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们推出第一个产品,防蓝光钢化膜,比市场价高很多,所以第一批只保守做了5万片,没想到很快就卖完了,很多经销商主动加单,华强北的档口都在找我们这张‘蓝色猩猩’包装的钢化膜,简直是‘一膜难求’。”回忆创业第一仗,“蓝猩”品牌创始人杜立强如此描述,品牌名也由此而来。
手机钢化膜,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品类,却因其超高频的消费属性和庞大的市场基数,吸引国内无数玩家入场。
一边是品牌,蓝猩深耕线下多年,同时进军线上,图拉斯、闪魔等品牌扎根线上多年,准备进军线下;另一边,许多白牌商家只能在激烈的价格战中寻求机会,并且面对同质化严重、消费者忠诚度低的难题。
蓝猩创立11年来,靠一张膜年销售额数亿元,年增速在30% 以上。目前已在线下拓展了4800家门店,用三年时间布局了天猫、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复购率达到30%,其中核心用户年均消费超500元,成为钢化膜细分品类的TOP品牌。
杜立强来自河北邯郸,2004年大学毕业后就到深圳打拼,从事互联网IT相关工作。2008年之后,他一直在数码配件行业工作,接触贸易、销售等业务,直到2014年辞职,开始创业。
那时候,国内钢化膜市场正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华强北的“白牌”产品充斥着市场,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几乎为零,对于钢化膜的品质鉴别和细分功能更是毫无概念。杜立强还发现两个趋势:一是智能手机出货量爆发式增长,用户对屏幕保护的需求激增;二是市场缺乏真正以品质为导向的手机保护膜品牌。
于是,他将创业方向锚定在这块“膜”上。为了找到差异化卖点,杜立强从日本引入高端材料,主导推出了第一款产品“防蓝光钢化膜”,定价39元一张,这几乎是当时市场均价的4倍。刚开始,有的经销商一听价格就连连摆手:“价格太贵不好卖啊。”
为了找到更好的制造工艺和原材料,杜立强跑遍全国。最忙的时候,他1天要见6个供应商,家里的车一年被他开了3万多公里。后来,这台车还被他卖了,用来筹措资金买原材料,给下游更大的信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杜立强赌赢了创业的第一桶金,首批5万片钢化膜售罄。公司获得了持续造血的能力。
对于杜立强来说,初战告捷的意义不光如此,蓝猩顺道验证了中高端膜市场的潜力,以及走钢化膜“产品创新”的路径。
此后,蓝猩陆续推出更为细分的防窥膜、磨砂膜、热弯曲膜等差异化产品,并和3C数码新产品的发布热点同频。2023年华为Mate 60 Pro发布,市场热弯膜需求暴涨,蓝猩提前布局工艺研发,抢占先机,快速拿下这一品类手机膜的市占率第一。“即便同行跟进,我们已通过先发优势建立用户认知。”
杜立强的想法很直观——在“简单”的品类里做研究。他倡导企业“螺旋式增长”,“我们不追求短期爆发,而是用技术迭代构建护城河” 。
钢化膜看似技术门槛低,实则暗藏玄机。一片合格的钢化膜需兼顾透光率、抗摔性、边缘触感、抗指纹等数十项参数,但在整个行业中,这些参数长期缺乏统一标准。
怎么让用户关注到这些参数?怎么把参数叠加进品牌价值和品牌溢价中?蓝猩给到的解法是将用户体验拆解为可量化的技术指标,并通过品控将其固化。
以抗指纹性能为例,蓝猩的测试标准高于行业常规:模拟人手汗液成分的测试液、上万次滑动摩擦实验、要求膜面在极端环境下保持爽滑度,从而保障用户的使用体验度。
这并不容易,蓝猩的出厂损耗率长期维持在20%,部分新品的良品率一度低至50%。但杜立强认为这是必要代价:“用户每天触摸屏幕数百次,细微差异都会直接影响口碑。我们不做‘能用’的产品,只做‘用了就回不去’的产品。”
