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2025 第一篇投资人万字分享

投资界 2025/01/02 10:02

曹毅 源码资本

我们正在见证这一幕:AI正在重塑计算,从芯片、操作系统到应用都将发生系统性变革。

身处浪潮,我们应思考在变化中不变的是什么:对优秀商业模式的审美不能变,对好的创业者的要求不能变,与时代和国家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不能变。

展望2025年,我们一方面会持续思考AI对社会整体发展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则要脚踏实地,用心体验眼前的具体的事物,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曹永刚 弘毅投资

过去一年,全球宏观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有周期性变化,以926政治局会议为起点,我国正式进入“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模式,这标志着新一轮货币投放周期开启;也有趋势性变化,特朗普胜选昭示着全球右翼力量崛起达到高潮,全球政治图谱从过去一百年由右往左倾斜开始迅速回摆,为现有的国际政治关系和贸易体系带来进一步脱钩的压力。

正在发生中的剧变并非我们作为市场从业者习惯与舒适的方向,过去一年整个投资行业普遍陷于迷茫与困惑,直接结果就是融资、投资和退出节奏的放缓。与此同时,市场开始反思——过去“击鼓传花”的投资方式、"转基因"快速培育“独角兽”的盈利模式是否正确和可持续。

反思是很重要的开始,但新的一年更重要的是如何破局。我认为首先要彻底断开对过去时代的留恋,重新建立行业的发展逻辑和运行规则;彻底地"断舍离"之后才有从业者预期的逐渐转好,行业才能够真正触底回升。

陈立光 海松资本

对于一名投资人而言,2024年着实艰难。事实上,自前年起我们便深感压力山大。回望过去一年,我们与众多产业龙头展开了合作,合作内容涵盖上下游整合、并购以及孵化等多个方面,这些举措将为未来的投资退出增加更多的确定性。

当下,一级股权投资市场的格局正在重塑,整个市场呈现出以国有GP为主导的态势。在此背景之下,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变化。

与此同时,我们绝不能选择 “躺平”,而是要坚定不移地深耕产业,努力有所作为,唯此方能抓住那些被大多数人所错失的机会。面对当下的不确定性,我们既要秉持 “以不变应万变” 的策略,保持自身的定力与原则;又要学会 “以变应变”,灵活地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投资策略与布局。共同穿越周期迷雾,迎接每一个挑战与机遇。

陈维广 蓝驰创投

2024年蓝驰创投投出了10亿左右,20个项目。我们决定All in中国,All in AI,并在2025延续这个专注,即使中国在经济和AI算力面临不小的挑战。

我们要认识并接受全球增长的推力在发生变化、中国的比较优势再重构,新的周期正在到来;而中国人才是有能力创造世界一流的科技产品和服务,创造崭新的时代。

在这砥砺前行的过程当中,比是否登顶更重要的是与谁同行。很高兴过去两年与新时代的创造者们同行:理想汽车、月之暗面、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机器人、与爱为舞、潞晨科技、PPIO、问止等。我们终将登临绝顶。

陈玮 东方富海

2024年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年份,如果拉长了看,这一年发生的很多事情也许跟未来五到十年密切相关,正如人工智能已从元年进化到发展年;国内政府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

当中印象深刻的是政策“多箭齐发”后,股市曾连续大涨,这是一次牛市,还是一次反弹?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疑问。我认为应该在不久的将来,股市有可能到4000点,中国资本市场大有可为。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重新构建金融体系,而这个金融体系就需要创新资本。郑永年教授说过,创业投资是二战以来最伟大的金融发明。相应的,中国也必须重视创投。最后再强调一句,资本不耐心就支持不了科技,支持不了创业企业。要把发展创投作为国家战略,要把壮大耐心资本作为促进创投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

程天 顺为资本

梳理下来,2024年我们大约投资了30余个项目。与前几年的高峰期相比,节奏确实有所放缓。从团队精力分配来看,我们逐渐倾向于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投入到投后管理与赋能等工作中。

