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Keep和雷军想到一块儿了

响马 2025/04/22 14:38
响马 2025/04/22 14:38

邦小白快读

Keep在持续亏损背景下全面押注AI,推出个性化AI健身教练及模型,试图通过数据和技术革新扭转颓势;尽管与小米雷军的健身科技布局不谋而合,但面临数据标注难题、研发投入缩减及盈利压力,其2025年盈亏平衡目标仍存隐忧。

**核心内容总结:**

健身科技公司Keep近期全面押注AI战略,推出AI教练“卡卡”,试图通过十年积累的用户运动数据实现个性化健身服务。然而,这一转型背后是其持续扩大的亏损压力——2024年净亏损达4.69亿元,同比扩大59%。与此同时,小米创始人雷军通过投资“爱动健身”等企业布局健身生态,完善硬件与数据闭环,与Keep形成差异化竞争。

**关键信息提炼:**

1. **AI战略的机遇与挑战**:Keep基于用户数据开发AI模型,试图降本增效并提升商业化能力,但面临数据标注成本高、技术落地难等瓶颈,短期内难见成效。

2. **行业竞争加剧**:小米通过投资整合健身硬件与数据服务,构建生态优势;Keep则在自有产品、会员付费及广告业务增长乏力下,试图以AI破局。

3. **盈利困境待解**:Keep研发费用缩减与AI高投入矛盾凸显,证券机构警示商业化风险,2025年盈亏平衡目标被质疑不现实。

4. **未来方向**:数据质量与AI应用深度将成竞争核心,企业需平衡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探索可持续盈利模式。

本文为品牌商揭示了健身科技赛道AI转型的潜力与风险,以及头部玩家的战略差异,为行业布局提供参考。

**核心内容总结:**

健身科技公司Keep在2024年净亏损同比扩大59%至4.69亿元的背景下,加速推进“All in AI”战略,推出垂直AI模型Kinetic.ai及AI教练“卡卡”,试图通过智能化服务挖掘用户数据价值、提升盈利能力。然而,这一转型面临多重挑战:AI与健身结合需攻克数据标注的准确性难题,研发投入缩减与成本控制的矛盾,以及行业竞争加剧、用户流失和商业化不确定性等风险。与此同时,小米创始人雷军通过投资“爱动健身”等企业布局健身生态,与Keep形成差异化竞争。Keep计划2025年实现盈亏平衡,但其在减少研发费用的同时押注AI成效存疑,盈利前景仍不明朗。

**核心内容总结:**

本文聚焦运动科技公司Keep在连年亏损背景下全面押注AI的战略转型,并与小米创始人雷军的健身行业布局形成对比。Keep依托十年用户数据推出AI教练“卡卡”及垂直模型Kinetic.ai,试图通过AI降本增效,但面临数据标注技术瓶颈、研发投入缩减与盈利压力等多重挑战。文章同时剖析小米通过投资构建“硬件+数据”健身生态的“顺风局”,反衬Keep在AI商业化路径上的不确定性。尽管Keep计划2025年实现盈亏平衡,但行业竞争加剧、用户流失及AI变现能力不足等风险,使其负重前行的困境愈发凸显。

**核心内容总结:**

本文探讨了运动科技公司Keep在持续亏损背景下转向“All in AI”战略的机遇与挑战,并与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健身领域的布局形成对比。Keep基于十年用户运动数据推出AI教练“卡卡”及模型Kinetic.ai,试图通过智能化服务提升盈利,但面临数据标注困难、技术落地难题及研发投入缩减等现实阻碍。与此同时,雷军通过投资健身科技公司完善小米硬件生态,与Keep形成差异化竞争。尽管Keep计划2025年实现盈亏平衡,但行业竞争加剧、用户流失及AI商业化不确定性使其盈利前景充满挑战。文章揭示了AI赋能健身行业的潜力与复杂性,以及企业战略转型背后的压力与风险。

本文深度分析了运动科技公司Keep在面临持续亏损的背景下,如何通过“All in AI”战略寻求突破,并与小米创始人雷军的健身行业布局形成呼应。核心要点包括:

1. **AI战略布局**:Keep推出垂直领域AI模型Kinetic.ai及AI教练“卡卡”,试图利用十年积累的用户运动数据,提供个性化训练计划和实时指导。然而,数据标注的专业性难题(如动作精准度、用户效果保障)成为技术落地的关键挑战。

2. **行业竞合对比**:雷军通过投资“爱动健身”等企业,补足小米硬件生态的数据应用短板;而Keep虽坐拥数据“富矿”,但AI商业化进展缓慢,过去数年未展现出显著技术优势,当前转型被质疑为“降本增效”的无奈之举。

3. **盈利困境与风险**:Keep 2024年净亏损同比扩大59%至4.69亿元,核心业务增长停滞,研发投入反而下降18%。尽管公司宣称2025年目标盈亏平衡,但分析师指出行业竞争加剧、用户流失及AI商业化不确定性仍是重大阻碍。

