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其他领域一样,私域也正面临着一场由AI驱动的大变革。光年AI团队用多年时间验证了两个颠覆性判断:用户标签体系将逐渐被淘汰;用平台思维运营私域是降维打击。
与行业常见的“拿着锤子找钉子”式的AI应用不同,这支团队从一开始就带着明确问题意识使用AI技术。2021年,当他们为电商平台解决打标签难题时,发现传统标签系统存在根本性缺陷——从5万字对话中提取的40个标签,可能丢失90%的用户细节。
这种认知让他们比OpenAI更早预见到“记忆功能”的价值:当AI能记住用户每句话时,静态标签就像用黑白电视观看4K电影般过时。
但真正的突破在于第二个发现。通过服务完美日记、代餐品牌等案例,光年AI验证了用平台级方法论运营私域的突出优势。当别人还在研究如何用AI优化现有流程时,他们直接重构了整个运营体系:像抖音分配流量那样运营用户关系,用算法赛马机制筛选优质互动,将中心化平台的爆发力注入去中心化的私域场景。
这些变化背后本质是AI同时改变了私域运营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这种组合优势让其孵化的代餐品牌,在4个月内交易额从15万内做到4000多万,创下类目第一的纪录。
01
AI时代,抛弃用户标签的时候到了
在AI重构私域运营中,我们最激进的决策是彻底废弃了标签系统。这不是技术上的小修小补,而是对整个用户理解范式的颠覆。
让我分享一个减肥场景的案例。我们开发了一个帮助用户计算三餐热量的AI助手,有些人连续两个月每天使用多次。当AI能准确识别用户上传的食物图片,估算分量并给出健康建议时,卖产品已经变得水到渠成——因为用户形成了深度依赖。
这个AI不仅支持文字、图片、音频等常见格式,还能处理GPS坐标、视频等多种形式。这种多模态智能体工作流,让我们能够全方位满足用户需求。当然,这基于我们综合运用了GPT、Claude和DeepSeek等AI模型,以及随着技术的发展AI成本变得极低——处理100万字对话仅需4元左右,这让替代人工客服成为可能。同时,我们也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记忆库、AI质检、用户档案、用户画像、用户侧写、主动提醒激活等等。
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直接告诉用户小助手是AI,反而让用户更愿意与我们沟通。因为用户知道与AI交流毫无负担,不用担心隐私问题或被过度营销。这种坦诚反而赢得了用户的信任。
这套体系背后知识库的建设尤为关键。市面上99%的知识库都是“切片式”的,比如,把《黄帝内经》切成“1240”个片段,当用户提问时只能机械匹配。但这种方式往往召回效果不佳,导致AI回答充满幻觉。
我们构建的知识库完全不同——以知识图谱为基础。以《西游记》为例,当AI读到“悟空帮为师打盆水”时,它会主动推断出师徒关系并记录在知识图谱中。这种理解型知识库虽然消耗更多计算资源,但回答准确率大幅提升。如果配合人工编辑优化,可以在基础模型上再提升五倍智能水平。
在心理咨询的私域案例中,我们开发了更先进的“用户侧写”(Profile)系统。就像现实生活中我们通过多次交往了解朋友的性格一样,AI通过长期对话构建用户的心理画像:性格特征、行为动机、深层需求...这种理解让AI的“情商”明显提升。
我们经常在对话记录中看到用户说“我爱死你了”——这正是深度侧写的结果。配合主动提醒系统(如定时喝水提醒),AI成为了用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数字伙伴”。我们的周留存可以做到约 60%,这种黏性任何传统运营方式都难以企及。
这也意味着,这部分死忠粉不会出现在公域里。因为在公域平台上,他们很难获得如此优质的体验。在我看来,这将是未来电商决策的关键所在。私域电商,或者更准确地说——AI电商不仅仅是满足需求,更是通过提前洞察或主动激发需求,让用户更靠近产品和服务。这比兴趣电商更进一步,真正做到了以用户为中心。
这也是小公司唯一可能超越大平台的机会——通过垂直领域的极致优化,给用户大平台无法提供的精准服务。
这一切让我想起一个寓言:两个农民猜测皇帝的锄头是不是金子做的——他们想象不到皇帝根本不种地。同样,在AI时代还讨论如何用AI打标签、做用户分层,就像讨论“金锄头”一样过时。