这一年,募资工作是每一家投资机构运营的核心任务之一。当前顺为团队也在持续推进募资工作,每两到三年为周期推出一支人民币基金,同时以谨慎而稳健的策略配置资源。

我始终相信,行业的健康发展绝不是靠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科技创投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和耐心坚持的事业,从天使轮到后续的各轮融资,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各环节共同努力,才能推动行业走得更远。

费建江 元禾原点

我分享2024年的一点思考。现在大家都在讨论投早、投小、投科技,毕竟众多国资LP和国家层面都在鼓励这一方向。回到十年以前,国内早期投资机构没有这么多,现在各路人马都进来了。

这就带来一个变化:赛道更拥挤了。如今新的优质项目没有前几年那么多,因此早期优质项目的竞争反而比以前还更激烈了。我个人并不愿意看到这样一个趋势,其实投资就好比一场接力赛,我投第一棒,其他人投第二和第三棒,最后走到第四棒,跑到终点。当大量的机构涌到A轮和B轮,后面怎么办?这一现象值得大家深思。

符绩勋 纪源资本

梳理2024年纪源资本投资方向:我们围绕着AI、大模型、机器人、材料、3D打印、医疗赛道进行布局,整体投资节奏偏慢,但我们很期待未来的五年,因为看到了一些形势的转变,而这些变化正酝酿着很多机会。

过去一段时间,我走访了很多国家,看到很多新挑战,中国企业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走出去”——出海不再是简单地占领市场,而是要跟海外合作伙伴达成共赢。回想当年很多外企来到中国发展时,也是跟中资企业一起合作,尤其是汽车工业,这一点经验值得借鉴。

回到创投行业,活水需要流动起来,上市对创新创业十分关键,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让更多优质的企业能够上市,让血液、资金循环起来,这对创投行业影响深远。

傅唯 康桥资本

2024年是康桥资本成立十周年,我们从怀揣梦想的创业者成长为全球领先的医疗健康投资平台,立足中国市场,积极布局全球发展。作为一家在孵化、运营、投资和并购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投资控股平台,我们凭借创新的"投资者-运营商"模式,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坚持“国际化”与“本地化”双轮驱动,推进多元化产品战略,在并购基金、信贷基金和医疗健康产业设施平台等领域深耕细作,以务实精神和坚韧意志不断突破、创造价值,在变局中开拓新局面。

面向2025年,我们将立足行业前沿,继续做“难而正确”的事。在医疗健康这个长坡厚雪的赛道上,我们将继续深耕中国,同时积极拓展海外业务机会,以产业运营者的视角,为企业提供并购、结构性债权融资及产业园区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实现产业与金融的完美结合,积极主动地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宫蒲玲 唐兴资本

此时此刻,一级市场最大的痛点就是找不到退出通道。2023年8月以后,随着IPO收缩,一二级市场企业估值倒挂明显,这一系列连锁反应让大家感觉焦虑。虽说2024年有所好转,但根本性问题依然存在。现在怎么退?似乎要么寻找并购,要么隔轮转让。

面对当前情况,我觉得所有人都需要有一个大转变,要回归到价值投资本原,不能过分依靠博弈一二级市场的差价。

同时要降低IPO预期。过去大家觉得港股上市流动性比较差,市值比较低。以往不少企业提到港股上市,几乎所有投资人都是反对的。但现在形势不同了,我们也支持在国内上不了市的公司能够积极寻找海外上市的路径。

贺志强 联想创投

尽管当前仍处于较冷的投资周期,但也已经处于时代变革的窗口:人类社会已进入超级科技大工程时代。

2024年我们的行研成果指向一个清晰的结论:硅基智能体生态的大爆发即将到来,中国具备充足的低成本能源、高效的科研基础设施、完整的产业体系、高质量的工程师群体、一代又一代有情怀的创业者,以及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和支持,多种优势形成合力,推动硅基智能体赋能千行百业,铸就超级科技大工程时代的基石。

