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4亿美金 今年最大新VC来了

簪竹 2024/07/09 11:14

VC许久没有新玩家了,现今终于杀出来一个。

投中网获悉,成立于2022年的江远投资完成了首期美元基金的募资,终关规模近4亿美元。从规模来看,这应该是近两年最大的VC单飞基金。

与过往案例不同,江远投资并非大VC平台spin off出来,而是来自险资直投的团队,创始合伙人张江曾参与组建平安创投。这一背景很独特,按业内说法,险资平台的投资人通常在险资、国资体系内横跳,少有单飞出来支棱基金的。

更难得在于,江远拿下了GP梦寐以求的长钱,而且规模不小。据悉,江远首期美元基金LP均为欧洲、亚洲的险资、资管机构和母基金等机构LP,险资LP占据大部分,基金期限是10年+2年。

面对这样一个在募资下行周期,还拿到结果的陌生面孔,本以为江远背后有奇招,结果却有些出于意料——江远奉行的是经典、标准的早期VC投资:主投医疗以及科技方向,自上而下、行研驱动的sourcing,阶段集中在B轮之前,少数股权,追求阿尔法的超额回报。

换句话说,没有期待的出其不意的新玩法,也没有花里胡哨的投资工具,没有现下正得势的黑马基金身上常看到的路数。

VC行业这些年经历了太多动荡、挫折和不确定性,“求变”几乎成了一种正确和共识,好像只有改变才能改命。但江远的战绩说明,经典风投依然有市场买账,也是一种定力和能量。或许就像启明合伙人胡旭波不断强调的,“不论市场如何变化,投资机构的商业模式和投资方向并没有变化”。

新人,老手

先了解一下江远的核心人物,张江。

张江拥有高度复合的背景,欧洲计算机工程博士出身,先后就职于许继电气、飞利浦荷兰总部、麦肯锡、平安创投、平安健康等企业,从事过工程师、咨询、医疗,投资经历十余年,2013年参与了平安创投从0到1的搭建。

经历多样的结果一定是能力多样,视角、资源,工具箱想必是丰富的。以投资这段经历,张江团队在平安时期投过40多个项目,除了早期、成长期,还操盘过buyout和私有化。平安创投不是纯自有资金直投平台,而是外部投资者为主,运转相对市场化。

但多面手未必等于高手,尤其大平台的个体能力需仔细审视。从数据来看,张江团队在平安有十年跨度的track record,合计出手医疗、科技行业项目50多家,境内外上市近20家,上市地点覆盖A股、港股、美股,海外投资战绩亮眼,其中top 3的项目DPI均在5倍以上。

具体的事更能说明风格。张江曾通过行研和保险数据视角洞察到了糖尿病等慢性病在数字化诊疗的机会,在看过数十家公司没有满意标的,张江于是拉了还在强生做高管的匡明出山,相当于从0到1孵化了智云健康,从早期连投三轮直至上市,这笔投资获得了很高回报。这是VC很爱讲的攒局故事。

大平台做事容易陷入循规蹈矩,至少在这一案例,张江展现出了反常规、有开拓精神的VC气质。

另有一个身份是上交所首届及第二届科创咨询委委员,张江参与过数十家企业上市科创属性的咨询建议,在退出环节有视角优势。

细看一下这期基金。

江远投资成立于2022年,是个“老团队,新机构”,核心团队有超过8年的合作基础。

作为首支基金,4亿美元的规模并不算小。十余年的老炮带着共事多年的团队,无需小步找感觉,直接上手。另一方面,规模也是主观选择的结果。据悉,终关之前仍有LP有认购意向,但江远还是如期关帐,超募不是追求,体感匹配排在第一位。

首期美元的LP为欧洲、亚洲的险资、资管机构和母基金的机构LP,均为之前没有合作,从0到1开拓的新LP。一个小花絮是,基金在2022上半年完成3亿首关,因疫情隔离等因素,张江并未亲自前往欧洲,而是在上海一个付费自习室线上完成了繁杂的前期材料筹备,并和海外LP开了超过30次线上访谈。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基金期限,10 +2=12年,对比人民币市场常见的7+1=8年,退出期和延长期足足多出4年,在退出节点更有腾挪、耐心的主动权,甚至可以“拿时间换空间”。

比如,江远主动把“老股”作为投资策略之一,内部命名“摘星计划”,将会投资一些质地优秀、价格合理但有退出压力的项目老股。毕竟市场上的S基金都开始有退出压力了,这是长钱的底气。

