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双11没了往年的狂欢消费氛围,双12也没了动静。这背后,不只是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而是当下的时代环境、平台规则、商家增长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新变化。
现在的人口红利、平台流量红利基本都告一段落,过往的流量玩法不灵了,但生意还得接着做。品牌零售商不得不做尽快出抉择:是加入越来越惨烈的价格战,击杀所有对手赢得片刻喘息?还是跟随环境变化去寻找一条新路,为未来博得一线生机?
近日,在黑马直播间里,创业黑马执行总裁罗浛予与有赞CEO白鸦,一起聊到在国内流量增速放缓,价格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品牌零售商们有哪些破局机会?下一个阶段的流量可能会在哪里?以及在AI时代,电商平台和商家如何抓住新出现的核心消费场景等。
01
现在已不是围绕
流量搞事情的阶段了
罗浛予:今天我们邀请到了有赞CEO白鸦,他创办的有赞是一个商家服务平台。2018年在香港上市,随后还拿到了腾讯、百度等大厂投资。白鸦总,你可以先跟大家打个招呼。
白鸦:大家好,我是白鸦,一个互联网老兵。在过去的11年,我刚好经历了三个时代:PC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AI时代。PC互联网刚开始时,我在百度、支付宝做产品设计;2012年,移动互联网兴起不久,我辞职出来创业,正好赶上微信崛起的红利期;现在又来到了AI时代,最近一年多,我80%时间和精力都在做AI相关的事情。
罗浛予:咱们直接进入主题。现在国内流量增速放缓,价格战愈演愈烈,品牌都在寻求新流量、新渠道。在你看来,品牌零售商们当下还有哪些去破局的机会?下一个阶段的流量又在哪里?
白鸦:现在确实是一个明确的转折点。但我不建议用好或坏来评价现在,其实是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要做的只是适应新游戏规则。
今天正好跟大家分享几点近期的思考:
第一,当一个新技术为生活带来新场景升级时,就意味着又会出现一批新平台。在新平台正处于“建设圈地”阶段时,会有一段非常好的红利期。而能抓住这一红利期的人,都将获得非常好的机会。
所谓平台红利期,很多时候就是流量红利。就像当年电子商务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时,淘宝趁机兴起。第一批淘宝卖家中,很多人都抓住了平台建设期所需要的东西,如更便宜的货品、更丰富的品类、更有保障的服务、更友好的购物体验等,他们因此也成为了平台红利期的主要受益者之一。
后来的天猫商城、微信、小红书、抖音,都经历过类似的阶段,也成就了不少品牌。甚至很多公司还专门为研究流量红利,设置了「首席流量官」一职。
你刚才说,品牌价格战愈演愈烈,背后有个挺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进入了存量时代。有人可能会问,现在平台“建设圈地”基本完成,流量增长放缓,是否还有所谓的流量红利?我觉得,不能说完全没有,只能说好机会变少了。这时我们要学会随着平台变化而做出必要的改变。
第二,当年PC时代中国网民只有2亿多,现在是14亿人全拿着手机上网,每天至少在网上泡几小时。整体的用户量和用户在线时长,已经到了增长瓶颈期,这意味着平台开始进入深耕期。
从宏观总量上看,现在居民消费每年的增长率顶多是小个位数,但电商平台和股东们绝对不能忍受每年财报增长低于30%。最后难受的会是谁?平台只能挤压所有参与者,所以现在所有参与者都是非常难受的状态。
第三,商家去哪找新流量和新渠道?这是个挺严肃的问题。我觉得问题的答案,不一定是流量本身。在我看来,现在已经不是去围绕流量去搞事情的阶段了。
我们不妨换个视角去看待这件事。改革开放最早期的十几年,中国消费是什么逻辑?那时,只要你能拿到货,你就是中国最赚钱的卖家,因为当时供给极其稀缺。改革开放中间的十几年,只要你能在线下找到好铺位,你的生意就会非常好。因为城市化进程开始让消费群体高度集中,最好的铺位就意味着最好的流量点。到了互联网的前面的十几年,只要你能符合平台建设需求,你就能抓到好流量。
我们的商业经历过两个阶段,一是有货的阶段,二是有流量的阶段。但现在,中国的供应链极其强大,商品供给已经足够了。人口增长、互联网用户总量增长、用户在线时长增长、居民消费总值增长,都在回归一个理性状态。我特别不赞同现在叫增长放缓,是因为过去增长太疯狂了。
所以,我不觉得是接下来还要关注流量这件事,而是应该关注两个方向:一是跟消费者沟通的内容,二是给顾客提供的服务。
02
提高复购将是下个
时代ROI最高的营销方式
罗浛予:有意思,你选择了跳出问题本身去找解法。你说现在已经不是去围绕流量去搞事情的阶段了,那我们应该怎么理解你提到的这两个方向?
