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品牌之争,不再是心智之争,而是叙事之争”,这是我们对当下生意局势的判断。我把这句判断,变成了一套方法论,叫“生意叙事”,今天是这个方法论的首发日。
我们还为“生意叙事”写了一本白皮书。在这本白皮书里,你会看到一些不太一样的品牌观念,比如:
品牌要争夺的根本不是消费者心智,而是社会话语权!
这个世界上没有差异化的品牌,只分“有信徒”和“没有信徒”的品牌。
要靠产品解决流量问题,而不是用流量去解决产品问题!
“争夺品类第一”是当代品牌最大的囚笼。
……
为什么“心智之争”不再重要?
竞争的根源是同质化。
试想一下,如果你跟竞品是完全不一样的产品,消费者在购物时就不会有对比,你和竞品之间也就不存在质量、价格、服务的攀比,你们之间是完全不需要相互竞争的。
这个道理,我们反过来推理一下:如果一个品牌想赢得竞争,本质上就是要创造差异化,让对手没办法和你竞争,而不是努力比对手做得更好。
这个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大部分商家都绕不过来这个弯。因为单纯的竞争是动物天性,狼群里总有很多狼想争夺狼王的位置。猴群里总会有两三只公猴,同时争夺一个母猴。
竞争,是一个残酷又让人上头的概念,会让我们肾上腺素飙升,产生莫名其妙的征服欲。
所以,当对手开始放价时,你的第一反应是“生死看淡、不服来干”,而不是“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对手没法跟我比价?”
如果用一张图,来描述绝大部分商家,在面临竞争时的心态,这张图长这样:
而聪明的商家在面对竞争时,真正该有的思考模式,应该是这样的:
以上这种思考模式虽然正确,但现实情况却没那么完美。因为大多数行业、大多数品牌,虽然在努力追求与众不同,但往往只能做到些许差异化。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这个时候,类似“定位”一样的品牌理论出现了。这些理论认为,既然产品本身很难做到差异化,但是我们可以在心智中塑造品牌差异化。
具体的原理是:消费者的心智容量是有限的,在买任何品类的商品时,只能回想出二三个排名靠前的品牌。所以,品牌如果想赢得竞争,就要进入消费者心里的候选名单,占据一个空白的位置,或者占据第一第二的位置。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很多品牌都进入到了这场心智战争之中,拼命地在消费者心里找空白位置,并企图牢牢守住那个位置。
但近几年,这种“心智占位”逻辑越来越低效了。
你会发现,没有任何一块心理土壤是长期空白的,更不要奢望这块心理土壤可以被你一直占领,因为无数个蜂拥出现的品牌,都在挤压原有的市场,并把潜在的市场空白填满。
为什么“心智占位”的周期在缩短?这取决于商家到底用什么武器,在心智这块土壤上打仗。武器就只有两种:饱和投放和运营配称。
“饱和投放”,就是利用大量的广告给用户洗脑,让用户在品类和品牌之间,产生不加思考的关联,比如“奶酪就选妙可蓝多”。
但只要智商正常的人都知道,奶酪不等于妙可蓝多,还有各种其他选择。所以,这种洗脑广告如果想成功,有两个必要条件:重复说和封闭的话语环境。
对于商家而言,“重复说”就是花更多的钱。
而“封闭的话语环境”意思是只传递一种声音的媒体。只是今天这种环境已经不存在了,抖音、小红书上有无数个 KOL 会告诉你,除了妙可蓝多之外,奶酪还有各种不同的消费选择。
至于“运营配称”,就是围绕企业的定位,调整经营活动,让自己配得上这个定位。
而运营上的占位,也越来越难了。世界的技术和工业水平似乎正在跨越“奇点”,对于绝大多数行业而言, 没有任何一个概念、一种服务、一种技术,是你能干、对手没法复制的。
所有差异都只是暂时的,只要有利可图,马上就有人跟进、复制、降价、反杀。
在当下,所有品牌的“心智占位”都只能是暂时的,而且这个周期会越来越短。
品牌要争夺的不再是消费者心智,而是社会话语权!
近几年有个现象:某个品牌已经在消费者心中站稳某个位置,却被人突施冷箭,动摇了占位。
农夫山泉、理想汽车、百度、智己、东方甄选、花西子……想想这些品牌的舆论风波,你就明白我的意思了。
你会发现,这几年公关危机有个很大的变化:毁掉品牌的往往不是消费者事件,而是和企业相关利益方的舆论事件。
以往,我们觉得品牌不仅属于企业,更属于消费者,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互惠互利,联手塑造了某个品牌印象。
现在,这个观念该被更新了:品牌不仅属于企业,更属于消费者,还属于员工、媒体、经销商、加盟商、投资人、KOL、当地政府……
在这个社交媒体时代,任何一种角色对你的解读,都很可能“带节奏”,让所有人对你产生偏见,而且这个偏见根本没法被澄清。
当下的品牌之争,已经不是简单的抢占消费者心里的位置,品牌的传播范围要从消费者,扩展到和企业所有相关的角色。
我们不仅要从消费者视角理解品牌,更要从社会视角重新认识品牌。
为什么要把品牌拉到社会层面去看?因为面对如此多元的利益方,品牌在不同角色里的形象是不可能一致的,不同社会角色的诉求根本不一样。
消费者想的是价格合理、体验一致;
员工想要的是钱给够、心不委屈;
经销商想要的是少干活多挣钱……
如果想让不同的人都对你有共识,其实“你有什么不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去哪?”
比如,一支篮球队里,有球员、有教练、有老板、有助教、有体能训练师、有康复师……一名球员不可能要求所有人对自己保持统一印象,但是所有人都可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赢得总冠军。
这个逻辑,我们应用到品牌营销领域看看:
特斯拉和其他车企最大的差异,不是特斯拉在产品和技术上有绝对差异,而是因为特斯拉的使命是“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转变”。
Nike 和其他鞋厂最大的不同,不是 Nike 全球销量遥遥领先,是因为 Nike 希望“所有普通人都拥有运动员精神”。
简而言之,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品牌,你和对手最大的差异,不是因为你真的和别人不同,是因为你要走的路和别人不同。
当一个品牌在传递“我和对手有什么不同”时,大家考虑的是“谁更符合我的利益”。
但是,当一个品牌向别人传递“我们一起要奔向何方”时,大家考虑的是“为了这个目标,我能做点什么”,甚至“为了这个目标,我可以放弃点什么”。
当特斯拉不断降价,竞品很难指责特斯拉“恶意竞争”。当特斯拉工厂不断加大产能,工人也很难骂马斯克是“吃人的资本家”。因为特斯拉的品牌目标是“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转变”,这个伟大的愿景可以让所有人都闭嘴。
“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转变”这句话形成了一种社会话语权,让特斯拉几乎每次都能在不利的舆论对话下,处于不败之地。
在我的品牌语境里, 特斯拉的这种品牌理念叫“生意叙事”。
注:文/梁将军,文章来源:梁将军(公众号ID:liangjiangjunisme),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梁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