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从实验室到工厂车间:具身智能卡位战 五大场景如何引爆1540亿市场?

李佳晅 2025/02/17 16:56

近一年来明确商业化路径的5个应用场景。

文丨李佳晅     编辑丨张睿

【亿邦原创】2025年或将成为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落地“元年”。

这一切都有迹可循。2024年下半年以来,具身智能企业的融资宣传里不再一味“炫技术”,而是少不了提及“商业化进展”、“产业化落地进展”;不少企业接连公布预售和小规模量产的消息,智元机器人、优必选科技、宇树科技、傅利叶智能几家企业已经率先完成了产品交付。

被看作具身智能终极物理形态的人形机器人更是被“寄予厚望”。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整机产品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据高盛最新调研报告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40亿美元。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表示:“历史上只有有三种机器人有望大规模生产,分别是汽车、无人机和人形机器人;当然,产量最大的将是人形机器人,因为我们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世界。”

回顾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爆火的2024,亿邦动力根据多家具身智能企业商业化进展,总结盘点近一年以来为企业提供明确商业化路径的5个应用场景。

01

汽车工厂

2024年,国内外具身智能企业将机器人送去汽车工厂“实习”的消息层出不穷,机器人们的实习内容主要有搬运、装配、质检以及零部件检测等。与传统工业机器人不同,具身智能机器人要依托环境、数据不断地训练大模型,若能在任务重复单一的汽车工厂成功应用,复制和推广的成本相对较低。

在此背景下,一小部分机器人公司已经宣布在汽车工厂这一场景中开启量产计划。

在海外,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于2024年5月进入自家汽车制造工厂工作,特斯拉计划在2025年小规模投产数千台Optimus,重点用于特斯拉工厂内部。特斯拉CEO马斯克表示,假设一切顺利,2026年Optimus将实现10倍的产量,即5到10万台;在2027年再增加10倍,即至少50万台。

在国内,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G1目前已与蔚来汽车合作,在工厂中做搬运工作,其中涉及到的激光雷达定位、机器人操作、AI识别步骤均由机器人自主完成。值得一提的是,G1起售价仅9.9万元,这让希望用人形机器人降本的企业看到了经济效益。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表示,从机器人的设计阶段起,团队就开始做降低成本的准备,价格友好才有更多人购买,进而在全球范围内推动行业的进步。

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Walker S1于2024年进入极氪5G智慧工厂参与质检等工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精准度达毫米级,准确率超99%,质检耗时仅需传统方式的一半。日前,优必选对外透露其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已经收获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其中包括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大众等。预计2025年将迎来1000-2000台的订单量。

Walker S1在工厂搬运物料

极氪副总裁赵春林表示,现阶段使用人形机器人目的不是替代人,而是跟上科技的步伐。预计未来5-10年,人形机器人才会变成一个成熟的应用,进入工厂,参与实际生产过程,降低成本,产生真正的价值。

此外,各大车企也在加速部署具身智能领域。其中包括部分参与研发的车企,例如广汽集团自主研发的第三代轮组人形机器人GoMate,小鹏汽车发布的AI人形机器人Iron,小米自研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奇瑞汽车则联合AI机器人公司Aimoga共同研发人形机器人Mornine,长安汽车也在2024年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宣布,预计2027年前发布人形机器人。而上汽、北汽虽然暂未公布自研计划,但已投资多家具身智能公司。

车企布局具身智能的主要优势有两点,从技术层面来看,汽车领域在无人驾驶、传感器、机器视觉和AI等方面积累的经验,与人形机器人在技术、软件、硬件层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可以互相迁移;此外,车企已经具备成熟完善的零部件供应链体系,为人形机器人快速量产及场景测试提供保障。

02

智慧零售

除工业场景外,一些具身智能公司瞄准零售场景,让机器人承担货架巡检、商品补货、取货等工作。零售场景要求机器人具备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以及人机交互能力,这些能力都是传统机械臂不具备的。

在2024年9月的服贸会期间,银河通用宣布与美团买药联合推出了Galbot智慧药房解决方案,由Galbot全天候独自值守药房,24小时随时执行商品配货、库存管理等任务。服贸会现场,银河通用旗下Galbot机器人变身“售货员”,而当有顾客模拟“下单”后,Galbot会自主规划路径移动到物品附近,通过大模型识别、抓取商品,随后送给顾客。

“在深夜或其他客流量低、订单不固定的时段,如果机器人能代替人完成取货、销售,将大大减轻人工的负担。”具身智能企业银河通用的工作人员表示。

Galbot在美团买药工作

在商业布局上,银河通用已与美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线下零售、智慧货仓、智慧物流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未来银河通用还希望与连锁药房合作,帮助其优化经营成本、提升服务效率,完成数字化转型。

