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中餐出海第一步:别急着讨好老外?

周飞飞 2025/04/24 11:32
周飞飞 2025/04/24 11:32

邦小白快读

中餐出海迎来全球化机遇,但面临竞争加剧与本土化挑战。尽管美国关税政策抬升成本,东南亚、欧美等市场仍涌现火锅、湘菜、精致餐厅等多品类扩张潮。成功案例显示,优先服务中国游客与海外华人群体,通过正宗口味、供应链本土化和黑珍珠等榜单引流,成为站稳脚跟的关键策略,而盲目讨好本地市场或致水土不服。美团等平台国际化布局,正助力海外中餐厅精准触达目标客群,把握年复合增长7.8%的全球中餐市场红利。

**核心摘要:**

在全球关税波动与成本压力下,中餐出海面临挑战,但扩张浪潮依然强劲。2024年全球中餐门店近70万家,市场规模近3万亿元,东南亚、欧美等地成为热门目的地。出海品牌呈现两大趋势:**品类多元化**(从火锅、茶饮到高端精致餐厅)及**策略调整**(从“讨好老外”转向优先服务华人及中国游客)。

**关键洞察与策略:**

1. **目标客群优先级调整**:

- 中国出境游客(年1.46亿人次)、留学生及海外华人成为核心客群,贡献稳定消费力(餐饮消费占比28%)。

- 典型案例:新加坡Restaurant Born、东京蟹王府等餐厅80%以上客流来自华人群体。

2. **本地化≠盲目迎合**:

- 先以正宗中国味立足,再逐步渗透当地市场。如甬府以宁波菜融合多菜系打造高端体验,农耕记坚持湖南食材确保原味。

- 供应链能力是关键,如成隆行自建大闸蟹全产业链支撑东京门店。

3. **触达中国游客的核心手段**:

- **选址策略**:聚焦商旅区、华人聚集地(如东京日本桥、新加坡金融街)。

- **榜单与平台赋能**:黑珍珠、大众点评必吃榜成重要引流入口,美团国际化布局(如Keeta外卖、海外必吃榜)助力品牌曝光。

- **服务适配**:中文菜单、双语服务、社交平台种草(如大众点评)提升体验。

**未来展望**:

海外中餐竞争加剧,但蓝海市场仍存。借助榜单影响力、供应链升级及数字化工具,品牌有望在品质化、精细化赛道突围。美团等平台持续扩展海外服务能力(如无人机配送、多城市榜单),或为出海餐厅创造新增长点。

【中餐出海核心趋势与策略洞察】

随着中餐加速全球化,出海浪潮面临新机遇与挑战:

