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上午,宁德时代(以下简称宁德)和滴滴出行(以下简称滴滴)共同宣布,滴滴及滴滴旗下数字化能源服务平台小桔能源与宁德成立换电合资公司,从网约车场景切入,为众多新能源车辆提供换电服务。在签署协议时,滴滴董事长兼CEO程维,宁德董事长、总经理曾毓群都出席了活动,二者对换电模式的重视可见一斑。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续航焦虑转变为补能焦虑,不少企业开始布局换电市场。作为换电模式的忠实用户,蔚来汽车(以下简称蔚来)获得换电相关专利超1,600项,布局换电站超2,000座,占全国换电站的五分之三。除此以外,广汽集团、上汽汽车、奥动新能源等企业开始部署换电行业。
1
巨头抢跑
两大企业的合作早有端倪。
首先,早在2019年,宁德就已经瞄准换电市场,与哈啰出行、蚂蚁金服、哪吒汽车等企业达成换电业务的合作,并在2022年正式上线换电服务品牌EVOGO。
其次,宁德的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占比超40%,时代电服总经理陈伟峰也曾表示“宁德的换电块(即巧克力换电块)可以适用于从A00级到B级、C级的乘用车以及物流车。”极高的市场占有率辅之以普适性技术,宁德打破了车型与电池的壁垒,实现部分车主的“换电自由”,也为合作打下基础。
更重要的是,车企扎堆自研电池为宁德带来不小压力,它需要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寻求长期发展。从to B延展到to C业务,一方面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比起做供给电池这一锤子买卖,成立换电服务品牌,更能增加营收的可持续性。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对壹览商业表示,宁德的技术与滴滴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二者合作是1+1>2的存在。
从受众人群来看,换电的初衷就是提高补能效率,而网约车司机,比普通用户更在乎充电速度和便利程度,滴滴有近2000万活跃司机,日均单量超3000万单,庞大的司机群体意味着海量换电需求。
从经营需求来看,滴滴对自动驾驶这一业务势在必得。2016年滴滴就组建了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部门,推出24小时无间断自动驾驶服务,打造自动驾驶自动运维中心。自动驾驶车辆每天自动出车、接单,回到运维中心后能够自行清洁、充电、监测。在与宁德合作后,“充电”或能进化为“换电”,让自动驾驶服务更加高效可控。
1月30日,宁德披露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25亿元—455亿元,同比增长38%—48%,而此前滴滴公布的2023第三季度业绩报告也表现不俗,总收入514亿元,同比增长25%。强强联手,能否开启属于宁德和滴滴的“换电时代”?
2
前景难定
换电市场早已存在,却一直没能掀起什么“风浪”。
原因之一在于换电站成本高昂,企业很可能血本无归。2007年成立的Better Place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运营换电站,公司资金链面临重压,最终于2013年宣布破产。蔚来的账单也并不好看,平均每年亏损在100亿元以上,折旧及摊销金额也在不断累积。
而这些成本必然会平摊给司机。新能源汽车科普作家汪港表示,就目前技术而言,换电站的费用并不会比充电低多少,但这也会随着技术变革、基础设施发展、相关政策调整而变化。
最主要的还是电池不统一,让换电模式难以推广。短期来看,网约车换电只能局限于专车司机,难以扩散到私家乘用车领域。张翔表示,滴滴主要扮演采购商这一角色,专门采购具备换电接口的新能源汽车,配置宁德的电池。
“宁德与滴滴的合作释放了利好信号。”汪港指出,此次合作有助于宁德先在网约车市场推广“标准电池”,依靠庞大的司机群体倒逼车企优化电池设计,最终统一行业标准,降低换电成本,形成良性循环。
此次合作真的可以推动电池统一吗?
每个品牌定位不同,造价难统一。当特斯拉电池与奇瑞电池一个价格时,很可能一方觉得“掉价”,一方觉得“太贵”,从而影响双方的品牌口碑。手机行业发展至今都没能统一电池,在汽车行业推广只会更加困难。张翔补充道:“换电市场主要集中于商用车领域,只有当换电达到一定的保有量和市场渗透率以后,它才能影响到私家车市场。”
换电之路,任重道远,宁德和滴滴有一场硬仗要打。
注:文/蒙嘉怡,文章来源:壹览商业(公众号ID:yilanshangye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壹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