这对供应链也有要求。2017年,蓝猩自建东莞工厂,核心并非扩大产能,而是掌控关键工艺。例如,热弯膜所需的3D曲面成型技术,蓝猩与供应商联合研发专用设备,并约定半年“技术独占期”。如今,品牌的自建工厂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是新品测试中心,每款新膜发布前,都会贴合真机进行调试,以校准膜与屏幕的匹配度。
目前,蓝猩的核心品类依旧是钢化膜,占到总营收的65%。一些用户也会催促其“拓品”。2020年,蓝猩新增了手机壳业务(现占营收25%),并试水了充电配件。
“三年内我们大部分资源仍会投入钢化膜。每个行业都有隐形门槛,盲目跨界只会稀释品牌价值。”
在很多人眼里,深圳是一座崇尚“唯快不破”的创业之城,杜立强也“快”,但把“稳”放在了“快”的前头。蓝猩成立11年,杜立强形成了一套自洽的商业哲学:
1、在红海品类中找差异化产品,在钢化膜赛道垂直深耕。
蓝猩以爆款防蓝光手机钢化膜打开市场,挖掘到了中高端膜的市场潜力。品牌延续差异化产品路径,侧重新品开发,推出了更为细分的防窥膜、磨砂膜、热弯曲膜等产品。同时结合3C数码新产品,快速跟进手机膜配件上新,抢占先发优势,团队每年迭代数十项技术,在钢化膜赛道深耕。
2、链接原材料及供应链资源,构建线下经销商网络。
依托创始人此前的渠道资源,蓝猩的第一款产品借助线下经销商卖爆,后续搭建覆盖全国的经销商网络。品牌与线下4800家门店达成授权合作,露出蓝猩形象,提高曝光度。同时结合产品属性,推出“线上购膜、线下免费贴”服务,来提高转化和口碑。2023年,线下渠道贡献了65%营收。
3、借势内容营销打开线上销售渠道,线下效应反哺线上快速起量。
蓝猩在线下渠道获得知名度后,被垂类达人发掘并制作成种草内容发布,在线上实现了品牌曝光,于是在2021年开始先后布局天猫、京东、抖音等电商渠道。2023年,电商渠道营收突破2亿元,复购率达30%。
4、布局海外市场,ODM和品牌业务双线并行,洞察需求定制产品。
立足于深圳跨境电商产业高地的区位优势,团队搭建工厂,开展ODM和品牌出海两条线。目前海外市场主要聚焦中东、东南亚和东欧,并结合每个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来定制产品。
如今,蓝猩的挑战依然存在:如何在华为、苹果等手机厂商自研保护膜的冲击下保持优势?如何平衡产品创新与成本控制?
面对这些问题,杜立强有一个自己的答案:“行业的本质从未改变,谁能用产品让用户忘记参数,谁就能穿越周期。”
以下为《天下网商》与蓝猩品牌创始人杜立强采访实录,经编辑后发布:
6年只做一个品
《天下网商》:蓝猩主做钢化膜品类,目前品牌声量怎么样,和您的预期匹配吗?
杜立强:第一,本身我们做的是很细的类目,3C配件品类很多,但是我们又不像同行业品牌选择做很多品类,所以从市场接触度来说,他们的知名度可能相对会更大一些。
但我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因为蓝猩更多聚焦在保护壳、保护膜,就是我们俗称的3C配件保护类产品的类目当中,这些看起来是最不起眼的东西,但又是全球手机配件市场中吞吐量最大的一类产品,需求高就意味着机遇多。
第二,国内针对保护类专业类目的品牌并不是很多,很多电商领域耳熟能详的知名商家,很多是顺带在做手机膜,主导品牌并不在此,另外市面上还有很多工厂商家,所以品牌化一定是这个品类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第三,我们比较特殊,早期是从线下开始做的,从成立到现在,以前的主战场都是纯线下,2021年才开始做了天猫旗舰店,后面再做多平台,线上化也就4年左右的时间,而别的一些纯电商品牌可能在电商平台上面运营了十几年了,整个公司风格会有些不一样。
《天下网商》:创业11年,你们品牌现在还是以手机壳和手机膜为主吗?占多大比例?
杜立强:基本上90%的营业额和出货量就是手机壳膜,其中手机钢化膜占到65%左右,但从钢化膜品类来说,现在我们的产品线覆盖非常多型号的手机,有的手机型号可能你们听都没听过,我们都有。
《天下网商》:有哪些SKU?尤其是供给比较丰富的钢化膜品类?