1. **市场扩张与竞争加剧**

- 中餐门店已覆盖全球180余国,市场规模近3万亿,年复合增长7.8%。东南亚、日韩及欧美成热门目的地,但竞争激烈,部分区域出现“开业潮与倒闭潮并存”现象。

- 头部品牌(如农耕记、甬府)加速布局,细分赛道(湘菜、高端料理)崛起,供应链本土化(如自建食材基地)成关键。

2. **目标客群策略调整**

- **优先服务中国游客与华人群体**:出境游恢复(2024年1.46亿人次)、华人消费力(餐饮占旅行消费28%)支撑海外中餐基础客群。

- 选址聚焦商旅区、华人聚集地,强化“正宗中国味”(如甬府融合多菜系、蟹王府直输中国食材)以吸引目标客群。

3. **本地化与品牌渗透新路径**

- **慎用“本土化”**:初期专注华人需求,依托榜单(黑珍珠、必吃榜)及国内平台(大众点评)扩大曝光,逐步拓展当地市场。

- 美团等平台国际化(如Keeta外卖、无人机配送)助力海外餐厅触达中国消费者,榜单体系成引流核心工具。

**挑战与破局**:成本上涨、文化差异及激烈竞争下,中餐出海需平衡“地道”与“创新”,借力供应链、数字化及华人消费生态,实现可持续增长。

**核心摘要:**

近年来,中餐出海势头迅猛,覆盖全球180余国,市场规模近3万亿元。尽管美国关税政策推高成本,但东南亚、欧洲等地成为扩张热点,海底捞、杨国福等连锁品牌加速布局。然而,海外市场竞争激烈,新加坡、泰国等地中餐厅开业潮与倒闭潮并存。面对挑战,品牌需调整策略:**优先服务中国游客及华人群体**(占比高达80%),以正宗口味和供应链优势立足;**选址聚焦商旅及华人聚集区**,融入游客行程;**善用大众点评、黑珍珠榜单**提升曝光,借力美团等平台拓展国际影响力。中餐出海需平衡本地化与“中国基因”,从站稳脚跟到逐步渗透本地市场,方能在全球餐饮蓝海中突围。

**核心内容概述:**

在全球关税波动与成本压力下,中餐出海仍保持强劲势头,门店遍及180余国,市场规模近3万亿元。然而,海外竞争加剧,部分市场呈现“开业潮与倒闭潮并存”的态势。文章指出,中餐出海需调整策略:

1. **优先服务华人群体**:以中国游客、留学生为初期核心客群,利用出境游复苏与高消费力奠定基础,而非急于本土化。

2. **选址与正宗风味是关键**:商旅区、华人聚集区是流量入口,保持中国食材与烹饪工艺,强化情感联结。

3. **借力平台与榜单曝光**:美团、大众点评等国际化布局及“黑珍珠”榜单成为海外中餐厅吸引中国游客的重要桥梁,助力品牌提升全球认知。

未来,随着榜单体系与供应链能力的深化,中餐出海或迎来新增长机遇,但需平衡扩张节奏与市场需求。

**核心内容总结:**

在全球关税战加剧的背景下,中餐出海面临成本上涨等挑战,但海外市场扩张仍是大势所趋。2024年中餐门店遍布全球180余个国家和地区,市场规模近3万亿元,预计2027年国际市场规模将突破4452亿美元。然而,东南亚、日韩等热门市场已进入激烈竞争阶段,新品牌快速涌现与淘汰并存。

文章指出,中餐出海的关键在于**“先服务好中国游客与华人群体”**,而非急于本土化。中国出境游复苏(2024年预计1.46亿人次)及华人消费力(餐饮消费占比28%)为海外中餐厅提供稳定客源。选址商旅区、保持正宗风味(如供应链本土化、中国厨师团队)、融合多元菜系、借助国内榜单(如黑珍珠、大众点评)曝光,成为吸引中国游客的核心策略。

典型案例包括农耕记海外首店开业即爆满、甬府以宁波菜进军新加坡高端市场、蟹王府通过中国食材还原地道风味等。美团等平台的国际化布局(如海外榜单覆盖170国)进一步推动中餐全球渗透。未来,精准触达华人客群、强化品牌认知或成中餐出海破局关键。

【核心内容摘要】

当前,全球贸易环境波动与关税压力下,中餐出海面临成本上涨与竞争加剧的双重挑战,但海外市场扩张仍呈加速态势。2024年全球中餐门店近70万家,覆盖180余国,市场规模近3万亿元。尽管东南亚、欧美等地中餐业态日趋多元,但新品牌更迭频繁,竞争激烈。

文章指出,中餐出海的新趋势在于:**优先服务中国游客与华人群体,而非盲目本土化**。出境游复苏(2024年预计1.46亿人次)与华人消费力(餐饮消费占比28%)为海外中餐厅提供稳定客源。典型案例如新加坡Restaurant Born(80%客群为华人)、东京蟹王府(中国食材+地道风味)等,均通过选址核心商区、还原中式口味、强化供应链(如成隆行全产业链布局)及适配中文服务(菜单、榜单)成功立足。

同时,**国际化榜单与平台成关键推手**。美团“黑珍珠”“必吃榜”等覆盖全球170国,助力海外中餐厅曝光;2025年黑珍珠指南拓展至新加坡等地,进一步强化品牌认知。研究认为,中餐出海需分阶段渗透市场:从华人客群切入,逐步辐射本地消费者,并通过品质化、差异化与平台协同构建长期竞争力。

