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破局"大而不强":中国制造业投资的双主线突围

九鼎投资 2025/05/09 08:30

以下为邢晓辉现场发言整理:

今天,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呈现出规模优势与转型升级需求并存的格局。根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5年保持全球首位,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基石。

这一成就表明,我国制造业体系已经形成了坚实的根基,但同时也暴露出"大而不强"的核心矛盾。比如在产业结构层面,上游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普遍偏低,例如高端光刻胶领域国产化率不足1%,PPSU树脂等特种材料则刚实现突破,进口依赖仍比较严重,这种现状对产业链安全构成了潜在风险。所以,我们认为中国制造业未来一定会持续朝着转型升级的方向发展,这个过程中将产生非常多投资机会。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目前的投资主要聚焦两大主线:国产替代和新兴成长型赛道。

其中,国产替代是第一条投资主线。在这条主线下,我们关注存量市场,尤其是以产业链安全及产业链升级诉求为导向的替代性投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上狭义的国产替代通常指进口替代,但我们所说的国产替代还包括新技术替代老技术,以及出口替代。

在九鼎投资内部,我们认为,国产替代并非单纯对存量市场的低端替代和仿制,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比较优势,赢得竞争。企业无论实现哪种类型的国产替代,都要具备合理的经济效益、竞争优势。反之,则可能成为“伪国产替代”。

我们的第二条投资主线面向增量市场,聚焦那些在全球范围内具备比较优势的新兴高成长赛道,比如能源转型、工业互联网、AI及基础设施等领域。

1

精准把握投资窗口期

围绕这两大投资主线,我们具体如何投?处于什么阶段的企业更具投资价值?

以国产替代为例,我想借用新兴产业发展周期模型来阐述,将“技术渗透率”替换成“国产化率”,可以发现,产业发展通常呈现以下规律:

国产化率0-20%,行业实现技术突破后,会进入一个漫长的破壁渗透期,发展速度较慢,一般在3-10年不等。

国产化率20-50%,行业发展加速,企业获得高增长。但与此同时,技术溢出现象逐渐增多,行业竞争加剧,企业间技术差距缩小,逐渐出现价格竞争,毛利率降低的情况。部分企业出清,行业集中度升高。

国产化率50%以上,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行业或通过并购的形式诞生大型龙头企业。

综合考虑不同细分领域的发展周期和长期成长性,为了充分获取行业及相关企业在高速渗透期(20%-50%)的增长红利,我们认为当一个细分领域的国产化率达到2%左右就值得开启长期跟踪研究,当该领域的国产化率逐渐从2%提升至10%就达到我们理想的投资阶段。

为什么我们要把理想投资阶段锚定在2%-10%?

因为,在今天的投资市场竞争中,当一个行业的国产化率达到20%通常已经发展相对成熟,市场上多数人都能看懂,行业及企业的溢价空间也开始逐渐变小,如果把投资时机定位在20%则基本没有机会。我们只有在大部分人还没关注到、还没看懂的时候投进去,才有机会充分赚取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溢价和红利。

2

国产替代——产业链纵深突破

在细分赛道的投资策略上,我们基于两大投资主线做了细化拆分。

围绕“国产替代”的投资主线,我们梳理整个制造业产业链可以看到,中国用过去40多年时间,几乎完整经历了世界工业史上250年的三次工业革命,发展路径也呈现出沿产业链从下游逐步向上游突破、完善的态势。

在产业链下游,由于终端市场需求明确且规模大、增速快、利润空间高,同时所涉及的基础技术研发较少,中国已率先利用成本优势在终端市场和组装市场发展起来。比如手机、电脑家电等,全球约有70-80%组装在中国。在产业链中游的零部件领域,中国企业目前也已占据较大份额,核心零部件的制造能力正在不断提升。

但在产业链上游的很多环节由于供应链链条较短且不在中国本土,中国成本优势不明显,且“卡脖子”问题日益突出。今天,还想单纯依靠“低成本”、“低价”等模式突围几乎不可能。

