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品质和时效
上海,买菜,顺丰,及时达,这是多多买菜测试到家的城市,按照买菜打法,先跑模式,再逐步推行,最后再进行本地化。而在上海测试期间,上海买菜变化如下。
一是供给变化较大,买菜和主站商品彻底打通,主站商品涌入,主站商品用买菜物流做隔日送达。
主站商品发货到云仓,然后云仓调拨中心仓,之前买菜商家做代运营,原有的买菜爆品模式逐渐淡出舞台,随之而来的是,更丰富的sku,更多的品类。
“地方供应商在萎缩,主站商家商品在增加,地方供应商适应不了规则,很多都撤了,有些适应不了服务费模式,有些卖不动,原来能适应规则的商家已经开始给主站商家做代运营了。”云仓老板反馈道。
更大变化是在于百亿补贴商品涌入买菜,更短的时效,更低的价格,多多买菜变成了低价版京东,下面要说到时效性。
二是时效的变化,买菜用顺丰同城,目前总体来说还可以,要时效加钱快点,但更重要的是在于商品丰富性,主站商品用更低物流成本来做隔日同城配送,时效变快的同时,成本也没有上升太高。
“更快时效更多品类,上海目前接受度可以,上海模型跑通后,这种配送到家模式会在其他一线城市推广。”买菜承运商表示。
除了时效外,另一个重大变化在于强调品质提升,目前所有中心仓都加入了对品质考核,对标品质省区为广西,目前广西买菜是品质和时效以及性价比都做的满分存在。
“广西线下零售业很卷,这里没有盒马没有七鲜,本地零售业在当地做价格和品质厮杀非常惨烈,特别是生鲜类目竞争,水果原产地,不缺蔬菜,本地化运营,拼服务,拼价格,贴着价格线的厮杀,外省零售很难杀进来。”
广西连锁老板补充道:“一碗10块的粉就能吃饱,广西人的消费不会很高,但因为物产丰富,所以对生鲜品质要求很高,因此一般线上购物平台很难杀出来,除了多多买菜,多远的山区都有多多买菜。”
买菜在广西火,是因为百货,特别是按箱卖的洗衣液,然后网格仓竞争把时效做到极致,之后买菜把生鲜品质逐步拉起来,如果不把品质做起来根本无法拼线下,没有足够的购买欲望,随后买菜开始做品质,同时又兼顾价格,目前两者逐步均衡,而且还实现省区盈利,随后品质标准在过年前推广出去。
买菜在过年前开始提品质,很多供应商被筛选出去,一时风声鹤唳,很多供应商觉得多多买菜要变成类似天猫超市,京东超市这样的平台,但在买菜做补贴,做覆盖后,买菜变成了主站,主站和买菜开始重合一起。
2
重新定位
一年探索,规模和利润,左右摇摆,要规模亏钱,要利润也没多少利润,而在进退维谷之际,拼多多重新布局,重新扩张,重新定规则,规模和利润全都要。
买菜变平台模式,通过平台规则,来迭代供应链,同时把sku给扩充了,有利也有弊。弊端在于爆品模式不在,供应商成本拉高,以前小白初出茅庐,不懂平台运营,低价起家,快速测试平台纯走量,平台会给商家测品类机会,商家也能通过走量降低物流成本。
但现在平台规则,商家进进出出都要钱,测品要钱,上品要钱,卖不出也要钱,商家试错成本拉高。
但平台模式打破了供应商区域限制,以买菜爆品模式为例,买菜供应链受限于供应商配送半径,导致了品类受限,商家都以本土供应商为主,整个供给立足于本地化,供应链受限于供应商配送距离,这就是当时投资人所说的区域化线上超市。
随后平台模式开启,主站商家入场,大多数主站商家本来在各省都有云仓放货,对他们而言,买菜也只是多了入仓环节。另外对于下沉来说,买菜变成了下沉用户品牌升级,之前乡镇白牌当道,如今百亿品牌入场,下沉用户能选择更多品牌商品,而且价格不高,一线城市升级了时效,下沉市场升级了品牌。
另外则是人手问题,以前爆品模式,买手要找货,要根据省总能力来实现盈利,现在平台模式,全靠规则来博弈,对人的依赖度降低,整个买菜平台成本降低。
模式的改变,使得买菜在主站定位也随之改变,以前是区域化线上超市,现在更像是主站延伸到下沉市场的枝枝干干,主站商品能力能够沉下去,同时物流成本更低,而且对用户触达能力更直接和更强,后面能拓展开类似本地生活其他团购业务,新的一年买菜继续把覆盖拉起来,开始做更多区域覆盖。
3
变了
买菜不是区域线上超市,买菜变成主站;以前买菜更像是主站护城河,现在买菜会更像主站延伸,一二线城市会加入配送到家的及时达,下沉市场则接入主站商品隔日达,买菜重新出发!
注:文/六哥JOJO,文章来源:六哥调研,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六哥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