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在日前举办的“2024亿邦品牌全球化峰会”上,易达云CEO、执行董事李勤发表了题为《全球化新品牌的供应链制胜关键点》的演讲。
李勤指出:跨境电商预期增速放缓,预示行业野蛮生长周期已经过去,进入耐心生长的新常态。关税是热点但是不是赛点,应保持谨慎乐观态度,回归经营本质,更全面地看待国际贸易市场。
成熟市场规模大,是必争之地,应品牌为王;新兴市场潜力足,增速领先,应占领先机。出海要在组织端、市场端、供应链端加强“全球布局”,防止“单边风险”。
跨境电商面临强者恒强的局面,品牌电商开始着眼线下。要拿到线下入场券,理解本地营商环境成为必修课,既要考验产品竞争力,又考验本地化的商务能力。
本地快递市场,欧洲“百花齐放”,新市场“基础薄弱”,美国“寡头垄断”,大货出海面临物流解决方案的挑战。多平台发展,四小龙成绩亮眼,催化电商平台变革,如亚马逊自有物流升级抢占快递市场份额。
半托管催生海外仓需求,而三方海外仓市场还在早期,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海外仓成本高企,但并非成本视角而是投资。长期来看,是比拼规模、资金等硬实力,以及数字化、本地化、运营服务体系和物流产品等软实力的市场。易达云是标准选择之一。
未来易达云继续与大家一起,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从“有根”到“扎根”,真正意义上实现品牌全球化。
(温馨提示:本文为速记初审稿,在不影响原意的基础上,由亿邦动力编辑整理。)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上午好,我是易达云李勤。
“易达云”的全称是易达云科技。我们的业务,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两大板块。其一,我们打造了SaaS平台,链接了管理端到端供应链全场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其二,我们在全球搭建了服务跨境电商的海外仓网络。
非常荣幸的是,在今年5月我们于港交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了海外仓上市的第一股 :EDA集团控股(HK.02505)。这十年以来,我们见证了很多的跨境电商客户,从轻小件走到中大件、从铺货走到精品、从北美市场走向欧洲甚至全球市场,也陪跑了一些优秀的电商成为10亿级以上的跨境大卖。
最近,在行业内,大家讨论的很多问题,都是关于特朗普回归的这件事情。那么特朗普回归到底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有多少影响呢?其实关于这个话题,更具体的影响可能还是体现在关税核算上。但是我认为,中国商家目前面对的并不是关税本身,而是更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
01 从“野蛮生长”到“耐心生长”
在2022-2023年,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明显的拐点。在这一阶段,我们和大家一起经历了所谓的“去库存时代”。
如果我们以跨境电商ToC侧的出口数据为参考,以2023年作为一个拐点,之前五年的平均增长率是24%左右;而之后五年的增长率预测则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平均增长率可能只剩下13.5%左右。
这说明行业增长正在放缓了,红利期已经过去,野蛮生长的周期一去不返了。我们需要回到耐心生长的长期主义心态。
我非常喜欢今天的主题——耐心生长。而我理解的耐心生长,就是保持长期主义。我们能够看到,在品类方面,从21年到23年,排名前五的热销品类依旧没有发生什么本质性的变化,市场热点相对比较集中。但是,我们也察觉到,top1的品类已经逐步从轻小件转向中大件。
这说明,中国企业的出海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海难度总的来说是越来越高了。而面对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我们对出海企业的建议是“着眼全球”。
02 强“全球布局”防“单边风险”
谈及开辟全球市场,我们常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跨境商家,一般都把美国当作出海的“始发站”,因为美国的市场大、消费能力强,但是现在竞争如此白热化,加之大国贸易摩擦的隐患,大家还要继续深耕美国市场吗?
对此,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美国是唯一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超过万亿的海外国家,同时也是唯一的位于增速排名前十之列的发达国家。如果我们有机会把自己的产品卖到美国,那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深耕呢?
