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10%关税落地 跨境小包“雪上加霜”?如何应对?

陈齐 2025/02/06 15:42

当地时间2025年2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最新的关税政策已于昨日(2月4日)生效。

这一政策,取消了美国对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小额货物的“最低限度”关税豁免。

根据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的数据,过去10年间,进入美国的申请“最低限度”关税豁免的货物数量出现指数级增长,从2015财年的每年约1.39亿件增加到2023财年的每年超过10亿件,增幅超过600%。2024财年,“最低限度”货物数量再次上升至超过13.6亿件。

这意味着,美对华新关税政策将影响超10亿件小件包裹。尤其是以“平价快销”“小额包裹”为主的Temu、SHEIN、阿里速卖通等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将面临巨大挑战。

一方面,伴随关税成本的增加,包裹成本结构将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清关等流程将影响物流履约效率,影响平台服务体验。

若美国对华关税政策落地,对跨境小包物流领域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有数据显示,跨境小包产品平均净利润率普遍不高,甚至大部分产品业务徘徊在盈亏线上。跨境物流企业如何从夹缝中寻找出路,破解盈利难题,成为一个更为紧迫的生死之战。

本文将从利润流失的微观解剖出发,结合实际调研的数据,拆解头部企业的破局解法,给予跨境物流企业一些启发。

跨境小包为何盈利难?

跨境小包指服务于跨境电商、单件重量通常在0-2kg、货值低于50美元的小型包裹国际运输通道,主要承运服装、饰品、3C配件等轻小商品。

其核心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轻量化,平均重量0.8kg,利用邮政/专线渠道的轻小件优惠政策;二是碎片化:单日单仓发件量可达数万票,但单票SKU种类超过200种;三是高频波动:受社交媒体营销影响,单量日间波动幅度超300%

近两年来,市场规模增速虽然达到15%,却远低于成本增速27%,这表明利润空间持续压缩。行业平均净利率方面,2019年为4.8%,到2024年降至1.2%。据菜鸟国际测算,当前客单价低于12美元包裹普遍亏损。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成本畸形和利润黑洞呢?

1)干线运输受到航空运价的影响。

这首先体现在供需错配上。跨境电商发货高峰(如“黑五”、圣诞节)与航空货运旺季(第四季度电子产品出货)重叠,比如2024年11月中美航空运价飙升至$8.5/kg,较淡季上涨140%。

其次是渠道依赖,80%的轻小件依赖客机腹舱。受国际客运航班恢复滞后影响,2024年腹舱运力仅恢复至2019年的65%。根据报道,去年9月,某深圳卖家因Prime Day备货锁定$4.2/kg运价,但实际发货时运价暴跌至$3.1/kg,导致每公斤损失$1.1,总损失超25万元。

2)拼箱业务受到报关清关的“压榨”。

一方面,货值分摊有陷阱,像一柜混装5000票的包裹,单票申报价值需均摊整柜货值。比如某义乌卖家的蓝牙耳机,实际只需$12/件,但被强制按$35/件申报,关税成本激增近3倍。

另一方面就是查验成本的转嫁,海关抽检整柜时,滞港费由所有货主分摊,无辜的卖家被迫承担费用。

3)末端配送受制于欧美“最后一英里”的定价霸权。

欧美物流企业掌控着90%以上的末端网络,2024年的单次投递费上涨近20%,偏远地区的附加费无协商空间(平均$4.5/件)。

同时,还有人工成本的刚性约束,欧美快递员时薪年增幅超5%,但妥投效率持续下降,日均投递量从2022年的120件降至2024年的95件(据跨境电商协会数据)。

4)退货逆向成本简直是无底洞。

美国消费者退货仅仅需支付5到7美元,但商家的实际处理成本达15到20美元,包含跨境运输、翻新损耗等。而以服饰为例,根据唯品会海外仓数据,退回中国的商品,过季滞销率高达73%。

同时,部分商品还面临合规风险,欧盟要求退货商品必须重新履行环保认证,平均翻新成本超新品制造成本的30%。

笔者通过对多家跨境物流企业的深度调研,初步统计发现利润损耗集中在以下环节(数据仅供参考)。

跨境小包物流之所以盈利难,本质是大规模集货降低成本与卖家要求定制化物流方案之间的矛盾,是全球化效率与本地化成本的结构性冲突,是速度与成本的不可调和性,是中国卖家需要统一物流解决方案与各国监管政策差异巨大的现实不确定性。

怎么解?我们先深入探讨头部企业的解决方案。

大型企业的破局解法与案例

根据笔者的研究和市场调研发现,跨境小包物流领域,一些大型企业通过系统性解决方案,在干线运输、报关清关、末端配送、退货逆向及合规风控等关键环节实现了全链路的破局。这些方案,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予其他跨境物流企业一些借鉴与启示。

1)SHEIN的干线运力控制方案

自组包机网络:SHEIN在2023年与土耳其航空合作开通伊斯坦布尔-巴西专线,单程装载率高达95%,远超行业平均的78%。通过包机运输,成本较商业航班降低22%,尽管需承担30%的空载风险,但通过搭配第三方货代散单进行对冲,有效平衡了风险与收益。

轻量化革命:SHEIN通过降低服装克重25%,单个包裹节省航空燃油消耗1.3升/万公里。这不仅降低了单包裹航空成本,从2.1美元降至1.4美元,年节省运费超2.7亿美元,还压减了跨洲运输比例43%,提升区域仓覆盖订单占比至68%。

2)TikTok Shop北美众包打破“最后一英里”垄断

“社区妈妈”计划:据悉,TikTok Shop招募家庭主妇用私家车配送3km内订单,时薪18美元,低于USPS的28美元。这种众包模式,利用了社区资源,降低了配送成本。

