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价格战成了云大厂的舒适区?

古廿 2024/03/08 08:30

没有最低,只有更低。2024年中国云市场的主线仍是低价。

2月的最后一天,阿里云宣布史上最大力度降价,涵盖计算、存储、网络和数据库等100多款产品、500多个产品规格的云服务官网价格平均降幅20%,最高可达55%的优惠力度。紧随其后,京东云同日宣布,持续加码“全网比价,买贵就赔”活动。

腾讯云则是在3月5日宣布推出包括语音识别、语音合成、AI绘画、数智人等一系列AI产品促销活动,新用户购买最低0.4折的优惠力度。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和2023年如出一辙的中国云市场价格战,正在重新打响。

去年4月的阿里云合作伙伴大会上,阿里云曾同样宣布过“史上最大力度降价”,当时的优惠力度主要包括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至50%,存储产品最高降幅达50%。在这之后,腾讯云、京东云、华为云、三大运营商云均先后不同程度跟进价格战。

作为不到一年时间连续发起两场价格战的主要推手,阿里云方面表示:“降价并非短期的市场竞争行为,而是一个长期战略选择,这是公有云的商业模式决定的。”以价换量,可以推动厂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规模效应。

同样的价格战,美国市场也曾上演。2014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活动中,谷歌宣布对其运行软件应用程序和网站以及存储大量数据的服务进行一系列大幅降价。一天后亚马逊的AWS宣布跟进,主要云服务产品便宜30%-40%,最高降幅高达61%。

中国市场的价格战往往是由行业老大发起,属于巩固市场地位的保卫战;而在美国,降价的发起者往往是觊觎王位的挑战者,价格战是新手入局的踢馆赛。

同工异曲的背后,是两个云市场老大不一样的自信力。

01

中美云老大共患难

AI+云计算,会发生什么?

在去年的大模型热潮中,百度CEO李彦宏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文心一言会是改变云计算的Game Changer。”在其看来,过去云计算主要卖算力,未来AI大模型会颠覆整个云计算市场,大模型和云计算的结合将会给云市场玩家带来重新洗牌的机会。

这个判断本没有错。不过受制于各种因素,这个变化并没有率先发生在中国市场,而是正在美国上演。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发布的全球云计算数据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三大云服务商AWS、微软Azure和谷歌云共同增长了21%,占总支出的66%。其中微软Azure和谷歌云收入增长强劲复苏,均再次超过25%。

微软以30%的增长率大幅领先市场,并继续缩小与AWS的市场份额差距。全球云市场的老大AWS增长虽然较前几个季度有所上升,但同比增长13%仍落后于微软Azure和谷歌云的发展轨迹。

云计算作为大模型商业化的第一块土壤,AI+云计算正在成为推动美国云市场的主要力量。

过去一年时间里,微软推出了Copilot for Microsoft 365,将其生成式AI平台嵌入到Word、Excel和其他办公应用程序中;谷歌则是将Gemini大语言模型引入Workspace应用程序。

在微软2月初披露的财报中,2024财年Q2微软来自Azure和其他云服务的收入增长了30%。其中,AI为Azure云贡献了6%的增长,这一数字较上一季度实现翻倍,其中绝大部分增量都来自于OpenAI在Azure云上的推理调用。

另外,微软在Azure运营中就增加了对OpenAI最新模型的支持,包括GPT-4 Turbo、GPT-4 with Vision、DALL-E3等。Canalys分析师Yi Zhang表示:“AWS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进步比其主要竞争对手要慢,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它的增长速度没有Azure快。”

同样慢于竞争对手的还有阿里云。根据IDC的最新数据显示,和全球云巨头AWS命运相似,2023年第三季度阿里云凭借26.7%的份额位居市场第一,但份额同比下跌5.8%;位居第二、第三和第四的华为云、天翼云和移动云的份额则有所上升。

根据《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3上半年)跟踪》报告显示,国内IaaS+PaaS市场2023上半年同比增长15.9%,为近三年来同比增速新低。

