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遇见小面的“苦生意”:年入11亿 每单赚1块4

金玙璠 2025/04/18 08:30
金玙璠 2025/04/18 08:30

邦小白快读

**核心内容总结:**

连锁面馆品牌遇见小面以年营收11.5亿元、380家门店冲刺港股IPO,但其商业模式面临“高流水低利润”的困境。尽管通过直营店稳住品牌溢价、借加盟扩张规模实现三年营收翻倍,但单店收益持续下滑,客单价跌至32元,加盟店效率低于行业水平。行业竞争加剧下,遇见小面需平衡直营与加盟的利弊,解决下沉市场接受度不足、供应链复制及资金压力等挑战,未来能否在整合中的中式面馆赛道突围,取决于规模扩张与盈利能力的动态平衡。

**核心内容总结:**

中式面馆品牌「遇见小面」冲刺港股IPO,以年营收11.5亿元、380家门店的规模引发关注。尽管营收三年增长近三倍,但其商业模式面临多重挑战:

1. **单店收益缩水**:客单价从36元降至32元,单店日均销售额下滑,2024年同店销售额同比减少4.2%,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门店表现疲软;

2. **直营与加盟的平衡难题**:直营店贡献超80%收入但成本高企,加盟店单店收入仅为直营店43%,品牌势能及下沉市场接受度待验证;

3. **盈利逻辑争议**:通过加盟模式提升利润率(毛利率50%-70%),但依赖“卖面赚流水、加盟赚利润”能否持续?

4. **行业整合趋势**:中式面馆市场分散,头部品牌竞争加剧,遇见小面需解决供应链扩张、跨区域复制能力及资金压力(流动负债净额-2.42亿元)。

**未来关键考验**:如何在高线城市维持品牌溢价的同时,向二三线市场渗透,并在规模与单店效率间找到平衡?其IPO进展或将影响行业资本化风向。

**核心内容总结:**

中式面馆品牌“遇见小面”近期递交港股IPO申请,年营收11.5亿元,但单店盈利承压,每单仅赚1.4元。公司以“直营+加盟”双线扩张,通过一线城市直营店维持品牌溢价,二三线城市加盟店扩大规模,但面临两大核心矛盾:

1. **单店收益缩水**:客单价从36元降至32元,同店销售额下滑,新店扩张速度虽快但稀释单店收入,2024年单店净利同比降7.2%。

2. **加盟模式效率不足**:加盟店收入仅占13.2%,单店年收入不足直营店一半,下沉市场翻座率低于高线城市,品牌势能待提升。

行业层面,中式面馆竞争加剧,头部玩家转向轻资产加盟模式,但需平衡规模与品质。遇见小面若成功上市,将缓解资金压力,但需证明其“30元小面”在全国市场的盈利能力和供应链复制能力。未来行业整合或加速,考验品牌在规模扩张与单店健康度间的平衡智慧。

【核心摘要】

中式面馆品牌遇见小面冲刺港股IPO,年营收11.5亿元背后,暴露出行业普遍存在的增长困境与模式争议:

1. **高增长依赖规模扩张,单店收益持续下滑**

- 2022-2024年门店数从133家增至360家,营收三年翻近三倍,但单店日均销售额从1.39万元降至1.24万元,同店销售额下滑4.2%,单店净利润缩水至16.9万元。

- 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占GMV 81%)同店销售额下滑5.1%,二三线市场翻座率仅3.2次/天,下沉效果有限。

