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已开商业项目列表,正不动声色地发生着改变。
除了大家熟悉的万达、龙湖、新城等大型民企运营商的项目之外,最突出的一个特征便是央国企商业项目集中入市,不止有华润万象生活、融通等央企,还有王府井、百联集团、泰达控股等国企。
这些项目面向民生、构建日常、突出配套,重构在地文化。既有大而全的综合体,以“一站式微度假”重新定义城市商业;也有“螺蛳壳里做道场”,从细微处融入消费者生活,实实在在为城市提供功能重塑、产业生态构建和消费场景创新的融合体验。
为什么央国企项目近两年集中入市?答案藏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中。
自2021年“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来,存量资产改造成为国家战略;2022年,19号文和205号文发布,无不透露出国家对存量盘活这件事的高度重视。而央国企作为城市建设的“国家队”,手握资源与资金,自然成为这场变革的主力军。
核心城市主导,
央国企扛旗、跨界合作破冰
存量改造不仅是商业焕新,更是城市功能重构与社会价值再挖掘。央国企正以多元场景和创新模式,为中国城市商业注入新活力。
▶▶ 区域分化明显:从已开项目数量来看,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占据近5成的份额,这一分布高度契合城市能级与政策倾斜度。北上广作为超一线城市,商业存量庞大且土地开发趋近饱和,旧改成为盘活存量的核心路径。深圳不在此列很正常,毕竟这座城市太新了。
▶▶ “小而美”成主流:已开商业体量跨度极大,大者似石家庄北国未来城(22.9万㎡),小者为上海妇女用品商店(0.12万㎡)。总体来看,1-5万㎡项目占比居多,显示存量改造更倾向灵活定位、精准运营,而非盲目追求规模。
▶▶ 央国企主导,跨界合作增多:央企与市属国企占比高,但它们与外资(丰泰地产)、互联网企业(京东)、科研机构(省农科院)等跨界合作案例增加,推动专业化能力提升。
以上分析基于2024年已开商业存量样本项目,因统计范围未覆盖全国,部分结论可能存在地域局限性。但我们依然可感知的是,当前央国企主导的存量旧改,本质是“政策推力+资本实力+在地资源”的三重共振。
在政策端,住建部“防止大拆大建”政策倒逼城市更新转向存量优化,央国企成为合规化改造的核心载体;
在资本端,央国企低成本融资能力,如发债利率低于民企3-5个百分点,支撑长周期改造;
在资源端,国企掌握土地、政策审批等稀缺资源,可快速启动项目。
存量资产商业盘活三大趋势
存量改造的本质,是将空间从“交易场所”升级为“生活提案者”,重新定义商业与人的关系。我们看到,存量旧改商业项目改造后,定位趋于多元化,三大趋势尤为突出:
// 趋势一:让商业成为城市的“会客厅”
北京龙玥城通过“微度假+宠物友好+数字艺术”构建全龄友好生态,天津吉利大厦以“二次元+全时域+策展经济”激活城市夜经济,本质都是将物理空间转化为情感连接节点。深入理解并回应城市生活的深层需求,从单一的消费目的地成为了一个承载多元生活方式的“城市会客厅”。
// 趋势二:“她经济”与社群经济崛起
上海妇女用品商店瞄准国内首个女性社群视角的新型线下空间,上海百联ZX造趣场专注二次元社群,成都此地CyPARK打造兴趣社交场,皆反映Z世代对“认同感商业”的强烈需求。消费趋势转向社群经济和情绪共鸣,这类爆改项目往往通过会员体系、社群活动构建情感黏性,与传统卖场形成鲜明区隔。
// 趋势三:工业遗存的“价值重估”
NOWS新座将南京酿造厂旧址改造为全新的潮流文化地标,采用“国企业主+民企运营”的方式,打造了一个集城市创意、艺术赋能、潮流先锋于一身的新兴商业体。这类项目往往能获得政策倾斜,但需平衡历史保护与商业回报的矛盾。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同质化定位,如多地“潮流”、“微度假”项目,可能引发新一轮商业地产内卷。
“三张王牌”与两大隐忧
在这场存量改造的浪潮中,央国企既是“掌舵者”,也面临“暗礁”。它们的优势与短板,恰恰折射出中国城市更新的复杂生态。
作为“国家队”,手里握着三张“王牌”:
一是资源整合的超级权限,央国企的“特权”不仅体现在低成本融资,如3%-4%专项债利率,更在于对城市资源的系统性整合能力。
二是长期主义的资金底气,不同于民企追求短期回报,央国企可以十年磨一剑,其长周期运营思维,本质是对商业规律的尊重与对短期KPI的超越。
三是社会责任的隐形加分项,很多项目改造前是“僵尸商业”,有项目采用商业+公益模式,获得政策倾斜与民众口碑的双重红利。
央国企的三张王牌,本质是“政策赋权—资本托底—社会认同”的正向循环。
然而,这种模式亦可能暗藏隐忧:“政策驱动型”改造易陷入形式主义,部分项目仓促入市,导致后期运营乏力。此外,国企体制与市场化需求的冲突,审批流程冗长、决策链条复杂等问题,使得部分项目定位滞后于消费趋势。
未来突围路径可能在于:建立“国资平台+专业运营方”的轻资产合作模式,如华润与丰泰地产的合作;同时加速数字化工具应用,如场所端的AR导航、智能停车,以及后台端的数据后台分析,以技术赋能提升运营效率。
总体而言,步入2025年,存量旧改商业已超越单纯的物理空间改造,成为观察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消费升级与国企改革的三棱镜。央国企能否在政策红利与市场规律间找到平衡点,将决定这场城市焕新浪潮的最终成色。
注:文/龚婉玲,文章来源:赢商网(公众号ID:winshang),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赢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