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安踏高调收购本土女性瑜伽服的消息,让沉寂已久的消费投资再次受到关注。
10月16日,安踏早间发布《收购MAIA ACTIVE业务》公告称,旗下附属子公司在13日与玛伊娅服饰(上海)有限公司的若干股东分别订立若干买卖协议,拟购入目标公司75.13%的股本权益,交易金额没有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安踏此次收购对象不再是海外高端小众品牌,而是一家成立7年以女性运动服饰为主的本土品牌MAIA ACTIVE。这对于国产新消费初创品牌来讲,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要知道,消费企业苦融资久矣。一级市场从2022年至今,消费投资遇冷,项目一直处在打折、去泡沫阶段。二级市场同样艰难。2023年初,市场上又出现关于“红、黄灯行业”上市限制的传闻,也让消费企业上市变得难上加难。近期,老乡鸡、沃隆食品、同富股份、大洋世家、紫林醋业等多家“吃穿住”类企业纷纷主动撤单、终止IPO。
不少消费投资人都黯然离场了,依然坚守的投资人虽然还在看项目,但一直没出手,老项目也不再加注,或者投了不做PR。
就在消费投资一片寂静之时,安踏作为运动服饰龙头上市公司,高调收购本土新品牌,这是否意味着消费投资有转机了?带着疑问我找了几位依然在看消费的投资人和FA聊了聊,结果发现:在IPO退出路径不断收紧的当下,并购确实是消费投资日益期待的退出方式。
首先,产业方的进入,“解救”了一批消费投资人。
就拿本次被收购方MAIA ACTIVE举例。据天眼查显示,截至本次收购交易前,MAIA ACTIVE已经完成6轮融资,融资总额达数亿人民币,背后资方包括了百丽国际、红杉中国、华人文化产业基金、华创资本、动域资本、虎扑、达泰资本、火山石投资等。
业内人士透露:“MAIA ACTIVE的机构投资者是2017-2020年集中投进来的,2021年百丽投了一轮之后再也没有融资,如今收购完,创始人和百丽还在里面,其他机构都退出了。”
其次,创始人也更希望跟有资源的产业资本合作。当前,能活下来的消费项目,本身营收、利润、现金流都很好,像MAIA ACTIVE在2022年总销售额达5亿元,早已实现全面盈利。现阶段融资不光为了钱,而是为了产业链资源。创始人也趋于理性,和投资人的关系似乎回归到了“大家一起合伙做生意”的层面。因此,拥有强大产业资源的上市企业、产业龙头公司成为投资主角。
再者,对于产业方来讲,行业洗牌也是抄底好时机。之前市场上就出现过“用装修成本定估值”、“连锁餐饮几千家店,估值不到20亿”的极端案例,这与三年前“单店估值一个亿”的火热相差甚远。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不少消费企业创始人正在面临传承问题。举个“捡漏”的例子。“一个60多岁汉堡店创始人,开了60-70家加盟店,供应链年净利200万,儿子不想接手生意,创始人身体不好,干不动了,最后以240万的价格,被另一家公司收购了,还是分期付款,首付30万。”
峰极资本加速器副总裁吕钦文透露,在二线城市或新一线城市中,存在一大批餐饮消费品牌创始人年龄在60岁左右,想退休但无人接管生意。他们子女大多海外留学,有体面的工作,不想接手生意或者没有管理经验,这类项目收购正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回到本次的主角安踏,更是收购的一把好手。为了实现高端化转型,安踏近年来收购不断,已经将FILA 、始祖鸟、Salomon、Descente、Kolon Sport、威尔胜等收入麾下。
“高端户外有了,潮流时装有了,专门针对亚洲女性的Lululemon平替也有了。”
安踏作为体育产业中的头部集团,如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宝洁、联合利华等快消集团一样算得上是“超级渠道”。而收购,正是让这些“超级渠道” 保持基业长青的方法之一。有消费投资人认为,“超级渠道们”有多年积累的存量市场作为基石,在此基础上找一些效率更高的项目,来获取增量。过程中,尤其关注小的细分赛道和小的创新。
行业龙头或者上市公司做投资,除了助力公司探索第二、第三增长曲线外,还可凭借自身优势、产业链资源,为被投企业进行赋能。最重要的是,上市公司等CVC产业基金没有严格的投资期限要求。
除了安踏,元气森林、喜茶、地素时尚、绝味食品、泡泡玛特等不少产业龙头都开始频频展现投资动作。就连娃哈哈、蒙牛、新希望旗下的草根知本等传统消费龙头企业也进行了投资布局。
一场上市公司与初创企业的“双向奔赴”正在悄然发生。
注:文/张俊雯,文章来源:投中网(公众号ID:China-Venture),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投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