2. **直营与加盟的“双刃剑”模式**

- **直营店负重前行**:贡献超80%收入,但食材、人工、房租成本吞噬近九成流水,净利率低至5.2%。

- **加盟店效率存疑**:单店年收入(154.9万)仅为直营店43%,加盟商贡献13%收入,暴露出品牌势能与管控短板。

3. **行业分化与生存法则**

- **竞争格局**:头部玩家和府捞面(直营高端)、五爷拌面(加盟下沉)路径分化,遇见小面试图以“直营保质量+加盟冲规模”平衡扩张。

- **核心挑战**:32元客单价在二三线市场接受度低,需验证跨区域供应链能力及下沉市场盈利模型;短期流动负债压力大(-2.42亿元),依赖IPO缓解资金压力。

4. **未来趋势**

- 行业加速整合(TOP5市占率不足3%),决胜关键在于供应链效率与规模/品质平衡能力,资本转向理性后,万店规模神话让位于可持续单店模型。

(数据截至2024年财报,分析维度涵盖商业模式、成本结构及行业竞争态势,为餐饮产业链相关方提供决策参考。)

**核心内容总结:**

中式面馆品牌"遇见小面"以年营收11.5亿元、单店日均盈利1.4元的成绩冲刺港股IPO,引发对行业模式与可持续性的探讨。其核心策略为**"直营保品牌、加盟扩规模"**:一线城市直营店维持客单价32元的品牌溢价,二三线城市通过加盟下沉市场。然而,高速扩张背后隐藏隐患:**单店收入缩水**(同店销售额下滑4.2%)、**加盟店效能不足**(单店收入仅为直营店的43%),且面临**资本催化的增长瓶颈**和**下沉市场接受度不足**的挑战。行业竞争加剧下,品牌需平衡规模与盈利,强化供应链与区域复制能力,而能否借IPO缓解资金压力(流动负债净额-2.42亿元)将成为关键。未来五年,中式面馆或迎整合潮,兼具加盟扩张力与供应链优势的玩家或成赢家。

**核心内容导读:**

中式面馆品牌遇见小面近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凭借年营收11.5亿元、380家门店的规模引发关注。作为中式面馆“中间路线”的代表,其以一线城市直营店维持品牌溢价,通过二三线城市加盟扩张实现增长,但背后隐藏着单店收益缩水、下沉市场接受度不足、盈利模式可持续性等挑战。

**关键信息提炼:**

1. **规模与盈利矛盾**:

- 2024年营收11.5亿元,净利润6070万元,但单店净利润从18.2万降至16.9万,平均每单仅赚1.4元,呈现“高流水低利润”特征。

- 直营店贡献超80%收入,但食材、人工、房租成本占营收近九成;加盟模式毛利率更高(50%-70%),但单店收入仅为直营店的43%,效率待提升。

2. **扩张逻辑与风险**:

- 以“降价换量”策略吸引客流,客单价从36元降至32元,但同店销售额下滑(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下滑5.1%),收入增长依赖新店扩张。

- 二三线城市加盟店翻座率(3.2次/天)低于一线(3.8次/天),下沉市场对高价小面接受度存疑。

3. **行业趋势与挑战**:

- 中式面馆赛道分化:直营派(如和府捞面)重品质,加盟派(如五爷拌面)冲规模,遇见小面试图平衡两者。

- 行业整合加速:TOP5品牌市场份额不足3%,未来五年或现洗牌,供应链能力与区域扩张效率成决胜关键。

4. **资本与未来策略**:

- 若上市成功将缓解资金压力(流动负债净额-2.42亿元),计划2025-2027年每年新开120-200家店,提升加盟比例,并试水香港高价市场(人均60元)。

- 核心考验在于:全国供应链复制能力、下沉市场与低价竞品竞争、平衡规模扩张与单店健康度。

**商家启示:**

遇见小面的案例揭示了餐饮连锁化进程中,品牌需在规模、成本、区域适应性间寻找平衡。对加盟商而言,需谨慎评估品牌势能、单店模型健康度及区域消费力匹配性;对行业玩家,供应链效率与差异化定位将成为突围关键。

**核心内容摘要:**

连锁面馆品牌遇见小面以年营收11.5亿元、380家门店规模冲击港股IPO,成为中式面馆赛道沉寂两年后首个冲刺资本市场的玩家。其通过“直营+加盟”混合模式实现扩张,但核心数据暴露增长隐忧:单店日均销售额从1.39万元降至1.24万元,单店净利润连续两年下滑至16.9万元,每单仅赚1.4元。尽管客单价从36元降至32元,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同店销售额仍下滑5.1%,二三线市场翻座率更低至3.2次/天,下沉效果有限。

