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转型To G “上岸” 可以先看看我的7点经验总结

武林 2024/02/06 08:30

作为产品经理,岗位价值就是做出来产品。

要做出新产品,首先你得知道一个新产品诞生的路径是什么样的,这样你才不容易走错路。相当于拿着一张寻宝地图,跟着地图上绘制的路径去走,自然就可以更容易找到“宝藏”。

产品诞生和演化的路径,主要还是由关键的几个坐标位置决定:获取客户需求——判断产品机会——做出MVP产品——搞定种子用户——加快产品上线——推出标准产品——持续产品迭代。

文章很长,坐稳扶好。

01

获取客户需求

产品一定是来源于需求,没有需求做出来的产品那就是在“扯犊子”。

因此说,做产品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能够获取到客户的需求。这个阶段的关键词:“获取”。

路径一:客户拜访

需求间接约等于钱。

(需求=新产品机会/老产品迭代=提升产品竞争力=提高产品销售业绩=钱。)

说到客户拜访,还是得多说一嘴:别把自己当成了一个销售,只顾着把产品卖给客户;就算最后项目成了,那功劳簿上也记不上你的名字。你的岗位是产品经理,做不出产品被撸掉的是你。

要获取到有效的客户需求,那不能跟着销售一通瞎跑,啥客户都屁颠屁颠的往外去见一见。大哥,你单位时间的工资可比销售高多了,老板见你这么“糟践”自己他会跟着心疼的。所以,得先挑客户,“贼”不跑空嘛!

挑选客户的三个标准:技术型、懂业务、有想法。

路径二:销售访谈

不是让你去和销售拉家常攀亲戚,而是希望你从销售的嘴里获取到一些客户的需求信息,这是产品经理的“商机”。

之前有产品经理和我说,我们干嘛主动去找销售做沟通,做这个事情感觉没啥意义。有客户问题销售自然会找到你,没必要去浪费那个时间,还不算绩效考核。

你想下自己做产品经理这么多年,有遇到过几个销售主动打电话或发邮件告诉你客户需求的,不能说没有,只能说是凤毛麟角,一只脚应该是数的过来的。

这也很正常,大家工作的视角肯定都是关注自己的事情,假如今天有一个销售离开了公司,你都没心思、没空闲和他微信道别几句,就更别指望承受着业绩压力的销售去帮你收集客户需求了。

要么就是你没有找到和销售沟通的有效方法,感觉聊下来收获不大。要不压根你就是为了应付差事,没有搞明白做产品经理的使命和价值,想在公司混日子,那是早晚要把路走绝的。

所以,这个事情我还是建议大家要去做,成年人做事情别跟着孩子似的,得有人看着才去做。明白了做这个事情的意义,你才有做这个事情的动力。

路径三:咨询“顾问老师”

公司一般都有行业内的几个关系要好的客户,可以说是“老朋友”。

如果你公司也有这样的客户,这么好的资源不用,确实有点暴殄天物。

每次只要有机会见到“老师”,还不赶紧准备点产品相关的东西,逮着老师多沟通交流几句,说不定老师一句话就可以让你做产品省出三分力。

当然,要想长时间在这个行业耕耘下去,必须还是得建立一些客户的好友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做To G行业的产品经理,跟泡在坛子里的酒一样,泡的时间越久,就越香越值钱。

路径四:“撩”项目客户

只要有项目在做,你就可以很容易接触到客户,人都是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可以坐一起喝酒上坑头。

当你是作为项目经理的时候,就得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身份,因为它可以让你名正言顺的走到客户办公室去,直奔主题敞开了聊需求。

大部分情况下,一个项目中可能都是卖进去的标准产品,但这个所谓的标准只是一个我们自己给出的定义,在客户眼里,给钱了就得按照他的想法来。

只要有足够多的客户给你调研需求,你就会发现自己的产品做的还是有些low;但这也没关系,所有成功的产品都是从被骂“傻B”开始。

有些产品经理可能会说,不能和客户多聊啊,万一客户提出了一堆不合理的需求,你说产品到时候是改还是不改呢?这不是没事给自己找事吗?

