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第14届eMAG黑五大促中,我们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以13.5亿人民币的惊人成交额和5项新纪录,证明了eMAG在电商领域的领导地位。
成交金额达13.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2%
消费人数达65万人次,同比增长8%
eMAG会员数再创新高,仅罗马尼亚,会员数超100万
参与活动第三方卖家数量创新高,销售额增30%
销量破纪录的品类数量创新高,时尚、3C商品大放异彩
eMAG在今年黑五大促战绩全线飘红的背后,离不开eMAG2024年的全新策略:扶持中国卖家
01 扩招
作为一家2001年成立,拥有23年历史的电商平台,eMAG早在2019年就开始通过中国服务伙伴接触中国卖家。但由于平台的高门槛及招募名额的限制,直到2024年前,eMAG平台中国卖家占比不到5%。
2023-2024这两年,是eMAG扩张版图,实现腾飞的两年:
在东欧地区完成了超过4亿欧元的战略投资,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服务生态系统,订单量实现了两倍增长,2023年营业额达到59.79亿RON,同比增长11%。
推出Fulfilment by eMAG (FBE) 跨境计划,助力卖家轻松扩展至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市场,实现业务增长。
为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卖家数仅5万,产品种类仅2280万种(同量级平台类目过亿)卖家的eMAG急需扩品、扩招。
2024年,eMAG开始重点发力中国市场,面向中国卖家推出了一系列诚意十足的措施:为中国卖家配备中文客户经理、提供卖家专用的中文版信息中心。在开店政策是上,注册免费,无月租年费及押金,跨境与本土卖家享有相同佣金标准。
大手笔扶持与营销投入下,不到一年时间,eMAG中国卖家占比增至10%。同时,中国卖家也为eMAG带来新的活力。13,200名卖家参与了黑五大促,打破平台有史以来最高记录,销售额增长30%。2023年,中国卖家订单量增长更是高达117%。
然而这只是开始,尝到甜头的eMAG将平台增长前景押注在中国卖家,想借助中国强大供应链,以丰富的商品及价格优势吸引欧洲消费者,从而抢占市场。
02 建立中国扶持团队
中国卖家数量的快速增长及销售额的暴增,离不开eMAG官方中国团队的建立。
2023年底,深圳办事处正式成立,期间,中国团队一直承载着“eMAG破障者”的角色:
精选并翻译了上千份平台政策详解及东南欧文化、消费习俗文献,助力中国卖家本土化运营。
重新梳理eMAG入驻流程,简化提交资料及审核步骤,降低了开店难度。目前,通过中国团队入驻,最快一个工作日下店。
实时分享选品数据,中国团队的成立,解决了“时差”及“传播”障碍,让中国卖家选品不再摸瞎,能实时把控东南欧消费热点。
争取平台福利与扶持,团队结合中国卖家现状,与eMAG总部制定了一系列服务方案。
不到一年时间,eMAG中国团队服务上千家中国企业,店铺激活后,一周出单率达80%,均客单价超90欧元。
2025年,eMAG将持续扩大中国团队,除了在深圳设立办事处,更有望在全国其他跨境电商集中地设立办事处,专门用于解决招商不足,提升开店时效与服务质量。
03 丰富平台类目
作为东欧电商巨头,eMAG覆盖三国,月访问量1.2亿,活跃用户900万。目前,eMAG共有2280万种产品,作为一个综合类平台与同量级平台过亿类目相比,eMAG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为丰富平台品类,2024年,eMAG新上线的Toys Shop和Baby Shop专注于婴幼儿市场,已成功售出超过170万件儿童书籍、游戏和玩具,为玩具类卖家带来新机遇。
同时,eMAG还重磅推出了情趣类目,eMAG不仅对情趣用品的要求相对宽松,支持投放广告,并给予官方扶持。
在今年黑五,3C电子、化妆品、保健品和个人护理用品位列前茅。时尚类目增速惊人,黑五期间产生290,000个订单,购买了超过607,000件产品,总价值达1.22亿列伊(1.87亿人民币)。
由此可见,在eMAG这片热土,充满活力和机遇,不仅3C电子类目,新奇特及其他出海经典品类也能看到巨大潜力。
04 升级电商生态
针对卖家“合规难、甄别优质服务商难”,以及服务商“获客难、竞争强”等痛点,eMAG也开始频繁接触、筛选物流、支付、ERP等第三方服务商,为广大卖家提供一站式的跨境服务资源信息。
目前,已有不少国内服务商跑通了业务流程,成为eMAG平台及卖家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
2025年,eMAG将全面扩容服务商,新增品牌打造、海外营销、选品、AI工具等类目,优化服务商入驻流程,多维度推进优质服务商的成长与发展。
eMAG正展现出其在中国市场的雄心壮志,通过积极招募包括铺货型和精品型在内的各类卖家,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拓宽产品品类,以及构建一个全面的服务商生态系统。
这一战略不仅为eMAG自身带来了高速增长和拓品红利,而且为中国卖家提供了一个摆脱价格内卷、探索新渠道和新商机的宝贵机会。
注:文/龚作仁,文章来源:Laborer,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Labo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