商业模式层面,直营店贡献超八成收入却因高成本(食材、人工、房租占收入近九成)利润微薄,而加盟店虽以轻资产模式支撑利润增长(毛利率达50%-70%),但单店收入仅为直营店的43%,品牌势能不足。行业对比显示,和府捞面坚持高端直营路线陷亏损泥潭,五爷拌面低价加盟扩张后收缩,遇见小面选择“中间路线”平衡规模与溢价,但面临单店模型健康度与跨区域复制的挑战。

中式面馆赛道竞争格局分散,头部品牌市场份额不足3%,未来五年或迎整合期。遇见小面若成功上市将缓解资金压力(流动负债净额-2.42亿元),但其需验证“32元小面”能否在下沉市场跑通盈利模型,并在供应链全国化与价格带竞争中突破。行业核心矛盾凸显:资本褪去狂热后,规模扩张需兼顾单店效率,加盟红利与品质管控的平衡将成为生存关键。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港股IPO热潮来了,曾被资本冷落的中式面馆也“支棱”起来了。

4月15日,连锁面馆品牌遇见小面带着“380家门店、11.5亿年营收”的招股书,叩响了港交所的大门。

沉寂两年的中式面馆赛道因此重回聚光灯下。2021年,六大面馆新贵(和府捞面、五爷拌面、陈香贵、遇见小面、马记永、张拉拉)一年融资超40亿,单店估值以千万计。

但泡沫在2022年后逐渐破裂——头部玩家或收缩战线(2023年据媒体报道,五爷拌面曾关店600家),或折戟上市(和府捞面两次港股闯关失败)。

遇见小面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既不像和府捞面般高举高打,也不似五爷拌面疯狂下沉,而是用一线城市直营店稳住品牌溢价,借二三线城市加盟商扩大规模,讲起了“卖面赚流水,加盟赚利润”的故事:直营业务是基本盘:直营VS加盟收入占比是8.7:1.3,直营是重资产模式,加盟利润率更高。

但对于这样一门“高流水低利润”的生意来说,这种打法让单店收入更加缩水:公司2023年、2024年虽连续盈利,但平均单店净利润从18.2万降到16.9万;2024年净利润6070万元,订单总数4209万,相当于一单赚1.4元。

这引发一个思考:资本当年疯狂投资,押注的是“中国版麦当劳”的标准化故事,遇见小面要靠一顿面32元的均价杀进二三线城市,赚加盟商的钱,这条路能跑通吗?到底是开店卖面更长久,还是卖食材给加盟商更香?

32元的小面:

门店多了,单店流水少了

开了十年的连锁面馆品牌遇见小面,在招股书中讲了一个“从一线到‘下沉’,从直营到加盟”的高增长故事:

2022年-2024年拓店超200家,营收从4.2亿元增加到11.5亿元,三年翻了近三倍。

不过,拆解核心数据发现,高增长的数据背后隐藏着两个难题。

其一,遇见小面收入增长的逻辑可能是“以价换量”,用开店速度对冲单店收益放缓。

遇见小面从广州天河区核心地段起步,主要卖重庆小面、豌杂面、酸辣粉等麻辣口味的面条,主攻一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新一线城市(成都、重庆、杭州等)的购物中心、写字楼区、地铁站附近,此前客单价(订单平均消费额)36元,比兰州拉面贵一些,比商场里的网红餐厅便宜,有点像“川味版的味千拉面”。

为了吸引客流,2022年-2024年,遇见小面的客单价降到32元,不过,同店(营业至少300天的餐厅)翻座率微增0.2次(从3.9升到4.1),单店收益缩水:

日均销售额从2023年的1.39万元降至2024年的1.24万元,相当于每单让利4元,单店日收入缩水1500元;

2024年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4.2%,说明145家老店,平均一家店2024年比2023年少收入21万。