银河通用创始人兼CTO王鹤预测,未来三到五年内,具身智能将在零售领域形成千亿规模的应用市场。

03

交互服务

傅利叶智能在2024年推出首个导览咨询场景应用解决方案。傅利叶旗下的GRx系列人形机器人可支持流程化定制、多语言交流,旨在提升服务效率和终端用户体验。

GRx机器人为银行客户取号

傅利叶智能在建设银行上海浦东分行搭建银行大堂经理场景训练基地,GRx可帮助银行客户拿号,普及金融知识等。目前,该方案已经服务银行、4S门店、大型国际会议、公共景点等应用场景在内的数十家商业客户。包括迎宾接待、工业制造、安防巡检等应用场景,傅利叶智能目前已交付超一百台人形机器人,并于2025年1月宣布完成E系列近8亿元融资。

另一家在交互服务场景中实现商业化交付的具身智能企业是智元机器人。智元机器人于2024年12月末宣布,其量产的第1000台通用人形机器人正式下线。在这1000台机器人中,外发货将近700台,其余留作智元自用。出货量中双足机器人占比过半,主要应用的两个场景其一就是交互服务,但具体交付细节未公布。

在交互服务场景中,人形机器人的使用看起来并非不可或缺。此类场景更多地依赖于机器人软件层面的功能。人形机器人在此场景中的引入,更多是以数据收集为目的。

04

商业清扫

商业清扫是机器人应用相对成熟的场景,具身智能的应用体现在可以让清洁机器人更加智能。

有鹿机器人主要主要从事机器人通用大脑的研发,核心产品为Master 2000。和传统室外清扫机器人相比,安装了有鹿“大脑”的清洁机器人不仅提升了“贴边”清扫的精度,而且支持随叫随到的清扫。保洁人员可以用自然语言下达指令,例如清扫某处树叶,到某处捡垃圾。巡扫模式由大模型算法驱动,能根据地面垃圾量实时调整清扫策略。

2024年6月,有鹿机器人方面表示已有头部清洁设备制造商购买其模型,用于清洁设备智能化升级。临近2024年末,有鹿机器人更是频频官宣合作签约消息,与上海中心、绿城服务、国网智能、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29家公司和机构合作建设智慧物业场景。

有鹿机器人创始人兼CEO陈俊波表示,希望具身智能技术,可以助力传统制造业大量的存量设备和机器人智能化升级,推动国内优秀制造企业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接下来有鹿机器人还将规划新的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叉车、园区中的人形机器人保安等。

05

家庭

华兴资本投资银行事业部合伙人徐锟认为,对人形机器人而言,家庭场景会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场景,包括家政服务、陪伴、烹饪、自闭症儿童交互等。与B端场景比,这类场景有更高的容错率。

但也有人认为,从技术层面来看,C端场景多样,任务也更复杂,对人形机器人的泛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相对B端而言,面向C端的人形机器人需要更注重用户体验,如交互的自然性、操作的简便性等。

在海外,已有不少机器人公司规划了家庭场景应用。如1X Technology的人形机器人EVE、Neura Robotics的人形机器人4NE-1、Pollen Robotics的人形机器人Reachy等。

星尘智能的S1则是国内为数不多面向C端的人形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发布于2024年4月,号称“最接近人类操作性能”的AI机器人,通过模仿学习,能以媲美成年人的操作速度和灵活度,执行多项对人有用的复杂任务。

在2024年8月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S1在现场展示叠衣、分拣物品、颠锅炒菜、吸尘清洁、竞技叠杯、毛笔字等复杂技能。2024年12月30日,星尘智能宣布S1正式开启预售。

S1做家务

星尘智能创始人来杰表示,未来AI和机器人的配合将会让用户的心态发生转变,不再是单纯让机器人干活,而是与机器人进行互动,拥有一种新的关系。或许在五年以后人形机器人会出现普及趋势。当然,普及不一定意味着每个家庭一开始就有机器人,可能像早期电脑发展时,便利店、酒店里面开始放置电脑供客人使用,这种情况将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随着他们在体验中获得奖励,机器人技术将逐渐普及和成熟,人们也会越来越习惯并接受它。

结语

就目前而言,整个具身智能行业的共性痛点依旧是缺乏恰当的应用场景和用于迭代训练的真机数据。尽管各家公司在不同场景下做出尝试,甚至取得了一定的商业化进展。但能够在某特定领域完美解决复杂问题的具身机器人大批量交付案例仍未出现。

睿尔曼智能创始人郑随兵认为,具身智能的发展应借鉴自动驾驶的经验,在应用中积累数据并优化迭代,因为只有大规模实际应用,才能获取足够数据推动具身智能的持续进步。

傅利叶创始人兼CEO顾捷表示,技术突破、量产制造和场景应用三者之间,存在“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具身智能行业处于早期,首先要有技术突破,此后才能批量制造,并进入场景应用以获得反馈,以进一步打磨技术,从而形成飞轮效应。

亿邦持续追踪报道该情报,如想了解更多与本文相关信息,请扫码关注作者微信。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