说实话,我要是项目经理,本着别给自己增加工作负担,早点项目验收好回家吃饭的心态,也不会想去多接收客户的需求。但别忘了,你是项目经理的同时还是一个产品经理,站在产品经理的工作视角,那客户需求就是钱啊!

就算一个项目完工了,其实你也可以就一些产品的需求找之前项目上的客户聊一聊。我们这个行业的客户素质都还是蛮高的,没接你电话或没回信息,回头都会给你道个歉说明下是有事情。

所以,不要有心理负担,担心会打扰到客户。你和他去沟通交流产品,其实也是给他提供了一些软件产品或政策文件方面的信息。

——说白了,这是一种价值互换。

除了项目客户以外,在一个大型集成项目里面,还可以“撩”和我们对接合作方的项目经理,大家不存在竞争关系的时候,因为有共同被甲方“折磨”的经历,很容易形成“难兄难弟”的情谊,没事聊一聊,可能会有惊喜。

02

判断产品机会

一个产品到底能不能卖,好不好卖,这个确实不好判断,只能是从概率上和投入产出比上来做出一些分析。

因此说,这个产品到底有没有机会卖出去,能不能成为爆款产品,这个阶段的关键词:“判断”。

路径一:新品“选品会”

这种会是需要大家事先做一些准备,要不然稍不注意就开成了“茶话会”,聊起了家长里短、国际政治、娱乐八卦……

也可能开成了“招标会”,有部分人积极参与讨论,还有部分人就像是来“陪标”走过场,别人在上面讲,他都可以在下面毫无顾忌、事不关已的打起盹来。要是家里没有上三代的积累,劝你这辈子还是好好工作,奋斗出个人样来。

为什么要开选品会?就是希望借助大家的智慧 ,给一些可能的新产品把把关,号号脉,提提醒。

过去我们做产品的策略,是只要有一个新产品思路,就整出一张新品海报丢出去。

结果,一顿操作下来整出一堆新产品,搞的销售也是云里雾里、没有头绪。起初可能还会有些新销售去找客户聊上几句,后面发现自己就知道一个产品名称,客户多问两句就聊不下去。转头一想,这要成单不得等到猴年马月,还得花更多时间去找产品经理去学习了解,这种吃力不赚钱的买卖是坚决不能干。索性,对于这种“海报产品”,就开启了“自动免疫”。

所以,选品会的目标还是为了筛选出一些相对靠谱、有机会的产品,然后再去推向市场。

路径二:咨询“头部客户”

一个新产品的方向找寻,我们可能会收到来自销售反馈,某某地方的客户提出了这方面的需求;也可能是看到的上层发出来的政策文件,通过文件解读预判某个方向的建设需求;还有可能是看到竞品推出了一个产品,或者看到某个标讯信息,感觉这个产品可能会有机会。

但最有效的验证方式,还是要听听行业内头部客户的意见。

千万不要自己秘密叽叽、吭哧吭哧的整出来一个产品,自我感觉这个产品绝对没问题,花了大把的时间精力去做调研、做分析、写方案、做设计。结果一问客户,这个产品十年前就被大家做到绝迹,这个时候再去做怕是要创造“僵尸复活”的奇迹。

要是“头部客户”觉得这个产品有机会,那多半这个产品能卖得出去,你就可以抄起家伙,大干快干一场,赶紧把产品“生”出来,等着销售来给你报喜。

路径三:售前卖解决方案

为什么要逼着售前去干这件看起来应该是销售干的事情,这也是没有办法,销售不会去卖解决方案,缺乏一些产品和技术方面的知识背景也卖不了解决方案。

同时,也是希望让我们的新产品实现从幕后走到台前,看下部分“观众”怎么说,愿不愿意掏钱买票或做“天使投资”。打通从想法——方案——项目——产品的这么一条生产路径。

当然,除了售前,如果产品经理走出去见客户,也得去给客户介绍“解决方案”这类待孵化的产品。

从某个意义上来讲,大家不仅要把新产品方向找到,还得去想办法搞定愿意花钱买单的第一个客户。

为什么说产品经理是CEO的学前班,就是说啥事你都得干,啥事你也得都能干。别想着说“这个是销售的事,这个是售前的事,这个是售后的事”——真这么想,在基层岗位上打一辈子工这个是相对确定的事。