拿得下海外专业成熟的长钱,说明江远团队的过往业绩过关,另外LP对江远的故事是买账的:全球创新特别是中国产业转型,在中国这个大基数市场依然有阿尔法的回报机会。

江远预计大半资金投在国内市场,主要投向在医疗(医药、器械、上游设备材料及下游平台)以及科技(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这是团队过往经验延伸的结果。江远sourcing工作做得很细,两大赛道拆出了数百个细分方向,将定期选取前15%的细分进行押注。

打法也与之契合,即“狙击”。在前几年,这词与“超配”一道常在VC口中听到,典型如当年五源投资快手和小米,不过当时更像一种主动选择,毕竟扫射、狙击都有取胜机会,而放在子弹更贵、回报上限走低、容错成本更高的当下,则是一种顺势而为——beta机会基本消失,超额回报只能在细分中找alpha的机会,“要么唯一,要么第一”,而且要足够早,足够深。

如上文所说,江远是经典VC打法,思路很清晰。预计八成项目来自top-town的行研sourcing,其余则通过产业方合作攒局、早期拆分等“猎手”机会。轮次主要落在B轮及之前,ticket size大概在500-1000万美金。同时,基金留出30%的子弹用于最优的10%项目持续加注。

目前,江远已经投资14个项目,总额近1亿美元,超过半数是领投项目,近半项目获得后续融资

比如模块化手术机器人研发企业瑞龙外科,江远领投Pre-B轮并连投3轮,该项目上月刚完成3亿元由国联集团和渶策领投的B轮融资。再比如光伏用导电粉体材料公司睿衡新材料,江远在天使轮下注,该项目后续获得红杉投资。新型疫苗研发的迈科康生物,江远在B+轮投资,该公司刚刚完成高达6亿C轮融资。

往“远”了做

如果只是中国市场的回报故事,恐怕不足以让专业长钱在全球范围的GP筛选中选中江远。

咨询了一位接触过江远的欧洲家办LP,对方是这样总结亮点的:

1.有一支追随多年的成熟团队;

2.创始人对IPO上市的理解更强;

3.新基金的track record还要等,暂且不算,但能把过往投过、退出案例的逻辑和思考过程讲得非常清晰。按他们的观察,不是每位同类型的GP都能做到。

按照该口径,第一点是“人和”的本领,第二点不排除是退出经验尤其上交所咨询委委员身份带来的视角优势。

第三点值得细品。表面看是头脑清晰,深层来看,指向大平台中的个体对自我定位、平台运转逻辑以及做事的空间和边界有个清晰理解。人最难的就是认识自己,与挫商、逆商、钝感力一样,是否认清自身能力在不确定增强、价值重构的今天是一项越显重要的软实力。

江远从一开始思路清晰,专业老道懂人性。拿谁的钱,瞄准什么资产,赚哪份回报,对应的决策机制,管理手法,包括机构文化怎么搭建,都有了方向和框架。

显性的东西不多谈,比如江远在成立之初,只有十几人小团队时就上线了一套非常完备的管理系统,精细化把控募投管退各个流程以及投研成果的沉淀和共享。

在决策机制上,江远反而比较放权,采用“赛道分配”的方式,从一开始就规避内卷,给投资队伍前置了一些安全感。筛选出的细分由特定投资人跟进,没有重叠,投决话语权也最高。这与市场绝大多数机构是相反的,尤其大基金,赛马、内卷是常态,决策噪音也相对大。

江远虽刚起步,精兵作战也是合理策略,但这招也有风险——话语权、决策权向一线个体高度集中,相当考验投资人的自驱力和业务水平,还要有高度的互信基础作为前提,如果不是合作多年、证明过自身的老团队,执行、磨合成本恐怕不低。

另一个是银弹机制。VP以上级别投资人每12个月有一次机会“一票通过”,100万美金而且占股不能低于5%,这一机制已经写进了机构制度。一方面是放权,另一方面也是给非共识留空间。大部分的回报永远由几个最优案例创造,于人性于商业,这都是一笔算得清的帐。

还有一个小细节。江远团队不论合伙人还是分析师,差旅和办公标准都是一样的,在组织内部试着构建一种平等文化。

从种种迹象来看,江远确实拿出了动作,试着把这家新机构往“远”了做。比如,从一开始就选长钱,早期投资想赚的是长钱;管理从一开始往专业了做,拿工具、机制把业务流程、信息透明、沟通效率、管理成本给理顺;另外,江远看重人的价值,不止停留在口头,在决策上对一线放权,氛围也在释放平等,这家GP在用具体的机制和文化构建“人和”。

随着首期美元基金完成终关,江远的人民币基金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据了解已有多家一线母基金和政府基金抛出合作意向。美元拿了最自由的长钱自然不必说,至于条框诸多的人民币基金,接下来就看这位投资老兵拿出何种策略平衡了。

注:文/簪竹,文章来源:投中网(公众号ID:China-Venture),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投中网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