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
为了有效应对特朗普2.0时代的挑战,过去的一年,业务涉及美线的中企们纷纷加大了出海的力度,继2018年前后,掀起了中国供应链出海的第二波狂潮。
与此前欧美、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大型企业为主导,展开全球供应链布局不同,很多国内的中小型企业也在扬帆济沧海。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相对来说,抗风险能力相对不足。中小企业出海,如何更好规避暗礁旋涡,发挥自身敏捷灵活的优势,达到新大陆呢?
为此,「贸行四海]本期#行家面对面#邀请到了资深出海服务专家、深圳市一粒胡椒出海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陈如月,请她分享对中企供应链出海东南亚的观察与建议。
Q:您接触到的企业们怎么看,即将到来的特朗普2.0时代?
A:近年来,供应链脱钩、贸易壁垒等逆全球化趋势在不断增强,很多制造业企业面临很大的保供压力,都迫切希望通过在海外设置产能,拿到原产地证明。
与2023年相比,我们观察到2024年制造业企业出海的步子更加快了,心情上更加急迫,同时也变得更加谨慎。
Q:更加急迫,又更加谨慎,这两者听上去很矛盾,如何理解?
A: 近年来,出海越来越热,但我们更要做“热趋势下的冷思考”。
更加急迫,是因为保供压力在增大。更加谨慎,是因为大家已经注意到了盲目出海要不得,要围绕自己的出海目的和战略来展开,战略要慢,行动要快。
中国企业通常做事通常比较着急,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出海,涉及大量的资金投入,更要谨慎。
举个例子,有一家国内包装材料企业,被美国客户要求其在海外设厂供货。美国客户向其承诺,将对其海外工厂产品提高30%采购价。
这家企业老板就自己到东南亚跑了一圈,最终选择了在泰国设厂,结果砸了很多真金白银后发现根本拿不到原产地证明。
要符合出口美国市场的要求,拿到优惠原产地证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产品物理或化学形态上,要有根本性的改变。第二种是海外工厂产品的本地附加值要达到一定的比例,目前泰国规定要达到40%以上,越南要求30%以上,马来西亚要求40%以上。
这家企业之所以拿不到原产地证明,就是因为其核心的彩印工艺没有在泰国落地,导致附加值比例达不到要求。但是如果要把彩印工艺也落地到泰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就控不住了。因此,等于忙活了半天,背离了出海设厂的初衷。
Q:企业要拿到原产地证明,还要注意哪些方面?
A:企业出海设厂的根本目的是赚钱,所以要注意两点。一个是如何降低成本,以最小的成本拿到原产地证明,把订单和客户保住。另外一个在赚钱之后能安全地实现资金回流,落袋为安。
先说第一点。企业选择出海登陆地,要充分考虑投资目的国与欧美国家的关系,是否被美国纳入友岸外包国家。我们可以将其与欧美国家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数量,作为观察的核心指标。
企业也要注意投资目的地国,与我国的关系,特别避免到与我国有领土冲突的国家进行投资。
同时,企业肯定还要结合自身的生产成本,也要关注本地市场今后的消化能力与成长情况。
再说第二点。很多企业出海投资前,比较少关注盈利后资金回国的问题。投资目的地国与我国的关系、法制是否健全、美元储备是否充足,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Q:就您熟悉的东南亚区域来看,印尼、泰国等国分别适合什么样体质的中国制造业企业?
A:东南亚各国之间国情差异极大。以中国企业当下关注度很高的印尼来看,该国有着三重投资吸引力。首先印尼是个资源国,我们经常开玩笑调侃说中国企业到印尼是“做镍倒煤”,该国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吸引了中国很多矿产、新能源企业到印尼投资。
同时,印尼也是东南亚人口第一大国,人口规模超过了2.8亿,用工成本较低,自身工业基础也比较薄弱,吸引了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
目前该国的基础设施也处于红利期,有很多基建正在展开,光印尼新都和雅加达两座城市的建设,就能给建材、家具家电等行业带来很大的商机。
再看泰国。其有着比较良好的汽车工业基础,加之泰国政府有很强的发展新能源产业,降低发电成本和污染的诉求,所以吸引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集体出海泰国,投资设厂。
新加坡则因为其开放的环境,成为了众多中企将其作为区域总部所在。
毗邻的马来西亚也被带动。因为成本上相比新加坡更有优势,当地人中英文水平较高,工人、管理人员素质较高,成为了中国企业东南亚总部的第二选择。该国的半导体封装测试也十分发达,自身也有橡胶、棕榈等资源优势,兼具生产国与资源国的优势。
越南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也形成了电子电器、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工业基础在提升,自身也被美国纳入了友岸外包伙伴名单,与欧美签订了多份自由贸易协定,也依然是中国产能出海的重要目的地。
Q:那么对于供应链出海来说,这些东南亚国家又分别有什么样的不足?