换个角度来想:过去你去见一个客户,只能就着我们已有的产品去聊需求,希望客户正好有这方面的需要。要客户对产品没有兴趣,三五分钟就得把你打发回去,路上奔波几个小时来见客户,一泡尿的功夫就打道回府,这怎么算都不划算。

但当你本着卖解决方案思路去和客户沟通,你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医生”,病人有哪里不舒服,你这里啥药都有,没有特效药还可以动手术,实在没啥病就给开点保健品,预防一下强身健体。总之,进了医生这个门,就别想着一分钱不花能回去。

路径四:老板凭经验判断

老板之所以能当老板,那必然是对行业的了解有着相对深厚的功力,要不公司早就在一次次误判中关门大吉。

所以,有拿不准的产品,还是得找老板取取经。

老板不一定能给你打保票说这个产品一定能行,但大概率可以给出判断,这个产品哪里不行。

以前老板給说我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些产品他一看就觉得不能卖,要是这玩意TM能卖出去,我把脑袋剁下来给你。”——余音绕梁啊!

03

做出MVP产品

啥叫MVP产品?就是最小可行性产品。换句话说就是:花最小的成本代价做出一个可以给客户看的产品,去求证产品的可行性。

收集到客户需求,判断产品有机会,接下来自然就是动手做产品。

这个阶段的关键词:“MVP”。

路径一:产品概念宣传品

一些我们看起来很牛逼的企业大佬,就很善于先把“产品概念”吹出去,接着媒体一通宣传报道,于是股民们纷纷跟投,拿了股民的钱再招兵买马去做产品。

我们做产品也得有这样的思维逻辑,先把“概念”推出去,当然,这个是经过了前面两轮验证,有一个相对靠谱的东西,不是啥狗屁不通的东西都整出来糊弄人。

保不齐,遇到了个“王多鱼”:“这个项目我投了,马上量产。”

产品概念宣传品有哪些呢?

主要包括:产品海报、彩页和PPT。三件套,由简到繁,由浅到深,都得是配图说话。不要一上来就整文字方案,看得人脑壳疼。

理解了这个逻辑,大家做产品就不要再有说:“等产品做出来再宣传吧?”“产品还没有做好,不知道宣传什么?”有些产品经理,根本就没有这类宣传的思维和意识。

也不知道他在怕啥,产品宣传出去没人要,顶多就是浪费了你和UI设计师的一点时间精力,顶多就是销售朋友圈里多一个动态而已,顶多就是挨老板一顿骂实在受不了换一家公司继续干摆了。也没有多大的损失。

要是担心牛逼吹大发了,真有人要了,兑现不了,不好收场,弄脏了自己一身洁白的“产品经理战衣”。那更是多虑,天塌下来还有总监、老板顶着呢?又砸不到你头上。再说了,上场打仗,哪有一身干干净净的。

当年乐视的“贾回国”,靠着PPT在国内都忽悠了几百亿,后来跑美国去继续忽悠美国人民,还整出了个法拉第上市车企。和他比,咱这都不算在吹牛逼。

所以,心理防线得放下,产品概念一定要先行。

路径二:产品演示DEMO

一说做产品,就会想到要先画原型,一动笔开始画原型,就“久到离谱,根本停不下来”。只要做出一个产品演示的DEMO,非得把所有的产品界面都设计出来。

这就是产品经理的职业习惯问题,好像不把产品功能都做出来,体现不出自己的职业价值所在。

加上一些产品经理个人气质中夹带的“完美主义”,一个验证阶段的产品原型设计,没个十天半个月铁定出不来东西。作为一个“产品设计师”,确实很多人有这个毛病,我也有,追求完美主义。设计界的小伙伴很多人应该都有这种心理,也不能算是病,得看你把这个特质用在哪里。

一个新产品,到底有没有客户需要还不好说,你要费了老大的劲把产品都设计出来了,还做的非常完美。结果,拿给客户一看,人家要的根本就不是这个东西,你说这不是白费力气,浪费感情,哭爹喊娘也没人同情。

所以,在产品演示阶段,得注意把握分寸,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内,去发挥你的完美主义倒是可以。但是,做互联网产品的核心就是一个字:快!

