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美团小象超市将开线下店 或对标盒马鲜生大店模式

任彩茹 2025/04/17 14:56
任彩茹 2025/04/17 14:56

邦小白快读

美团旗下即时零售平台小象超市时隔八年重启线下开店计划,拟探索对标盒马鲜生的大店模式,试图通过结合线上积累的供应链优势和即时配送能力,在传统商超转型空窗期开辟新增长路径。此次布局既面临线下管理能力与盈利模式的考验,也暗含通过错位竞争抢占社区零售高地的战略意图。

【核心摘要】美团旗下即时零售平台"小象超市"时隔8年重启线下业务,或将对标盒马鲜生大店模式及盒马NB社区店,引发行业高度关注。核心要点包括:

1. **战略转向背景**

- 线上增长面临瓶颈:即时零售赛道竞争白热化,生鲜快消品类毛利空间有限,小象超市年度GMV近300亿后亟需新增长点。

- 线下市场洗牌窗口期:传统商超式微,山姆/盒马等新形态崛起,但尚未形成绝对领导者,美团试图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抢占空白。

2. **差异化竞争策略**

- 供应链能力背书:依托前置仓网络积累的商品管理、冷链配送等基建优势,已形成全国性"天网+地网"体系。

- 错位竞争思路:或避开盒马NB社区店的"下沉客群"定位,优先布局高客单大店,后续再延伸社区业态,与盒马形成分层竞争。

3. **行业启示与挑战**

- 模式验证关键点:需解决线下选址能力缺失、自有商品占比不足(对比盒马NB超50%自有率)等短板,平衡大店运营成本。

- 生态协同想象空间:或与美团外卖流量入口、到店业务形成联动,重构"即时零售+到店体验"的消费场景。

4. **市场格局影响**

- 即时零售进入全渠道竞合:京东七鲜加速仓店扩张,盒马重启前置仓,小象线下突围将加剧生鲜零售"线上线下一体化"竞争。

- 供应链价值重估:品牌商需关注美团线下渠道带来的新分销机会,同时警惕平台自有品牌对市场份额的挤压。

此次布局标志着即时零售平台从"配送效率竞争"转向"全渠道服务能力"较量,品牌商需重新评估渠道策略,把握平台生态扩展红利期。

【核心摘要】

美团旗下即时零售平台“小象超市”时隔8年重启线下门店计划,探索方向包括对标盒马鲜生的大店模式及盒马NB社区店。此次布局源于线上增长趋缓、线下市场洗牌带来的新机遇,旨在通过全渠道融合提升盈利空间。

**关键信息梳理**:

1. **战略背景**:

- 小象超市线上业务已稳居自营前置仓市场头部(GMV近300亿),但品类集中于低毛利生鲜快消,亟需新增长点。

- 传统商超衰退、山姆/盒马等新业态崛起,线下零售进入调整期,尚未形成绝对主导模式。

- 竞争对手(盒马、京东七鲜)加速线下布局,倒逼美团入局。

2. **模式探索**:

- **大店模式**:类似盒马鲜生,主打高客群、全品类,但需克服线下管理短板及高成本问题;

- **社区店方向**:对标盒马NB,聚焦刚需性价比,但依赖供应链议价能力(自有品牌占比不足成挑战)。

- 核心逻辑:复用线上供应链与配送体系,拓展线下流量入口,形成“天网+地网”协同。

3. **挑战与风险**:

- 美团缺乏线下运营基因,人才招募与门店模型打磨是关键变量;

- 盒马NB已验证社区店选址与供应链难度,小象需避免重蹈覆辙(如早期高端生鲜定位失误);

- 大店盈利难度高,需平衡坪效与成本,避免拖累整体盈利。

4. **行业启示**:

- 即时零售玩家转向全渠道已成趋势,线上线下融合是提升毛利与用户黏性的必然选择;

- 供应链能力(尤其是自有商品开发)决定线下扩张成败,差异化客群定位需前置规划。

美团此次回归线下,既是自身能力沉淀后的主动进攻,也是应对行业格局变化的防御之举,其成败或为即时零售赛道提供重要风向标。

**核心内容总结:**

美团小象超市计划重启线下门店业务,探索方向包括对标盒马鲜生的大店模式及社区店品牌“盒马NB”,目前处于保密筹备阶段,并启动相关岗位招聘。此次尝试是美团时隔8年再战线下零售,此前因供应链不足、需求误判等原因关闭门店,后转向线上“美团买菜”(现小象超市)。当前背景与能力变化显著:

1. **市场环境**:传统商超衰退,新零售竞争加剧,线上增量受限,线下盈利压力仍存。

2. **美团的优势**:依托前置仓和配送体系,小象超市GMV近300亿元,线上市占率领先,供应链能力提升。

3. **挑战与风险**:缺乏线下管理基因,需解决选址、客群定位(与盒马NB错位竞争)及大店盈利难题。

4. **对标盒马**:盒马通过聚焦主力业态实现盈利,而美团希望结合自身即时零售优势,探索线下可能性。

此次尝试能否成功,取决于团队能力、供应链整合及市场策略调整,或成为美团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

**核心内容总结:**

美团旗下即时零售品牌“小象超市”时隔8年重启线下门店计划,初期探索对标盒马鲜生大店模式及社区店品牌“盒马NB”,但具体方向仍在摇摆。当前业务处于保密状态,已启动线下岗位招聘,但美团未予回应。文章回顾了美团此前线下生鲜探索的失败经历(如“小象生鲜”因成本高、需求不足关店),并分析当前重启线下的动因与挑战:

1. **市场环境变化**:传统商超衰退,新零售进入洗牌期,盒马、山姆等通过差异化模式站稳脚跟,线上竞争成本攀升促使企业寻求线下增量。

2. **小象的优势与挑战**:线上业务(年GMV近300亿元)已建立供应链与用户基础,但缺乏线下基因,需解决选址、客群定位及成本控制问题。潜在风险包括团队磨合与利润压力。

3. **战略对标与调整**:盒马鲜生大店(聚焦高客群、正现金流)与盒马NB社区店(低价、下沉)模式成为参考,但小象需平衡客群差异与供应链能力(如自有品牌议价劣势)。

4. **行业启示**:即时零售玩家正打破线上线下边界,京东七鲜、盒马等加速布局仓店,竞争焦点转向商品力与效率。小象能否复制盒马的调整成功,仍需观察其线下策略与执行。

文章指出,尽管美团此前因“需求误判”折戟线下,但当前消费需求与小象的商品能力已非昔日可比,新尝试或带来不同结局。

【核心摘要】

美团旗下即时零售平台小象超市时隔8年重启线下业务,初期探索对标盒马NB社区店,近期亦考虑效仿盒马鲜生大店模式,目前内部处于高度保密阶段并启动岗位招聘。此次线下布局背后,是美团在即时零售领域积累的线上优势与供应链能力,以及寻求增量突破的需求。

**关键要点梳理**

1. **背景与动向**

- 美团曾于2017年试水线下生鲜(掌鱼生鲜/小象生鲜),但因需求误判、成本高昂而收缩,转向线上"美团买菜"(现小象超市),2023年GMV近300亿元,居前置仓赛道首位。

- 当前线上竞争趋紧、品类利润薄,线下零售洗牌期(传统商超转型、山姆/盒马领跑)提供新机会,美团计划通过线下店拓展增量。

2. **模式与挑战**

- **对标盒马双业态**:小象或同时尝试盒马鲜生(大店引流)与盒马NB(社区低价),但面临供应链议价能力不足(尤其自有品牌)、客群定位摇摆等难题。

- **核心矛盾**:大店模式盈利难(需高客单价支撑),社区店依赖供应链效率与选址,美团线下基因薄弱,人才与管理能力存疑。

3. **行业竞合态势**

- 盒马聚焦鲜生大店与NB社区店,2024年双位数增长;京东七鲜加速仓店布局,山姆发力前置仓,均强化"线下优势反哺线上"。

- 小象反向布局(线上转线下),需验证其商品力、用户心智能否转化为线下流量,与竞对形成差异化。

4. **未来变量**

- 美团能否借即时零售积累的"天网+地网"能力(配送体系、用户数据)赋能线下,并通过供应链整合降低成本。

- 消费分级趋势下,错位客群定位(如避开盒马NB下沉市场)或成破局关键,但需平衡规模与利润。

此次重启线下,是美团在即时零售进入深水区后的战略试探,亦是对"新零售"命题的再度回应,成败或将影响其零售版图的长期想象力。

**核心内容摘要:**

美团旗下即时零售平台“小象超市”重启线下门店计划,探索对标盒马鲜生的大店模式及盒马NB社区店模式,意图通过线下扩张寻求新增长。此次尝试是美团继2017年“小象生鲜”失败后,时隔8年再次布局线下零售,但当前市场环境与平台能力已发生显著变化:

1. **战略调整与优势积累**

- 美团依托线上“小象超市”(前身为美团买菜)已构建成熟的即时零售体系,2024年GMV接近300亿元,居自营前置仓生鲜电商首位。

- 供应链能力提升,形成“天网”(线上流量)与“地网”(前置仓配送)协同,商品结构从生鲜拓展至全品类。

2. **对标盒马的双路径探索**

- **大店模式**:类似盒马鲜生,强调商品力与体验,但需应对高成本与线下管理能力不足的挑战。

- **社区店模式**:类似盒马NB,聚焦性价比与高频刚需,但需解决供应链议价能力弱于盒马的问题。

3. **外部竞争与行业趋势**

- 盒马、京东七鲜等玩家加速布局线上线下融合,盒马鲜生通过聚焦核心业态实现盈利,盒马NB以低价策略下沉市场。

- 传统商超转型(如山姆、胖东来模式)与即时零售盈利难题并存,行业处于洗牌期,尚未出现绝对“新王”。

4. **挑战与不确定性**

- 美团缺乏线下基因,需解决选址、运营及人才适配问题,大店盈利模型尚未验证。

- 线上竞争趋紧,生鲜快消品类毛利薄,线下扩张能否与现有优势协同成关键。

**总结**:美团此次线下尝试是即时零售增量探索的重要一步,依托线上积累的规模与供应链能力,但需克服线下运营短板与市场差异。若成功,或为行业提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新范式;若失败,则再次印证即时零售“线上主导、线下补充”的路径依赖。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美团小象超市重新启动线下业务,店型的探索方向起初对标盒马旗下的社区店品牌“盒马NB”,近期,类似“盒马鲜生”的大店模式也成为一种可能。该业务在内部尚处于较高级别的保密状态。

据36氪了解,目前小象超市线下业务已启动工程、营运等相关岗位的招聘,其中“输出全国连锁门店营运SOP”的中台相关负责人,招聘画像是“餐饮便利店、驿站等全国性连锁业态的总部人员”。

36氪就以上信息向美团求证,对方表示不予回应。

这是美团时隔近8年后再次走向线下。

美团对线下零售的探索,最早与“新零售”大势同行。2016年,阿里推出“盒马鲜生”,美团为搞清楚其商业模式、拆解成本结构,前后派出十余个团队到上海考察,归来后便大力投入资源做生鲜,在2017年7月落地首家线下店“掌鱼生鲜”。

大约一年后,新零售热潮愈加澎湃,“掌鱼生鲜”也升级为“小象生鲜”,在北京、无锡、常州共开出7家门店。同期竞赛的玩家,还有京东七鲜、永辉超级物种、步步高鲜食演义等等,它们的共同点是以鲜活的波士顿龙虾等高端海鲜产品作为引子、吸引消费者进店,同时提供线上下单配送服务,颇为吸睛的门店还承担着“流量入口”的职责。

彼时,美团内部对小象生鲜的预期也是乐观的,规划着“一年开20家店”。但现实的结果是,“急刹车”很快到来——2019年4月,小象生鲜在无锡、常州的5家门店关闭。

这场尝试中,美团得到的启示是“高端生鲜有噱头,但不是刚需、很难起量”——没有规模化的订单,也意味着高昂的成本难以摊平,这或许是那一时期的新零售“通症”,上述的其它玩家们也在同期遭遇了明显下滑或宣告失败。

“小象最早就是‘学盒马’”,盒马的一位早期员工对36氪总结,“但当时没有成熟的货品供应链,也没有与外卖的流量优势结合,全靠线下引流,这不是他们的强项。”

线下管理能力缺失,叠加外部一片火热下的“需求误判”,令美团在经历了线下失意后很快调整方向——瞄准蔬果、肉蛋、粮油等刚需属性更为确定的品类,同时回归线上,于2019年在北京、上海上线“美团买菜”,定位为社区居民的“手机菜篮子”。该业务也一步步从生鲜品类向外延展,成为了今天的“小象超市”。

时至今日,小象超市走向线下,踏入的已经不是同一条河流。“外部的市场环境和小象本身都有了极大变化。”一位小象超市前员工称,“小象把即时零售打到现在的状态,在线上渠道的市占率、商品能力、用户认知都遥遥领先,为什么不去拓展更多?”

