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Adobe 是如何让竞争对手消失的?

周效敬 2024/01/11 10:15

当地时间1 月4 日,InVision首席执行官Michael Shenkman在公司官网发文称,经过慎重考虑,公司决定在2024年底停止InVision的设计协作服务。

InVision曾是协同设计软件领域的市场领头羊,估值一度高达20亿美元(143亿元人民币),但在竞争对手Figma的挤压下,业务急剧下滑。

在市场竞争中,追赶者一般会避开锋芒,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而位于头部的企业一般会采取截杀策略,将竞争对手扼杀在萌芽状态。在Figma崛起的时代,InVision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样,Figma也面临着头部竞争者Adobe带来的压力。

01

收购破灭,Figma之大幸or大不幸?

在那宗价格高达200亿美金的收购案中,Adobe把 Figma高高举起,又突然摔在地上。

Figma成立于2012年,它是一款基于浏览器的全能型设计工具,即只要有浏览器和网络,你就可以放开去做设计,UI设计、原型设计、云同步、实时讨论、开发协作、实时共享等绝活儿都不在话下。

Figma的公开亮相是在2016年,到2021年其估值已经飙升至100亿美元。Figma在协作设计领域如入无人之境,用户量很快累计到400万,给AdobeXD带来不小压力。

Figma创始人Dylan Field在 Twitter上表示:“Our goal is to be Figma not Adobe.”这番独白看似人畜无害,而这恰恰让Adobe管理层感受到更大的危机——你不想成为Adobe,肯定是想超越Adobe喽!于是Adobe在 2022年 9月祭出一贯手段,招安对手,壮大自己。

中间的岔子貌似出在政府层面,欧美监管部门以反垄断为由叫停这宗收购案,但这并非收购流产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因素是Adobe暗生退意,短短一年之内,Figma在 Adobe的天平上已经撬不起200亿美金的价值。

大模型浪潮到来之后,Adobe可能是获益最多的SaaS软件巨头,不仅市值飙升1000多亿美金,此前的大量盗版用户也在人工智能产品Firefly的吸引下购买了正版软件。所以,在线协作功能对Adobe用户的诱惑在变小,生成式设计的诱惑在增加。

Adobe也在继续加大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布局。2023年 11月下旬,Adobe向媒体确认,公司已经收购位于印度班加罗尔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Rephrase.ai,后者主要通过AI技术将文本转换为虚拟形象视频。这意味着Adobe完成了在AI领域的首次收购,也说明AI生成内容大潮逐渐从文本和图片,进一步转向视频等复杂形式。Adobe淡淡回应收购终止事件,甩出10亿美金分手费,这么看并不难理解。

问题是,Adobe潇洒终止了这段恋情,Figma却没那么容易平复自己的心情。在收购筹备期间,Figma原 CTO Evan Wallace已经离职;在泼天富贵的预期作用下,公司团队规模不断膨胀,产品功能却进展缓慢,Bug不断;员工对用户的反馈,也比之前更加机械和滞后。

经历了过山车式落差,Figma团队还能回到从前吗?收购落空,Figma是失去了一夜暴富的机会,还是塞翁失马,避免了被温柔扼杀的下场?这个很难说。

02

一路扩张,一路树敌

有人说,Adobe四十多年的发展,靠收购竞争对手才走到今天。尽管有点夸张,也确实如此,如果没有搞定这些竞争对手,Adobe要比今天难得多。

随着Adobe业务范围的扩大,它一直在遭遇新的竞争者。在上世纪80年代的桌面出版浪潮阶段,Adobe只有一款产品——PostScript,它的竞争者是打印机页面描述语言这类产品;在多元化扩张阶段,Adobe的业务从编程语言扩大到创意软件,它的对手也就扩大到设计软件领域;业务扩张到营销领域后,Salesforce这类企业也成为Adobe的竞争对手。