可以遵循“糙、快、猛”的思路,先整出来再说,别人能看的懂就行。

04

搞定种子用户

产品再好,也得有人买单才行。

对于ToG行业而言,产品首单显得尤为关键。

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搞定”。

路径一:新品首单奖励

这个策略我在一些产品上有用过,确实有起到激励效果的,产品很快就卖出去。

为什么要用这个策略呢?主要还是希望销售去卖新产品,希望新产品可以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卖出去,从而抢占市场先机,形成燎原之势。

什么样的产品适合搞“首单奖励”?

对于公司来讲战略意义重大的,有未来发展前景的。如:新行业的新产品,要借此打开新的市场。

产品有一定的先发优势,急需客户案例来建立市场地位的。

搞首单奖励最大的问题还是要明确我们希望达成的目标,制定好奖励达成的条件,避免被销售钻了规则的空子,导致激励没有起到效果。

你可能会说:不就是只要产品卖给客户就可以发奖励了吗?还要怎么制定规则?

销售人员在“钻空子”方面可比各位产品经理溜得多,毕竟在市场上啥人没见过,啥套路都有可能想出来。

我大学时候做实习销售,居然还有“销售之家”这样的居民楼,各行业的销售汇聚过来,15块钱一餐,30块钱一晚,几十号人聚一起,不是打牌,就是分享一些怎么从公司钻空子搞钱的法子。有一个公司的销售总监,就是大家的一个“发票批发部”,3个点的发票想开多少开多少。

所以,新品首单奖励这个策略需要慎用,要用的话一定要想好各种规则,别钱花出去了,便宜了销售却损害了产品。

路径二:和客户共建

不应该是客户先买单了我们再去把产品做出来吗?为什么还要和客户共建呢?

还是一个时间窗口的问题:如果等着销售一点一点去推进,可能一个新产品半年一年才能卖出去;但要是有一个客户对产品感兴趣,可今年没钱要等明年;这样采取共建的模式就能缩短产品建设的周期,抢先一小步,可能就领先市场一大步。

一个新产品,等着产品经理把客户需求都收集到位了,那不得见到十来个客户才行,这样没有几个月的时间产品的影子都出不来。

我们来梳理下,产品和客户共建的好处:

可以把客户的需求充分的收集,并且都是真实的、一手的、有效的需求;

可以推动客户把产品真正使用起来,让产品对用户而言确实有用;

可以有产品的案例,便于后续产品的推广和其他客户的参观考察;

可以借客户的名义,把这个产品宣传包装出去,并推动客户把产品成果向上申报;

可以和客户建立长期的联系,让其他产品有机会销售进去。

……..

当然,不是随便找个客户就谈产品共建,也不是说和客户共建,这个产品就一定能成功。只是说这个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搞定种子用户,把这个产品卖得动的概率拉升百分之三五十的比例。

路径三:提供额外的服务

G端客户做产品,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要政绩,政绩怎么体现呢?得宣传,得造势,得有兄弟单位来参观,得有上级领导来考察….

特别是新产品,客户建设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万一建完了不符合政策要求,出现了一些安全事故,那还不“吃不了兜着走”。在ZF部门的人员做事情,大部分人的职业信仰就是一个词:求稳。只要我不犯错,谁都不能把我咋地。

为此,当有客户敢于尝试我们的新产品,就会更加看重外部的收益。

因此,我们就要想着去提供哪些服务,可以增加客户对这个产品的额外收益。

可以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务呢?