白鸦:这里可能要简单介绍一下有赞在做什么事情,这样大家可能就更容易理解我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观点了。
有赞在过去11年,刚好赶上微信崛起,发展的还不错。有赞核心在做三件事:一是通过内容营销,帮中国品牌零售商在公域平台获取更多增量生意,并沉淀更多私域资产;二是私域深度运营,增加老顾客的复购率,以及老带新的分销推荐;三是为传统零售门店提供门店数字化工具,如数字化收银、会员储值、门店营销等。
这三件事都有一个核心场景,即围绕平台流量的同时,做好顾客经营。过去六七年,我们服务过大概几十万品牌零售商,他们手上有几十万、上百万微信好友和小红书粉丝,但他们加完好友,不知道该怎么运营、沟通和促进复购,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帮他们做好这些事。
回到我刚说的下一个阶段可能不是流量。那会是什么?我觉得下个阶段可能会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关注流量到关注顾客经营,提高老顾客复购率。我认为,提高复购可能是下一个时代ROI(投入产出比)最高的营销方式。
以前企业所谓关注客户,更多是一种意识,如站在客户视角去设计产品、拉流量。我说的关注客户,是把经营回到围绕客户进行,更多是一些具体行动。这些具体行动,是企业应该有人去关注老顾客的复购,与他们保持更好的沟通和服务,给忠诚顾客更多奖励等。
举个例子,过去我们服务了几十万个门店、200多万导购、近3000亿交易额,触达了五六亿消费者。过程中,我们会看到很多连锁品牌商的痛点。他们比较难受的是,商场门店里做得不错的品类,第二年复购的顾客只有30%,也就是说门店每年会流失70%老顾客,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
每年流失70%老顾客,而新客增长通常只有15%-20%,如果没有方法获得增量客户,门店就得亏本。但如果每年有70%老顾客复购,商家只需要30%新客增量,这件事就好办了。毕竟30%新客增量中,可能还有15%-20%自然流量,剩余部分,完全可以花钱去公域做投放来获取。
第二部分,通过内容营销种草获得新用户增长。我建议大家学习小红书平台,站在消费者视角的产出优质内容,进而传递自己的价值主张和品牌理念。
举个例子,过去你可能花六七十万去买一辆豪车,今天你花40 万买了辆理想汽车,但是你也是要面子的。这个面子要怎么找回来?于是理想输出的内容告诉你,他们是环保新能源、某某处设计比豪车更贴心,他们还为消费者考虑更多细节等。于是,你作为消费者就觉得很有面子。
你看,我们今天在讲理性性价比的同时,还要讲顾客和品牌之间的温度和连接感,而这些更多要靠品牌在内容营销过程中来体现。
03
从习惯抓流量红利
到探索理性性价比产品
罗浛予:你刚提到自己这一年大部分精力都在搞AI。针对品牌零售商缺流量、找不到增长方向的状态,你们通过AI都做了哪些尝试,有没有什么新发现、新成果?
白鸦:过去我们习惯了去抓流量红利,好不容易熟悉了流量的玩法。结果呢?流量玩法不灵了。今天我们摆在面前有两条路:
第一条路,跟着一部分平台去玩极致性价比,拼命打折、挤压利润,甚至不顾商品的品质,将自己挤压到最便宜,把大家都挤死,最后只有自己活下来。虽然这条路很残酷,但是我们都很习惯,虽然也知道以后会更残酷。
第二条路,做理性性价比产品,性价比有提升,但不损伤用户体验,甚至用户体验会更好。这条路大家都比较陌生,要玩顾客经营、内容营销,我们要重新学吗?在哪去招人?整个事怎么弄?有人能教吗?即使你有动力去摸索这条路,但流量平台马上要搞大促了,你必须把人抽出去搞大促,不然连大促的那点业绩都没有,公司最后也活不下来。这是今天摆到品牌零售商面前的一个非常难的问题。
这有点像现在外边吹着寒风、飘着大雪,你的衣服湿了,要换一件干衣服,但这件干衣服合不合身,你到底要不要脱下来?大家都有疑问。
所以,现有问题不是光靠工具就能解决的。首先大家要有选择第二条路的决心,其次才是选择什么工具能把事情做的更好。
罗浛予:现有问题不是光靠工具就能解决的,我们要先下决心去探索一条陌生的路,再来选择工具。你可以展开具体讲讲吗?