更值得关注的是,遇见小面不但在二三线城市卖得不太好(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0.4%),占GMV(总商品交易额)大盘81%的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门店,同店销售额下滑更明显(同比下滑5.1%)。

这意味着,遇见小面过去三年营收平均一年增长六成以上,多是加速开新店带来的。曾经关注该赛道的投资人李牧表示,相比追求开店速度,品牌更需要关注单店模型健康度。

其二,遇见小面正在靠特许经营模式和二三线市场扩张,但“下沉+加盟”是把“双刃剑”。

它的高速扩张期在2021年两轮大额融资之后:2022-2024年,门店数从133家增加至360家;其中,2023年净增82家店,相当于每4.5天开一家新店,2024年净增108家店,提速到3天开一家店。

新店仍然以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直营店为主,但二三线城市加盟店的占比越来越高。截至2024年底,遇见小面二线及以下城市门店的占比提高到两成,另外八成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1/4左右是加盟店,3/4是直营店。

但加盟店数量(81家)占比22.5%,收入贡献率只有13.2%;单店年收入(154.9万)不到直营店(358.8万)的一半(43%)。

餐饮从业者侯睿表示,同样发力加盟的乡村基,加盟店单店营收可以达到直营店的60%-70%,这一定程度上说明遇见小面的加盟店产出效率不高,暴露出品牌势能或管控能力的短板。

另一组数据也值得关注,遇见小面二三线门店的翻座率(3.2次/天),低于一线及新一线门店(3.8次/天),说明二三线市场消费者的接受度有限。

在李牧看来,遇见小面需要回答的是,当资本催化的拓店红利消退后,客单价32元的小面,能否在一线城市以外的区域跑通盈利模型?二线以下市场能否承接更大规模的加盟扩张?

商业模式:

卖面更赚钱还是加盟更赚钱?

在餐饮行业,直营与加盟的路线之争从未停歇,中式面馆玩家中走两种路线的都有。

主要走直营模式的和府捞面(2024年开放联营模式)曾在二次向港交所递表时披露2022年业绩:营收18.6亿元,净亏损2.3亿元,后续在2023年内部信中透露“2023年公司实现扭亏为盈”。

而以直营为主、加盟为辅的遇见小面,在2022年至2024年收入增长的同时,盈利情况也逆转了:2022年亏损3597万,2023年、2024年分别盈利4591万元、6070万元,这三年间,净利润率从-8.6%转正到5.2%。

遇见小面是怎么扭亏的,是靠卖面还是开加盟?

从收入结构来看,直营店是基本盘,2023年、2024年的收入占比都超过80%。以2024年为例,直营收入10亿元,其中堂食8.2亿、外卖1.8亿。

但看成本结构,食材(原材料及耗材)、人工(员工)、房租(使用权资产折旧)三项加起来几乎“吃掉”了近九成的收入。其中,食材占四成,人工占1/4,房租占两成。

在侯睿看来,直营虽然扛大旗,但属于重资产模式,依赖这种重资产的单店模型是它此前亏损的原因之一。

由于食材成本用于直营和加盟两种模式,我们把这一项抛开,只看人工和房租两项。遇见小面之所以在2023年、2024年盈利,一部分原因在于,把人工+房租两项的收入占比控制到了40%以内。

侯睿提到,餐饮业普遍通过雇佣外包员工降低人力成本。根据招股书,截至2024年底,遇见小面有1443名员工,其中八成也即1138名为餐厅员工。也就是说,平均一家直营店对应4名正式员工。

遇见小面还会雇佣外包员工,招股书显示,2023年、2024年一共雇佣过3678名外包员工。

相比于直营模式的“负重前行”,加盟模式的优势是,收入(即特许经营收入)增速快、成本低。

特许经营收入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总部向加盟店供应核心食材的费用,以及加盟商支付的加盟费(特许权使用费)。2022-2024年,遇见小面的加盟收入复合增长率66.2%,收入占比13%左右;2024年涨到1.5亿元,由1.25亿元食材设备和0.27亿元特许权费构成。