(注:本文聚焦中餐全球化路径,结合案例与数据解析行业挑战与机遇,为餐饮企业提供战略参考。)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持续升级的关税战依然笼罩全球经济,其影响从外贸、产业链转移,到旅游出行、企业出海等领域不断蔓延。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美国中餐馆的涨价菜单,一只饺子的身价已经涨到一美元。

美中餐饮业联合会主席胡晓军在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透露,美国加征关税导致中餐馆从国内进口的花椒、辣椒、豆瓣酱、酱油等核心调料成本上升,涨幅在10%-50%不等。

短期来看,中餐出海美国会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但放眼全球,出海浪潮依然是大势所趋。

“这几年想吃中餐都不用回国了,火锅、烧烤、鱼翅、蟹粉小笼包……什么都有了。”蟹王府东京店合伙人王晶在日本生活了20多年,近两年,她明显感受到日本中餐厅在不断增加。

王晶表示,日本的中餐厅以前多是夫妻小店,现在越来越多连锁品牌入驻,像海底捞、杨国福麻辣烫、沙县小吃、蜜雪冰城等。

除了日本,新加坡、泰国、韩国等东南亚国家更是不少中餐企业出海的第一站,还有部分企业则选择落地欧洲、澳洲……红餐大数据显示,2024年,中餐门店遍布全球180余个国家和地区,门店数量近70万家,市场规模近3万亿元

进入到2025年,中餐出海出现了什么样的新趋势呢?

01

中餐加速出海,风急浪大

肉眼可见地,中餐出海的浪潮愈发汹涌,品类更趋多元了。

今年才过去4个月,农耕记创始人冯国华就先后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韩国等国巡店,或是考察新店选址。

他在朋友圈分享,今年2月,农耕记加拿大首店在温哥华落地,开业首日就引发排队热潮。目前,农耕记美国首店也在筹备中。

作为深圳湘菜界的代表品牌,农耕记以地道的湖南土菜迅速崛起。自2023年底在新加坡开出海外首店以来,目前已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开出了10+门店,海外门店的食材也大多来自湖南自建基地,确保原滋原味。

事实上,像农耕记一样探索出海的中餐品牌越来越多了。从早期的火锅、茶饮、麻辣烫、咖啡,到如今湘菜、川菜、云南菜、小酒馆等细分业态的头部品牌都在积极进军海外。

一些精致餐厅也加入了出海浪潮。

去年9月,以宁波菜为主打的高端中餐厅——甬府在新加坡开出海外首店。“海外不少中餐还停留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式粤菜的氛围,产品和现代中式精致料理有很大差异,所以我们想去与海外同行交流。”甬府创始人翁拥军如是说道。

海外中餐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增长。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中餐国际市场规模有望从2022年的3061亿美元增长到2027年的445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8%。

海外餐饮从业者对这些数字的增长有着更深的感触。

2021年在曼谷开设的中泰融合菜餐厅——Restaurant Potong,主厨Pam有中泰两国的背景,他观察到,近两年泰国的中餐厅有一些明显的变化,比如传统以大桌用餐为主的中餐厅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元化的中餐馆,比如火锅、川菜等业态兴起。

在新加坡开餐厅的马来西亚华人Zor Tan也有相似的感受。Zor Tan表示,新加坡的中餐厅数量肉眼可见地变多了,从人均10元左右的小吃到人均上千元的高端中餐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出海风浪越高,也意味着竞争开始变得残酷。

“新加坡的餐饮市场容量不大,一些在中国实力很强的品牌,可能开业一两年就会被新品牌取代。”Zor Tan认为,这个现象很普遍,不管是大众中餐还是高端中餐厅,每年都会有一大批餐厅开业,也会有一批餐厅被淘汰。

“现在,泰国中餐厅开业潮和倒闭潮并存。”前不久,在泰国生活了16年的华人Lynd在社交平台感慨道。据其所言,泰国中餐店的寿命越来越短,比如芭提雅的唐人街及附近的商圈,不少中餐厅店铺每季、甚至每月都在换人。