白鸦:我再举个例子,让大家感受即使有了工具,商家运营还是有多麻烦。比如,马上要过年了,很多品牌零售商会做年货节,整个年货节的活动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步,将几个高管召集在一起召开策划会议,讨论今年春节年货节活动的方向。这一轮会议通常不会得出实质性的结果,因为大家所掌握的信息并不全面。对于消费者的情况、竞争对手的情况、平台政策以及货盘准备情况,大家都不清楚。会议的结论往往是,大家回去收集相关信息,下个星期继续讨论。
第二步,各个部门继续开会,提出各自的观点和意见,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碰撞,从众多方案中挑选出一个最终的方案。这些方案可能包括今年主要冲销量的策略,通过在平台上投放低价款来吸引消费者;或者将产品做成统一包装的礼包,以回馈老顾客。经过讨论和选择,最终确定一个最适合的方案。方案确定后,运营团队需要至少花费两到三周的时间来设计商品组合、定价、营销策略、文案和界面,并设计每个商品的包装界面。
最后,提交给平台进行评审。在这个过程中,老板可能也没有太多想象力,无外乎是把两个方案融合一下,定出第三个方案。当一个周期为十天的活动上线后,公司一般每天都会出一个数据报告,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根据进度进行调整。
在活动结束后,大家开始从不同角度进行复盘,这个过程往往会有些混乱。更可怕的是,如果一个连锁门店有 200 家门店参与这个活动,通常需要三四十个财务人员工作一两周的时间,才能把这次活动的账算清楚。这是因为每个企业的需求不同,市场上没有现成的数字化工具来帮助他们算账。他们需要将所有平台、全渠道的数据录入到一个Excel中,并使用不同的公式来计算每个门店的业绩、导购的业绩、当月的提成等。
整个活动的策划、执行和复盘过程非常复杂,即使有系统工具和人力支持,零售运营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工作。
但是问题来了,原来这一摊子事已经不灵了。之前起码有10% 毛利,现在可能想保10% 亏损都做不到了。虽然达不到原来的业绩,但你必须玩这一摊。目前市面上只有20%商家能做好,他们通常是老板年轻、品类新颖,公司有运营部门带着明确的思想,去采购数字化系统、搭建运营流程,才有可能做好,但依然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罗浛予:有赞过去是怎么解决这些难题的?
白鸦:过去只要商家有决心,我们来帮你做代运营。比如我们以咨询的方式,给农夫山泉、新希望等品牌客户出解决方案,再通过代运营帮他们搞定执行,最后出结果后还会继续复盘迭代,直到做出最佳实践方案,才批量复制推广。
过程中,我们做了很重的代运营,也做过技能培训,甚至还做过猎头帮商家招人,但这种方式还是有点慢。只要跑通这套流量玩法的商家会上瘾,因为ROI足够划算,但还没学会的商家,行进速度就会很慢。
04
商家要的不是20个降本增效工具
而是一套可执行和监督的解决方案
罗浛予:很好奇,你们的AI系统目前做到什么程度了?
白鸦:过去这一年,我们80%时间都在搞AI,希望AI能帮商家解决这些问题。
通常商家搞活动要做的事情,无外乎这六个部分。第一是收集海量信息;第二是咨询,定方向和找思路;第三是输出详实的方案策划;第四是具体方案的执行落地;第五是过程中的反复迭代;最后是复盘和算账。而现在,这些事情AI都能做。
最近,我们在内测一个自己的AI系统。品牌零售商可以直接跟AI说:我们想搞一次年货节,你有什么建议?AI会告诉你,在刚过去的一年,你用哪些方式带来了业绩和利润,又用什么方式带来了顾客口碑。基于现有市场情况,给你两个方向,一是做投放,放大业绩,但不能亏钱;二是回馈老客户。
假如你选了第二个方向,继续问AI有什么具体方案?AI会告诉你,今年哪些商品最受欢迎,建议做什么样的商品组合,快到复购期的顾客有多少,他们分布在什么渠道,你通过什么样的营销内容能触达他们。AI说按这个方案,你能拿到20%利润。你又说,如果我只要10%利润,牺牲一半毛利,带来更多顾客,行不行?AI说可以,建议你可以做ABCD事情……
当你确定方案开始执行后,AI还能为你做各种繁琐的系统配置,过程中你可以监督未来15天的业绩走向。如果业绩进度计划晚了10%,AI会及时通知你,并给出方案优化建议;如果业绩进度比计划超了10%,你还可以调整营销节奏,让AI降低折扣力度等。
AI可以帮你去做市场分析、出方案、给方向、讨论方案、配置系统、自动化执行,能让你监督整个过程,并在自动化执行过程中进行迭代,还可以在结束后输出财报和复盘报告。之前要开很多会,现在你只需要对着电脑跟AI聊一个小时就出来了。虽然 AI还不是万能的,但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决策系统、实施系统和监督系统。
可惜通常我们会将AIGC看成一个纯工具,用来生成营销文案和海报、成为直播数字人、做智能客服等,降低一点成本,提升一点效率。但这无法解决商家的根本问题。因为根本问题是你没有人才,没有思路,只把那些零碎的东西堆在一起,依然不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尝试帮你解决这些根本问题,提供经营分析能力、自动化、执行和监督能力,效果归因、复盘和迭代能力,这些能力完全贯穿了你的整个业务流程,以及我刚才提到的文案生成、海报生成、电商图片生成、智能客服等场景。也就是说,商家要做的不是去找 20 个降本增效的工具,而是需要一套完整可执行和监督的解决方案。
罗浛予:你们这个AI系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训练出来的?