杜立强:我举个例子,这两年我们的钢化膜产品已经拓展到了新能源车方面,比如特斯拉、理想、小米SU7等车型,当前新能源车的操作智能化很多都在屏幕上,使用频率高,也用得上钢化膜,还有就是大疆的拍摄设备、Switch的游戏机屏幕、苹果手表的表盘等,也构成了新的膜业务板块。
《天下网商》:听下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在膜行业做深做垂直,延伸到多品类的膜,另一个是膜之外在小步做宽,比如2020年开始做保护壳。
杜立强:对,我觉得壳膜不分家,一般对壳有需求的消费者,对壳同样会有需求。
《天下网商》:蓝猩从2014年成立就开始做膜,6年后才开始做壳,时间点的选择是什么样的?
杜立强:这个跟我们团队成长有关,我做事情相对会偏保守一些,如果这个事情我没有很充足的把握,有时候把战线拉得很长,未必能做得好。
其实3C配件行业竞争一直很激烈,蓝猩可能很擅长做保护膜,可是跳进保护壳这个品类,我未必擅长。虽然这两类产品关联度很大,但实际上在运营的思路和打法、对产品的要求以及营销方面,差别是很大的,所以你贸然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如果没有很充足的把握,可能到最后打一下又得退回来,因为没能达到预期,这对于整个团队、整个品牌都是蛮大的损伤。所以我宁愿保守一些、慢一些,走得更稳一些。
这背后还有一个品牌发展阶段和个人精力的原因。创业最初几年,我们做产品的人不多,虽然会有一些跟进的同事,但几乎所有的决策、新材料的开发、工艺的研发、测款都需要我参与。
2019年之前工作状态是什么样呢?基本上我是没有周末的,过年别人是放七八天假,我给自己放三天假。这倒不是我一定要卷大家,而是创业团队,初期要做的事多,逼迫我必须保持那样的一个状态。
最简单的一个背景,我们创业的时候,中国的电商生态已经跑起来了,线上卖的大多数钢化膜都是很便宜的,尤其是手机配件类的产品,大多是低端膜为主,而我们的价格刚出道就坚定了定位、走中高端线,所以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
走中高端线不是说品牌喊喊、定定价就可以了,消费者得认可、得买单,所以我们必须在新产品上面保持竞争力。
当时公司很小,也没有背书,工厂的规模有限,客户甚至经销商对蓝猩的认知度也是有限的,所以它只能是保持一个高频次更新,靠新产品接触用户,在工艺方面变化。
因此我们当时做钢化膜,几乎两周之内必有一款新品,不到一周时间就得出新型号。如果说那个时候还要开一条线去做手机壳,且没有团队一起分担的话,两个品或许都做不好。这是我不想看到的。
《天下网商》:这种策略对蓝猩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杜立强:有积累才能在市场上先站稳。2019年以来我们的年增长率很快,在30%以上。前面因为我们规模很小,只做钢化膜一个类目,主力的销量全部来自于iPhone系列,基本8成以上都来自于苹果旗下手机机型的销量。
为什么呢?因为2014年那个时段,国产手机并没有太高的溢价,你会发现市场上国产手机虽然量很大,但仍以便宜的机型为主,我们品牌定位又比较中高端,与苹果手机的用户契合度更高,因为他们普遍对钢化膜的要求也较高。
所以那几年,我们根据这批最初的用户,确定了做产品的基本逻辑,即蓝猩需要尽可能做出跟同行之间有明显差异的产品,只有通过这一点,才能吸引复购。
《天下网商》:在那个阶段,您是怎么让消费者记住你们的产品和品牌的?