协助客户写对外宣传推广的稿件,做产品的介绍PPT、彩页和宣传视频;

给客户在行业官方媒体和外部媒体发文做推广;

邀约上级单位或其他地区的客户,前往客户现场参观考察;

以客户的名义申请产品软著、专利,发表论文、期刊;

……..

说简单一点,产品实力还不够,那就拿其他资源来凑。

要特别提醒一点,承诺客户的东西那必须得做到,这个带不得半点“说泡”。

05

加快产品上线

当产品有了愿意买单的客户,接下来,就是快马加鞭推动产品的研发上线,早一天交付,早一天收钱。

这个阶段的关键词:“加快”。

路径一:项目组模式

为什么要推行项目组模式?

项目组模式一定程度上给产品经理赋予了更大的权力,也是希望借助产品经理这份做产品的责任心,能够更加高效的调动产研资源,加快推进产品的上线。

当然,权力和责任是相伴相生的。一个项目没有按时上线,第一个挨板子的就得是产品经理。

这个过程中对产品经理的考验也会非常大,因为项目组的模式,必然会存在一些管理上的职责,再也不能单纯的只做产品的事情,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得投入适当的时间精力,去激励项目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得观察和识别项目中潜在的风险,得规划好每个人的任务分工。

为此,产品经理必须得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在项目管理方面的能力,总结项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路径二:通用模块组件

不管是推动UI搭建设计组件库,还是整理产品通用功能库,都是为了缩短产品的研发时间,加快产品的上线。

减少大家在产品设计上重复“造轮子”,也是把内部做的好的功能设计、界面设计分享出来,让大家在设计的理念和输出的原型上不断拔高上限。

通用模块组件库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大家共同去献智出力。

当我们确定下来通用的模块和组件,那么大家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就得按照这个标准去执行。要是你有更好的设计,那就可以拿出来battle一下,胜了就作为标准的模块组件。

这会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公司的一个宝贵资产,从管理的视角来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06

推出标准产品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产品是通过项目制孵化而来,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标准产品,因为一定有很多的需求没有考虑到,一定有很多的问题没有暴露出来。

所以,完成了产品第一个版本的上线,需要持续一段时间的产品迭代,有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功能齐全的版本,才能算得上是一个标准产品。

但话语权在自己手里,你说这是一个标准产品,那客户再提出来的需求都得是个性化的需求。

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推出”。

路径一:产品资料

产品资料这玩意,算是推出产品必须要有的东西,主要包括:产品彩页、产品PPT、销售手册、汇报材料、建设方案,功能清单、技术参数等一大堆的材料。

有产品经理就要说了,要整这么多材料吗?这不是搞“文化运动”,让大家闲着没事,做材料玩吗?

还是不是,不同的产品资料都有各自的作用,产品资料一应俱全,五脏六腑都齐备,对于一个销售或新人来讲,看产品资料就可以很快熟悉产品,根本就不需要频繁来“骚扰”你。

要没有详细的资料,你会发现有很多在你看来“很傻B”的问题,每天都会从电话的那一头传到你耳朵里,让你根本无心工作。

另外,做产品资料的过程,其实也可以让你更深入的思考和完善产品,这就是“输出”带来的好处。想的再好,不写出来,大家也get不到,你也没有那么容易意识到。

路径二:产品培训

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情:一件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一件是把你的想法塞进别人的脑袋里。

做产品培训,应该算是这最难的第二件事情。这也是大部分产品经理的薄弱环节,也没有必要焦虑,因为我都说了这是最难做的事情。

要怎么去提升自己的产品培训技能呢?

我觉得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就是多讲。你要是可以在培训之前讲上十几遍,一个产品讲了上百遍,那培训的效果必然会好很多。

还有呢?得多看。我大学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看各种人物的演讲,室友在看片打游戏,我就在看演讲,他们一度觉得我有病。确实是因为喜欢,当你看多了就会模仿,脑子里面就有非常多的方法技巧,内功到家了,再拿产品开练,要不了多久培训的效果就会提升的很明显。

路径三:线上发布会

之前我们推出来一个新产品,就是发个海报,搞一次培训,结束了。

可能是产品海报隔三差五就有,产品培训每周基本上也有,大部分销售对这两种形式的产品宣传都已经麻木了。

那得怎么提起销售的兴趣呢?