联想创投始终坚信人工智能必将引领未来的巨大产业变革,至今已深耕AI投资超十年。2024年,我们投资了30多个项目,也收获路特斯、黑芝麻、多点数智3个IPO,累计被投IPO企业已达20家。同时,我们发布新的生态赋能计划“火种计划” ,原“光明计划”升级到2.0版本,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赋能服务。来吧,我们一起携手走进硅基智能全新时代。

胡颖平 元禾璞华

回望2024,投资和募资端快速变化,回归理性。而激励着我们乐观地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前行的是身边的那些创业者和企业家们: 在成熟市场充分竞争的伙伴通过差异化创新,脱颖而出了;同行领先的伙伴不满现状,正谋划着并购整合,做强做大,带领行业自主创新的成长;龙头公司主动出击,落实出海战略,参与全球化竞争;很多科学家们和天使投资人谈起了技术创新产业转化;技术和产品驱动的创业者们往自主创新“无人区”又出发了;一批年轻创业者们带着人工智能先进生产力工具走到了行业的前线。

迎来2025,我们无法预测环境的变化,但确定的是我们有幸在"科技自主"的大时代里,我有一点想跟大家共勉:行业环境复杂多变,如果目标和愿景是确定的,对抗当下“不确定性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去一线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和团队一起快速学习,持续迭代。

新年开启,持续耕耘。无论我们在哪个路口再相遇,用力拥抱,成就彼此。

黄明明 明势创投

2024年是明势创投成立的第十年。上一个十年,我们抓住了智能出行电动化的浪潮,All in 理想汽车和智能电动车的产业链。下一个十年要怎么走?明势已坚定选择:All in「AI+计算」——过去一年明势团队在AIDC、AI驱动的硬件和应用方面投资将近20家公司,表明了All in 的决心。

早在2021年明势就洞察到了新一代AI技术范式的变化,在2022年初果断投资了MiniMax。如今回头看,2021年-2022年事实上也是VC机构布局大模型的最佳时机。在我们看来,自动驾驶、大语言模型和具身智能,本质上是同一个AI范式在不同领域的延展。沿着这个思路,明势打通范式、跨领域整合,贯穿整个AI产业链进行投资布局。

我们认为,AI LLM基础模型在长期来看将会像水和电一样,成为一种通用基础设施,因此AIDC、AI应用在中长期具有更大的投资价值。于是明势从2023年就开始系统布局整个大语言模型的上下游,包括以计算、存储、通信、电源管理、热管理、能源为代表的“AIDC供应链”,AI native各种软硬件应用,以及具身智能上游的关键核心零部件。行至2025,我们将聚焦成为人类创新能力延伸的“AI Agent”领域。憧憬和继续探索AI新世界。

黄庆 华登国际

2024年是风起云涌、复杂多变的一年,在全球政经格局、中国经济、产业周期、资本市场等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势下,投资行业也面临募投管退的全新机遇和挑战。

同时科技创新在史无前例的快速演进中,AI正在改变整个世界,生物技术革命改变医疗,再生能源的突飞猛进最终会解决能源问题。

华登中国团队坚信变革之中有机会,未来十年仍是高科技投资的黄金十年。迎来2025,华登团队将一如既往,支持真正想创新、想做事、能成事的企业家,陪伴他们十年磨一剑、厚积而薄发,共同走向更远的远方。

靳海涛 前海母基金

2024年的创投形势大家有目共睹,募投管退的各项数据都在不同程度下滑,但同时大家似乎又感到一些振奋。我对行业总体感受是:未到完全触底,开始强烈反弹。当中关注到四个方面的积极变化:第一,股票市场快速地修复;第二,IPO逐步恢复常态化;第三,并购市场会越来越火;第四,海外上市潮又起。