然而,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当产业配套成熟到一定程度,国产替代就会逐渐向上游发展。因此,围绕“国产替代”的逻辑,制造业产业链上游的新材料、元器件、设备等领域仍然有较多投资机会。而此前在终端市场、应用场景及中端制造等各环节的积累,如今都成为了产业链上游各个细分领域实现国产替代的基础。

其中,以新材料为例,“国产替代”现阶段仍然是我国新材料产业的重要命题。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占全球产量较大,增速远超全球平均增速,但发展不均衡。中低端材料自给自足,中高端材料进口依赖严重是中国新材料产业的现状。2018年,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调研结果显示,其中32%的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靠进口。

根据我们的研究,从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看,中国新材料产业目前约是国外的1/2~1/3,即:按照新材料从研发到推广,再到最终应用需数十年时间计算,中国目前已研发出的新材料与国外的差距或在十年以上。

但在市场规模和增速方面,有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新材料产业规模为3.3万亿美元,2025年将达到5万亿美元,复合增长率约14%。而中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近十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超20%,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万亿。

这就意味着,新材料产业的“国产替代”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但一旦实现技术突破,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还要考虑到新材料行业“大产业,小行业”的属性,规模虽大却细分市场众多,小且分散,各类产品的Know-how、市场渠道、核心竞争力都有显著差别。因此,投资新材料注定是一场充满荆棘的马拉松。

那么,如何才能在新材料领域发掘出真正有价值的项目?我们总结,核心是要有长期视角,能从市场规模、技术、成本等层面对不同市场的竞争格局演变做研判。

首先,在市场规模上,新材料往往与下游需求息息相关。如今,宏观市场快速增长带动产业上游材料普遍崛起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我们发现,很多行业虽然未来指数级增长的潜力有限,但现有市场规模足够大(至少在30亿元以上),且确定性强。因此,现阶段能快速通过技术突破满足“现有需求”(已经被进口产品验证的需求),提升国产化率的企业依然有机会。

以OCA(光学级透明胶粘剂)为例,其市场需求取决于下游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面板需求量。我们自己统计,行业目前整体规模约为150亿元,国产化率不足10%,且多为中低端产品。近两年,国内已有多家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团队、对外并购等方式,逐步吸收先进技术,未来将迎来高速增长。

另一类行业的现有市场规模虽然小,但可预期的增速非常快。在这类市场中,如果有企业能在满足“替代需求”的同时“创造新需求”,即新材料替代旧材料并创造新的应用场景,也是非常好的投资标的。

其次,技术是新材料企业建立壁垒的关键,否则很容易陷入价格战及产能过剩带来的无序竞争,对不同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是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存亡。我们认为,不同技术路线的选择,本质上取决于哪种路线更能适应下游需求。但这种适应性往往也会随周期、技术改进等发生变化。

比如,上游原材料的供需、价格将影响新材料的成本,进而影响下游的采购。技术或工艺的改进,也会推动某一技术路线的应用。因此,对于投资而言,判断技术路线需以10年为周期,一定程度上排除干扰,看清“终局”。

第三,要有高成长性。我们所谓的高成长性主要体现为:已经实现技术突破,并且已经(或即将)获得下游主流客户的认证,即将开始批量供货,亟需扩大产能,即将迎来高速增长。

最后,长期看,成本决定了新材料企业能走多远。尤其当细分行业中的国产化率达到20%以上,技术水平差异不大,竞争加剧之际,没有成本优势的公司或将被淘汰。

除了新材料,在产业链上游的元器件领域,我们同样延续国产化率与市场规模的双重筛选逻辑,持续深化各细分领域的研究工作。

比如滤波器,作为一种可以“过滤”特定频率信号的电子元器件,可以解决不同频段和通信系统之间产生的信号干扰问题。该领域是一个约200亿美元的市场,技术壁垒高,竞争格局集中。目前,中低端产品在国内已经陷入极度内卷的竞争状态,但中高端产品仍然被美日大厂垄断,国产化率非常低,国产替代需求广阔。

