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苹果造车的5个真相:Goodbye Titan Hello AI

kiki 2024/03/08 10:12

再见,泰坦计划(Project Titan)。

据彭博社与诸多媒体的报道,关于「苹果放弃造车」的消息已成为科技圈最热的话题,一些具体的数据说明了苹果在造车项目上的投入:比如投入长达十年、投资数十亿、参与员工达2000名等。

一些造车圈的车企高管也纷纷对苹果造车发表观点,比如马斯克的「点烟敬礼」,雷军与何小鹏的「震惊和不可思议」,而刚刚发布「营收破千亿财报」的李想更是直接在社交媒体上下了判断:「苹果放弃造车,选择聚焦人工智能是绝对正确的战略选择,时间点也合适。」

有关「苹果造车败局」的分析已不在少数。从其诞生到如今被中止,与苹果过去的诸多尝试相比,泰坦计划这一秘密项目所面临的争议大得多,但也只是苹果历史上诸多失败的项目之一。

本文试图从苹果造车的5个「侧写故事」出发,帮助读者从微观角度理解苹果的野心、败局与可能性。

01

从秘密到公开的秘密,Project Titan的四个小故事

没人知道苹果造车的真正起源。

「Project Titan」如何从一个秘密变为公开的秘密,源自四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理想,来自「iPod之父」之一Tony Fadell对公众的讲述。在2008年,他就和史蒂夫·乔布斯就讨论过苹果造车的可能性,他们在几次散步中会互相询问关于造车的诸多问题,比如:如果苹果要制造一辆汽车,会制造什么?仪表板会是什么?座椅会是什么?会给它提供燃料或动力吗?这是一个与创始人意志相关的故事,为苹果造车增添了某种理想色彩。

第二个故事关于诉讼,来自一家美国电动车电池制造商A123。2015年2月,这家位于马萨诸塞州公司的公司声称苹果挖走了其5名高科技博士和工程员,人才流失给他们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害,A123相信「苹果目前正在开发一个大规模的电池部门,以便在与A123相同的领域进行竞争」。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现实,来自GoMentum Station。GoMentum Station位于美国旧金山硅谷以北约40英里远,当你进入这座城镇时,目之所及都是破旧的房屋与开裂的道路。这里原是废弃的美国海军基地,现在已被改造成现已改造成高度安全的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场。2015年5月,苹果「Project Titan」的工程师会见了这里的官员,一位苹果工程师Frank Fearon写道:“我们……希望了解该空间的时间安排和可用性,以及我们需要如何与其他各方进行协调和使用它。”

第四个故事关于华尔街,来自苹果的投资人——被誉为「华尔街之狼」的卡尔·伊坎。在2015年,他给库克写了一封公开信,信里说:“亲爱的蒂姆......我们相信这则谣言,但同时也尊重并理解苹果对计划的高度保密。公司大幅增加了在研发方面的支出……这使得我们对苹果即将引入的两个新品类——电视和汽车——感到信心十足。这两个领域的市场规模为2.2万亿美元,是苹果现有市场的3倍。”

02

Project Titan ,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没人知道苹果管理层最终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媒体们的报道,如果从2014年库克正式批准泰坦计划开始(可能更早),苹果已在造车上至少花费了近十年时间,这也是苹果诸多项目中研发时间最久的项目之一(苹果的VisionPro历经了8年时间)。泰坦计划的中止,并不是一次突发的意外,而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最直观的体现是被拉长的发布期——从2020年,到2025年再到2026年,发布计划时间被不断拖后,人们对苹果造车的期待也从惊喜逐步到怀疑。而对该计划的员工而言,实际在造车上,苹果萌生退意已很久了。据「财新」对一位曾参与苹果造车的前员工的采访,这位员工的评价是:“电动车市场已经太卷了。”

03

华尔街:从兴奋到几乎无人看好

华尔街的赞赏是来自苹果的止损。

被曝出中止造车计划后,苹果股价小幅上涨,这体现了华尔街对苹果这一决定的赞赏,在他们看来,这让苹果公司避开了竞争激烈的电动汽车市场。彭博资讯分析师Anurag Rana和Andrew Girard表示:“考虑到汽车的长期盈利,苹果将资源转向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正确的选择。”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dam Jonas在一份报告中这样写道:“如果苹果取消造车计划是真的,这代表着,苹果正在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公司认为更为重要的领域,同时通过取消一个可能需要巨额投资而且成功不确定的项目,展现了苹果对成本控制和财务纪律的重视。”

但正如「华尔街之狼」的卡尔·伊坎在2015年对苹果造车的看好,从兴奋到不看好,态度的变化本质上是他们基于回报的判断。美国知名科技分析师Gene Munster也承认了对Apple Car的判断是失误的:“过去三年里,我认为Apple Car面世的可能性是50%,大多数投资者认为这一可能性为10%。”