基于当前形势,我想分享几个观点:我们必须从上到下破除“熊市原因是IPO过多”的谬论;耐心资本必须伴随耐心监管,否则耐心资本无法实施;此外,如果有一天专项基金占了行业半壁江山,那么创投行业就会有重大问题,所以必须坚持盲池基金为主,项目基金为辅的格局。

从业25年,我从未见过国家对风险投资给予如此高规格、高频率的支持,且各部门打组合拳,避免合成谬误。由此,我相信我们2024年所见到的下滑数据,会在未来两年逐渐改善,中国创投终将等到下一个春天。

邝子平 启明创投

回顾2024年,一级市场竞争态势下降了很多,但仍然还是处于比较健康的降温状态,不能算寒冷,希望不要到寒冷。我们看到好的项目还是能成功地募集所需要的资金。在目前这个情况下,整个市场更理性了,很多好项目仍然还是能够融到资,没有以往众多投资机构一窝蜂冲上去炒估值的现象。

我反而更担心近两年募资放缓的情况,因为这是2025年的一个晴雨表——如果整体募资进度大幅度下滑,2024年还是降温,2025年会不会寒冷?一旦投资机构手上的钱不多了,连好企业都极有可能难以融到资,这一点值得大家去关心。

关于大家都关心的退出问题,并不是希望IPO闸口大开,而是希望具备可预见性。大家六七年前就可以去安排IPO这个常态化、健康退出的路径,这个路径也许是未来的十年有少量的IPO,以及非常良好的、体面的、健康的收购兼并市场,无论从监管机构,还是行业,那大家都共同往那一个方向走。行业亟须解决的就是打造一个不管快慢,但健康、可预知、有一定稳定性的退出路径。

李丰 峰瑞资本

2024年峰瑞资本出手数量与前两年持平,虽然市场跌宕起伏,但被投项目基本上比较平稳。我们观察到一点:B轮或C轮以后的公司,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最后一跳,不管是资源还是资金;而中早期的企业重点则在怎么融下一轮。

纵观当下的创投行业,我认为“冷热不均”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资本对于整个市场的变化和节奏也需要一点耐心。二级市场交易量已经有所上升,一级市场虽然面临挑战,但因为利好政策频出,相信逐渐有更好的事情发生。

投资方向上,大模型的迭代已没有那么迅猛,AI应用开始渗透到各行各业。未来AI结合芯片、智能制造、生物医疗、化学、材料等方向,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式”的机会涌现。大家保持耐心,向前看。

李家庆 君联资本

2024年君联资本大概投了50多个项目,金额约50亿元。相比前年虽然投资数量下降约10%,但总投资金额变化不大,且单项目投资金额有所提高。我们眼中令人兴奋的项目:比如人工智能领域的智谱AI、神经调控领域的品驰医疗、低轨宽带通讯卫星的银河航天,君联对这几个项目的投资额都超过了10亿元。

和前些年相比,我们内部有一个明显的改变:挑大梁的投资人年龄多是45岁以上,而不是年轻人。当下出手,要敢于做判断,提前下手,下手份额比以前还要重,这对年轻投资人来说挑战要大一些。而对于君联来说,这是决定未来五年输赢的关键。

退出固然是难题,但我认为当下更大的挑战在于投资——我们如何确保把主要资金敢于砸在重要的领域和方向上,并且能赢。前路漫漫,我们更要沉下心来做事情。

李良 高瓴

高瓴2024年的投资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投早、投小、投硬核,二是支持高质量发展。我们过去一年IPO方面共有十多家企业上市;募资层面则是最近推出了30亿新一期保护型策略基金,产品设计层面极具创新,因而受到LP们的热情关注。

要说过去一年什么事最兴奋,那就是每次见到真正出色的创业者,总能看到他们眼中有光。如果说过去做VC像能看到未来的水晶球,那么今天做投资更需要投资机构和企业一起去共创未来,毕竟投资行业最赖以生存的是优秀企业家,我们要发掘更多出色的创业者,支持他们走更远的路。