4. **未来挑战**:AI与健身的深度融合需攻克数据标注成本高、准确性要求严苛等难题,而Keep在研发投入收缩与战略押注之间的平衡难度陡增,盈利前景被普遍看淡。

**核心内容总结:**

本文聚焦运动科技公司Keep在AI健身领域的战略转型及其面临的挑战,同时对比小米创始人雷军在该领域的投资布局。Keep在持续亏损背景下提出“All in AI”战略,推出基于用户数据的垂直AI模型Kinetic.ai和AI教练“卡卡”,旨在通过个性化训练计划和实时指导提升商业化能力。然而,其发展受限于运动数据标注的高难度与成本,以及研发投入缩减与盈利目标的矛盾。相较之下,小米通过投资爱动健身等企业,结合硬件生态深化健身数据应用,形成差异化路径。文章进一步分析Keep的财务困境(2024年净亏损4.69亿元)、三大营收板块增长乏力,并质疑其2025年盈亏平衡目标的可行性,指出行业竞争、用户流失与AI商业化风险为关键掣肘。最终,文章揭示了AI赋能健身行业的潜力与挑战,以及企业在技术创新与盈利压力间的权衡。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花费1200元,大学生朱萌购买了为期半年的线上健身指导服务。

她对媒体表示:“视频讲得细致,还可以暂停、回放,教练会根据我每个月的情况定制运动和饮食计划,随时解答问题。”

像朱萌这样购买线上指导服务的健身者并非个例。据介绍,高峰时,线上减脂教练一周能接10多个订单。

但是,如果把线上减脂教练“换成”AI教练,由它来提供个性化训练计划、实时语音指导,健身者们会买账吗?

这正是运动科技公司Keep近期发力的重点,也呼应了Keep CEO王宁今年2月提出的“All in AI”战略。

当时,准确地说,在纪念Keep成立十周年的关键节点,王宁发布全员信《十载同行,向新而生》,明确表示Keep要全面押注AI,“基于十年的运动数据积累与沉淀,让在线健身从推荐走向生成”。

看起来,加速拥抱AI,似乎是主动进击,但背后,也多有无奈。

Keep近日发布的2024年业绩报告显示,去年,公司净亏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4.69亿元,同比扩大59%。在此背景下,Keep不得不继续“折腾”。

和雷军想到一块儿

拥抱AI,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别的暂且不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广泛应用,真正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

在这股滚滚热潮中,健身行业概莫能外。这之中,Keep和小米创始人雷军想到一块儿了。

不同的是,对雷军而言,这是一场“顺风局”。

上个月,雷军晒出2025年第31次健身打卡,引起广泛关注,而在年初,小米官宣投资“爱动健身”(AIDONG SPORT),持股约15%,也引发网友热议。

具体来说,和Keep类似,AIDONG SPORT是国内一家运动科技公司,希望以科技创新赋能健身行业发展。

重点在于,AIDONG SPORT旗下拥有“爱动健身”App,2015年推出,作为一款健身社交应用,通过和健身场馆合作进行课程预约和小团队课程的预订,如今也走到了第10个年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爱动健身”App在与健身场馆深度合作的过程中,也会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用户健身数据,进而为用户提供科学健身建议。

为什么说这是雷军的“顺风局”?

这是因为,经过多年布局,小米已经建立了较为强势的硬件生态,米家推出跑步机、动感单车、智能跳绳、筋膜枪、健腹轮等产品,加上小米手环、小米手表,形成了一个丰富、立体的产品体系。

不过,硬件生态之外,小米健身数据的洞察与应用相对较浅,因而顺势加大投资,不只入股“爱动健身”,还先后投资悦动圈(跑步、骑行等运动App)、野小兽(智能动感单车品牌)、云麦科技(打造家庭智能健康设备)等,让健身数据变得多元、深入,且和“智能”紧密相关。

相比之下,健身数据已然是Keep日积月累的“富矿”,用王宁全员信中的话来说,“十年的运动数据积累与沉淀”。

因此,Keep要做的,是拥抱AI,让AI变身为挖掘富矿的“金刚钻”。最新动作就是本文开头所涉及的,Keep正式推出垂直领域AI模型Kinetic.ai,并基于这个大模型,上线通用AI教练体验版“卡卡”。

据界面新闻报道,Keep上述产品基于十年的平台用户运动数据,可以为用户生成个性化训练计划,支持实时语音指导和动作识别。预计5月的版本将整合多模态交互功能,包括心率监测与饮食建议。

换言之,瞄准健身智能化趋势,运用AI相关技术,挖掘、满足用户需求,Keep和雷军不谋而合。

问题是,Keep能让AI化作“金刚钻”吗?

