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小企业想成为细分领域的头部品牌,觉得遥不可及?
其实,这条路比你想象的要清晰得多!关键在于,你是否能看清这关键的四个进化阶段。
很多老板一提到“做品牌”就头疼,为什么?
因为在创业初期,“品牌”往往只是个美好的幻想。
现实是:产品要卖出去,团队要发工资,现金流不能断。这时候,什么情怀、什么调性都是虚的——把货卖出去才是王道!
但问题来了:
当你靠着促销和流量勉强活下来后,突然发现:价格战打不赢,用户留不住,市场越做越累。
这才恍然大悟:只靠卖货,永远做不大!
这时,“做品牌”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选项,而是生死攸关的必答题。
从“怎么卖”到“为什么买”,从“功能推销”到“情感共鸣”:
这条进化之路,我已经为你拆解成四个清晰的阶段。
接下来的内容,将带你一步步看清:
如何从挣扎求存的卖货阶段,最终蜕变为细分领域的标杆品牌!
│本文目录│
第一步:内容1.0 = 纯销售内容
第二步:内容2.0 = 销售力内容复制
第三步:内容3.0 = 以消费者为中心
第四步:内容4.0 = 品牌力塑造
01.纯销售内容
内容1.0:不做品牌,只做销售
创业初期,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这个阶段的唯一目标就是让产品快速变现,让现金流转起来。所有的营销动作都必须指向一个结果——立即成交。
这就是内容1.0阶段的核心逻辑:不做品牌,只做销售。
在这个阶段,企业投放的每一条小红书笔记、每一支短视频、每一场直播,本质上都是“销售话术的延伸”。
内容里写限时折扣、库存紧张之类的紧迫感话术,产品功能被提炼成最直白的卖点,甚至不惜用一些焦虑营销的手法。
为了让消费者更快下单,企业还会找达人测评、明星同款来背书,但这些动作的最终目的都不是塑造品牌形象,而是用最短路径促成交易。
要在这个阶段生存下来,企业需要具备几种关键能力:
1. 强大的执行力
在生存阶段,企业必须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确保营销策略能立即转化为实际行动。团队需要具备高强度作战能力,能够持续输出大量内容并快速调整方向。
执行力不仅体现在数量上,也在于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应对。当某个内容形式数据下滑时,团队能在24小时内切换新打法。
2. 预设验证能力
企业需要建立“假设-验证”的闭环机制,用最小成本测试市场反应。
具体操作上,可以先提炼3-5个核心卖点,分别制作不同版本的内容进行AB测试。
3.竞品对标能力
这时候的企业往往还没办法真正对消费者有深入的洞察,绝大部分企业只有抄袭跟复刻能力。所以,最实际的做法就是研究市场上哪些内容在热卖,然后快速跟进。
在这个阶段,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竞品对标体系,定期拆解行业Top10品牌的爆款逻辑。可以分析竞品的话术结构、视觉呈现、渠道组合等要素,提炼可复制的成功要素。
需要注意,借鉴时要把握“学习内核而非照搬表象”的原则,比如可以模仿爆款的痛点挖掘方式,但必须结合自身产品特点改造话术。
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创新”的策略,能帮助中小企业少走弯路。
4. 市场洞察能力
就像冲浪者要感知海浪的起伏,企业要能捕捉消费趋势的微妙转变。
在1.0阶段,中小企业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嗅觉。即看竞争对手在卖什么,要读懂市场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比如,某护发品牌发现竞品都在主打“无硅油”,但小红书突然出现"头皮抗衰"的新话题。他们快速调整话术,将产品重新包装为"头皮抗初老神器",配合KOL科普内容,成功抓住这波新趋势,单品销量翻了3倍。
那么,中小企业具体可以在每周固定这样做:
1)刷遍行业Top20竞品的最近30条内容,记录他们主推的卖点和话术;