大家似乎总希望回到2021年,回到那个看起来有无限资金流动的时期。回到过去显然不可能,现在必须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出决策。无论企业还是机构,不要总去琢磨市场情绪,白白耗损精力,应该回到一点上——“你做的事到底要解决什么核心问题”。

优秀的投资人,往往都是乐观主义者。关于2025年,我更多还是“希望”——希望更多赛道蓬勃发展,希望创业者热情高涨,也希望在投资上不断结出硕果。

厉伟 松禾资本

这一年,对松禾资本这样的民营机构而言,可谓五味杂陈。年初大家普遍对出路感觉迷茫,虽然9月后政策出台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实际上我们仍然在思考前路。

回顾2024年,松禾资本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募资方面,年内共设立四支新基金。从过往的经验中,松禾逐渐意识到,一定是要往中型规模转型,随着环境变化,基金规模过大对民营机构存在挑战。我们在投资方面也变得更加谨慎。

20多年来,松禾一直专注于硬科技领域,而硬科技周期漫长,如果不能收获一个相对合理的回报,即使呼吁再多,中国硬科技投资也可能只停留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综合性的支持体系。

眼前种种,我认为正在变好——不是已经变好,而是正在变好,这需要一个过程,拭目以待。

毛丞宇 云启资本

2024年是云启资本成立的十周年,这一年我们新投了10多个新项目,主要是围绕AI生态以及产业链出海。考虑到基金年限、Deal复杂度等问题,多数项目的close周期要比前两年长。虽然行业环境挑战,但我们团队还在扩充,包括投前和投后都在增加。现有大环境里,对企业赋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机构所需要的标准化、系统化操作也越来越多。

走过十年,最近我们越来越多经历到一些以往鲜少碰到的复杂情况。投资团队今天在投资项目时,更要以终为始来考量,在早期和创始人沟通时,要提醒创业者考虑未来整体融资情况,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军备竞赛,认为融得越多越好,现在要做长远考量。

回过头来,大多数早期机构,投资策略都发生了变化。举个例子,不管是回购、并购还是上市,后期投资人都会要求大幅度调低估值,要求前期投资人补偿,那么冒着风险去投早投小的意义就不大了。一旦大家都按照投资金额加利息去算退出回报,整个生态体系都会发生变化,这是值得警醒的一幕。

米磊 中科创星

经济转型叠加创投行业转型升级,在2024年还愿意出来创业的创业者更冷静、更清醒,也是更加深思熟虑的创业者,加上估值对比前两年有所回落,在我们看来,是比较好的投资机会,中科创星2024年也出手投资了70多个项目。

在当下的情况下,要更加关注以AI、光子技术、量子技术、可控核聚变为代表的未来的前沿科技,比如我们在2024年投资了AI GPU、可控核聚变、核能材料、硫基电池、高空风力发电等细分方向。

目前行业的关键问题是长期过于依赖IPO退出,在IPO受限的情况下,募投管退无法形成闭环。对于硬科技投资而言,从投资到退出至少需要7-8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所以对于行业而言,一方面还是要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为下一轮经济发展提供关键推动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并购基金和S基金市场,丰富和畅通退出渠道。

展望2025年,我们将一如既往——投早、投小、投长、投硬,越过山丘。

宓群 光速光合

光速光合在中国扎根了近15年,尽管2024年整个行业都在面临一些挑战,但我们围绕绿色科技、硬科技、人工智能、医疗科技这几个重点赛道,依然保持了较为积极的投资节奏。我们觉得,当下对于早期投资来说反而是个有利时机点,能让我们以更合理的估值投到更优质的公司,特别是早期最头部的公司。我们会更关注那些增长潜力大的新兴赛道,更倾向于寻找那些尚未被广泛认知,但有可能成为行业领头羊的公司。