A:从用人的角度来看,泰国、马来西亚原本的工业基础比较好,技术工人比较好招聘,但普工就存在用工荒,反而需要到其他东南亚国家引进劳工。印尼则正好相反,普工供给充足,但技术工人缺口很大。
再从政府公共服务来看,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政府服务意识和能力比较强,越南、印尼相对效率就比较低。
以泰国来看,泰国主管生产制造类企业对外招商的有两个部门,一个是泰国总理府下面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另外一个是管辖了68个园区的泰国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这两个政府部门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政策,所以对企业来说,申请政策就相对简单。
与之形成对比的就是越南。越南每个工业园区的投资政策需要单独沟通,对于企业来说,就会存在很大的信息差。
同时,有些东南亚国家存在小费文化,明面上看,投资成本并不高,但是隐形成本特别高。
Q:很多企业出海后反馈,国内有专门的招商部门,企业投资事宜可以找招商部门一站式对接,到东南亚投资则要企业自己面对诸多部门,十分不适应。
A:东南亚各个国家确实都没有建立一个专门的招商部门。由于国情的不同,东南亚各国对吸引外来投资的重点都不尽相同。新加坡、泰国、越南就偏好出口导向型经济,马来西亚就在重点打造数字经济。
印尼就围绕自身丰富的矿产资源,希望做矿产的供应链延伸发展,同时希望保护本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各个国家一般是根据自己的招商重点,通过中央政府部门里设置具体厅局或者处室来指定政策和服务企业,比如我们起先提到的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和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新加坡则对应到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和新加坡企业发展局(ESG)。
有的国家还会指定特定区域来特设机构,以马来西亚为例,其2008年1月启动沙巴发展走廊,成立了沙巴经济发展执行局来推动外来投资。
对中企来说,要对接东南亚政府部门,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找到该国驻中国使领馆,通过他们来找到对口部门。
客观上说,现在东南亚各国政府的工作重点,并不是解决招商问题,而是解决外资承接问题。
Q:我们在与出海企业交流的过程中,还听到比较多的吐槽是,由于没有统一的对接部门,企业要获得当地生产资质,要对接非常多的政府部门,通常只能借助中介来办理,但经常花了很多费用,证件办理下来也经常要拖上数月甚至半年以上。
A: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出海企业们接触到的中介,大多是二道贩子。他们接到需求后各种转包,导致根本无法保证服务质量。
中企出海是近几年才兴起,我个人从2017年开始,先后担任过启迪之星马来西亚、泰国负责人。那个时候出海服务还是个啃硬骨头、坐冷板凳的赛道,当时市场对出海服务的需求并不多。
随着出海越来越热,与之配套的出海服务商才开始发育起来。可以说,当前中国制造业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都处于探索出海的阶段。
同时,由于中企近年来爆发式出海,导致与出海相关的配套开始奇货可居。以工业用地来看,目前东南亚工业用地市场已经是卖方市场,而不是买方市场。
东南亚国家中配套成熟的工业园区土地目前供不应求,企业反馈要排队到2026年才能拿到土地。
企业如果租赁或者购买当地的私人土地,又容易遭遇包括土地性质、生产配套、业主不专业等各种问题,给自己带来风险。
从赚钱的角度来看,现在在东南亚做二道贩子是比较容易的。但如果要长远发展,中国服务商们就需要在当地配置团队,要创始人/主要合伙人自己扎在当地。我们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也希望服务有这样长久思维和投资决心的出海企业,一起穿越迷雾。
Q:很多企业出海,是不是都希望走捷径?
A:是的,有一些企业没有详尽的调研,脑门一热就想去海外设厂。出海不能有收割心态,要屁股坐正,要做好融入当地、长期发展的准备。
我们将企业出海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企业是在了解出海,这时候需要获得大量的信息,我们会为这些企业提供咨询报告。
第二个阶段的企业已经收集了很多出海信息,特别希望立足自身的垂直行业,去意向投资目的地国走走看看,我们就会组织考察团。
第三个阶段的企业通过考察,已经选定了出海目的地,这时候就需要围绕自己的出海目标,比如规避贸易壁垒,拿到原产地证明,展开详细调研。我们会邀请当地有对口行业经验的资深人士,作为企业的国家助理,为企业提供深度咨询。
以选择园区为例,企业就要注意根据自己的企业定位、成本构成来细思量。如果是转口贸易目的,就要尽量降低物流成本,将园区最好选择在港口、自贸区附近。如果是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就要靠近外劳聚集、用工便宜的地点。
第四个阶段,企业出海已经进入了落地建设和运营阶段,涉及企业注册、证件办理等具体事宜,我们来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投资落地服务。
Q:企业出海落地后,还要注意哪些坑点?
A:要特别注意合规。我们很多出海企业来到东南亚,多少都带有一些傲慢的心态,想用中国经验和模式来改造人家。
与中国人天生牛马不同,东南亚员工往往很佛系。曾经,有一家中资企业管理者给当地员工下派任务,结果员工不同意。这位管理者当场就把员工给辞退了。
该员工马上就去移民局把企业给告了。结果这家企业不仅要把辞退的员工再聘回来,还遭遇了移民局的全面审查。
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国政府对劳动者保障都非常重视,当地的工会也比较强势,企业出海东南亚要充分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
还有要注意合规经营。泰国、印尼等国家有保护本土企业制度,会要求合资公司的大股东要由本地人担任,一些中国企业就找当地人挂名大股东。这样的举措会给公司埋下很大的风险。
根据当地法律,这种代持行为很容易被认定为无效,容易导致公司被收割,甚至会引发刑事责任。其实,只要符合条件,企业完全可以去申请投资优惠政策,申请成立外资独资企业。
有一些企业在东南亚投资,通过特殊手段拿到了原产地证明。但现在欧美的反规避调查也变得越来越严格和深入了,一旦被查实,企业前期的投入就将打水漂。
我们注意到,随着特朗普2.0时代渐行渐近,一些企业开始广撒网,在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卫星工厂,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注:文/天巫Ted,文章来源:贸行四海,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贸行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