2)整理电商平台近期飙升的关键词;
3)关注“商家薯”“电商薯”等官方账号的消息。
02.内容复制
内容2.0:具备内容的生产基因
当企业跨过最初的生存阶段后,就要进入2.0阶段:让团队具备内容的生产基因,或者说叫内容的裂变基因。
让内容生产能力不再依赖于个别能人,而是转化为可复制的组织能力。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让整个团队都具备持续产出高效销售内容的能力,就像给企业安装了一台永不停歇的“内容引擎”。
企业最初可能只有创始人或个别核心成员知道如何写出爆款文案、拍出高转化视频。但随着业务扩张,这种个人能力必须转化为标准化流程。
就像麦当劳的运营手册一样,要让每个新加入的成员都能快速掌握内容生产的精髓,确保输出的每一条内容都保持稳定的销售水准。
这个过程往往需要3-6个月的打磨期。企业需要建立完整的内容SOP(标准作业程序),从选题策划、文案结构到视觉呈现,每个环节都要拆解成可执行的具体步骤。
比如,一篇高转化的小红书笔记可能包含:痛点场景+产品解决方案+权威背书+限时优惠四个固定模块,新人只需按照这个框架填充内容,就能产出及格线以上的销售内容。
但这种复制不是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要培养团队对“内容逻辑”的理解能力。就像教人钓鱼而非直接给鱼,要让每个成员都明白为什么这样的标题更吸引点击,那样的产品展示更能激发购买欲。
当整个团队都内化了这套方法论,企业就真正建立了可持续的销售内容生产能力。
这个阶段,有可能是三个月,也有可能是半年。看似仍在围绕销售打转,实则为后续的品牌建设埋下伏笔。
内容2.0阶段,正是为品牌大厦奠定坚实基础的必经过程。
当企业掌握了内容复制的密码,才有余力去思考更长远的价值塑造。
内容2.0阶段,企业需要的关键能力:
1.复刻能力
企业要把已经验证有效的销售内容整理成标准模板,让所有团队成员都能照着做。
比如把高转化率的产品视频分解成固定流程:前3秒展示痛点,中间演示产品使用,最后强调限时限量优惠。用这个方法,让新员工一周内就能制作出合格的产品视频。
2.未来3-5年团队打造认知的能力
中小企业要清楚意识到团队要具备内容的基因。在完成销售目标的同时,要逐步培养团队理解内容本质的能力。
企业可以定期组织案例分享会,讨论为什么某些内容效果好,而另一些效果差。
可以要求运营每周分析50篇竞品爆文,这样团队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才会明显提升。
3.标准化作业塑造能力
要制定明确的内容生产流程和标准,确保每个人都知道该怎么做,新人看完就可即刻上手。
例如,在小红书运营中,企业需要建立从选题到发布的完整操作规范,确保每篇笔记都符合销售转化要求。包括如何选题,笔记文案结构如何,配图怎么制作,关键词如何布局,最佳发布时间等等。
03.用户洞察
内容3.0:以消费者为中心
当企业跨过前两个阶段后,会逐渐意识到:真正的品牌建设始于对消费者的深度理解。
这个阶段不再只是关注如何把产品卖出去,而是开始关注消费者的反馈,深入探究消费者为什么购买、为什么不购买,以及使用产品后的真实感受。
我经常说,品牌是卖货卖出来的,背后是因为品牌对消费者有更深层次的洞察,能够知道他们的情绪,知道他们面临什么样的问题,考虑到消费者周围的环境,消费者是如何思考的。
所以,在这个阶段,企业需要建立系统的用户洞察机制,通过产品评价分析、用户访谈、使用场景观察等方式,捕捉那些隐藏在表面需求之下的真实痛点。
包装其实也是内容的一部分。当企业能够从用户视角重新审视产品、包装和服务时,就能创造出真正打动人的内容。
比如,某母婴品牌发现妈妈们购买湿巾不仅关注清洁力,更在意单手取用的便利性,于是改进了包装设计;一个咖啡品牌通过用户反馈发现,消费者其实更看重提神效果而非口味,随即调整了产品宣传重点。
团队需要培养“用户共情能力”——不仅要会分析数据,更要能理解数据背后的人。企业要走出办公室,真正观察用户的使用场景,倾听他们的抱怨和期待。
那么,一个团队具备基础的内容复刻能力、裂变能力之外,能够对用户有深层次的理解跟洞察,这个时候就不是说以破坏平台生态来获取利润,而是慢慢走向良性了。
在内容3.0阶段,企业需要的关键能力:
1.用户思维前置能力
在做内容前,先站在用户角度思考:他们真正关心什么?
