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21家品牌 倒在了消费复苏的前夜

沥金 2025/02/19 08:30

2024年的商业世界,正在上演一场静默的“品牌大逃杀”。

曾经叱咤街头的正豪大大鸡排、象征潮流信仰的OFF-WHITE……这些或老牌或新贵的名字,如今密集出现在经营异常名录与闭店公告中。

这一轮退场潮不仅是消费市场的一次洗牌,更是一份解剖中国企业生存逻辑的病理报告——当经济周期、技术革命与资本意志三重变局叠加,品牌的生死早已超越产品优劣之争。

所有案例都在追问同一个问题: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今天,究竟怎样的品牌配得上“活着”?

蛇年伊始,沥金对那些已经确认“死亡”和暂时“沉睡”的新消费品牌,做了一期不完全盘点。希望能够在这个复兴之年,为行业带来一点启发。

“死掉”的品牌

非必需消费是重灾区

一个品牌怎样才算作“死掉”,在工商和世俗意义上有三个普遍标准:一、企业在工商系统注销;二、企业已经进入破产清算环节;三、企业或创始人在官方途径宣称关停。

按照这个标准,2024年很多成立10年以上的品牌走向了生命周期的末尾。

2024年,各个消费赛道都迎来了剧烈洗牌,彩妆护肤、身材管理这类非必需消费品是重灾区。

HEDONE曾凭“情绪腮红”出圈,浮气Fomomy则在小红书、抖音等KOL中拥有极高的口碑,两者都被称为“国货之光”。但在资本快速催熟的模式下,缺乏供应链壁垒和用户忠诚度的品牌,很难不输给更低价的白牌。

瑜伽这类身材管理的品牌,在疫情封控放开之后,也并未迎来健康红利。两家经营超10年的老店接连关闭,暴露出行业内的结构性矛盾:预售制模式让品牌为了现金流快速扩张,但低下的用户活跃度,让品牌最终陷入了“借新债还旧债”的困境;线上APP主推的居家健身和低价团课,又给了重资产的线下品牌一个重击,最终难以为继。

“沉睡”的品牌

老化魔咒再现

除了已经“死掉”的品牌,还有一些处于停滞状态、没有动静的品牌,我们愿意相信,它们只是“睡着”了。

判断一个品牌是不是“睡着了”,也有三个标准:一、工商系统显示经营异常;二、官方公众号、微博号注销或停止运营长达6个月以上;三、天猫、抖音等电商平台官方店铺关停。

沉睡的品牌中,正豪大大鸡排和乐香杜唯,都是成立超过30年的老品牌,这可能是某种“品牌老化”魔咒的体现。

正豪大大鸡排是90年代崛起的初代“网红”品牌,靠“台湾大鸡排+奶茶”组合横扫街头,但未能从下沉市场街边店转型购物中心,无奈退出大陆市场。

乐香杜唯的衰亡则映射中国香氛市场的代际更替,老牌企业仍执着于模仿国际大牌经典香型,而新一代消费者追逐的是观夏的“东方哲学”、melt season的“气味艺术”,嗅觉审美代沟已成天堑。

熊猫不走蛋糕的坍塌,又戳破了烘焙赛道的一个泡沫,“跳舞熊猫”仪式感带来的品牌溢价,抵不过生日场景的低频特性。

“消失”的品牌

集团创新牺牲品

2024年,一批背靠大型企业的子品牌悄然退场,揭示集团化战略的代价。

国际巨头的高端线首当其冲:花王旗下EST媛色、FANCL旗下Boscia博倩叶因相对僵化的保守运营策略,在成分党革命中沦为“傲慢弃子”;快时尚元老C&A则因供应链滞后和债务缠身,被国潮品牌截杀。

餐饮集团多品牌试验田集体暴雷——千味涮、黑鸡小馆因品类错位和成本失控,成为主品牌扩张的“血包”;奈雪旗下台盖更因集团资源向“奈雪PRO”倾斜,死于内部赛马机制。

这些品牌的“消失”绝非偶然:当母公司战略摇摆、资源虹吸或本土化摆烂时,子品牌往往首当其冲沦为牺牲品。

它们的退场印证了一条铁律——在大集团生态中,子品牌要么持续创造超额利润,要么随时可弃,没有中间态。

沥金点评

杀死品牌的,永远不是其他对手,而是对市场和自己的误读。

无论是误把资本输血当作生存能力,还是把时代红利当成自己的经营壁垒,又或者是期待“大树底下好乘凉”,这种误解最终会让品牌失去最后扭转局面的力气和余地。

当消费者不再为伪需求买单,当供应链效率成为生死线,所有企业都被迫回归本质:要么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要么彻底消失。

活下来的品牌早已证明——能穿越周期的,永远是那些低头看路、而非抬头追风的人。

注:文/沥金,文章来源:沥金,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沥金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