杜立强:我们会重点关注几个参数:第一个是耐摔度,第二个是清晰度,第三个是触感,包括爽滑度,就是你的抗指纹能力怎么样。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细节,比如说边缘手感好不好,膜的覆盖面积是不是能够尽可能合理。像iPhone16因为做了超窄边框,一般普通的膜贴了后会挡住一点点屏幕或者留边,这一点点的偏差用户就会觉得不舒服了,所以只要我们的膜做出无感的存在,就和别人不一样、有记忆点。
蓝猩的男性消费者复购率很高,不管在线上还是线下都是如此。这些细微的差别决定了消费者能否认可一个品牌。在我看来,这种差别如果直接跟消费者去讲,他是很难马上体验到的,钢化膜的品宣难就难在有些东西是肉眼不可见的,比如强度高、耐磨耐用,我们也只能通过测试数据告诉消费者,没办法说得很直观,但是清晰度、爽滑度等项目,是消费者能马上感知得到的。
举例来说,我们开发了抗反射的钢化膜,在太阳光底下或者强光底下去看手机屏幕,它的反光度会低很多,消费者使用中会发现,第一个用它贴的屏幕很通透,第二在任何光线下面看屏幕的舒适度都高。在这种情况下面,他还会再用回普通的高清膜吗?我觉得用不回去,因为体验感完全不一样。
这种附加值的产品就是市场的空间,你能把这种体验感给到消费者,又是以一个比较合适的价格,消费者是愿意去接受的。不同的需求带来不同的人群,我们在膜这个单品类上做了十多年,就是不断通过找需求、满足需求去找到消费者。
一张膜最低卖39元,却不走高溢价
《天下网商》:你们的定价策略是什么样的?
杜立强:单价的话,实际上我们是在往上走的,包括线上电商渠道和线下经销渠道的价格。蓝猩从来不参与价格战,我不愿意打价格战。
第一个原因,你参与了价格战,其实也只是把库存压给了经销商或者压给了门店,然后消费者不会因为说价格掉了要多囤几张,这种情况很少。手机膜不是纸巾,尤其是钢化膜,如果这个东西真的很耐用的话,一年可能用两三张就封顶了,消费者不可能买个10张备用,因为过几年也许就换新手机了。
第二个原因,我们从材料到制造,在钢化膜方面很下功夫。如果这个产品成本是30块钱,蓝猩没有办法说降价卖,我不需要也不能这样去甩货,我们考虑的做法,应该是这个产品30块钱的定价还是不变,但可以把他的东西做得比同行业更好,而且这个东西是别人没有的,即便是别人想做也做不到。
我再举个例子,像华为系列手机上面的钢化膜,同行业有很多人在做,但是绝大多数都做不到我们这种级别。因为这几年手机的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从曲面手机到折叠手机,大家对膜的要求又有了提高,而且现在用华为折叠手机的消费者,对膜和壳的要求都高,钢化膜的覆盖率要全、要耐用、手感要好,你要做到全部三点或者任何一点,讲白了都是需要砸研发、投成本的,所以好的膜售价不可能很低。
《天下网商》:您现在最入门、最大众款的手机钢化膜售价是多少?毛利率高么?
杜立强:零售定价最低39元一张,毛利比较低,我们只有大概20%左右。如果要把它做到毛利很高,其实有很多方式方法,我完全能把东西的质量降两个等级,相比市面上卖9块9的钢化膜还要好很多,但就没有对比度了。
如果说我39元的产品,毛利率上去了,但和别人产品的差距又小了,当别人降价到29元或者更低,我觉得我们这个价格就没有任何优势了。不如守着自己的节奏去做产品。
《天下网商》:最大的成本来源于哪些方面?
杜立强:如果是生产成本,首先是用料,原材料,其次是生产制造跟损耗。现在中国的保护膜和保护壳并没有行业标准,它不像充电头那样具备3C标准,对吧?
在没有行业标准的情况下,那就只能靠企业自觉了,即我们把它定位在什么样一个等级,花怎么样的代价去做这个产品。
我们的产品复购率高,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在于品控稳定,品检要求非常高,要保证外观、性能等要素的一致性。比如说我们对膜的强度测试有一个标准,就是每一个批次强度必须在一个水平,不能说忽高忽低。这个放在服装行业可能更好理解,做衣服去抄一个版型很容易,但是其间的用料、缝线等方面就不一样了,人穿在身上的感觉也不一样。
我们毛利低的一个要点就是我们用料足。蓝猩用的一些胶,是我们跟供应链共同开发的,我们通常要求的是一段时间内不可以供给第三方,所以我们在某个阶段这种好材料就是垄断性的。
《天下网商》:你们的产品,出厂报废率大概是多少?