同样地,对创业公司来说,当下虽然融资难,但竞争对手少,一些成本支出也会有所下降,反而是公司蓄力发展的好时机。我们相信,在大浪淘沙时真正有实力的投资机构和公司最终依然会脱颖而出。

倪正东 清科集团

2024年一晃而过,却留给我们创投人难忘的记忆。正如大家看到,募资与投资数据继续下滑,创投行业迎来深刻的调整期。现实中,很多投资机构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进一步看,退出正在成为全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2024年退出端的下降速度剧烈,每一个IPO都显得弥足珍贵。有人开玩笑说,这一年创投机构赚到的钱要比往年少一个0,整个创投行业都少了一个0。所以再次呼吁,一级市场亟需更好的流动性,创投的大江大河,需要更大的出海口。

适者生存,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从业者思考如何调整姿势;也不能只看到困难,还要看到机会和希望。站在新年起点,我们期待行业耕新,坚持、坚守,为下一个春天做好准备。

牛奎光 IDG资本

投资唯一不变的是寻找变化,唯适者能生存。

近年来,我们都能感受到一些重要的变化,诸如科技的演进和创新、供应链优势、企业出海、产业整合等。科技行业日新月异,创新层出不穷。随着经济体迈入相对成熟的阶段,整体增速出现放缓,许多并购与整合的机会也逐渐浮现。除了一些头部上市公司之外,很多行业和领域中,寻求整合效率的提高变得更为可能。同时,在国内市场,一些关键行业开始展现出明显的结构性优势,涌现了不少独特的投资机会。

从长远来看,我们对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乐观。投资不仅要求我们敏锐地感知变化,更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与适应这些变化。IDG资本已经成功穿越了多个经济周期,未来我们将在不断变化和成长的过程中,继续展现出卓越的韧性和应变能力。

施安平 国中资本

从事这个行业已经二十多年了,当前这一段时间是我从业以来面临最大挑战的时期。但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中国科技创新,特别是中小科技创新企业的成长红利。

其实回顾2024年,国家鼓励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国家相关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利好,鼓励发展耐心资本,鼓励创投“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而国中资本一直坚持做科技创新的投资,坚持“扶小做大”,坚持“早半步”投资。2025年,我们还会以坚定信心支持科技创新,迎接新挑战。

坚持攀登,前面的路总有光。

王霖 鼎晖投资

随着2024年的落幕,中国经济又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尽管宏观经济持续低迷,房市、股市不振,消费信心不足,出口面临关税壁垒重重,但我们也观察到光伏、新能源汽车等科技创新领域的中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持续增长,这与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市场空间巨大以及科技水平提升密不可分,在其他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推进、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也出现不少的曙光和亮点。对私募股权投资来说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海外资金大大减少中国配置,国内市场化资金也大幅度减少,给融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融资中有政府引导基金,更给基金的管理人增添了招商返投的重担;IPO持续放缓,退出难上加难,当然由于一级市场资金大幅度减少,投资的估值水平和合同条款也趋向合理。

展望2025年,我们坚信,尽管经济周期遵循其内在的规律,但在宏观层面国家政策调控和微观层面企业家精神不断努力下,中国经济的复苏之春必将如约而至。我们将继续坚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投资哲学,研判技术、产业发展大趋势,继续看好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和人民生活带来的革命潜力,继续重点在人工智能在产业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领域、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学、新能源、新材料的布局,精准捕捉市场趋势,优化投资组合,帮助LP实现高效资本配置,创造长期持续稳定的汇报。

肖冰 达晨财智

这一年于达晨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募资——在市场普遍募资难的情况下,我们新增加的资金管理规模超过150亿。因此,我们手上的粮草比较充足,出手近30亿元、40余个项目,整体投资标准有所提高。同时,内部加强了非IPO退出的努力。

