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消费的旺季,一去不复返了。
看各大啤酒行业巨头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营收普遍止步不前,净利润下滑甚至亏损。
情况相对较好的燕京啤酒,营收增幅只有3.47%;青岛啤酒营收同比下滑6.52%,净利润增长1.67%;兰州黄河营收下滑10.41%,但由盈转亏,净亏损3800多万元;重庆啤酒营收增长0.26%,净利润下滑0.9%。
即使是“高端啤酒”代表的百威亚太,在中国市场净收入也下滑了14.1%。
啤酒消费的拐点其实早已显现,国内整体产量在2013年达到峰值之后便逐渐下滑。之所以保持了多年的业绩增长,是提价策略和高端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什么以往奏效的策略如今不顶用了?是撸串聚会的人少了,还是大家“移情别恋”,不爱喝啤酒了?
线下餐饮萧条
即饮啤酒遇冷
作为聚会搞气氛的必备饮品,啤酒行业与餐饮业的命运息息相关。
啤酒品类可以粗略地分为淡型工业啤酒和精酿啤酒,前者就是最常见的各类“大绿棒子”,口味清淡爽口,极其适合撸串吃火锅时解腻,后者则主打啤酒本身的香气和口味的复杂,售价相对较高。
淡型工业啤酒率先打开了中国市场,人人都消费得起,清淡爽口的味道也能被大多数人接受,一杯冰凉爽口的淡型啤酒,是夏天宵夜的绝配。
更重要的是,线下餐饮场景也是啤酒最好的推广渠道,集品宣、产品体验、消费和复购于一体,甚至还具备一定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同一家餐饮店往往只有一个品牌的产品。
据统计,以餐饮店为代表的啤酒即饮销售渠道,2020年之前一直高过50%,疫情影响下,也从没低于过40%。江小白之所以能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和在线下餐饮店大规模铺量密不可分。
虽然啤酒消费总量近10年来一直在减少,但靠着对渠道的把控和温和提价,很多大厂商依然保持了增长。
但消费降级骤然加速、餐馆接连倒闭,让这套玩法持续不下去了。
根据天眼查数据,仅仅是2024年上半年,国内餐饮注销、吊销的数量便达到惊人的105.6万家,而2023年全年吊销、注销的餐饮企业数量总共也才135.9万家,上半年的数据已逼近去年全年。而曾经酒水营收占比超60%的KTV,更是上演着9年倒闭7万家的惨剧。
线下餐饮生意受重创,定位偏高端、主打精酿概念的单品也好不到哪儿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曾经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海伦司也在逐渐关店。
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企业营收同比下降37.8%,经调净利润同比下降51.9%,门店数量相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16家。
啤酒品类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消费场景正在转换,没有目标的提价和产品创新无法应对这个问题。
回家小酌
带火非即饮啤酒
线下餐饮显现颓势,但回家小酌的需求正在增加。
即饮啤酒一片惨淡的同时,非即饮啤酒,正在悄悄地爬起。
线下餐饮的场景下,啤酒消费往往以配角的身份出现,要么在大排档佐餐,要么在KTV或酒吧助兴。很少有商家考虑过:为什么消费者不可以单纯欣赏啤酒本身呢?
在家小酌的需求被发掘出来,不用为环境和附加产品付费,不仅更有性价比,也更有私密性。
海外啤酒很早就进入非即饮为主的赛道,日本非即饮渠道销量占比更是超过80%。这一趋势在国内也正在发生,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2024年全年,啤酒在淘天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4.8%,TOP8的品牌均保持销售额和销量的正向增长,销量的增长更是醒目:青岛啤酒销量同比增长65%;百威啤酒销量同比增长39%;雪花啤酒销量同比增长97%;乌苏啤酒销量同比增长92%。
《2024年淘宝国产啤酒报告》也显示,今年以来,330ml及以下啤酒搜索同比去年增长超过7倍。
从产品规格来看,6瓶装、3瓶装的小规格产品越来越多,更加适合家庭场景下自饮或小规模聚餐的需求。更加适合放入家庭冰箱的易拉罐装或小玻璃瓶装产品,也正在替代比较高大的玻璃瓶。
对于消费者而言,喝啤酒其实不是为了社交,只是单纯地想放松喝一杯而已。
啤酒要提价
不只是高端化
消费总量下滑,啤酒品类早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要保持增长,单价上去是必然。
这也是近年来,品牌们陆续推出各种“高端产品”、各种“精酿啤酒”层出不穷的底层逻辑。
从2020年开始,青岛啤酒推出尼尔希、皮尔森等高端精酿啤酒,华润啤酒推出Super X,百威更是推出黑金啤酒等。
因为更好、更多样的口感,搭配适当啜饮、不必一口猛闷的喝法,精酿啤酒得到了市场认可。根据权威数据,预计到2025年,中国精酿啤酒的渗透率将提升至6.3%,对应的市场规模将达1300亿元。
精酿不是唯一的解法,啤酒品类的竞争,已经从渠道和价格,进入了文化、个性和多元化的阶段。多样化的诉求和对应的消费人群,恰恰是品牌做细分市场的机会点。
重庆啤酒旗下的“夺命大乌苏”之所以出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抓住了社交平台传播的热度,找准了年轻人及时行乐的需求。去年《我的阿勒泰》大火,乌苏啤酒也借势强化了新疆地域特色的标签。
想要继续保持增长,啤酒企业的新出路,在于要把年轻人发展成下一代消费主力,除了优化啤酒的口感、丰富啤酒的口味,也可以尝试让啤酒成为饮料,而不是一种酒。比如去年进入中国市场的科罗娜无醇啤酒,颇受不想喝醉的年轻人欢迎。
什么样的啤酒都有它的受众,关键在给年轻的消费者一个喝啤酒的理由。
注:文/沥金,文章来源:沥金,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沥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