02
用平台的思维做私域
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我们曾经孵化的一个代餐品牌在四个月内将交易额从15万做到4000万,冲上品类第一。这个案例完美诠释了如何用平台思维做私域——不是细节优化,而是结构性创新。
这个案例底层解决的是产品定位的问题——主打“吃饱”。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常识?我自己也买过代餐,经常骗自己“吃饱了”,但手抖的时候才醒悟根本没饱。后来数据验证了我的直觉——代餐的主流品类牛肉和鸡胸肉产品的第一大需求也是“吃饱”。讽刺的是,几乎所有代餐品牌都在强调“低卡”“高蛋白”“益生菌”,却忽略了用户最基础的需求:吃饱。
从产品复购率上就能看出,这个定位有多成功。因为吃得饱,才是代餐行业的死穴。你不能挑战人的生理极限,对吧?这就是我们在产品定位上的精准把握。
流量运营也是一样,必须精准。我经常拿农民来打比方:农民要关注天气、气候和季节,冬天肯定不能去播种。但在流量行业,偏偏就有人“冬天”也要去播种,拦都拦不住。我见过一个团队,6个人在知乎搞营销,大半年下来,每天能从知乎引流200多个流量。他们自己拍脑袋想关键词,随便找个帖子就回答,结果呢?方向完全错了。
再看看完美日记的做法。他们有个小程序,之前叫“完子说”,现在叫“完子之家”。高峰时期,日活跃用户能达到270万。这可不是普通的买家秀,更像是私域版的小红书。真实的买家在这里分享使用心得,有图有真相。小二在“买家秀”中间加上了购物卡片,种完草马上就能拔草。
小程序的召回率虽然被认为很低,但它的功能性很强,一个APP能干的事,它都能干。微信生态内的社群、朋友圈、视频号都有召回能力,那能不能把这些流量召回到小程序?答案是可以的。并且把流量拉到种草页面,比拉到商品详情页,转化率要高得多。
流量分配也很关键。就像抖音把绝大部分流量怼给东方甄选、交个朋友一样,我们必须把流量集中到最优质的内容和用户身上。假设我有几千万用户,我们的朋友圈天天发某一个网友的内容,那他的帖子评论区互动量就会有几千上万。这就是平台的思维——立标杆,让所有人看到天花板在哪里。
私域里的公域资源,负责召回用户、召回流量去小程序产生交易。小程序不仅能产生交易,还能产生内容,这些内容又能召回更多流量,产生更多交易,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很多企业也在做类似的事,但为什么没有达到这个量级的活跃?因为无数细节决定了成败。比如,可以加入社区团购的思维,我们通过后台数据发现,一个59块钱的商品页面,只有300多个流量,却产生了500多块钱的交易额。连作者本人都不知道这一点,因为他没有后台。
这时候,我们能不能拿出五块钱给用户发个红包?我的理由可不是因为你贡献了500块钱的交易额,而是“我非常喜欢你的内容”。这样,或许五块钱就能鼓励他的分享欲。还可以进一步,我们还可以给所有发了内容且流量超过100的用户,无差别地发五块钱奖励,吸引更多的用户创作内容。这笔钱比给大主播30%的分成划算多了。
甚至这个玩法还能升级。微信支付有个裂变红包功能,你可以发50块钱的红包,但必须五个人领才能领完。用户为了领红包,会主动分享给朋友,这即给了用户荣誉感,又可能增加了两到五个潜在客户。
其实,这背后的核心逻辑,还是平台思维。就像同样是千万级粉丝的网红,董宇辉的直播间能有十几万、二十万的在线人数,但其他网红直播间可能只有几十个。为什么?因为平台内部早就进行分层了,流量只会向头部倾斜。私域也是一样,你必须把流量疯狂地灌给那些转化率高的内容和用户。
说到平台思维,其实抖音就是最好的例子。当年抖音在微博上疯狂抢用户,做矩阵号,现在抖音在微博上的账号粉丝量已经几千万了。这种玩法,其实我们也可以用在私域里。把私域当作一个小平台,疯狂地抢用户,把用户圈进来,再通过优质的内容和服务留住他们。
现在,很多平台都在开放私域流量,但未来,这种开放可能不会一直持续。所以,我们得抓住这个机会,用平台思维把私域运营玩到极致,把用户价值最大化。
注:文/阿爽,文章来源:见实(公众号ID:jianshishijie),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