不是简单猜测用户想要什么,而是通过场景观察、行为分析等方式,真正站在用户立场还原他们的决策过程和心理活动。
2.用户需求洞察能力
对用户需求的洞察能力,可以看做是一个金字塔模型。
金字塔最底层的是产品的功用功能,解决用户基本的产品需求。
例如,祛痘产品要能有效祛痘,助眠产品要能帮助入睡,降火产品要能快速见效(并且它的一大卖点是实惠大碗),这都是产品最基本的功能需求。
第二层是场景层,即产品解决了用户在什么场景下的需求,或者说产品所在的圈子需求。产品不仅要好用,还要符合特定场合的使用需求。
比如亲子游需要轻便舒适的服装,约会穿搭要能展现个人魅力,街头搭配要够时尚吸睛。洞察这些场景差异,才能让产品真正融入用户生活。
第三层是身份层,用户选择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种身份标签:
用华为代表支持国货的爱国情怀,用戴森彰显"我有钱,不用便宜货"的精致主义,用添可则体现"科技让生活更轻松"的现代理念。
品牌在这里成为用户自我表达的方式,成功让产品成为了用户个人品味的延伸和证明。
最顶层是未来层,即未来企业产品要超越当下功能,系统性地定义产品在未来市场中的本质价值。
比如学而思卖的不是课程,而是“让孩子赢在未来”的教育理念;特斯拉卖的不是电动车,而是看见了未来新能源的趋势。
这种前瞻性思考,让品牌始终领先用户需求半步。
真正懂用户的企业,既要脚踏实地解决当下问题,又要仰望星空预见未来趋势。从基础功能到未来愿景,每一层需求都值得用心经营。
04.品牌塑造
内容4.0:构建完整品牌表达体系
当企业跨越前三个阶段后,便来到了品牌建设的终极阶段——内容4.0。
4.0阶段,品牌不再只是产品的附属品,而是拥有了自己的灵魂与个性。从视觉包装到代言人选择,从用户体验到情感共鸣,每一个细节都在传递品牌的价值观与精神内核。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通过内容塑造品牌力,让消费者不仅购买产品,更认同品牌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与态度。
这个阶段,口红不再只是改变唇色,而是帮助女性展现自信的武器;一盒饼干不只是零食,而是传递家庭温暖的使者。
4.0阶段的品牌力塑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前期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之上。只有当企业真正理解消费者在3.0阶段的所思所想,才能在4.0阶段精准触动他们的情感。
在品牌建设的4.0阶段,企业需要系统性地构建完整的品牌表达体系。从产品包装的设计、代言人的选择,到如何更好地服务目标客户群,每个环节都要精心打磨。
这时候的服务体验特别重要。比如产品包装不仅要方便拆开,更要让顾客在打开时有“哇”的惊喜感。就像收到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那种愉悦的体验会让顾客记住这个品牌很久。
当消费者感受到品牌的用心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这个品牌,甚至主动向朋友推荐。
内容4.0阶段,企业需要的关键能力:
1.品牌共情力
在品牌建设的4.0阶段,企业需要建立起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不仅仅是知道产品满足什么功能需求,更要洞察用户内心的真实渴望与潜在担忧。
例如我之前一直讲到的小红书案例松达爽身露,该品牌为何选择了胖宝宝宝妈这一人群?这源自于品牌对用户群体的深刻洞察。
对于颈部有多层褶皱的胖宝宝而言,传统爽身粉的粉末难以均匀覆盖皮肤褶皱处,无法有效预防和缓解痱子问题,飞散的粉末也存在被婴儿吸入呼吸道的风险。
这些痛点恰恰是普通体型婴儿家长较少关注的,只有胖宝宝的父母才会格外在意。而松达爽身露这个产品,就精准洞察了胖宝宝宝妈这一细分人群的痛点。
