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户外品牌鱼尾科技Flextail在今年依旧拿下了一个漂亮的成绩。今年,Flextail在亚马逊多次登上Best Seller Top10的榜单,预计年销售额超过7000万美元。
但把时间拉回8年前,Flextail面临着种种市场难题:首款推出的便携式充气泵,由于产品太大,用户徒步登山不便携带,市场反应平平;最早靠着供应链着重布局专业户外背包、防风沙帐篷,将目标市场设置在中东、非洲等地区,结果本地早就有应对干旱、风沙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市场已经缺乏新的机会空间。
Flextail很快做出了调整:户外场景对便携、防蚊虫、清洁有需求,就立足“轻量化”思路,推出了接近AirPods Pro大小的便携式电动空气泵、可用于户外照明的加热驱蚊片剂,以及便携式淋浴器;分门别类开发产品,钓鱼类产品优先投给钓鱼文化流行的日本,露营类产品则优先面向东南亚的城市中产。
某种程度上,Flextail代表了新锐出海品牌的成功路径:从真实的场景出发,解决悬而未决的需求;根植本土化,用差异化的产品矩阵面向不同市场;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切入更重体验的线下渠道。
“Flextail们”的经验如何被复用?当走过0-1的关隘,如何向1-10的目标进发?什么样的能力才是当下的新锐出海品牌所必备的?
日前,飞书深诺集团旗下专注出海品牌全域营销服务的子品牌BeyondClick飞书点跃,携手益普索推出了《2024MeetBrands中国出海新锐消费品牌榜单报告》(下称2024MeetBrands榜单),公布出海新锐消费品牌50强。亿邦动力将基于榜单,对出海新锐消费品牌50强的共性特点、成功路径做深入拆解。
01
出海品牌新锐50强发布:
13家品牌完成标杆进化,27家新上榜
2024年,是出海行业升温、骤变的一年。尽管市场大盘依旧保持着平稳增长,一些新的变化已经在悄然发生。
比如,全球电商平台位次更迭,以TikTok Shop、Temu为代表的出海电商平台正在冲击原有的电商格局,全托管、半托管、内容电商,新的平台模式在崛起;本地电商平台的重要性凸显,如东南亚的Shopee、Lazada,中东的noon、Trendyol,俄罗斯的Ozon、野莓等。
而另一方面,目的国市场的政策也正在出现分化。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本土消费品相对发达的市场,正在竖起关税高墙,削弱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而以东南亚、中东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正在持续欢迎中国商品乃至工厂直接进入市场。
市场轮番变换下,没有竞争力和辨识度的白牌首当其冲,生存危机频发,只有品牌才能穿越周期——这已经成为出海行业的共识,但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如今的中国出海品牌距离真正的全球化品牌尚有一段距离。比如,品牌心智相对薄弱、本土化相对不足、海外触点布局相对分散等。
本次2024MeetBrands榜单,继续聚焦“出海新锐品牌”群体,这些上榜的新锐品牌,在品牌心智、产品、本土化等多个方面都小有所成,能够为市场上的新玩家提供一份新样本。
“一些Top25、Top50品牌,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详了。这些品牌当然值得持续去做研究。”飞书深诺集团创始人兼CEO沈晨岗对亿邦动力表示,“但从市场的角度来讲,这些新锐品牌或许有更大的增长空间,有更多细分品类的机会,也有更多可以重新定义这个市场的机会。”
相比于2023年,2024MeetBrands榜单发生了不小的变化:13家品牌从MeetBrands榜单中毕业,成为标杆品牌;榜单本身也迎来了27家新上榜品牌。
13家毕业品牌中,多数聚集在家居生活、消费电子和美妆护肤品类,其中7家品牌海外营收超5亿美元;6家品牌完成资本化,或是在资本市场受到高度关注;3家品牌基本完成品牌供应链的全球布局。
而在这些新上榜品牌当中,则可以从中窥得一些新的市场动向:27家新上榜品牌,包含了2家传统国货出海品牌、13个依靠TikTok Shop营销出圈的品牌,以及6家专注新兴市场的品牌。新渠道、新市场,正为新锐品牌提供新的增长机会。
02
摆脱低价漩涡,重投本地化
新锐出海品牌正步入全球市场
将2024MeetBrands上榜的50家品牌拉通来看,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市场趋势。
“正规军”的色彩变得愈发浓厚。2024MeetBrands榜单的上榜品牌中,工厂/外贸转型出海的比重略有降低,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新消费品牌、海外原声品牌,以及传统国货出海品牌。这些品牌或有着较为轻量化的供应链体系,或有着深耕国内市场数年的经营经验,在这场战争中具备天然的优势。
也因此,一些依赖于高效供应链、运营能力的品类,在今年尤其突出。从上榜品牌的品类上来看,科技硬件类占比过半,消费电子品类始终位居前列,凭借技术能力、立足细分需求,拿下了更多的定价主导权和产品溢价;传统的潮流服饰品类在今年也挤进了前列,上榜品牌多数都具备柔性定制能力,采用高级定制服务、优化用户体验以增添产品附加值。
从地区上来说,全球化布局也已经成为共识。尽管90%的上榜品牌都将北美作为出海主阵地,但新兴市场已经成为绝对不可忽视的高增长地区。比如,布局东南亚、拉美、中东的品牌数量在过去一年都有相当的增长。