机会在哪里?我们认为当前人民币基金主要涉及两个方向,一是自2018年开始的自主可控和进口替代,目前围绕整个产业链,逐渐往更底层、更核心的基础方向深化,这里依然有很大的市场。这也是达晨的基本盘。另一个方向是前沿技术,比如达晨在早期阶段就对智谱AI进行了投资。

眼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瞄准未来,进行更大胆的投资。在资金相对充裕的情况下,我们将精力集中在提升投资标准上,尽力避免重演互联网时代人民币基金错失明星项目的情况。人工智能浪潮中,能否成功投到AI领军项目,是我们当前亟须应对的挑战。

信跃升 信宸资本

放眼当下,并购市场的主体还是A股上市公司。首先,结合数据来看,A股5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其次,A股上市公司的内生增长速度下降非常快,但他们有很多现金储备。因此,要想把A股市场做大做强,并购将会成为一个主要的战略方向。

而这一轮并购热潮,并购基金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可以发挥关键作用——不但有能力将A股上市公司打造为优质资产池,还能为一级市场提供重要的退出渠道。

结合我20余年的投资经验来看,市场在左侧时,交易活动会很低迷,一旦市场转向右侧,交易就会活跃起来。我认为未来一两年时间,并购市场的拐点就会出现,将迎来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徐传陞 经纬创投

2024年,经纬创投主要围绕智能制造、具身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化、医疗健康、数字产业升级等领域投资。2025年是寻求转型和新增长的关键时刻,将继续保持对行业发展的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前行路上的挑战与机遇,坚信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相辅相成,科技创新的实现离不开优秀的创业者,离不开每天在一线与创业者共同探讨、携手前行的早期投资人。经纬希望与生态圈内的各位伙伴们一道,携手应对复杂环境,共同把握时代机遇,助力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光发热。

许小林 华盖资本

这一年我们感受到了市场的真实变化:募资端国资在人民币基金的比例越来越高,我们要拥抱国资,但要找到市场里对投资理解最深的国资。同时还是必须勇敢去做投资,必须去面对IPO停滞的前提下还仍要出手的现实。

当下面临很多挑战,我认为最大的挑战是在IPO红利消失的情况下如何对产业的理解和整合能力。过去享有IPO红利,大多数GP主要的能力是投资能力,现在最大的挑战则在于——当退出充满不确定性时,钱投出去后能不能让企业变得更好。

应文禄 毅达资本

2024年正好是毅达资本成立的第十年。截至2024年11月底,毅达资本累计管理基金规模达1049亿元,累计投资项目超过1000家,累计助推202家企业登陆境内外资本市场。

回顾2024年,相信很多人对于行业有着类似的感受,那就是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创投行业的特殊作用和战略位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创投行业募投退各环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募资、投资和退出规模连续三年下滑。尤其在IPO节奏放缓的形势下,“退出堰塞湖”现象突出。

新一年已经到来,我认为创投行业最艰难的时候即将过去。从经济周期来看,市场从2021年高点回调至今,复苏迹象已经来临,再指望一级市场资产端的价格像大家想象的那样继续降温不太可能。对于创投行业来说,2025年将是加大投资布局的历史窗口期,一旦犹豫,很有可能错失良机。

不要被短期的压力迷住了双眼,乐观者永远在寻觅机会。

袁野 五源资本

2024年五源在各个行业深度拜访并积极投资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在AI模型、AI Infra,AI coding,自动驾驶等方向,我们看到国内AI创业者持续的技术加速度;在创新药研发领域,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展现出全球竞争力并得到跨国药企的高度关注;以新能源车、3D打印、物流机器人、割草机器人等代表的硬件科技创新行业,爆发了一批高成长性的新兴企业,成为“中国制造”出海的新名片;以折扣零售、专业化/年轻化的消费品牌等为代表的一批“新消费”加速成长,一批业绩爆发的代表性公司得到资本市场的积极认可。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中国创业者不畏挑战、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机会总是闯(创)出来的。十多年来,五源始终坚信,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是穿越周期最好的指南针。

展望2025年,我们期待支持更多优秀的企业家投身科技创业的冒险,探索面向未来的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为用户和社会创造积极价值。It is always a good time to Build.