我们调研发现,中国企业在滤波器领域尚未实现突破的难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受限于国外大企业的专利,这是核心问题;二是成本,中国滤波器厂商普遍良率较低,导致制造成本高。但在我们近期的走访中发现,已经有企业发展出新的技术路线,通过新技术,不仅可以避开专利限制,还可以显著提高良率,降低成本。一旦其产品实现了下游认证,新的技术路线得以推广,企业将得到快速发展,行业的国产化率也将快速提升。


3

 新兴高成长赛道

——弯道超车,重塑竞争格局 

针对第二条投资主线,我们以新能源为例来做说明。目前,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已经具备非常强的竞争优势,但近年来由于行业极致内卷,大规模、系统性的投资机会已经非常少。

然而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在一些相对细分的领域仍然具备因技术创新、需求迭代而带来的结构性投资机会。比如钙钛矿、固态电池、复合铜箔及碳陶复材等创新方向。

在我们看来,面对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机会,全球企业往往有机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谁能率先发展出成熟技术路线,生产出更具性价比的产品,谁就能率先占领市场,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比如,在锂电池中,铜箔是附着负极活性材料的载体与集流体,起到汇集、传导电流的作用。中国是传统铜箔的主要生产国,而现在新型复合铜箔采用“铜-高分子-铜”复合的“三明治”结构,具有安全、成本低、能量密度高等优点,被认为将替代传统铜箔,中国企业正在纷纷抢滩布局。

我们调研发现,国内目前已有企业获得下游客户订单,但由于没有找到成熟的降本路线,相比传统铜箔不具备成本优势,因此大规模量产尚未实现。但是,复合铜箔市场空间广阔,其中具有竞争优势的生产企业值得关注。

另外,据我们估算,在复合铜箔产业链上,设备的成本占比高达50%,设备的价格、良率和产能是决定复合铜箔降本、推进渗透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因此,一旦复合铜箔技术成熟,进入下游电池厂密集验证阶段,即使下游竞争格局未定,设备环节或将率先受益。

但需要注意,和“实验室技术”不同,我们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新技术必须是“真技术”:相对成熟且能够大规模量产。小规模生产与大规模量产是两件事,量产对企业的资金、人才、供应链管理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另外,新技术还必须具备经济效益,生产的产品具有性价比,下游客户才有购买意愿,市场才有“真需求”。

以几年前讨论较多的圆珠笔芯钢为例,其依赖进口的原因并非技术无法突破,而是供应链生态的缺失导致国产化完全不具经济性。实际上,中国企业已经能实现圆珠笔芯钢的量产,但必须耗费大量时间重新调整机床、与油墨磨合(机床与油墨均来自国外企业)。更重要的是,笔芯用钢较少,除非占据全球较大的市场份额,否则单靠国内需求企业根本无法盈利。

最后,总结我们在“国产替代”+“新兴高成长性”两大投资主线下的核心思考:

前瞻性行业研究是前提。深入产业,做好每个细分行业的研究,才能更快地发现真正有价值的项目。

把握投资窗口期,选择国产化率相对低的行业。当国产化率过了某一临界点,会进入快速增长期,行业将发展加速,企业获得高增长。随着技术溢出现象逐渐增多,行业竞争加剧,企业间技术差距缩小,就会逐渐出现价格竞争,毛利率降低的情况,此时部分企业出清,行业集中度升高。因此,投资窗口多出现在临界点来临之前。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行业的临界点并不相同。

判断市场规模及增速很重要。我们认为,市场规模至少达到20-30亿元,才能支撑起2-3家公司的发展。另外,市场规模增速较快的行业更具潜力。

企业的稀缺性是关键。在技术突破、实现量产、降低成本等方面,是否只有少数1-2家企业能做到?国产替代市场的本质仍是竞争,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护城河。

警惕不确定情况下的高估值。面对“新技术代替老技术”的机遇,在技术路线及下游需求并不明确的情况下,高估值往往意味着泡沫过剩。暂时处于头部位置的企业,如果不能研发出成熟的技术路线,大量的前期投入可能难以收回,反而成为沉重的包袱。

注:文/九鼎投资,文章来源:九鼎投资(公众号ID:JD_Capital),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九鼎投资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