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2025年4月10日,在百川智能成立两周年之际,CEO王小川发布全员信,系统回顾了公司在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战略布局与医疗垂直赛道的突破性进展。这封题为《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为生命建模型,为人类造医生》的内部信,不仅揭示了百川智能从技术预判到产业落地的完整逻辑链,更展示了医疗AI探索者眼中的未来图景。
1、技术预判的三重验证
王小川在信中强调,百川智能成立之初的三大技术预判已逐一应验:以语言为智能中轴的理论支撑起医疗知识推理架构;强化学习带来的“慢思考”机制使AI诊疗准确率提升至93.6%;而正在推进的“Coding”第三次范式突破,将通过代码生成实现诊疗方案的动态优化。这些技术沉淀为医疗大模型研发提供了底层支撑,其开源的Baichuan系列模型已服务国内半数备案医疗AI系统。
在“造医生-改路径-促医学”的战略框架下,百川智能构建了完整的医疗生态闭环:
临床级产品落地:与北京儿童医院联合研发的“福棠·百川”儿科大模型,在150家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复杂病例诊断准确率89%;AI全科医生于海淀区试点中承担83%常见病咨询,释放三甲医院62%的接诊压力。
数据壁垒突破:整合4万份临床指南、3800万篇科研论文及脱敏病历数据,构建起万亿级医疗知识库,其独家临床数据覆盖诊断-治疗-随访全病程。
商业模式创新:通过“MaaS(模型即服务)+AaaS(助手即服务)”双轮驱动,既向三甲医院提供每千token 0.5-2元的API服务,又通过“百小应”AI助手触达200万C端用户。
2、战略收缩与组织重构
面对DeepSeek开源模型的冲击,王小川坦承“战线过长”的教训,百川智能已裁撤金融业务团队,将12条产品线收缩为AI全科、儿科、精准医疗和百小应四大核心板块。同步推进组织扁平化改革,新组建的医学部深度绑定7家国家医学中心,形成“临床数据-模型训练-场景验证”的闭环飞轮。
百川智能的未来蓝图聚焦三大方向:
造医生:计划2026年前通过数字生物标志物技术,将哮喘等疾病预测窗口提前48小时;
改路径:推进“hospital@home”模式,使家庭场景诊疗占比提升至40%;
促医学:依托海淀区试点积累的1亿份健康档案,目标2030年将癌症早筛率提升至75%。
在全员信结尾,王小川以“为人类造医生”的初心锚定航向:“为生命建模型,为人类造医生,这是一个值得骄傲的使命。”这场始于语言AI的远征,或将重塑人类对抗疾病的底层逻辑。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