张维 基石资本

2024年,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都经历了一个从低估到价值回归的过程。正如我在基石资本的22条投资“军规”中强调的那样:投资与宏观经济无关。股市不是经济的晴雨表。从5至10年来看,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并不成正比。同时,股价走势与企业绩效也并非完全对应。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一些传统产业没落的同时,也有大量硬科技企业和新兴行业企业正在崛起,我们投资的不是宏观经济,而是这些行业中的优秀企业。如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呼啸而来;同时,中国的优秀企业正稳步迈向全球化。这些,都是我们眼中的机会。

站在 2025 年的新起点,AI 的征程才刚刚拉开大幕,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重仓硬科技,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打好这场意义深远的 “做多中国” 持久战。

赵丰 丰年资本

2024年,我们继续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生命科学等领域出手。由于市场的调整,适合且符合我们投资标准的优质项目确实略有减少,但是这种市场环境下的种子,往往更容易成为下一个春天的明星。

过去一年,丰年资本独特的“丰年经营管理中心”赋能了更多数量的本土科技企业,已经开始释放出更多的价值增量。

退出上,达梦数据成功挂牌科创板,胜科纳米科创板顺利过会,成为退出市场上少有的亮点。我们坚信,坚持正确的标准和投资理念,重仓优质项目,就能够持续获得优秀的退出回报。

郑伟鹤 同创伟业

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经济体所面临的双重调整的阵痛,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常态化困境。作为创投机构,我们必须有愿景、使命感,以及来自信仰的乐观。正如过去一年,我们步履不停,保持了投资的节奏和敏锐度;既扎根于当下的现实土壤,也在积极布局未来的科技与产业变革机遇。

同创伟业正在投什么?我们坚定看好投资人工智能、能源革命和生命科学的长期价值,也相信今天的AI热浪和产业变革必将孕育出未来的巨头。只是产业变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这个过程需要投入,需要耐心;也需要保持国际视野、前瞻思维,和深度思考、组织多元变量的能力。

以信心为笔,以韧性为墨,期待与所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绘制更智能、更美好的2025。

周可祥 招银国际

中国资本市场的红利,随着IPO的收紧基本上已经过去,一级市场以往的投资范式难以为继。

眼前,不同的机构会有不同的选择。也许美元基金容错率更高一些,可以做一些从0-1的投资,人民币或者国资背景机构则更愿意去投1-N的领域;小机构可能更适合投细分领域,而像大机构可能更适合去做综合性布局。

大势所趋,仅凭一家机构、一家企业的力量,没办法左右这样的大势,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整合资源,也许谁能整合最优质的资源,谁就能拥有未来;能不能拿到核心资源决定能不能成事;能拿到多少核心资源,决定了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招银国际资本将顺势而为,将产业龙头、地方政府、中央企业和资本的力量整合起来,培养或孵化出真正全球领导型企业。

周逵 红杉中国

2024年我明显感受是创投行业没往年那么卷。回到红杉中国,我们略有积极,大概投资了100多个新项目,主要集中在早期和国际化出海的项目。至于IPO方面,我们收获了大概10个IPO,且主要在港股和美股。

红杉中国看重AI技术浪潮。大模型往前走是数据、算力和芯片,往后走是AI应用。现在大家的专注点在大模型,随着大模型性能越来越强,我们期待2025年AI应用会有好公司涌现出来。

新一年开启,若站在企业家的角度,一个期待是上市审核更加市场化,这样企业对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更加可预期和可规划。另外一个期待,则是在今天的经济挑战下,我们更需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应让创业者和创新者,受到足够的来自社会的尊重和鼓励。

注:文/投资界,文章来源:投资界(公众号ID:pedaily2012),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投资界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