这一系列变化背后,越来越多中餐品牌逐渐意识到,尽管中餐出海正处在黄金风口,但并不意味着,在国内“卷生卷死”的餐饮品牌,到了海外市场就能“降维打击”。事实上,在市场竞争加剧、地域差异、成本制约等多重因素交织下,出海的中餐品牌,必须要找到合适的发展节奏。

02

出海第一步,别急着本地化

2023年被视为中餐新一波出海浪潮的元年,近两年,业内谈论到出海,高频词之一就是“本土化”,但盲目追求“本土化”并不是中餐出海的最优路径。

事实上,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全聚德等中餐品牌就开始探索国际市场。发展至今,除了海底捞、蜜雪冰城所处的火锅、新茶饮赛道之外,多数中国头部餐饮出海品牌依然处于第一阶段。

头豹研究院的相关报告指出,处于出海第一阶段的中餐品牌,通常声量较小,其在海外与中国本土的品牌知名度存在明显差异,目标消费群体应定位于华人游客、留学生及境外务工人员等。

那么,中餐出海如果不急着做本地人生意,从服务好中国人开始,到底行不行得通呢?有两组数据或可提供一些借鉴。

近两年,出境游逐渐恢复,《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达到1.46亿人次,接近2019年水平。在中国出境旅游目的地中,东南亚区域仅次于中国港澳地区,占比14.7%。

中国出境游客增多,消费力也不容小觑。世界旅游联盟发布的《2023-2024跨境旅游消费趋势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游客出境游更看重旅游品质及体验,餐饮类消费占旅行总消费的28%。

不断恢复增长的出境客流叠加不俗的消费力,为海外中餐厅提供了天然流量。

王晶表示,随着出境游客增加,日本高端餐厅的中国游客明显变多了,甚至不少餐厅的中国游客占比能达到一半,人均消费也在水涨船高

“以前在日本可能1-2万日元就能吃个寿司套餐,现在这个价格根本吃不到套餐,都要5-6万日元起。”王晶举例称,日本有家高端餐厅,此前套餐价格在3万日元左右,现在推出了多个价位的套餐,从3-14万日元不等。

与此同时,无论是对于短期出境旅游的中国游客,还是较长时间停留的留学生、海外华人等,中餐厅更能满足他们的“中国胃”,也有着更深的情感联结。

红餐产业研究院此前调研发现,中国游客、留学生和海外华人数量不断提升,这一庞大的群体对于中餐有着天然的需求和偏好,成为了中餐在海外的忠实消费者和推广者,为中餐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客源。

2022年,Zor Tan在新加坡开了一家中法融合餐厅——Restaurant Born。开业3年,Born已经成为了黑珍珠一钻餐厅,目前其门店大约80%消费者是华人群体,包括中国游客、当地华人等。在大众点评,不少顾客称之为“新加坡超美中法融合餐厅”“一家惊艳到我的餐厅,川味和法餐融合的Fine Dinning。”

自发形成的推广效应,也为Zor Tan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客人。

事实上,对于大部分刚开始出海的中餐品牌而言,中国游客是品牌最容易影响和吸引的核心客群。

今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助理所长曲强就在公开演讲中提到,出海中餐企业可以遵循从服务中国人/留学生,到当地华人,再到当地其他消费者的顺序

先做好中国游客、华人群体的生意,站稳脚跟之后再逐步渗透当地市场,才是中餐出海的正确打开方式。

03

中餐出海进入新阶段,如何抓住机会?

那么如何精准高效触达中国游客这一核心客群?

开在东京日本桥的蟹王府,近一年来,门店出现了越来越多中国游客的身影。“午餐是本地人多,晚餐反而是中国人多,晚餐大概有60%的华人,比如中国游客、一些商务宴请的华人。”王晶说道。

选址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之一。日本桥是东京著名的金融街和商业区,附近有三越百货,以及日本特色的和服、漆器商店,还有不少人文艺术建筑,这样一来,游客在游玩打卡、购物体验之后,顺便来吃一顿中餐,整个行程也非常自然丝滑。

