAI在未来必须大力加强其供应链能力,才能和它的前辈「果链」一样,拥有更强的供应链管控实力。

03

迈入同一条河流

「买买买」的不只有OpenAI。

据Crunchbase数据,Anthropic公开对外的投资均发生在2025年——生成式AI模型开发商Goodfire和医疗科技公司Heidi Health。

去年7月,Anthropic与其重要投资者Menlo Ventures联手设立一项名为「Anthology Fund」的基金,和OpenAI一样,开始建立自己的「初创企业帝国」,官网上向初创企业这样形容:“成为Anthropic旗下公司不仅仅是获得一张支票,还能获得Anthropic技术团队的持续指导和支持。”

截至去年12月18日,Anthology Fund已对外投资10余家企业,覆盖医疗、企业服务、安全等诸多场景。

来源:Anthology Fund 官网

另一家AI搜索独角兽Perplexity,去年至今也收购了专注开发无干扰浏览器老牌企业Sidekick、社交平台Read.cv和数据连接初创公司Carbon。

据CB Insights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CVC(企业风险投资)交易量创下7年来的最低水平,交易数量暴跌至728笔,但平均交易规模已攀升至1000万美元,CVC的投资数量正在减少,但投资规模却更大。

背后美国初创企业占据了全球CVC融资总额的70%,连续第二个季度超过70%,新的CVC力量崛起,也表明独角兽们也正努力抢占领先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

硅谷巨头们开启疯狂购物的原因也并不难理解:一是如前文所说,眼下的AI竞争已从模型、应用等单一能力转向生态竞逐,头部独角兽都想搭建各自的「智能供应链」;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下,不少经营不善或缺少融资等粮草的创企,在IPO无望下,也开始寻找合适的买家,寻求生存。

一位硅谷科技投资人士提到,收购也并不一定比IPO更容易,特别是对在2020年和2021年估值过高的独角兽们来说:“这些公司的估值都可能下降,大多数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仍在寻求高于战略买家愿意支付的估值。”

以OpenAI支持的部分公司为例,很多AI初创企业很久都没有融资消息了——比如AI音视频编辑平台Descript自C轮融资以来,尚未公布任何其他融资消息;AI笔记企业Mem最新一笔融资也停留在2022年。

被收购,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好的选择,毕竟「贵族公司」们的烧钱游戏还没有结束。据「互联网女皇」的Mary Meeker的数据,目前美国最大的三家AI初创公司OpenAI、xAI和Anthropic估值之和已达到4000亿美元:“现在这批投身AI的玩家,最终能不能赚钱、靠哪一端赚钱,还得交给时间来验证。”

注:文/kiki,文章来源:硅基研究室,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硅基研究室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