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520是一枚哑弹。
哪怕被巧妙包含在了618期间,也难掩浪漫外衣下的消费褪色。
品牌营销投入少了,最多不过一条公众号;双人餐开始走平价路线了,之前1314元的团购价消失不见;奢侈品的节日限定也越来越草率,原来的走心设计,都被现成的粉色爱心模版替代。
鲜花、巧克力、珠宝柜台前冷清的客流,还有社交平台们褪去的热搜,都在宣告一个不争的事实。
曾经被消费主义捧上神坛的“520经济”,正在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崩塌。而这不仅是某个节日的滑铁卢,更是消费市场深层变革的缩影。
一方面,年轻人正在对“爱情KPI”祛魅,不再为仪式感而买单。
相比在节日被迫“表演”爱,被商家的各类促销裹挟,他们正在经历情感表达的去符号化,褪去爱情冲动上头的外衣,认真理性衡量其中的性价比。
另一方面,人们正在用情绪和行为上的双重摆烂,来对抗消费下行所带来的系统性焦虑。不消费,尤其不在性别对立的营销下消费,成为他们无声的抗争。
经济与情绪双重失意
新兴爱情消费观崛起
关于爱情的节日,越来越难成为消费的助推剂了。
当花钱示爱成为生理与心理的双重负担,商家在情人节、520和七夕要面对的,将不光是越来越刁钻的营销角度,更是整个社会层面的消费心理变化。
一方面是消费承压,人们在用消极情绪和行为摆烂对抗系统性焦虑。
这里有两个情绪锚点需要注意。一是人们对待下行周期的天然抵触和反叛,带来的行为表现就是摆烂。可以参考的例子是有张力的高饱和颜色成为主流,还有反派角色越来越受欢迎。
比起乖乖就范,认真遵从消费主义的洗脑,人们更愿意倾向不听从、不从众、不跟随,以彰显个性和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不满。
还有就是性别权力的重构。作为节日消费主力军,男性消费者的自主权正在觉醒,“舔狗经济”正在逐渐消亡,讨好型消费随之终结。
另一方面是情感表达的去符号化,浪漫正在被理性重新估值。
当代人对爱情KPI的祛魅,并非是看透了商家精心设计的消费主义话术,而是迫于真实收入压力和消费预期降低。
就像只有泡沫越大就越会让投资者上头,而当泡沫不在行业也将被打回现实。当消费下行,人们也重回理性,会对许多细碎的消费行为重新估值,做最有性价比的选择。
“花300块买束花”和“花一千块钱吃顿饭”,这种只能带来短暂多巴胺上升的消费行为,正在为年轻人所不齿。
相比短期的上头,他们更看重能长期保鲜的快乐,相信行动大于口号,认为共同承担生活压力比节日礼物更能体现爱意,这与父辈的仪式感至上逻辑形成鲜明对比。
因此关乎爱情节日的仪式感,正在被三种新的消费哲学所代替。
一是礼物可以平替,从贵价产品替换到同等效用的平价产品,主打质价比;二是要买就买能保值的,买花不如买黄金,人们送礼更追求长期价值;三是时间成本觉醒,与其为庆祝节日花钱,不如在节日加班挣钱。
爱情“去中心化”
形式与载体迁移
那520这些爱情戏码,真的没人消费了?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市场并未完全萎缩,只是爱的形式和载体发生了迁移。
一方面是社交货币正迅速贬值。
十年前,朋友圈晒玫瑰是嫁了有钱人的身份象征;十年后,晒转账截图都可能被质疑是哭穷和卖惨。
社交场景的剧变,让节日消费失去了最重要的炫耀动机和传播场景。
这来源于两方面的变化。
一是人们的隐私保护意识逐渐觉醒,相比大方秀出来,年轻一代更相信“秀恩爱死得快”。
他们对“被围观”的抵触远超预期,希望尽可能规避社交压力,更不希望面对感情结束后的社死尴尬。
二是社交媒体的兴起,将秀恩爱、炫富的门槛大大提升,让普通人失去了秀恩爱的意义。
小红书人均白富美,动辄年薪500万,情人节999朵原产地空运红玫瑰+爱马仕铂金包的标配,让大多数人的秀恩爱都变得索然无味。
当然,爱情一方面失去了社交价值,另一方面则是爱情的对象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一个显著现象是,悦己经济取代情侣经济,正在“跨品类”收割战场。
520已经不再是情侣的专属,年轻人把爱留给了自己,单身特惠反而出现机遇,许多商家在520期间打单身狗的算盘赚得盆满钵溢。
还有伴随互联网、AI技术的兴起,虚拟替代现实,技术替代情感的趋势愈演愈烈。
AI伴侣的月活近百万,VR情侣游戏层出不穷,当算法能低成本精准投喂情感需求,真人互动反而显得累赘,谁还愿意为线下仪式感买单?
消费在进化
套路化营销被抛弃
当人们不愿再为爱情买单,品牌们又该怎么办?
首先是停止过度营销。越来越多的舆情反噬都在昭示一个道理:品牌对消费者的情感绑架失效,越营销就越摧毁诚意。
当商家用“爱要大声说出来”的广告狂轰滥炸时,年轻人反手就给差评:“我的感情轮不到你们定价”。
爱是本能,与其爹味教人怎么爱,不如制造真实共鸣,用“凌晨两点有人等你”替代“我爱你”,用“总有人给你留一盏灯”替代“我陪着你”,直击都市人的孤独痛点。
其次就是要扔掉“爱情滤镜”,停止用玫瑰与钻石绑架消费者,回归产品的本质价值。
当产品价值空心化,包包、首饰的生产成本成为公开的秘密,消费者更不再愿意为品牌溢价接盘。
与其这样不如做好平替生意,押注那些在社交距离不易被察觉的平替型产品,比如用莫桑钻代替真钻、用淡水珠替代Akoya,帮助消费者花小钱办大事。
520的哑火不是终点,而是消费市场进化的必经之路。
当年轻人用沉默反抗虚伪的浪漫,用理性对抗资本的煽动,他们正在书写新的游戏规则。
这里没有“必买清单”,只有真实需求;没有“爱情经济学”,只有生活方法论。
对从业者而言,这不是灾难,而是重生的契机——毕竟,能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套路,而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注:文/沥金,文章来源:沥金,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沥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