目前,Adobe的竞争者分布在图形设计、数字市场营销、视频编辑、网页开发和文档等领域,比如,CorelDRAW、Canva、HubSpot、Final Cut Pro、WordPress和 Microsoft Office等。

由于Adobe打造了以数字体验为核心的庞大业务体系,它还没有业务完全重合的对手。

比如,它与微软在文档管理、创意软件和云服务方面展开竞争,但微软的重点扩展到操作系统和生产力软件;

它与Salesforce在客户体验和营销自动化领域展开竞争,为数字营销和客户参与提供解决方案,但Salesforce专注于CRM;

它和Oracle在云计算、营销和客户体验方面展开竞争,但甲骨文的重点扩展到数据库软件和企业解决方案等等。

Adobe从 1990年至今,保持着平均每年一两起的收购频次,其中在2011年创下了一年7起收购的纪录。Adobe频频收购的目的无外乎:1)对现有产品做功能上的补充,完善产品矩阵;2)招安竞争对手,消灭市场威胁;3)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几十年来,Adobe在横向和纵向式收购中不断发展壮大,无论是自己的产品能力还是外部能力,Adobe用自己的大熔炉将其揉碎消化再创新,从而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创意和体验软件帝国。

03

Adobe的拦截术

Adobe有不少收购是出于拦截目的,收购之后是大力扶持(比如,Photoshop),还是雪藏起来直至抛弃,要看具体情况。其中,对Aldus和 Macromedia的收购是两个经典案例。

1.Aldus:从生态伙伴到竞争对手,再到消失

1984年,一位名叫保罗·布雷纳德(Paul Brainerd)的美国媒体人创立了Aldus,公司在第二年便发布了PageMaker程序,从此计算机行业掀起了一场桌面出版浪潮,这场桌面出版革命的推动者就是“三A”铁三角:苹果 (Apple)、Adobe和 Aldus。

1985年,苹果Macintosh计算机的销售量开始下降,而苹果的新机型迫切需要一个有威力的功能,于是公司推出了LaserWriter激光打印机,乔布斯将Adobe公司编写的PostScript控制器应用于Laser Writer。此外,Aldus编写的应用程序PageMaker基于图形化操作系统,提供文字处理和图像处理以及排版编辑的工作。

用户使用PageMaker进行设计,通过Postscript来连接打印机,打印出相应文档,“PageMaker+Postscript+LaserWriter” 组合形成了图文设计闭环,这一王炸组合将专业排版技术送到了每个人的桌面。设计师不用铅字和照排机便可以排字,并且将文字与图片放在一起输出,从而掀起了一场革命性的桌面出版浪潮。

尽管Adobe和 Aldus在早期是紧密的生态伙伴,但在随后的发展中,二者逐渐从合作走向了竞争。在Adobe的风头之下,Aldus认为仅依赖PageMaker一款产品难以发展壮大,于是自己开发产品的同时也通过收购PhotoStyler(与Photoshop竞争)、After Effects(与Adobe Premiere竞争) 等一系列产品来与Adobe竞争,其中矢量绘图软件FreeHand对Adobe Illustrator构成不小威胁。

1994年,Adobe以 4.4亿美元的代价将Aldus收购,由于反垄断要求,Freehand被 Macromedia收入囊中。对于这起收购,Adobe CEO沃诺克看重的是Aldus可以填补Adobe的 C端市场拼图。

两家公司合并后,原Aldus C端部门的负责人奇森 (Bruce Chizen) 负责开拓Adobe的 C端业务,公司相继推出了PhotoDeluxe、Photoshop Elements等 C端业务,鉴于奇森做出的开创性的成绩,他于1997年升任Adobe的图像业务负责人,C端业务被合并。至此,Adobe从专业工具市场走向了更广泛的消费级市场。

Aldus被收购后,旗下产品命运各异。

PageMaker虽然也在更新迭代,但慢慢被边缘化,Adobe在 1999年发布了PageMaker的替代产品InDesign,Adobe让 PageMaker逐渐转向使用封闭的专有数据格式,强行给用户增加限制,用户差评不断。PageMaker在 2001年做了最后一次更新后,最终被Adobe抛弃。