作为国内市场龙头,阿里云也不能脱离大环境逆势增长。一个是在政企市场,三大运营商云成为新的主要领导者;另一个是国内互联网浪潮红利殆尽,中小微创业公司缩减成本,大企业则走向自研。

2021年在地缘政治影响下,TikTok不再使用国内厂商的云服务,将属于阿里云的价值约每年8亿美元的订单,转移给了AWS和甲骨文。这一变故直接导致阿里云当年一季度营收增长创下历史新低。

随着字节自有云与AI产品火山云的发展,抖音等此前阿里云的重要客户,也正在回归字节内部消化。政企市场迟缓,互联网头部客户流失,双重压力下寻找新的风口和云计算市场,成了阿里云重回一线增长的关键。

02

价格战不是云厂商的舒适区

有业内人士表示:“可能是看到AI对美国云市场格局的影响,阿里云在不到一年内再次发起降价,从长期战略来看是商业模式决定的规模效应,但是从短期红利来看,也是想要在AI创业潮中,以更低的价格吸引更多的中小微AI初创企业。”

寻找国内云市场的新增量,AI潮下的云计算红利,显然不容错过。

过去一年,围绕国内刮起的AI潮,阿里云先是明确了“AI驱动、公共云优先”战略,随后开展大刀阔斧的组织调整,首次成立专门的公共云业务事业部,以规模优先、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快速推进落地。

目前来看,对于新战略的突破,阿里云也并没有更创新的办法,只得再次拿出“价格战”这一杀手锏。

不过,AI潮下的云市场可能远不是阿里云的舒适区。去年4月的“史上最大力度降价”,根据《经济观察报》的消息,阿里云方面表示反馈很好,但未达到预期目标。

从美国云市场来看,面对AI竞争中增速下滑的洗牌时刻,对同样是龙头的AWS来说,在技术创新驱动的产品竞争背景下,价格战也正在失效。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全球企业在云基础设施服务上的支出接近740亿美元,较2022年第四季度增长超过120亿美元,第四季度同比增长率为20%,明显高于去年同期。

另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预计,2024年全球IT支出将达到5.1万亿美元,比2023年的水平增长8%,更多的IT支出主要来自云通胀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的云服务产品定价上涨。

来自美国政府经济数据和供应商研究显示,云成本呈上升趋势。美国劳工统计局发布的1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报告显示,数据处理和相关服务(包括云计算)环比增长0.6%,同比增幅为3.7%。

行业观察人士表示,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导致了云价格的上涨。另一个因素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云提供商正在将这项技术嵌入到旗下产品中,这已经开始影响云服务产品的定价。

比如,Salesforce宣布销售云、服务云和其他产品的平均标价上涨9%。这是该公司七年来首次进行产品提价,最新提供的数千种产品服务功能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成为核心亮点。

此外,ServiceNow计划在其IT服务管理、客户服务管理和HR服务交付产品的高级版本中引入生成式AI功能。ServiceNow总裁兼首席运营官CJ Desai在去年7月份的财报电话会上表示,这些产品预计价格将比此前Pro版本高出60%。

定价的提升来自云服务商相信,采用它们的客户将从更先进的人工智能产品服务中获得更高的价值。Gartner副总裁分析师Sid Nag表示,这种定价调整是可以预料的,与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程序的交互成本,可能比标准关键字搜索高出约10倍。

云越来越贵,还发生在欧洲。

根据Canalys预测,由于能源成本上涨和其他因素,美国和欧洲的公共云服务成本将上涨,其中美国人上涨了五分之一,欧洲上涨了近三分之一。去年4月初开始,微软将其在欧洲的Microsoft云产品的价格提高了9%至15%,谷歌也在3月提高了欧洲部分产品的价格。

在生成式AI的洗牌时刻,获得市场份额和收入的不是低价的云服务,而是能够提供更先进AI生产力产品的云厂商。这也导致在技术创新驱动的竞争背景下,AWS只能押注技术产品研发,而不是打价格战。

在这一策略的指导下,AWS母公司亚马逊此前向Anthropic投资40亿美元并持有其部分股权。作为回报Anthropic承诺将通过Amazon Bedrock向全球AWS客户提供其未来基础模型的访问权。