杜立强:有些产品前期不稳定,开发难度会比较大,例如曲面屏手机的钢化膜,尤其是要增加抗反射涂层的前提下,高的时候损耗率、废品率有接近5成,也就是说我们投10000套物料,可能出来的良品只有5000套,剩下来那些最后只能废掉。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线下活动,带客户去工厂参观,然后让他们从我们的仓库里面随机拿200张钢化膜出来,接着给一盏灯,让他们尝试去挑里面的不良品。当时我打了一个赌,只要客户能挑出来一片不良品,我就送他200片膜。
那次有四五位国内的经销商伙伴,另外四五位是国外客户,对钢化膜还是比较懂的,但挑了半天也挑不出来。这还没有完,我安排的第二环节,把一些从产线上留下来的不良品给他们看,他们盯了半天依然没有发现,直到指给他看,他才注意到原来是这个问题。做细是因为还是有消费者会在意,如果钢化膜好不好对你来讲无所谓,或者可以不贴的消费群体,就不是我们重点攻克的群体了。
国内市场+出海,两步走
《天下网商》:线上渠道所占的销售比例大概是多少?近年加强与头部电商平台合作,比如入驻天猫,对于品牌来说意味着什么?
杜立强:大约在20%左右。天猫平台目前是我们品牌的主力销售渠道之一,是公司品牌线上宣传的重要窗口,也是蓝猩品牌能在线上获得买家使用反馈,对产品延续或迭代的信息参考渠道。
《天下网商》:线上营销投放主要是哪些?
杜立强:我们主要集中在全平台上旗舰店销售、优质主播带货销售、主播种草视频以及平台推流工具的投入。
《天下网商》:未来您对线上化经营有什么新规划吗?
杜立强:我们会通过持续加强产品差异化+多元化宣传平台推广矩阵,加强买家对品牌的认知和认可,以提升多平台产品销售量。可以确定的是,蓝猩虽然是线下起家,但之后一定会持续加强各线上平台投入,提升产品销量。
《天下网商》:刚刚聊到国外客户,请问你们的出海是依托线上平台吗?
杜立强:海外主要是线下经销商,但我们在海外跟客户配合,会通过自媒体做一些品牌推广。
《天下网商》:您在国内国外都以线下渠道起家,主要是借助怎么样的模式和店铺合作?
杜立强:我们合作的主要是零售店,80%以上是以卖配件为主的,它的业态就是手机配件,经营充电器、数据线、移动电源、蓝牙耳机等数码配件,由于这种门店是靠配件产品生存的,所以他们对产品有更清晰的标准,方便我们去渗透目标人群。反而品牌手机店不是我们的主要渠道,因为这类渠道以主机为主,配件为辅,我们发挥不出优势。
我们线下这几年每年都在增长,线下业务年增速在30%以上。
原因有几点,第一个跟这个产品形态有关,钢化膜你做得好是一码事,能不能贴得好又是一码事,它的服务属性很重。这个道理就像剪头发,我给你一套很齐全的工具,你自己剪就不太现实,对吧。
线下是最能发挥钢化膜产品服务价值优势的场景——我帮你贴好,如果贴出来有问题算我的,这种服务价值在钢化膜上体现得更充分。我们在线下的售后率连1%都没有,但是在电商,去年的售后退货率约是30%。
《天下网商》:线下有多少店在卖你的产品?
杜立强:从早期联系的经销商,到现在我们开始自建渠道,蓝猩全国约有4800家的合作门店,这些门店公司都有登记在册,我们随时可以查到。同时,消费者要去哪里买,我们可以直接给到地址,其中有200多家是带着蓝猩品牌LOGO的形象店,主要位于一些核心商场,可以看作是我们的品牌授权店,在这类店内我们的货品铺货率可达40%以上。
在我们计划中,今年合作门店的总数应该会突破接近6000家。
当然,长期来讲,我认为没有所谓的纯电商或者纯线下,因为这几年我们很明显地感觉到,线上销售和线下销售其实是在融合的,无论是淘系、京东,还是抖音、美团,很多消费未来一定会更加注重两端的体验。
注:文/叶晨,文章来源:天下网商(公众号ID:txws_txws),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天下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