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哪吒2》爆火背后的天时 地利与人和

峰瑞资本 2025/02/25 10:20

2025年,中国电影市场迎来“大爆款”——《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从内地影史春节档票房冠军、内地影史总票房冠军,到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第一、全球电影票房榜前十,《哪吒2》突破了一系列票房纪录。

为什么《哪吒2》这么火?我们还会迎来下一个《哪吒2》吗?

峰瑞消费组投资同事进行了相关研究。在这篇文章,我们将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层面来探讨《哪吒2》爆火的原因。此外,我们还将分析“百亿哪吒现象”给我们的投资启示。

在我们看来,除了《哪吒2》,视频应用TikTok、游戏《黑神话:悟空》以及大语言模型DeepSeek等爆火的产品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建立在中国特有的、完善的底层基础设施之上。这些底层基础设施包括庞大的市场、先进的技术、完备的产业链等。当这些要素结合起来,中国将会出现更多全球爆款产品。

当然,这些爆款作品在被大众熟知之前,可能已经在边缘地带蛰伏多年。未来,希望我们在更多非共识地带,看到更多真正的本土创新。

 01 

天时:为什么中国电影行业

亟需这一场胜利

一、伟大的电影作品映射了时代的情绪

2025年电影春节档成功创下中国影史新纪录,其中《哪吒2》对票房的贡献度超过90%。

《哪吒2》的爆火,是中国电影行业亟需的一场胜利。

在此之前,2024年,对中国电影行业而言是异常艰难的一年。国家电影局、猫眼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总票房仅为425亿元人民币,接近六成的观众仅观看了一次电影,超过八成的影院全年票房未能突破500万元人民币。

▲ 图片来源:灯塔研究院

这一系列数据都显示了电影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但正是在经济波动的时期,往往能诞生伟大的作品。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案例。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推出了《幽灵公主》。这部电影深刻反映了日本民众对泡沫经济时代的厌倦和反思。影片一经上映,便迅速登顶日本影史,创造了193亿日元的票房神话。

2001年,宫崎骏又推出了他的代表作《千与千寻》。这部电影发布时正值日本股市指数跌破1万点的时刻,但它依然迅速登顶日本影史,并且这一票房纪录保持了长达19年的时间。《千与千寻》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的加班文化,通过“无脸男”这一经典形象,批判了失控的金融企业系统和货币体系。

可以说,一部伟大的电影作品往往能够广泛映射时代的情绪,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思考。

二、《哪吒2》的票房增量到底来自于哪里?

那么,为什么这个时代选择了《哪吒》?或者说,《哪吒2》的票房增量到底来自哪里?

根据猫眼票房的数据分析,截止2月16日,《哪吒2》在三四线城市的票房合计达到65.08亿元,占全国总票房的56%。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现,相比《哪吒1》,《哪吒2》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票房占比同比下降了大约两个百分点。而三线城市承接了一二线城市的票房流出,平均每座城市的票房净增长了0.11%。

▲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将每座城市的外来工作人口规模与城市票房的波动做了关联,发现《哪吒2》票房占比增长与城市外来工作人口数量明显呈负相关——春节需要返乡的人口越多,春节档的票房收入下滑越明显。

春节档对不同城市的意义很不一样。对于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来说,春节档只占到全年票房收入的近两成。然而,三四线城市普遍从春节档里拿到了三分之一及以上的票房收入。即在这些小城市里,电影院一年只有春节才热闹。

三、城市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巨大流动,引发的时代情绪共振

因此,《哪吒2》成功的核心原因之一是它吸引了那些一年到头不怎么看电影的、非大城市户籍的流动人口。他们返乡之后,在春节期间观看了《哪吒2》。

《哪吒2》的叙事充满了对亲情、友情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在高度不确定的社会环境下,非常稀缺的情感支持系统,这些内容很能引起流动人口群体的共鸣。

例如,亲情,影片中殷夫人依依惜别哪吒的场景,让许多网友想起了每次过年回家离开的那一天。以及,敖丙的父亲敖光所说的“父辈的经验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自己去闯”,这种观点体现了非常可贵的平等、尊重、包容的亲情视角。

比如,友情,哪吒和敖丙是一对惺惺相惜、生死与共的朋友,影片提到他们是彼此“唯一的朋友”。在“孤单经济”盛行的当下,这样的友情刻画显得尤为珍贵。

比如,自我实现,影片中塑造了多个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角色。以申公豹为例,他在社媒上被类比成典型的“小镇做题家”,完成了从“工具人”到“觉醒者”的蜕变——从前期兢兢业业的天庭打工人,到最后“一人对抗三龙”,反抗自己过去依附的体系。