近期,AWS副总裁Swami Sivasubramanian在博客中宣布,Anthropic最新发布的Claude 3系列模型都将上架Amazon Bedrock,客户将可以轻松使用最新的模型进行构建。

Amazon Bedrock是AWS于2023年4月发布的一项全面托管的服务,企业用户可以通过API等方式访问亚马逊自研及众多第三方大模型。

根据目前市场的公开测试结果来看,这一号称全面领先GPT-4的Claude3系列模型发布,可能也将成为AWS对微软Azure反击的开始。

03

阿里云的AI焦虑

相比AWS可能要乘上Claude3的东风扬眉吐气,阿里云仍处于AI+云计算的孵化阶段。

在2月底宣布史上最大降价力度的前一天,阿里巴巴集团智能计算研究院上线了一款新的AI图片-音频-视频模型技术EMO,官方称其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音频驱动的肖像视频生成框架”。

只需要提供一张照片和一段任意音频文件,EMO即可生成会说话唱歌的AI视频,以及实现无缝对接的动态小视频,最长时间可达1分30秒左右。

这是在OpenAI推出Sora引爆网络之后,国内互联网大厂已推出的唯一对标产品。相比2023年的ChatGPT跟风潮,百度吃到了国内市场的第一个螃蟹。2024年的阿里,则是想吃到文生视频模型的第一个螃蟹。

通用大模型方面,阿里同样连续出手。一个月前,阿里刚刚领投了国内AI大模型团队月之暗面(MoonShot AI)10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促使该公司估值高达25亿美元,成为中国AI初创公司最大的一笔单轮融资。

近日再领投通用大模型初创项目MiniMax的新一轮大规模融资。去年,阿里还投资了百川智能、智谱AI等多个AI产业链公司,持续押注这一轮AI热潮。

集团层面的投资之外,阿里云自身过去一年围绕AI也推出多款云服务相关产品,包括通义千问、通义万相等多款对标OpenAI的AI大模型产品,并宣布将接入阿里巴巴旗下所有产品,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如今,阿里云已经用大模型改造了钉钉、天猫精灵等产品。另外,钉钉知识库、表格、脑图、白板、Teambition、邮箱等产品线已接入大模型,实现多个场景应用。不过目前来看,尚处于早期的AI能力,还撑不起阿里云的技术自信力。

对于阿里云来说,AI大模型是增速盘。增速盘的成立,是建立在守住公有云基础盘之上的。这也意味着,在AI能力取得重大突破前,阿里云还需要挥动价格这把杀手锏,来守住已有的存量市场。

技术自信之外,能否吃到AI市场的红利,还取决于云服务厂商的业务结构。通常来说,云厂商的主要业务可以分为IaaS、PaaS和SaaS三块。

以率先吃到AI+云计算红利的欧美市场为例,核心的云厂商定价提升主要集中在SaaS层,其中的代表性企业Salesforce更是以SaaS产品为核心的平台型企业。微软Azure更是三块业务均衡发展,既可以向大模型提供商OpenAI提供算力,还可以借助办公SaaS产品,吃到最大的蛋糕。

相比全球市场的SaaS成熟度,国内的市场环境下,软件和服务中IaaS远大于PaaS和SaaS,阿里云则主要以IaaS为主。因此想要吃到AI红利,如何改变营收结构,也是阿里云的第二个难题。

阿里巴巴2022财年第一财季中,钉钉业绩首次并入阿里云,但当季阿里云营收环比下滑,钉钉暂时未对阿里云的营收产生直接拉动作用。2022年3月,钉钉开始明确PaaS化战略,并制定了定制钉钉、付费订阅、抽取佣金的三条商业化路径。

随后云钉拆分,有市场人士猜测是为阿里云上市做准备。可在AI风口下,受各方因素影响的阿里云如今暂缓上市。重新打响的价格战之外,技术力和业务结构上还将迎来哪些改变,才是阿里云2024年能否实现新征程的关键答案。

注:文/古廿,文章来源:科技新知(公众号ID:kejixinzhi),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科技新知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