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成式AI的爆发式应用到多模态大模型的持续突破,AI技术正在改变各行各业,重构商业模式、优化生产效率并催生全新的业态。
回顾2024年国内AI领域的投资,有哪些看点?
A轮之前的早期投资占比仍最大,有数百家人工智能初创企业获投;
资本对AI早期项目敏锐的捕捉能力极强,那些成立三年以内就获投的AI公司在获投总体中占比达到一半,其中仅成立一年内的就有27%;
北京AI企业融资热度全国第一,深圳以略微的优势胜过上海,居于第二;
单轮数十亿元级的融资频现,有3家大模型独角兽融资额均超50亿元;
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大模型等几个热门赛道最吸金,头部机构持续下注。
一、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总体融资情况
根据IT桔子数据统计,近十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一级市场融资整体规模从2015年的300.7亿元扩张至2024年的1052.51亿元,实现3.5倍增长。
AI行业融资数量从2015年的501起攀升至2018年的峰值1024起,随后进入调整期。2021年再次冲高至1076起,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2022年-2024年融资数量逐年下降,2024年回落至696起,市场趋于理性。
融资金额则呈现更显著的周期性特征,2017年因政策红利和资本热潮达到2105.39亿元历史高点,同比激增496%,2018-2019年受资本寒冬影响导致金额腰斩,回落至千亿元以下。
2020年后伴随AI技术商业化加速重拾升势,2021年突破2000亿元创第二高峰,而2022年后融资金额与融资数量下降趋势相同,回归理性,金额稳定在1200-1700亿元区间。
2024年以1052.51亿元收官,行业逐渐脱离"野蛮生长"模式,转向技术壁垒与商业闭环双重驱动的成熟发展阶段。
如图所示,AI领域早期投资(含种子轮、天使轮及pre-A轮)占据了主导地位,有291次,占比42%。不过AI公司种子轮仅24起,相对较少。
AI技术创业门槛较高,市场对新兴AI技术和初创企业的高度关注集中在一些好项目上, 比如初创团队拥有高校实验室转化、顶尖科研背景,或是字节等AI大厂技术出身。
聚焦A轮、B轮的成长期投资,与早期投资地位并重,这时资本向已通过技术验证、进入商业化落地的人工智能企业集中。
大厂巨头们也在押注AI创业公司, 不为控股,只为抢先绑定技术——美团投资智谱AI做外卖智能客服、比亚迪砸钱给机器人公司改进生产线,这类“技术联姻”式的战略投数量资超越了C轮及之后的中后期轮次总和。
注:以宣布/公开的融资为节点,计算从创立到该笔融资发生的时长(单位为年)
据IT桔子数据显示,成立时间在一年以内的AI公司的融资数量为186起,占2024年总体融资比例的27%,大多数为早期投资的情况。对于早期项目来说,资本核心关注的是成立3年以内的公司。
我们分析,AI行业早期投资集中在创立一年以内的原因主要有:
1.抢占先机:人工智能行业处于高度关注的热门赛道,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公司往往带有创新性的技术或独特的商业想法,早期投资人更有动力推动AI这类项目的融资进程,使得机构投资决策更快。
2.较低的投资成本:创立一年以内的公司通常处于起步阶段,估值相对较低。此时进行投资,相同的资金可以获得较大比例的股权,投资方的投资回报最优。
3.塑造公司发展方向:在公司成立早期,投资方更容易对公司的发展战略和方向产生影响。他们可以将自己的行业经验和资源注入公司,帮助公司更好地成长。
4.行业快速迭代的压力:AI技术更新换代快,市场竞争激烈,投资方需要不断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以保持竞争力,因此整体的投资节奏也比较快。
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AI融资活跃并稳居榜首,依托头部AI科技企业百度、字节跳动和国家级科研机构引领自动驾驶、芯片与大模型等底层技术创新。
深圳、上海和杭州构成第二梯队,相比上海,深圳主要在AI应用领域有优势,尤其是拥有智能硬件、机器人完善的电子产业链基础,高效的供应链资源,吸引相关企业入驻。
长三角以上海为核心,联动杭州、南京、苏州等6城形成产业集群,覆盖从基础研发到工业应用的完整链条,而珠三角则呈现深圳单极主导、广州相对弱势的分化态势。
二线城市中,南京、合肥凭借高校资源在AI芯片、量子计算领域构筑技术壁垒,苏州、无锡依托制造业基础深耕工业AI与物联网融合。
整体来看,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一级市场融资呈现应用层主导、赛道分化加剧的特征,垂直场景落地能力与商业化前景成为资本决策的核心逻辑。
AI行业应用融资总额516.45亿元、融资事件297起,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中,自动驾驶以27起交易贡献292.87亿元的融资额,占应用层57%,资本重仓押注L4级技术突破与Robotaxi商业化。
机器人赛道共发生88起融资,总额为75.31亿元,以服务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早期项目为主,商业化验证仍待突破。