SuperPaint和 IntelliDraw原来都属于Silicon Beach Software旗下产品,后来二者被Aldus收购。Aldus被 Adobe收购后,SuperPaint又销售了几年,IntelliDraw则不再继续开发。Intellidraw的设计思想,被Visio借鉴并发扬光大,后来微软以近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Visio,成为MS Office套件的一部分。

Photostyler诞生于1991年,主要功能是位图图像的编辑及绘制,与Photoshop存在竞争关系。Aldus被 Adobe收购以后,Photostyler无疾而终。

此外,演示文稿工具Persuasion的最后一版定格在1997年 9月;PressWise几经转手最终为SmartSoft公司所有;Fetch最终被Adobe卖给了Extensis公司,更名为Extensis Portfolio。

After Effects被 Adobe更名为Adobe After Effects,成为全家桶的一员。

2.Macromedia:最大威胁是如何被拔除的?

许多婚姻始于求爱,最终在法庭上结束。但Adobe和 Macromedia之间的关系恰恰相反:它始于诉讼,最终以婚姻收场。

Macromedia,最早可以追溯至1984年在美国芝加哥成立的MacroMind。MacroMind致力于音视频动画软件开发,产品包括MacroMind3D、Action!、VideoWorks(即后来的Director)。

在接下来20年的发展中,MacroMind进行多次收并购,逐渐成长为Adobe在创意软件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

Adobe于 1994年将Aldus收入囊中之后,从1995年开始与Macromedia死磕,两家公司就产品功能、专利等问题展开了拉锯战,这场战争持续了十年。时任Adobe CEO的布鲁斯·奇森(Bruce Chizen)坦言,Adobe打 Macromedia,只是想让它走得慢一点。

2001年的“9.11”事件对美国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股市暴跌和经济衰退。Macromedia对于市场竞争有些力不从心,老板罗布·伯吉斯直接打电话给奇森,说他们应该省下律师费,把钱给受害者。两人在一家酒吧会面,很快达成了共识。

2005年是奇森掌舵Adobe的第六年,四月,这场长达十年的撕扯最终以34亿美元的收购结束,Macromedia旗下所有产品归Adobe公司。奇森对于这笔交易颇为自豪,他说:“仅Flash一款产品就值30亿美元!”

的确如此,除了Flash,Freehand、Coldfusion、Fireworks、Dreamweaver、Director等软件在业内也都是响当当的产品。

奇森制定战略的风格是,不仅关注当下,更着眼于未来。他在选拔人才时,考虑的是未来公司所需要的能力;收购也是,目的并非只是为了消灭对手,而是让竞争者参与到Adobe未来的布局中去。

那几年,让奇森彻夜难眠的是另一个强大对手——微软。收购Macromedia之后,Adobe晋级为全球顶级软件厂商之列,这也让它成为微软的有力竞争者。当时移动互联网刚刚萌芽,处于全球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前夜,Adobe想提前拿到移动互联网的门票,计划让自己的PDF能够与收来的Flash融合,以占领移动端市场。

戏剧性的是,微软错失了移动互联网时代,Adobe的 Flash被苹果公司封杀并于2020年最终停止运行。原属于Macromedia的 Freehand、Authorware等软件,被收购后相继停止开发。

04

结语

当Adobe宣布用200亿美元收购Figma时,公司股价应声下跌17%,圈内开发者之所以不看好这笔收购,是因为他们不希望新秀Figma走进Adobe的“软件墓地”。收购终止,意味着Figma将继续在细分领域挑战Adobe的市场地位。

那些被Adobe收购的产品,它们的消失有些是Adobe消灭竞争所致,也有一些是外部市场竞争所致,毕竟,没有长盛不衰的产品,如果跟不上用户的需求,收与不收都改变不了被淘汰的命运。

注:文/周效敬,文章来源:牛透社(公众号ID:Neuters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牛透社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