——产品推出得有仪式感。

于是我们就尝试搞:直播——和新媒体时代接轨。

这种形式比较新颖,也符合当下大家“刷视频”的生活习惯,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兴趣,对产品知识的学习了解可能就在一次次的打赏和点赞互动中get到了。

07

持续产品迭代

当产品有了第一批种子用户之后,其过程中就会收集到大量的客户需求,有些需求是合理的,有些需求是不可理喻的,有些需求看起来是没有用的,有些需求纯粹是为了项目交付或满足领导喜好的。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产品经理去判断需求的真伪,去梳理出真正有用的、通用的需求,然后进行产品的版本迭代。

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持续”。

路径一:产品版本管理

产品版本管理这项工作还是很有必要,你每做一次版本的记录,就有一次机会站在全局的视角去回顾该产品的迭代历程。从中思考和总结,哪些版本迭代的不够快,哪些版本迭代的不应该。

同时,因为各种对外输出的产品宣传资料和申报材料中,都会涉及到产品版本。这个版本的输出源头在产品经理,保证产品版本不出差错,也就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特别是当产品版本一多,且客户安装的版本不一致的时候,有产品版本的管理,你就可以清晰的知道每个产品版本分别有哪些功能。遇到一个版本要升级的话,可以较快评估出存在哪些方面的影响。

当你看着自己的产品一个又一个版本的迭代,这就是自己做产品的“战绩”。没有这个东西,产品拿出去和别人吹牛逼都不知道从何说起。

路径二:产品需求池管理

要迭代就得有需求。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有好的工作习惯的人,你交代什么事情给他,他都会按期去完成。没有这种记录习惯的人,做事情就有点“驴拉磨”,得时常去提醒他豆子没了得加,别只顾着看前面的“胡萝卜”。

有些产品经理虽然需求池也建立了,但半年都不进去看一眼,里面也没有新需求的加入,过往的需求日期都跨年了。你问他,产品应该去做迭代,他想都不想回一句:不知道迭代啥东西。

正常情况下,大家每个月都应该去瞄一眼产品需求池,对一些需求进行降噪处理(有些人反馈需求会夸大问题的严重性),对一些需求进行“去伪存真”,对一些需求分配优先级。

能卖得动的产品,前面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应该每个月都有可以进行版本迭代的需求。要是你不知道应该去做什么迭代,那就得先反思下,需求来源这条路径是不是没有打通。

当然,脑子里面得有一根弦,有些需求就是不能做,没必要去做。避免让产品进入了“项目制”的陷阱,走上了和外包公司一样的“不归路”。

路径三:产品bug管理

为什么产品经理要去关注产品bug反馈呢?

虽说产品出现bug,挨板子的肯定是研发。但有些bug你也得去深究下原因是啥,搞不好就是你的产品设计不够合理,考虑的业务场景不够齐全,导致产品出现bug,害得研发替你背锅。

产品上线后存在bug是很正常的事情,要一点bug都没有,要不就是这个产品客户根本没在用,要不就是研发和测试都是大牛级别的人物。

用bug去回溯产品设计,用bug去追溯客户深层需求,这是产品bug管理可以带给你做产品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的话

要走出一条有迹可循的产品路径,必然需要想办法更高效的到达每一个关键的坐标位置。要是你没有找到正确的做产品的路径,在To G行业做产品经理,这种焦虑感会一直出现在你的这段职业生涯之中。

探路这件事情说实话,非常消耗脑细胞,也容易掉头发,有很多产品经理做秃了也未必能找到一条能做出好卖产品的路。希望我写出来的东西,可以给大家在做产品的方向上指明一条道路。

注:文/武林,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公众号ID:woshipm),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