在海外,商旅高频区域、华人聚集区都是中国游客游览、购物等行程的途径地,中餐厅若开在这些位置,便能融入中国游客的行程轨迹。

除此之外,对于海外中餐厅而言,抓住中国游客还是要靠正宗的中国味道

甬府在新加坡开店时,翁拥军就曾表示,他希望这家餐厅不仅展示宁波菜,更代表整个中国料理。因此,店里在保留宁波菜风味特色的同时,融合了湘菜、川菜、淮扬菜等,打造多元化的菜单。

蟹王府则通过“中国食材”来还原中国味道。成隆行创始人、董事长柯伟告诉红餐网,其东京店的后厨人员都是中国厨师,像大闸蟹、北京烤鸭、辣椒等重要食材也来自于中国。这背后是供应链的支撑,成隆行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大闸蟹领域,从育苗养殖、生产加工到餐饮零售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高品质的中国食材,带来了蟹王府在海外的好生意和好口碑。

不少中国游客消费后评价“吃了几天日料和拉面,临走前来吃蟹王府,食材是顶级的,调味都是中式风味。”“不是蟹黄的季节,没想到大闸蟹依然如此美味,作为土生土长的江浙人觉得值得一去,非常地道。”

此外,针对中国游客的消费习惯提供个性化服务,也是海外中餐厅常见的做法。

Born的顾客多是华人群体,ZorTan配备了中文菜单,方便中国游客点餐,还安排了能够使用中文交流的前厅服务员,消除语言障碍,提升就餐体验

“问10个年轻人,可能有6个人是通过大众点评等平台了解到我们的。”Zor Tan说,去年Born餐厅开始尝试通过国内的社交平台分享餐厅动态,比如介绍菜品、餐厅活动等,吸引了不少新顾客。

Zor Tan直言,中国游客去海外,除了品尝当地美食,可能还会吃一两顿中餐,如何挑选中餐厅就变得非常重要,他们通常会通过社交平台种草、查看榜单,多番了解后再做决定。

比如,Born今年初登上了“2025黑珍珠餐厅指南”。在Zor Tan看来,黑珍珠榜单不仅仅是一个流量入口,更重要的是让餐厅不被消费者遗忘。“上榜黑珍珠,餐厅被看到的可能性更大,尤其在新加坡,黑珍珠餐厅还不是很多,我们被看到和选中的机率就更高。”

如其所言,黑珍珠等榜单是中国游客选择海外中餐厅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它如同一座桥梁,将餐厅与中国游客紧密相连。

王晶也表示,在海外,很多中国游客还是习惯使用大众点评的必吃榜、黑珍珠来找餐厅,因为更方便。“黑珍珠在国内的受众认可度已经比较高了,来日本旅游的中国人、华人还是要看黑珍珠的。”

事实上,经过15年发展,美团打造的“吃住行游”矩阵化榜单体系,已覆盖海外170多个国家,近1000个城市的商家

也就是说,在全球很多地区,消费者已经可以在美团上预订当地餐厅、酒店,查阅本地美食榜单,获得更好的旅行体验。

这得益于美团国际化策略对全球市场的积极拓展。

2023 年 5 月,美团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推出外卖品牌 Keeta,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专业高效的外卖服务,带动外卖市场容量整体提升。2024 年 9 月,Keeta正式进入沙特阿拉伯。

2024年12月17日,美团无人机获得迪拜民航局颁发的 BVLOS 无人机配送商业运营资质证书,并在当地开通了多条商业化航线。

而大众点评App,也伴随中国消费者的出境游步伐,吸引了全球吃住行玩各类商家的入驻与合作。在2024大众点评“必吃榜”上,就有共13个港澳及海外城市232家餐厅上榜,其中7座城市为新发榜海外城市,上榜餐厅数增长超6成

4月25日,2025黑珍珠餐厅指南港澳台及海外地区颁奖盛典将落地新加坡,这一积极信号下,海外中餐厅的发展或将迎来新契机。

王晶也将去到发布会现场,她表示,海外的中餐厅数量有所增加,但仍是一片蓝海。像黑珍珠这类榜单持续扩大在海外的影响力,也能帮助海外中餐厅的持续曝光与口碑积累,在全球华人消费者心智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注:文/周飞飞,文章来源:红餐网(公众号ID:hongcan18),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红餐网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