在这些新兴市场,本土化是一个更大的命题。亿邦动力此前报道,印尼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市场,本地化问题会来源于各个方面:本地社会关系,如公司合规、税务合规、公司架构合规等;产品合规,货品是否符合本地法律法规,是否按时缴税、进口是否正规、本地认证是否通过等。有些时候,本地化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越产品和品牌本身,谁做好了本地化,谁就能在这些新兴市场脱颖而出。
而在2024MeetBrands榜单中,也不乏新兴市场突围的品牌。比如,东南亚跑出了Skintific、Y.O.U等美妆品牌,以及新晋黑马母婴品牌MAKUKU;倍思、图拉斯等消费电子品牌则在中东地区闯出一片天地。
不过,对这些上榜的新锐品牌来说,下一步的关键,是如何跨越从“新锐”到“标杆”的门槛——从榜单本身的变化也可见一斑,如何在成为新锐品牌后维稳,不断前进,而不是被后来者超越,是所有新锐品牌都必须深入思考的命题。
2024MeetBrands榜单根据品牌综合势能、数智化能力等,大致将新锐品牌的发展路径划分为三个阶段:出海新锐品牌、出海标杆品牌(如PatPat、追觅、Anker、大疆等)、国际头部品牌(如SHEIN、戴森等)。
不同品类、不同类型的品牌,从新锐品牌迈向标杆品牌所需要的能力不尽相同,但一些共性的经验仍旧可以借鉴。比如,榜单中提到,从新锐品牌到标杆品牌,需要投入Martech能力建设,提升营销精准度,扩大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可见性、可得性;而到国际头部品牌,则需要全球布局,全方位提升品牌形象,完成从产品输出到文化输出的转型。
赛维时代是这个发展路径的一个良好范本。一份来自赛维时代的官方数据显示,自从2016年开启品牌化转型以来,赛维时代的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20%,可谓是转型最成功的铺货卖家之一。
在多个对外的场合中,赛维时代都把自己定位为“技术驱动”的品牌出海企业,用工程师思维对服装产业链进行数字化和标准化的改造,并从中获取品牌价值,比如,开发方式的数字化、尺码设定标准化、面料标准化。当一套方法论可以用数字化的方式沉淀,品牌经营也有了一套可复制的打法。
比如,赛维时代旗下的家居服饰品牌Ekouaer,通过深度的数字化建设,用大数据优化供应链运转效率,底层IT平台覆盖新品开发、生产采购、仓储物流、市场营销推广等多个环节,实现快速上新、快速反应,紧跟市场潮流。如今,Ekouaer已经成为赛维时代第二个营收突破10亿的品牌。
03
新锐品牌,应该如何进阶?
本次2024MeetBrands榜单的评选,基于飞书深诺集团旗下策略中心Meet Intelligence与益普索共同建立的数智化驱动的电商发展潜力评估模型(D-MES模型),从品牌数智化能力、品牌势能(包括产品创新力、消费者心智影响力、商业转化能力)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估。
如何在品牌数智化能力、品牌势能上有所建树,是新锐品牌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个数字是,六成的新锐品牌对自身数智化能力建设都或多或少感到不满意。
如何优化独立站的整体表现、如何把握营销工具的应用,以及如何应用AIGC,都是新锐品牌需要关注的问题。比如,根据2024MeetBrands榜单的调研,大多品牌都会采取自动化营销工具(如在线客户、留资弹窗)来提升网站转化,但只有半数企业选择通过A/B测试优化页面设计、内容;所有企业已经开始尝试AIGC,但更多集中于图像、视频编辑领域,对于AI在营销领域的开发、实践仍有待开发。
另外,多数新锐品牌已经有了数据布局、采集的意识,但在不同品类仍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消费电子、潮流服饰品类的品牌在数据采集能力方面有较好的覆盖,但家居生活、运动户外品类明显就要落于下风;很多新锐品牌也已经在售后履约管理、个性化运营上基本实现数字化,但普遍缺乏与用户主动联结的意识。调研显示,只有不到半数的品牌会选择依托管理系统主动与用户进行沟通、推进服务。
而在品牌势能方面,无论是品牌营收、渠道覆盖、创新成果、品牌心智方面,新锐品牌都有所成绩,但截至目前,新锐品牌在海外的认知拓展路径还尚未完全打开。
多家出海品牌营销负责人曾告诉亿邦动力,“稳住”是多数出海商家今年旺季的主旋律。品牌端的投入尚有,但总体基调变成了保住ROI、保住现金流。更有品牌对亿邦动力表示:今年的核心就是“卖货”。
变现能力更强、有明确ROI的红人带货,成为今年旺季的主要营销方式之一。也因此,很多海外消费者更多是从KOL或者社交圈层中了解到新锐品牌,而非泛广告渠道。
换句话说,“产品导向”的思维依旧是主流,还尚未完全转换成“品牌导向”的思维。也因此,新锐品牌的市场声量与标杆品牌尚有一定的差距,消费者也很难与新锐品牌建立起真正的情感链接,众多品牌也没能从靠“福利”的阶段迈到靠“复购”的阶段。
实际上,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思维的转换往往需要过程,市场风向的扭转也需要一些时间。面临着多重复杂局势,某些时候生存反而成了品牌的第一要义。也正因此,当度过立足关口后,如何继续增长成为接下来企业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企业发展到后面的阶段,不只是卖产品,也不只是做品牌,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持续成长、永续经营。”沈晨岗谈道,“比如,阿里巴巴给自己定义是一家要做102年的企业。这些思虑更深、做得更大的企业,成长和生命的周期会变得更长,整体的容错空间、护城河能力都会变得更强。”
亿邦持续追踪报道该情报,如想了解更多与本文相关信息,请扫码关注作者微信。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