AIGC/生成式AI以111次融资、315.84亿元总额紧随其后,资本尤其关注视频、3D内容等多模态生成,AI数字人等高潜力赛道。
AI技术层与AI基础层保持稳定热度,国产AI芯片与智能数据管理、数据中心节能技术成资本关注的焦点。
AI通用应用领域共发生56起融资,总额21.53亿元,单笔均值仅0.38亿元,以AI办公助手、智能客服工具为主,赛道内卷严重,资本的投资兴趣趋于平淡。
二、2024年吸金能力最强的人工智能公司
2024年国内人工智能行业发生的696起融资事件中,有589家公司获投,11家公司吸金超10亿人民币。
融资总额最高的是华为旗下智能驾驶企业引望智能,以230亿元融资领跑。大模型赛道紧随其后,月之暗面(84.5亿元)、智谱AI(60亿元)、百川智能(50亿元)三家AI企业合计融资近200亿元,资金聚焦多模态能力突破与垂直领域模型开发。
2024年机器人领域也有大规模的融资出现,宇树科技、银河通用机器人、九识智能均获13亿元融资,瞄准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量产。
其中,引望智能、苇渡科技、月之暗面Kimi这三家成为2024年新晋的AI独独角兽。
2024年引望智能分别获赛力斯、阿维塔战略投资115亿元,共计230亿元,估值达1150亿元。
引望智能于2024年1月成立,是华为旗下专注智能驾驶系统及部件开发的全资子公司,定位为开放赋能型汽车智能化平台,其核心业务覆盖全栈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包括高级自动驾驶软件、车载智能硬件(如雷达和控制器),以及云端数据平台。
团队由华为车BU原班人马主导,CEO郑丽英曾任华为全球供应链管理总裁,CTO陈奇为华为自动驾驶算法首席科学家,团队规模超2000人,研发占比90%。
月之暗面Kimi在2024年先后完成10亿美元A轮融资、3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飙升至33亿美元。
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原 AI 基础理论团队研究员刘征瀛在2024年底加入月之暗面,带队探索o1方向。产品方面,Kimi AI 助手在2024年10月内测深度推理功能,目前已在2025年2月上线K1.5长思考模式。
2024年苇渡科技完成2亿美元Pre-IPO轮融资,公司发布了纯电、氢能重卡产品,并和TUV南德意志集团达成合作,在国际新能源市场崭露头角。
智谱AI作为2023年新晋独角兽,2024年再获北京AI产业基金、沙特Prosperity7 Ventures的C轮4亿美元融资,中关村科学城D轮数十亿人民币等加持,最新估值为46.15亿美元。
智谱AI针对金融、政务、工业等场景定制行业大模型,服务国家电网、平安集团等2000+客户,2024年企业订阅收入占比达65%。2024年11月,智谱AI联合清华、华为成立全球首个AGI联合实验室。
头部人工智能企业凭借高估值、高融资金额、高产业协同形成护城河,他们在成为独角兽后也能继续收获新的投资。
三、2024年人工智能独角兽融资情况
截至2024年底,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独角兽有51家。(不包括机器人、部分AI+垂直应用公司、智能芯片公司)
据IT桔子统计,2024年共有21家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公司获得了新的融资,其中多数是2023年及之前上榜的老独角兽企业,包括:
2021年9月上榜的元戎启行,依托L4级自动驾驶方案2024年获长城汽车领投1亿美元,以成本优势推动武汉、杭州多城智驾车队落地;
2023年上榜的零一万物,2024年宣布获得数亿美元的新融资;
滴滴自动驾驶于2020年9月成为独角兽,2024年10月宣布获得2.98亿美元C轮融资,投资方为广汽集团和滴滴。
总的来说,大模型、自动驾驶AI独角兽更能吸引到新老投资方的支持和“输血”。
四、AI领域活跃的投资机构
在2024年国内人工智能行业的活跃投资方中,奇绩创坛以32次出手稳居第一,聚焦具身智能、认知科学等前沿领域,以小额高频覆盖构建技术“探针网络”。
Z基金由智谱AI发起并管理,作为产业资本代表,其围绕GLM大模型生态链展开12次精准布局,涵盖分布式训练框架(代表项目如硅基流动)、生物计算(代表项目如百奥几何),强化MaaS开放平台的全栈能力。
红杉中国在2024年的AI投资贯穿“基础层(代表企业如智谱AI)-中间件(代表企业如穹彻智能)-应用层(代表企业如云鲸智能)”。
达晨财智则锚定硬科技国产替代,重点投资项目包括北斗+AI服务商千寻智能、RISC-V架构芯片研发商无问芯穹等技术爬升期项目。
国资引导的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基金2024年也比较活跃,出手投资的AI项目有11个,且项目全部注册在北京海淀区;其投资代表项目有:百度旗下智能芯片业务公司、云端芯片独角兽公司“昆仑芯”,AI编译器厂商“光轮智能”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生态的AI企业。
注:文/陈睿洁,文章来源:IT桔子(公众号ID:itjuzi521),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IT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