再以bebebus为例,其产品表面上是提供护颈功能,实则精准捕捉了母亲对孩子不良坐姿的焦虑。当孩子出现“葛优躺”等姿势时,母亲看到的不仅是当下的舒适问题,更是对孩子未来脊椎健康的担忧。bebebus的产品,就能够很好地解决用户的焦虑需求。
还有最近京东近期宣布的骑手保障计划,为何能得到大众的好评?这也是品牌共情力的体现。为骑手完善社保体系这一举措,解决了从业者的实际需求,往往能在用户心中留下持久的印记。
当品牌能够如此细致地理解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和潜在担忧时,就真正实现了从“卖产品”到“懂用户”的跨越。
2.包装调性、美感
在品牌建设的4.0阶段,品牌应当关注产品的包装美学,包装美学的核心便是超出用户的预期。
好的包装不只是好看,更要让顾客收到时感到惊喜。比如一个简单的化妆品盒子,如果打开时发现里面藏着贴心的小镜子或试用装,顾客就会觉得这个品牌很用心。
这种小惊喜会让顾客主动拍照发朋友圈,帮品牌做免费宣传。比起花大钱打广告,这种靠好产品带来的口碑传播效果更好,也更省钱。
当顾客因为喜欢包装而自发推荐时,品牌就省去了很多推广费用。比如现在很多网红产品,就是因为包装设计让人眼前一亮,顾客收到后忍不住分享,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就火了。
所以聪明的品牌都知道,把钱花在包装设计上,最后反而能省下不少广告费。
3.成为细分品牌头部的认知
在品牌发展的4.0阶段,企业必须具备一个清晰的认知:我们要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领军者。
这就像在茫茫大海中,与其做一艘随波逐流的大船,不如成为某个特定航线上最专业的领航者。
这种认知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企业深入思考三个关键问题:我们最擅长服务哪类人群?我们能解决哪些别人解决不好的问题?这个细分市场是否足够支撑我们的发展?
当企业确立了这样的认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调整资源配置。研发会更聚焦特定需求,营销会更精准触达目标人群,服务会更贴合细分市场的特点。这种专注能让品牌在细分市场中快速建立专业形象和口碑。
最后总结
从卖货到品牌,是一个从“生存”到“共情”的过程。
1.0和2.0阶段解决“怎么卖”,3.0和4.0阶段解决“为什么买”。中小企业想跨越这个鸿沟,必须一步步夯实基础,最终才能建立真正的品牌价值。
在品牌建设这条路上,理想的状态是从4.0的高度来规划1.0的起步,但现实中大多数企业只能一步步从1.0走到4.0。
为什么一定要经历这个过程?因为只有当你把品牌做到4.0阶段,用户才会真正认可你的价值。
这时候他们复购不是因为价格便宜,而是发自内心地认同你的品牌。不会因为竞争对手降价就轻易离开,这就是品牌忠诚度的力量。
当然,有些企业想一步到位,直接从1.0跳到4.0。这就像让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直接参加马拉松,难度可想而知。
通常需要高薪聘请专业团队,成本会大幅增加。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实际的做法是认清每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稳扎稳打地前进。
如果你也在经历这个成长过程,欢迎加入我们的交流群。我也会定期在直播间和大家探讨品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分享一些实用的经验和方法。
毕竟,走对路比走快更重要。
注:文/庄俊,文章来源:庄俊(公众号ID:zhuangjunweixin),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庄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