相比于直营模式的三座大山,加盟模式无需承担租金,直接的人力成本较低(主要是督导团队),主要成本是货品及销售的成本,以及较低的特许使用费成本。

据连锁餐饮品牌负责人林超分析,按照行业平均水平,直营餐厅的综合毛利率在30%-40%区间,而加盟餐厅的毛利率可以达到50%-70%。

遇见小面在招股书中展示的是“两条腿走路”——“卖面赚流水,加盟赚利润”:直营店通过规模化销售面条,获取流水,但受制于高成本,利润率低,主要承担品牌占位市场的角色;加盟模式以轻资产模式赚取特许费与食材差价,成本可控,利润率更高,是利润增长的核心。

面馆江湖:

集体转向加盟,五年内行业可能整合

当遇见小面在招股书里多次强调“川渝风味面馆第一、中式面馆第四”时,中式面馆江湖暗战的场面终于又回来了。

图源 / 遇见小面招股书

李牧分析,招股书中的第一是和府捞面、第二是李先生加州牛肉面、第三是老碗会(主打陕西手工面),不过,行业里一般是把遇见小面放到新中式面馆里,与和府捞面、五爷拌面对比。

和府捞面、五爷拌面这两大对手恰好代表了中式面馆的两种生存法则:加盟派五爷拌面用20元左右的客单价在北方二三线城市跑马圈地,巅峰期门店数达到千店以上;直营派和府捞面靠“高端路线”在一线城市商圈扎根,虽然客单价从50元下调至30-40元,但扩张的基础仍然是拉高复购率,打磨单店模型。

遇见小面走的是“中间路线”:一线城市用直营店维持品牌调性,二三线城市通过加盟攻城略地。

林超称,“直营保质量、加盟冲规模”,是餐饮资本化的主要路径。

一方面,餐饮连锁化率压力下,头部品牌必须通过快速规模化抢占市场,但直营模式又受制于资金和人力瓶颈,因此更适合落在高线城市维持品牌溢价;

另一方面,一二线城市餐饮市场已趋饱和,三线及以下城市成为新战场,更适合借加盟跑马圈地,可以把一部分成本和风险转移出去,相当于牺牲利润换规模。

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近几年,餐饮企业更倾向于从原来的“重资产”模式,向“轻资产”转变,“从一些餐饮品牌来看,加盟商不仅分担开店成本,还能通过预付货款、设备采购等方式提供现金流”,侯睿补充道。

“两条腿走路”的策略看似讨巧,难点在于平衡术——过度开放加盟可能砸招牌,死守直营又难敌扩张压力。

遇见小面在招股书中规划了三个方向:出海、下沉以及“加大特许经营模式开店”,目标在2025-2027年每年新开120-200家门店,加盟店的比例会进一步提升。去年,它开始试水香港市场,目前开了6家店,主要在铜锣湾等商圈,定价比内地贵一些(人均60元)。

这场战事也在倒逼行业进化。数据显示,中式面馆市场高度分散,TOP5品牌市场份额不足3%,整合空间大。李牧预测,行业五年内可能出现整合,他看好既能借加盟快速圈地、又能用供应链守住利润、且资金储备充足的玩家。

尽管遇见小面账面躺着4219万元现金(截至2024年末),但绝对值偏低,再加上-2.42亿元的流动负债净额,流动比率仅0.5,意味着短期偿债压力较大。如果能成功上市,资金压力将大幅缓解,支撑扩张。

而它能否登陆港股以及IPO后的表现,也会影响行业走向。当资本不再盲目追捧“万店规模”,品牌比拼的不再只是开店速度,而是谁能更快建成跨区域供应链网络,以及在规模与品质间的平衡智慧。

在林超看来,遇见小面面临的两大考验是,能否将华南成熟的“工厂+配送中心+门店”的模式复制到中西部,打一场全国战役;守住北上广每单30元以上面价的同时,还要在二三线和15元档的街边店抢生意。

注:文/金玙璠,文章来源:定焦One,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定焦One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