这类故事也反映了当代社会中许多人的奋斗历程。不少观众写影评时提到:“在很多人物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网络上有不少从职场视角解读哪吒的二创视频。这表明,《哪吒》与当代打工人产生了广泛的共鸣。尤其是哪吒提出的宣言,如“若前方无路,我就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转乾坤”,这些话语代表了一种不惜一切代价克服困难险阻、重新掌控自身命运的决心和主体性。

或许,某种意义上,哪吒的故事正是饺子导演曾经辞职在家三年,专注于自学动画的故事;是冯骥在游戏游戏公司郁郁不得志,最后自己出来做《黑神话:悟空》的故事;是梁文锋拿着8万本金开始做量化投资的故事。

这些曾经身在“边缘”,但心在中心的创新人物,通过自己的能力改变了命运。这恰恰是当下打工人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所渴望的人物形象,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新的文化注脚。

 02 

地利:

中华文化坐标系中的“哪吒”

我们再从地缘、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看一看哪吒这个形象。

如果把哪吒放到整个中华文化坐标系来看,中国的历史文明基因里充满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中国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都体现了人类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世界的不屈精神。

而这些神话故事,被不同时代的人解读之后,又会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在我们看来,哪吒是时代的产物,他的反叛是“时代的反叛”。

一、哪吒的反叛是“时代的反叛”

1、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哪吒

哪吒从一开始,就是非常先锋的“恶童”的形象。

哪吒这一形象的完整故事最早出现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这部小说诞生于程朱理学盛行的时代背景之下。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以及不可撼动的“三纲五常”。

在这样的背景下,哪吒的形象和行为显得尤为大胆和反叛。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等情节,反映了当时民众对绝对父权和严格纲常秩序的质疑与反叛。这些情节不仅赋予了哪吒独特的个性,也使他成为了挑战传统权威的象征。

2、“文革”之后的哪吒

大多数中国人熟悉的哪吒形象主要来自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哪吒闹海》。这部动画电影诞生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正值中国动画电影行业寻求复兴的重要时期。彼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聚集了全国顶尖的动画创作人才,对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进行新的诠释和改编。

在《哪吒闹海》这个版本中,创作者对原著《封神演义》进行了大胆删减与提炼。他们去除了原著中复杂的对于纲常伦理的探讨以及宿命论色彩,将故事情节集中在“闹海”这一核心事件上,聚焦于正义对抗邪恶的主题。通过这种方式,哪吒被塑造成为一个纯粹鲜明、充满英雄主义色彩和能量的形象。

3、2000年以后的哪吒

或许90后最为熟悉的是《哪吒传奇》中的哪吒形象。这部作品诞生于2003年,正值电视机在中国家庭中迅速普及。这一时期,中国大量引进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动画。到了2000年初,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动画片引进和播放管理的通知》,中国本土动画迎来了崛起的机遇。

在这一版《哪吒传奇》,制作团队尝试了大量的新数字化技术,为哪吒增添了诸多时尚潮流元素。在90后的童年记忆里,哪吒不仅是一个充满童趣的形象,更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角色。

因此,整体而言哪吒是一个具有时代反叛精神的角色。每一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改编者赋予哪吒新的生命力。我们这个时代的改编者,则是饺子导演。

二、《哪吒2》背后的价值主张

有不少观众热议《哪吒2》是否包含政治隐喻。例如,有人猜测无量仙翁手中的招安令是否象征着绿卡,天元鼎开关的符号是否暗示美元符号,甚至有人认为压制天元鼎的森林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关联。

在探讨这些问题时,我们不妨看一看饺子导演以往作品中体现的风格和主题。2008年,饺子发布了他个人原创的处女作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短片通过写实的视角,刻画了美苏冷战的政治格局,并对战争进行了辛辣讽刺。由此可见,饺子导演不是第一次在其作品中尝试使用隐喻,来表达政治观点和社会评论。

从《哪吒1》到《哪吒2》,电影主题从个人的困境、扭转命运,上升到更宏大的叙事角度,提出对整个宇宙乾坤不公平秩序的质疑。导演饺子通过哪吒之口,喊出了“什么神仙妖魔,不过是禁锢异族命运的枷锁”的口号。