其实发达国家自有其优势,因为当地的政策比较公开透明,所以每个人的起跑线都是一致的。最终还是回到了产品和产品之间的竞争、公司和公司之间的竞争。所以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类推,欧洲市场同样也值得大家去开拓。
然而,的确值得注意的是,在增速排名前十的国家当中,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就分掉了七个席位,他们的增速非常可观。而在区域方面,东南亚、中东和拉美则排名前三。虽然这些市场的体量相对较小,但其增速却遥遥领先。如果在一个还不太成熟的增量市场里面能够占领先机,这也是一个非常明智的战略选择。
当然,“着眼全球”还包括了组织层面的国际化。比如说,有部分电商卖家已经在考虑把他们的客服团队、运营团队建立到成本更低、英语更好的东南亚区域。再比如说,近几年以来一直被热议的问题:我们的供应链要不要转移?当然这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但不论怎样,对我们来讲,市场端与供应端都应该“着眼全球”,防止单边的风险。
再来看中国卖家的数据。在海外,我们最终面对的是本地线上零售的消费市场,以及来自全球电商的竞争。我们先看一下中国商家到底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怎样的渗透水平。
以亚马逊为例,中国卖家的占比几乎在每个站点都超过了50%,例如美、英、德、法等国,甚至在一些欧洲站点,这个数据超过了70%之多。所以我们会很惊喜的发现,原来海外电商的竞争还是华人与华人之间的竞争。
当然,也存在一些有待深耕的站点,例如加拿大、澳洲、巴西、阿联酋。这些市场是华人竞争尚不充分的地方,中国商家占比普遍低于10%。大家可以去这些市场“卷一卷”。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隐藏的数据维度值得思考,就是“订单集中度”。
我们可以看一下亚马逊的活跃卖家数据。其中年订单在1000以上的,一共有24万家,但是订单量达到十万以上的卖家,却只有1.5万家。简单算一下,就是6%的卖家承包了平台GMV将近一半的量,订单相当集中。
而且其中又有20%的卖家连续七年稳坐对应品类Best Seller榜首。这类头部卖家的地位是很难撼动的。所以跨境电商遇到了强者恒强局面。
但即便是这样,依旧还有很多新卖家涌入这条赛道。沃尔玛今年4月份新注册的卖家当中,有七成是中国卖家。而且事实上,中国卖家的注册通过率只有10%-20%,还有80%的申请是被拒之门外的。
此外,我们还有一个数据没有展示。虽然华人商家的数量占比高,但我们在GMV大盘上的占比却并非同样的比例,两项数据尚不对等。这说明什么?其实中国“有质量的电商”数量依旧需要提高。
刚才我主要阐述的是各种“优势”,现在我想讨论一下进军新兴国家市场的三大挑战:第一,价格敏感性;第二,规则不明确;第三,基础设施不足。
在东南亚和拉美,我们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支付问题、本地物流问题、清关规则问题以及退货处理问题。价格竞争甚至涉及到一分钱两分钱的差异。
而在发达国家,我们也面临三个挑战:首先,通货膨胀已经难以遏制;其次,竞争非常激烈;最后,合规要求提高。但反过来想,正因为所有人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所以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产品和经营模式的市场就变得非常重要。
03 线上“成长可期”线下“根基深厚”
谈完线上,我们来谈谈线下。线下是近几年才开始被关注的话题。实际上,线下市场的空间更为广阔。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中国,海外国家的电商渗透率普遍低于15%,甚至有些低于10%。这意味着线下市场留给我们80%的巨大空间,非常值得去开发。
以美国为例,线下渠道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大型连锁超市;第二,垂直类专业门店;第三,百货商店;第四,便利店。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呈橄榄形,因此其需求结构非常稳定。同时,这些国家的连锁经济非常发达,客户群体非常稳定,客户基础也很集中。此外,它们的商业信用体系是自有的。因此,想要进入线下市场,门槛实际上是相当高的。许多跨境电商在最早期降低了出海的门槛。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平台、电商平台、供应链平台,不出国门就能将货物销往全球。
但随着品牌出海的升级,越来越多的电商开始主动走出国门,寻找线下空间。他们采取了一些方式,如参与相应的俱乐部、协会,通过分销渠道作为媒介,甚至专门聘请专业营销机构。一旦获得线下市场的入场券,就能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和毛利。实际上,要做线下市场,第一课是了解本地的营商环境。我们对海外营商环境的理解存在一些偏差,因为我们面临的市场环境是不同的。例如,我们国内的线上消费市场已经非常成熟,但线下市场却非常分散。
而美国的情况则完全相反。在国内线下渠道中,排名前十的分销商仅占据了线下零售3%的份额,其余97%掌握在不知名的渠道手中。而美国前十的分销商占据了市场近四成的份额,因此走向线下确实是一个更高的门槛。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线上和线下平台的政策,如退货政策,来说明这一点。线上平台普遍提供30天的退货期,而线下平台普遍提供90天,甚至有些平台如Costco提供无限期全额退款。在这种售后服务的基础上,加上线下市场可以延伸社区社交的优势,线下市场的份额实际上是非常稳定的。
04 多平台发展,全托转半托
2024年被称为半托管元年,这“四小龙”的表现非常出色,各有其优点。他们的发展情况,我相信各位都非常清楚,我不再赘述。但我们可以关注一件事:亚马逊今年的增长预测是6到8个百分点,而“四小龙”的平均增长预测大约是50%。
我做了一个估算,如果将这五个平台的GMV合并为一个大平台,今年的预测增长速度大约是15%到16%。也就是说,“四小龙”占据了增长速度的6到7成。虽然它们的体量还不足以与亚马逊抗衡,但也促使亚马逊今年做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调整。
例如,亚马逊对15美元、20美元以下的产品,将费率调整到5%和10%;降低物流费率,并提供更多折扣;升级物流体系,尽量实现当日送达。这些都是为了应对“四小龙”出海带来的国际冲击。
全托和半托之间的核心差异在于配送和售后服务环节。我们来算一笔账,全托采用直邮模式,即客户下单后,货物直接从国内集货仓发到客户手中,这个过程需要7到10天,每公斤的平均成本是8到9美刀。
半托则是提前将货物备至海外仓,客户下单后,货物直接从海外仓发货,时效缩短至1到3天,全段成本可以优化1到2美元。全托对应的品类是轻小件,半托最核心的优势在中大件,同时也支持轻小件。
05 海外仓-跨境电商的本地始发站
因此,半托模式催生了海外仓的需求。海外仓有三种选择:平台仓、第三方仓和自建仓,各有优劣。平台仓简单省心,自带流量,但过于强势,无法讨价还价。第三方仓具有全链路能力,性价比高,服务相对稳定,但服务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需要专业的物流团队来判断。自建仓则完全为自己量身定做,掌控能力强,但资金需求大、难度高、周期长,通常是大型企业才会考虑的。
我们如何选择第三方仓呢?