拓展天地的一种方式是横向“开城”,在成熟的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之外,小象超市近期正式开城长沙,进一步去往华中。另一种方式便是纵向“去线下”,而打开线上线下的边界,已经是各路玩家都在做的事——京东旗下的“京东七鲜”宣布仓店建设全面提速换挡,今年6月底前将在天津区域新增20家仓店,北京等区域也有布局;盒马在去年8月重启前置仓业务,原因是“在盒马门店已经非常密集的城市,仍存在一些鲜生店暂时覆盖不到的区域”。

七鲜、盒马、山姆等发力前置仓,都是基于线下门店优势再去拓展线上,小象超市则相反。

从如今面临的市场环境看,线下零售正处于新的洗牌期。沃尔玛、家乐福、永辉等传统商超要么淡出中国市场,要么努力调改,这些原本的“标杆”们又将山姆和胖东来视为新的学习对象,不再做单纯的“渠道”,而是重构商品力与供应链、回归性价比、明确自己的人群与定位。

“但现在还没有特别成熟的‘新王’出现,且线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成本不次于线下。”一位接近美团的人士表示,“线上的主要品类还是生鲜和快消品,这些品类没有太多利润空间,如果一直如此,整体毛利会比较薄。”

从实际数字看,前置仓的盈利确实不易。多年的用户心智、消费习惯培育之后,叮咚买菜终于在2024年首次实现全年GAAP标准下的盈利,朴朴超市同样是在2024年首次实现年度盈利,小象超市目前整体处于盈亏平衡边缘或微利状态。上述人士表示,“如果不去线下,小象就只有拓城这一种增量来源,且全品类扩张会需要更长时间。”

外部环境之外,从能力上来看,小象超市已形成基于美团/小象app的“天网”与基于前置仓和配送体系的“地网”,供应链也已经足够成熟,这些都能以它的生意规模作为“背书”。

2023年3月的供应链大会上,时任负责人张晶曾透露,小象超市4年间销售额增长了50倍,而据媒体2024年报道,小象超市年度GMV接近300亿元。据《商业观察家》报道,按单量计算,小象超市已经是中国自营前置仓生鲜到家市场中排行第一位的玩家。

“但也有弊端或风险”,上述接近美团人士表示,“美团这些年没有做线下的基因,能否找到合适的‘人’,以及找到的人能否顺利landing都是重要变量。”此外,大店的利润也更不容易打平。

但从它的对标对象盒马来看,希望是存在的。2024年底,盒马CEO严筱磊发布内部信,宣布盒马在连续9个月整体盈利的基础上实现了双位数增长。这一年中,盒马的业务方向更加明晰,砍掉多种用户认知度不强的业态与店型,将战略重点聚焦在盒马鲜生和盒马NB两大业态。

其中,盒马鲜生2024 年全年新增72 家新店,经营满一年的门店大多已实现正现金流,目前作为主力业态继续下沉;盒马NB则定位“社区超市”,面积更小、商品普遍更便宜,其目标是拓展市场份额,久谦中台纪要显示,“两种店型都采用集中采购的供应链模式,但产品等级不同,一二级产品进入标准店,三四级产品进入奥莱店。”

在具体的店型上,小象超市的对标对象为什么在盒马NB之外,又看向了盒马鲜生?

据悉,盒马NB目前只在上海和浙江开有门店,大多数开在菜市场或成熟居民区旁。“盒马NB客群太‘沉’,小象则希望能与之错开客群,还在摇摆中。”一位小象超市员工告诉36氪,“且NB部分选址好的门店生意较好,选址不好的也仍在亏损。”

“这种社区超市形态对供应链要求更高,真正要求用体量撬动低价。”一位小象超市前员工告诉36氪,“盒马NB的自有品牌占比高,供应链议价能力更强,它的供应链其实不次于盒马大店,相对而言这是小象的劣势。”此外,大店向社区店的拓展相对容易,反之则会更难,“两种店型客群不同,先占领高客群,后续可能性也更多。”

上一次对标盒马未成,美团内部复盘时高层一致认为,“前期考察结论下得太草率,盒马鲜生上海金桥店的模型太过乐观、难以复制。”时移势易,盒马在不断的自我调整后活了下来,小象的高速增长也验证了它的商品与如今消费需求的契合,再度的尝试或许会有不同结局。

注:文/任彩茹,文章来源:36氪未来消费,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36氪未来消费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