难以逾越的挑战

在Keep官方微信公众号中,「新消费101」注意到,早在2018年7月,Keep便发起专门招聘,覆盖AI、算法、研发、产品、教练等岗位。

对于AI、算法、研发类岗位,Keep彼时的招聘要求是:“利用Keep1.4亿用户的运动数据,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智能体验。”

对照前述Keep拥抱AI的动作,“基于十年的平台用户运动数据,可以为用户生成个性化训练计划”,是不是给人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其实,不只是招聘涉及AI,2018年,Keep宣布完成1.27亿美元D轮融资之际,王宁提出,将投入AI研发提升到战略高度。

然而,六七年过去,Keep并没有展现出自身AI的“含金量”,如果不是在全员信中强调要“All in AI”,公众很难将AI和Keep联系在一起。

反过来,即使“All in AI”,「新消费101」认为,至少在短期内,Keep没法让AI化作“金刚钻”。

之所以如此笃定,是因为,AI与健身的“有机融合”远比大家想象的要困难。据虎嗅报道称,2018年,Keep高层也曾坦承,在运动领域做数据标注比较困难。

“难点”在于,一是要“全”,标注一个人的运动轨迹,不仅要懂产品、懂技术,还要懂运动、懂解剖;二是要“准”,标注的准确度要高,“只有动作足够准确,才会有效果,而不是可能导致用户肌肉不平衡,或者引发伤痛”。

近些年,虽然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作为AI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数据标注的地位随之凸显,但是,这个环节正面临多重挑战,“已经成为制约AI产业发展的一块短板”。

2024年10月,“安尚科技”撰文称,数据标注成本高企、标注过程不专业,且数据升级缺乏保障,影响了AI产品的性能和准确性。

今年2月,生成式AI爱好者郭佰鑫发文,也提到数据标注之难:“准确的数据标注是训练高质量AI体育大模型的基石,然而,体育数据的标注工作却如同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面临着诸多难以逾越的挑战。”

数据标注困难重重,但另一方面,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中国数据标注行业市场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指出,通过标注数据,可以训练出更准确、更智能的模型。

从这个角度看,虽然keep推出了垂直领域AI模型Kinetic.ai,上线了AI教练体验版“卡卡”,能生成个性化训练计划,但直击数据相关发展难题,让自家的AI模型、AI教练更准确、更智能,深度契合用户个性化需求,仍然是接下来的重中之重。

毕竟,为未来十年定调时,王宁的着眼点是“发展以数据为核心的硬件生态”。显而易见,数据是这一切的“基石”,怎么强调、怎么加码都不为过。

盈利还有多远?

和雷军在健身行业“撒钱”投资不同,Keep全面押注AI,是在年亏损超4亿元,且同比亏损幅度扩大接近60%的背景下展开的。

对于亏损原因,Keep的解释是,为了夯实长期竞争力,公司持续投入资源于新的战略业务及技术革新计划,导致相关费用有所增加。

与此同时,在财报电话会议上,Keep高层透露,预计将从2025年起逐步释放积极效益,通过AI技术赋能,提升业务表现并降低运营成本;此外,公司还将继续专注于加强供应链和费用管控及提升员工人效,争取在2025年实现盈亏平衡。

至于“All in AI”,王宁坦言,AI的核心是提升Keep的运营效率,以及降低运营成本,以提升公司整体商业化水平。

他强调,“不会因为增加一个新的产品功能或开发一个新方向,就不考虑成本问题”。

结合起来看,发布AI模型、AI教练也好,推进“All in AI”也罢,都是为了降本、提质、增效,最终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Keep赚钱主要依靠三大板块,分别是自有品牌运动产品、线上会员及付费内容、广告及其他。

2024年,Keep在这三大板块中的表现都不够抢眼:占比最大的是自有品牌运动产品,去年录得营收9.54亿元,和去年相比,微增了0.8%;线上会员及付费内容业务实现营收9.18亿元,去年同期为9.96亿元;广告及其他业务实现营收1.94亿元,去年同期为1.96亿元。

导致的一个结果是,研发费用整体下降。数据显示,2024年,Keep研发费用为4.39亿元,比2022年下降了18.24%,而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研发人员成本(涵盖相关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的减少以及云计算服务费用的降低。

一边不断降低研发费用,一边想“通过AI技术赋能,提升业务表现并降低运营成本”,二者要达成“平衡”,难度之高不言而喻。

饶有意味的是,证券机构“国泰海通”点评Keep2024年业绩报告时,提到其拓展线上健身生态,加速拥抱AI,包括预计后续上线Keep App 9.0 AI版本、5月上线AI教练正式版、自有品牌健身产品优化升级等,同时也没忘记提示风险——行业竞争加剧、AI商业化低于预期、用户流失风险等。

行业竞争加剧自不待言,“用户流失”背后是保持用户活跃和增加每个用户平均收入的双重难题,“AI商业化低于预期”则是“All in AI”战略下产生的新风险、新问题。

每一项都是Keep盈利能力的掣肘,正因如此,Keep称“争取在2025年实现盈亏平衡”,「新消费101」觉得不大现实。

回想2018年,为AI等岗位招聘,Keep官方微信公众号写道:“希望你和我们一起,探索运动未来。”

眼下,Keep全面押注AI,AI模型、AI教练都来了,“运动未来”进入了新阶段,但盈利压力也与日俱增。

归根到底,所谓“向新而生”只是某种希冀,负重前行才是常态——像不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命运?

注:文/响马,文章来源:新消费101,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新消费101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