开发路径优化与动态定价模型:通过开发路径优化APP,将装载率提升至83%,远高于传统快递车的65%。在恶劣天气,配送费自动上浮50%,骑手接单率保持92%以上。根据TikTok Shop发布的数据(见下方表格),动态定价模型有效激励了骑手在恶劣天气接单,提高了配送时效。

3)京东国际的AI退货预测系统

三级预警机制:京东国际建立三级预警机制,高风险订单(退货概率>45%)强制本地仓发货,中风险订单(15%-45%)收取1.5美元退货准备金,低风险订单(<15%)正常流程。这种分级管理方式,有效降低了高风险订单的退货率。

翻新价值挖掘:应用AR技术远程指导消费者自行修复,如服装去球、耳机重置。2024年减少逆向物流量41%,节省成本7800万美元。翻新商品二次销售利润率达23%,高于新品的19%。通过翻新和二次销售,将退货商品转化为利润来源。这表明,AI技术在退货预测方面的应用,显著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降低了误判损失。

4)菜鸟全球“合规大脑”系统穿透监管迷雾

实时政策引擎:菜鸟全球接入87个国家和地区法规库,每6分钟更新预警清单。自动拦截高风险商品,如欧盟含微塑料洗护用品。这种实时更新的政策引擎,确保了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和遵守各国的法规要求。

智能申报辅助:通过商品图片自动生成HS编码,准确率92%,提高了申报的准确性和效率,降低了因误归类导致的罚款风险。比如,某深圳卖家发往英国的智能手表,系统自动添加UKCA认证提示,避免整批货物被退运。这表明,“合规大脑”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有效帮助企业规避合规风险,保障货物顺利通关。

5)中欧班列“单元化”报关

“商品DNA库”建设:中欧班列将5000+小商品归类为127个标准单元,申报要素预审通过率达99.3%,较传统模式提升41个百分点。这种标准化的申报方式,极大提高了申报效率,减少了申报错误。

区块链验真系统:每个申报单元绑定生产溯源视频,时长≥15秒,海关抽检效率提升6倍。据了解,2024年拼箱业务纠纷率从17%降至2.8%。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申报的透明度和可信度,降低了纠纷率。这表明,通过标准化和技术创新,可以显著降低报关成本,提高物流时效,促进货量增长。

跨境物流企业的新商机与新解法

当前竞争激烈的跨境物流市场中,中小物流企业面临着头部企业的强势挤压,但通过深入挖掘行业痛点以及头部企业尚未完全覆盖的市场,或许仍有机会找到新的商机,并实现破局发展。

1)开展特定品类专精物流

比如宗教用品合规物流。以迪拜某物流商为例,其专注于穆斯林服饰物流领域,通过提供Halal认证包装,确保包装材料不含酒精胶水,并且与当地宗教委员会合作预审商品。尽管该物流公司的收费水平比DHL的高出15%,但凭借专业化的服务,其市占率达到了当地细分市场的68%。

中小跨境物流企业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通过获取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宗教机构的认证资质,开发含有宗教元素的面单设计,如阿拉伯文祝福语等,满足特定宗教客户群体的需求,从而在宗教用品物流这一细分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再比如,开拓敏感品物流领域,打造专业物流服务,如类似含电池、液体等特殊物品的小包物流等。比如深圳某企业专攻含电池小包物流,开发了UN38.3认证自助申报系统,合规通过率高达98%,并在马来西亚设立电池预处理仓,有效规避欧盟新规。凭借这一专业化的服务,其单票利润比普货高3倍,日均处理2万票。

2)打造区域化通关网络

以东南亚“小国快线”为例,一些物流企业聚焦老挝、柬埔寨等非热门国家,与本地清关行成立合资公司,通过持股加资源置换的方式,预存空白FORM E产地证,实现秒级清关。这种模式下,金边-广州的跨境专线时效可以稳定在3天,成本比DHL低52%。

跨境物流企业可以借鉴这种区域化通关网络的构建方式,选择一些具有潜力但尚未被头部企业充分覆盖的区域,与当地清关行等合作伙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优化通关流程,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时效,从而在特定区域的跨境小包物流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

3)建设众包式海外仓网络

跨境物流企业可以利用华人社区的便利店等闲置资源,搭建“微仓”,探索众包式海外仓网络,降低海外仓建设成本,提高海外仓的灵活性和覆盖范围,为客户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海外仓服务。

4)利用RCEP原产地规则套利

跨境物流企业可以深入研究RCEP原产地规则,通过优化供应链布局,利用关税优惠政策,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商品的竞争力。

如一些企业在广西、云南边境设立分装车间,将中国原料与东盟辅料组合申领FORM R,关税优惠幅度达5-15%。如某南宁企业将耳机包装环节迁至越南,节省关税0.8美元/件。

5)充当头部企业的“缓冲仓”

中小跨境物流企业可以选择与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充当其“缓冲仓”,帮助头部企业处理滞销库存,同时通过自身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手段,将滞销商品转化为销售,实现与头部企业的共生共赢。

比如深圳某企业承接SHEIN等平台的滞销品处理,以1-3折收购滞销库存,通过独立站、TikTok直播等方式清货,月清货量超20万件,利润率28%。

结语:

跨境小包物流竞争激烈,这场暗战仍将持续进行。但头部巨头用包机网络筑起护城河的同时,一些企业正在撕开裂缝,找到新的生机。

当DHL的货机与极兔速递的摩托车在曼谷街头擦肩而过,胜负的天平早已不取决于规模大小,而在于谁能更快解码“跨境小包难盈利”的问题。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只有不断创新、勇于突破,才能在这片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利润源泉。

注:文/陈齐,文章来源:运联智库(公众号ID:tucmedia),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运联智库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