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从凉山扩至四川,花西子“民族文化进校园”公益将开发100套非遗课程

龚作仁 2025/05/27 10:07
龚作仁 2025/05/27 10:07

邦小白快读

花西子“民族文化进校园”公益项目实现规模化发展,覆盖四川21个市数十万师生。

1. 项目将开发100套标准化非遗课程,涵盖彝绣、月琴、剪纸等38项非遗技艺,累计开展超6000小时教学

2. 创新“非遗传承人+学校老师”双师授课模式,已有2位教师现场拜师非遗大师,未来将复制至全省

3. 凉山模式成功验证:3年覆盖42所学校7.8万学生,2024年入选联合国非遗可持续发展案例

非遗文化成为品牌差异化营销的核心竞争力。

1. 花西子将彝绣等非遗元素融入产品设计,通过公益项目强化“民族文化品牌”标签

2. 凉山模式的成功经验为品牌全国化提供样本,联合国案例认证提升国际影响力

3. 项目包含建设5个研究基地和电商平台,未来可能形成“非遗IP-产品转化-电商销售”闭环

4. 校社联动体系覆盖25个非遗集市和15个陈列馆,构建线下品牌体验场景

政策红利催生非遗教育市场新机遇。

1. 国家“十四五”非遗保护规划明确支持中小学开设非遗课程,项目获政府基金合作背书

2. 四川全省推广带来教具、服饰等配套产品需求,非遗集市创造手工艺品销售场景

3. 凉山模式验证的可复制性:3年培养78410名学生,教学体系可直接输出其他省份

4. 电商平台建设预示非遗产品线上销售渠道拓展,1个综合性平台将整合供应链资源

非遗产业化带来生产制造新需求。

1. 100套标准化课程需配套教具生产,涉及纺织(彝绣)、乐器(月琴)、手工艺品等多领域

2. 25个非遗集市和15个陈列馆建设催生展示道具、文创产品定制需求

3. 凉山案例中傈僳族火草织布等技艺可转化为特色面料开发

4. 电商平台建设为工厂提供非遗产品分销渠道,实现“技艺保护-产品生产-电商销售”闭环

非遗教育体系化催生专业服务需求。

1. 需开发师资培训系统:6年计划培养10位大师+100传承人+1000教师

2. 数字化解决方案需求:100套课程标准化涉及教材开发、教学视频制作等

3. 校社联动机制需第三方协调:涉及20所示范校、80联盟校、5研究基地资源整合

4. 电商平台建设包含技术搭建、运营培训、物流配套等全链路服务机会

非遗电商平台构建特色化运营体系。

1. 需建立非遗产品认证标准,解决手工艺品标准化难题

2. 25个线下集市与1个线上平台需打通O2O运营系统

3. 师资人才库建设可衍生知识付费模式,提供非遗教学课程

4. 风险管控重点:避免非遗商品过度商业化引发的文化失真争议

5. 凉山案例积累的38项非遗数据库为平台商品丰富度提供保障

探索非遗传承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1. 创新“双师制”解决传承人老龄化问题,实现代际传承

2. 校社联动机制构建“保护-教育-生产”三位一体体系

3. 电商平台建设提出非遗现代化命题:如何在商业化中保持文化本真

4. 凉山到四川的扩展验证了“试点-全省-全国”推广路径可行性

5. 联合国案例认证为非遗教育国际化提供政策制定参考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5月26日,中国美妆品牌花西子母公司设立的浙江省宜格慈善基金会,联合四川省教育基金会在成都市成华小学正式宣布启动“薪火传承计划-民族文化进校园”四川项目。该项目把花西子在凉山州成功实践的“非遗校本课程”创新模式带到四川全省,预计将覆盖包括成都、宜宾、广元等在内的21个市,数十万名师生受益。“薪火传承计划”四川项目的开展,将进一步推动校园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中的重要场域,促进非遗文化从“课程导入”到“在校园体系化、常态化传承”的转变。

20所项目学校授牌

“此次不仅是一次非遗教育项目的落地,更开创了体系化的文化传承新范式。”四川省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谢凤山在致辞中提到,希望各校以“非遗课程常态化、校园文化特色化”为目标,让非遗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养分,为非遗传承注入活水。此外,在吸收凉山模式经验的同时,四川项目也将坚持特色化发展,通过建立校社联动的立体化传承体系,让文化传承延伸到更多场境,推动青少年自主成为文化的“代言人”。

谢凤山现场致辞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曾明确提到:要推动非遗普及教育,鼓励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加强非遗师资培养。未来六年,“薪火传承计划”四川项目将重点培育10位非遗大师、100名专业传承人和1000名校园教师,建设20所示范校、80所联盟校和5个研究基地,开发100套标准化非遗课程学本,并打造25个非遗集市、15个陈列馆和1个综合性电商平台。

非遗传承人和在校老师、学生们同台

“多年来,花西子不遗余力地通过推动民族文化的产业应用,以及发起‘薪火传承计划’等文化弘扬公益项目,探索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花西子母公司宜格美妆集团公共事务总经理曾敏表示,“‘薪火传承计划’在凉山三年多的实践中,通过开发非遗校本教材、开展非遗教学、实施在校老师非遗教学培育计划,实现非遗文化从‘课程导入’到‘在校园体系化、常态化传承’的转变。我们把凉山模式带到四川全省,融合更丰富的非遗资源,以及更为立体化的非遗文化传承体系,将开启‘薪火传承计划’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曾敏现场致辞

启动仪式上,浙江省宜格慈善基金会与四川省教育基金会为成都市成华小学、四川天府新区第三中学、广元市南鹰小学等20所项目学校授牌。其中,2位在校老师更是现场向峨眉武术传承人王超和剪纸艺术传承人游琴舒2位非遗大师一对一拜师。未来,“非遗传承人+学校老师”的校园非遗授课模式也将进一步复制至全川,让更多老师有机会深入、系统性学习非遗文化。

拜师仪式

据了解,“薪火传承计划”自2021年在凉山启动以来,已面向凉山42所学校78410名学生,累计开展非遗文化教学超6000小时,实现了包括彝绣、月琴、阿都高腔、彝族口弦、朵洛荷、金江鼓乐、蹢脚舞、傈僳族火草织布等38项非遗技艺走进课堂。2024年,为进一步推动非遗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花西子薪火传承计划”联合多方力量,把非遗教学的师资队伍,从校外非遗传承人扩大到在校老师,创新“非遗传承人+学校老师”的授课模式。同年,“花西子薪火传承”公益项目还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案例。

注:文/龚作仁,文章来源:Laborer,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Laborer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