首先,看仓库数量,这代表了其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其次,看营收规模,这背后代表的是订单量,意味着有机会在物流成本组合中提供多种策略。第三,看经营年限,至少要经历过一些周期,当然选择在疫情前20年入场的服务商会更好。
当然,最难评估的是服务能力、数字化能力和解决方案能力。从数据上看,第三方仓市场是一个非常不成熟的早期市场,小服务商非常多,营收小于5000万的超过一半,小于1亿的超过六成。因此,在海外仓的选择上要避免踩坑。
如果你有选择困难症,选择易达云是标准答案之一。
尽管仓库越来越贵,但我们不再将仓库建设视为“成本”,而是更多地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待。因为一个优质仓库往往是由很多因素组成的,包括港口时间、运力、劳动力情况、以及仓库的硬件条件等。
因此,优质仓库资源实际上长期是处于紧缩状态的。一个仓库一旦被拿走,就有5到10年的时间不会重新进入市场。这意味着如果拿到一个好的位置,就能长期稳定地保障良好的物流条件。
尽管,最近出现了仓库成本与商业地产租金倒挂的现象,人工成本也上涨了两三倍,司机甚至上涨了四五倍,此外还有硬件设备成本等。不过,关于海外仓的投入,我们不会用成本视角来看,也不会在服务定价中直接体现,而更多的是从投资视角来看。
06 欧洲“百花齐放”,北美“寡头垄断”,新区“基础薄弱”
还有最受商家关注的尾程问题。简单讲,欧洲市场百花齐放,大小快递公司竞争激烈,尚未形成统一格局,每家都有自己的差异化策略。
新区域基础薄弱,我们曾听说在东南亚,送一件货物可能需要更换九种运输工具。
北美市场相对成熟,但最大的问题是三家公司已经对当地市场形成了稳定的支配力。UPS、FedEx和USPS这三家公司占据了市场份额的七成甚至更高。
但我们也能发现,2022年这三家巨头的市场份额都在下降、订单量也在下降。那么这部分订单流向何处了呢?答案是亚马逊和OnTrac等新兴物流公司。特别是亚马逊物流,由于掌握商流,因此可以迅速消化掉这部分市场份额。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发现三大巨头在调价上有所收敛。因为海外物流是成本定价视角,人工、油费、设备都会带来成本增加,也都会体现在费率里。因此,你会看到每年的提价速度都在提高。
特别是中大货品类的运费问题,尤其值得专门讨论。我今年年初参加了北美的一个本地物流展会和讨论会,连续七天。
我们发现本地关于大货的讨论已经持续很久了。从一些营收财报中也能发现端倪。例如,UPS和FedEx的营收基本一致,但他们的利润差别居然有3到4倍之大。在高额利润压力下,他们不得不在费率上进行控制。而大货一方面是最消耗资源的产品线,另一方面,又没有其他竞争对手,那提价就成为了自然而然的战略选择。
07 从“有根”到“扎根”,从“中国电商”到“世界电商”
另一个颇受关注的热点是“关税问题”。美国未来的关税变革,其影响力确实不容忽视。但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眼里有方向、手里有账本,先把这个账算清楚。
从结果来看,我觉得关税变革在我们的商品价格上不会造成本质性的影响。我们也保持着谨慎乐观的态度。
(李勤在现场进行了模型讲解,同时对最小免征额和税率进行了不同场景的模型测算。)
事实上,我觉得把关税成本的账算清楚,对于我们去面对更复杂的国际形势只是一个起点,但绝非唯一的要点,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市场方向、产品定位与经营模型。
海外仓应该是跨境赛道典型的卖水人,我们易达云也非常愿意与大家一起,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从“中国有根”到“海外扎根”,从“中国电商”走向“世界电商”。
关于本次会议:
2024亿邦品牌全球化峰会是2024亿邦年会系列主题会议之一,于12月5日在上海举办。
2024亿邦年会由亿邦动力主办,马蹄社、亿邦智库协办,主题为“耐心生长——数智商业的预测与选择”。年会覆盖企业数字化的全周期:国内电商、品牌全球化、产业数字化。通过“耐心生长”主题的牵引,65位重磅嘉宾展开对行业热门议题的深入探讨,回应2024年度一系列关键问题,并共同探索立足短期实际、坚持长期主义的增长之道。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