如果大胆想象,也许影片体现了一种意图,即打破所谓西方的价值评判体系,特别是那些通过好莱坞等主要传播途径所传递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影片或许也暗含了,在中美竞争关系的格局下,中国人希望通过东方文化的崛起,开创新的、具有兼容并包精神的世界秩序和价值主张。

 03 

人和:

技术革新和组织革新的胜利

我们再从技术、组织创新、资本支持的角度来探讨《哪吒2》为什么爆火。在我们看来,《哪吒2》的胜利不仅是技术革新的胜利,也是组织革新的胜利。

一、在中国美学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

据新华社、《新京报》统计,《哪吒2》包含了1900个特效镜头,而前作《哪吒1》的全部镜头数只有1864个。

如此大体量的特效镜头背后,离不开动画行业的技术创新。影片大量运用了先进的计算机图形学技术,来提升特效表现。比如,粒子系统这一技术将复杂的特效分解为无数个微小的粒子,并通过算法控制每个粒子的运动轨迹和属性变化,从而生成各种不同的动画效果。

《哪吒2》中,混天绫上的火焰效果和敖丙身上的冰晶铠甲效果,都是基于粒子系统实现的。陈塘关大战中,两亿多个角色在空中交战的壮观场面,则是通过模拟鸟群的运动轨迹,并结合粒子系统来完成的。

此外,《哪吒2》还在中国美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尝试。在粒子系统的基础上,制作团队在渲染过程中加入了动态噪声扰动,使得水流呈现出类似水墨画笔触的纹理,进一步凸显了中国传统水墨画虚实结合的独特意境。

从《哪吒2》的整个制作流程来看,在技术工具方面,公开资料显示,《哪吒2》从概念设计到3D建模,再到后期合成,大部分制作管线仍然沿用了好莱坞的工具管线。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在有些环节中,饺子导演团队使用了一些国产替代工具。例如,在动画绑定(把三维模型变成能够被动画师制作的动画形象)环节,部分角色使用腾讯NExT Studios开发的“ArtMesh”插件,简化了角色面部表情的控制流程。此外,在渲染方面,影片也使用了国产摩尔线程的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显著提高了部分场景的渲染效率。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制作管线中,存在大量国产创新的机会。

二、组织创新——138家动画公司、4000人、“万鳞甲”式分工网络

这次制作过程中,影片联合了138家动画公司,动员超过4000人,形成了“万鳞甲”式分工网络。这一壮举背后,体现了中国动画产业化发展二十多年来形成的工程师红利和数字化基建实力。

例如,上文提到的粒子水墨技术,正是由动画电影《深海》团队无偿开放给饺子导演的可可豆工作室使用的。峰瑞资本已投企业两点十分动漫,是《哪吒1》、《哪吒2》的联合制作公司之一。在《哪吒2》中,两点十分动漫及其子公司,深度参与了影片中海底龙族、海妖铁链、天兵天将等大场景的视效制作,相关的镜头数量超过100个;还完成了50多个角色的建模、绑定和渲染。

可以说,《哪吒2》的成功,正是这背后群策群力、开放共享的生态的成功,是中国动画游戏产业工程师集体努力的结果呈现,也再度体现了中国创新规律:在长程的数字化生产链条上积累了足够深的工程师红利,在技术拐点来临之时,通过足够大的市场容量,推动了爆发级应用的诞生。

三、资本支持了“穷但坚持”的创始人

《哪吒2》的成功也离不开人和资本的结合。

饺子导演来自一个医疗世家,原本是学医出身。在大三那年,他发现自己对动漫有着浓厚的兴趣。尽管他的母亲当时月薪仅有1000元,但她依然全力支持儿子放弃医学,投身动画事业。饺子坚持了二十多年,一心一意地专注于动画创作。这已经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故事。

除此之外,人才也需要有资本的支持。

光线传媒早在十余年前,就投资了饺子团队。光线传媒当时的愿景是成为“中国版的迪士尼”。在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郑州路演的现场,光线传媒团队成员曾表示,投资团队选择导演的标准是“穷却依然坚持着的动画从业人员”。

04 

对投资的启示

一、中国具备诞生爆款产品的底层基础设施

在丰叔看来,除了电影《哪吒2》,视频应用TikTok、游戏《黑神话:悟空》以及大语言模型DeepSeek等爆火的产品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建立在中国特有的、完善的底层基础设施之上。具体表现在:

市场规模:中国市场为各类应用和产品提供了广阔的用户基础。

技术水平:不少先进技术已经到了发展拐点,可以被更广泛地应用,比如AI、算法优化等。更广泛地应用会产生“飞轮效应”,有助于积累技术优势。

完备的产业链:中国过往拥有的“农民工”红利降低了发展制造业产业链的成本;现在,工程师红利开始为产业链升级提供强有力支持。

当这些要素结合起来,中国将会出现更多的全球爆款产品。

二、文化出海机会

在贸易出海、产品出海、品牌出海已经如火如荼的今天,中国的文化出海也开始初见端倪。

从2024年的《黑神话:悟空》到2025年的《哪吒2》,都体现了这一趋势。《黑神话:悟空》美术总监杨奇称《黑神话:悟空》海外销量占比约30%,“已经超出预期”。据中国新闻社报道,截止至2月20日,《哪吒2》海外票房突破1亿元人民币,其中北美票房贡献1125万美元。该片在北美开画影院达到945间,打破中国大陆地区华语电影北美发行的最大规模纪录。

文娱出海的市场空间很大。以日本为例,根据日本动画协会发布的数据,2015年开始,日本动漫在海外市场大规模扩张。2019年,日本动漫在海外的市场规模已经和国内的市场规模齐平。这五年期间,日本动漫的海外市场大概增长了两倍。

但文化出海并非易事。正如导演饺子所言:“创作要扎根本土,但手艺必须对标世界。”。文娱作品既需要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还要对标国际一流制作技术。

此外,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普世的内容,比如《哪吒2》蕴含的“逆天改命”、“新旧体系对抗”这样的主题,让作品传播有生命力的、能引起全球用户共鸣的文化。

奥斯卡奖评委艾伦·埃拉索夫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提到:“(《哪吒2》)电影中不仅有精彩的动作场面,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甚至融入了哲学思考。它结合了多个层次的表达,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三、关注消费群体的独特需求和心理特征

对于品牌而言,需要关注那些在一二线城市打拼但户籍不在大城市的劳动者,他们的消费选择将成为未来中国消费市场最重要的结构性增量。

从数据上来看,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65%,但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 45%。这45%和65%之间的差别,意味着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中有大约 1/ 3 没有所在城市的户口。这部分人最终在哪里生活以及会怎么生活,是一个巨大的长期慢变量。

品牌在传递消费价值和主张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消费群体的独特需求和心理特征,应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普通人的自我实现;打破成见、扭转命运的反叛精神;尊重、关爱与包容的情绪支持。

四、动画工具生态中,存在大量国产替代的机会

如前文所述,《哪吒2》的大部分制作管线仍然沿用了好莱坞的工具管线,但也用了部分国产替代工具。我们认为,在中国动画的工具生态中,国产替代机会大量存在。中国动漫、动画、游戏产生的开放互惠的产业生态,或将培育出更多源自中国的技术创新。

五、电影IP相关的机会

《哪吒2》也带火了“谷子经济”。

“谷子经济”是指围绕二次元IP周边商品的消费文化和经济形态,其核心概念“谷子”,即英文“Goods”的音译,指动漫、游戏、小说等版权作品的周边商品。

“哪吒”IP相关的卡牌、盲盒、吧唧、模型手办等受到年轻用户的追捧。据Tech星球报道,带有饺子签名的哪吒卡牌,已经被炒到10万块钱一张。

我们也看到,哪吒这样的大IP产生了跨行业的影响力。据央视新闻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与《哪吒》联名的品牌数量超过20个,覆盖潮玩、食品饮料、日化、母婴、汽车、电子产品、出版等多个品类。

六、人永远是最重要的,始终关注创始人的精神追求

从《哪吒2》延伸到我们所从事的投资行业,我们倾向于认为,头衔和标签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和潜力。真正关键的是项目本身,以及创始人个人的精神追求。

因此,我们在和创始人交流的时候,尤其要关注创始人是否具有“死磕到底、不破不立”的心力,以及不断探索边界的创新精神。

最后,分享一句《哪吒2》中的台词:“做万丈火焰,做逆鳞一片,做名为自己的瞬间。”希望我们在更多的非共识地带,创造更多真正的中国本土创新。

注:文/峰瑞资本,文章来源:峰瑞资本(公众号ID:freesvc),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峰瑞资本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