华尔街并不是不期待苹果宏伟的造车野心:“一辆苹果汽车将是史诗级的”。Gene Munster说。更多的投资者只是意识到了,造一部伟大的手机和造一台更伟大的车,就连苹果也没有能力同时做好这件事。

04

摇摆不定的路线,摇摆不定的供应链

苹果没有造车经验。

因此在实施「泰坦计划」中,苹果曾从特斯拉、福特、宝马、保时捷等车企中聘请高管,期冀弥补这一短板。据LinkedIn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苹果汽车团队(也被称为特殊项目组:SPG)共计1200多人,其中170人来自福特汽车公司,300多人来自特斯拉,110多人来自汽车相关的民营研究机构。

但铁打的泰坦,流水的高管,十年之中,苹果造车团队人员流动频繁,而人员动荡背后,反映出的是苹果摇摆不定的路线与摇摆不定的供应链。

从跨界造车的路线上,苹果有两种选择:一种路线是以特斯拉、小鹏汽车等为代表,开发完整的整车,他们掌握整车制造资源,有自己的工厂和软硬件资源。另一种路线则是以华为、百度为代表的深度合作模式,他们与整车代工厂合作,提供软件设计、用户体验等技术解决方案,强强联合。

令果粉和投资者兴奋的无疑是第一条路,苹果深入汽车供应链,再去建立一个如「果链」一样的帝国。

苹果最初也是想要从整车制造出发,先补短板,再发挥其软件应用的优势。「整车路线」的想法源自苹果造车项目第一任负责人Steve Zadesky,他曾是福特的一名工程师。但在内部究竟是选择哪一条路线,其实经历了长时间的内耗,也耽误了研发进程。而随着2016年Zadesky的离职,苹果逐步从整车开发转为研究自动驾驶解决方法,但在具体的路线选择上,依旧是摇摆的。

据「硅基研究室」不完全统计,从美国车企到日韩车企再到中国车企,苹果都曾接触过。2016年,苹果与戴姆勒、宝马关于汽车项目的合作谈判以失败告终;2020年,苹果曾与美国初创电动汽车公司Canoo有过接触,最终不了了之。随后,苹果又将目光放至日韩汽车供应链,2021年1月,据日媒报道,苹果和现代起亚、丰田、大众等车企都展开谈判。

而据「出行一客」报道,苹果也曾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谈过造车合作,“但好像因为要去美国建厂,大家都不乐意,就吹了。”

在手机领域,掌握定价权和话语权的苹果在汽车供应链上频频碰壁,所反映出的是两个行业不一样的产业生态。

虽然手机和汽车,都是关于成本和效率的游戏,也依赖垂直整合的产业链生态,互相跨界的也不在少数。但不同的是,汽车厂商们利用成本效率最终是为了实现整车的成本控制,至少在新能源时代,车企品牌虽然依旧强势,但产业链各环节,却是开放共赢的。

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小鹏和大众的合作,小鹏将自己的BOM成本给了大众,大众拆完G9后再告诉小鹏,你这个成本大概贵了多少,小鹏再拿着大众给的成本去与供应商谈。

但苹果并非如此。在「果链」封闭的生态内,苹果牢牢掌握着利润高点,其强势地位确保了它攫取最高的利润,吃最大的蛋糕。

这是姿态的不同,也决定了苹果进入汽车产业链博弈的艰难。

05

苹果放弃造车,马斯克失去一个伟大的对手

马斯克不讨厌苹果,也不会拍手叫好。

在马斯克的「点烟敬礼」中,结合过去苹果从特斯拉挖人的故事,双方围绕造车的「恩怨情仇」也被媒体再度拿来讨论。

但事实上,马斯克对苹果造车最初的评价是这样的:“我不讨厌苹果,这是一家伟大的公司,我很高兴他们正在开发电动汽车。”特斯拉在最初诞生时被媒体们评价为「汽车界的苹果」,马斯克也相信,汽车是为苹果「提供重大产品创新的最终答案」,但他也提示过苹果,造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现在苹果知道了这些,也放弃了这些。苹果失去了「Project Titan」,马斯克也失去了一个伟大的对手。

06

 One More thing

在初代iPhone诞生不久,乔布斯就开始对特斯拉及新型电动车产生了兴趣。在这位苹果创始人眼中,车无疑是承载新交互方式的又一个入口。后来,乔布斯对人们这样说:“我们有平台去设计好一辆车,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要打造一款汽车。”

在苹果宣布造车的这些年里,库克很少公开谈论造车。为数不多的其中一次是在2017年苹果第三财季的财报电话会上,他首度证实泰坦计划的存在,并称「自动驾驶是所有AI项目之母」。

从这个角度来说,苹果并没有放弃造车,只是更坚定了自己的AI路线。在刚结束的苹果年度股东大会上,库克重申了对AI的大力投入,而苹果一切在汽车项目上投入,都会以基础技术延续下去。

注:文/kiki,文章来源:硅基研究室,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硅基研究室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