白鸦:过去十几年,我们服务了近20万客户。比如,我站在生意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新客户,我们都会想办法帮他做到一定的生意增量,帮他们摸索合适的增长方式。如果做到了,客户就很乐意主动续费。所以,我们定了一个交付标准,一旦交付完成,客户成功部门就会出一个结案报告。
这个报告中,会详细描述商家在做什么生意,过去有多大规模,用过哪些经营方法。来找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想做什么样的客户运营。我们一起尝试了哪些方案,其中哪些方案是有效或无效的,现在做到了什么程度,是否完成或超过了他的预期,后续怎么继续追踪结果等。
其实,每一份结案报告都是一个最佳实践。再加上我们每两三周,就会带着客户成功部门和专家们坐一起,讨论某某行业的什么样做法是有效的,针对什么样的客群适合做什么样的事情等,最后我们输出了一本本「客户成功手册」。所以,我们有大量案例库和最佳实践库,这些数据内容都可以用来训练我们的AI系统。
05
为抓住新核心应用场景
平台要重新思考商业逻辑
罗浛予:目前在电商领域,除了有赞,你还看到过哪些眼前一亮的AI应用?
白鸦:我觉得这个事情要分两个视角。站在TO C视角,好的独立应用通常是一个核心功能捅破天,再继续增加新功能,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信、今日头条、拼多多。
但To B 视角一定是看系统化的工程。如果我今天给商家的解决方案没有解决问题,就不能交付结果。我们今天给客户提供的是一个智能化的消费者运营系统,其目的是解决商家整体效率和工作流程的问题。
举个例子,我明天早上要买一张从杭州到北京的机票,要去看航班时间、航空公司、飞机大小、首都机场还是大兴机场,以及我有哪个航空公司的会员等。这不是一个简单比价的事情,通常没有老板会享受这种消费过程,基本会交给助理来做,助理反而比老板更专业。
接下来,这种事情可能会交给AI购物助手,且AI 购物助手有可能会提前植入到你的消费需求场景中。比如,家里冰箱里面没鸡蛋了,你可以直接告诉冰箱,冰箱就会给你买,这都是有可能的。我相信所有平台都在考虑这个问题,即平台怎么抓住这个新出现的核心应用场景。
这就衍生出一个新问题:商品的广告费最后交给AI购物助手,还是交给平台?平台靠广告赚钱,但我刚提到的购物过程并没有广告。总不能说AI给了你ABC三个选项,又提示你后面还有一个选项是广告,这不太可能。平台不仅要想办法抓住这个核心应用场景,还要思考新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
对商家来说,最早面对的是优化搜索引擎,后来要学会搞定广告投放。而现在可能要想办法让AI觉得你的商品更符合某个消费人群的需求。所以,之前搞流量的那批人,现在要转变一下思路。
说个身边的例子,我有朋友做了一个很牛的AI软件。实际上就是基于消费者视角,为服装类商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首先,他抓取了全网的服装类图片、各种榜单和指数,训练出一个AI引擎。你跟AI说,我们店里下个月有3次上新,每次上新要20款新品,能不能给我点建议?AI会告诉你,什么样的风格款式最受欢迎、点赞量最大。
你确认完风格,AI会直接给出设计方案和裁剪方案,随后你进版房很快就能搞出样品。紧接着,你就能一边直播卖货,一边让AI把销售数据和退货量预测给到供应商。供应商这边就可以快速准备原料,并参考你的销售数据开始生产商品了。这其实是消费者、商家和供应商一起对话,共同创造商品,并打造出柔性供应链的过程。
注:文/i黑马,文章来源:i黑马(公众号ID:iheima),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i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