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主宰,还是被主宰?
愈来愈多的数据昭示着,AI的入侵比三体人降临来得更早:
ChatGPT的论文预言,80%美国人的工作都会 受到AI的影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研究显示,国内约70%的职业会受到人工智能冲击;
在IBM,正有7800人因为AI的到来失去工作。微软Azure AI副总裁更是直言:包括卡车司机和文案写手在内,未来几十年人工智能将取代50-60%的工作岗位;
甚至连社交媒体,也不断将名为“什么工作不被AI取代”的视频推送给你,告诉你:AI时代,选错了人生方向就会白给。
那么,我们该如何掌握主动权?
若能从源头起,让高高在上的AI技术走下神坛,成为每个人手中的武器;
若能让代码不再成为阻拦每个创意的技术磐石,让普罗大众通过自然语言,就能参与技术创新;
若能让AI开发所需的模型基座、数据等资源,不止是涌向巨头和专业开发者——
在AI时代掌握变革的主动权,将不再是泡影。
02 这是参与创新的绝佳时机
某种意义上,我们生于一个最坏,但也最好的时代。
在AI引发的生产革命面前,我们是手无寸铁的飘萍;但与此同时,我们是成长于AGI襁褓之中的AI时代原住民。
大语言模型刮起的模型研究和创业潮,为AI变革创造了肥沃的土壤。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不完全统计,今年1-5月,国内大模型数量已达79个——其中,超半数已开源。
但大模型生态的蓬勃,是否意味着真正让AI能力普惠于民?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一方面,大模型对大众而言,仍然具有相当的使用门槛。在大多场景中,让大模型精准理解用户需求依然依赖于高质量的Prompt(提示词),而非自然语言。
另一方面,来自各领域的大量碎片化需求,亟待得到AI的满足。中国拥有颇为广阔的原生场景,为AI的落地提供了广阔的机会。
与此同时,大模型触达用户的“最后一公里”又是显而易见的:应用。
“百模大战”后,业界已经快速形成共识——更多的机会点会出现在应用层。2023年下半年,几乎所有AI的新概念和风口,都围绕着如何让大模型快速落地、更加普惠。
比如,微软Office365炸场带火的概念“Copilot”,引发了国内外办公软件的一系列智能化改革。进一步,在人们的设想中,更强大的AI能力能赋予数字人、RPA、NPC新的生命力——不局限于办公场景的AI Agent(智能体),成为了AI应用的新风口。
不过,AI Native仍然没有标准答案,无论是AI Agent、AIGC,还是Plugins(插件)、通用搜索,都还在探索验证的阶段。
对于我们而言,这是创新和拓展探索边界的最好时机之一。
03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AI应用?
“Hello World.”
1974年,当Brian Kernighan用C语言敲下代码,计算机报之以简洁的致意。
如今,自然语言、图像、声音等更多元的模态正在取代代码,成为人机交互的通用界面。
“轻”,是AI应用的第一个重要特征。
可以看到,没有赛马机制和金钱游戏,更多轻量化的AI Native创意,从一台PC中诞生:
年轻的德国工程师Mathis Lichtenberger,靠一人之力开发出了能够与PDF文档对话的ChatPDF——上线短短5天,它就分析了65000份PDF;
两名不堪忍受招聘软件虚假职位信息的硅谷工程师,利用几个周末的时间,开发出了能够整合筛选远程岗位的招聘网站——如今,这个网站仍以每天500-800个岗位的速度更新。
AI应用的“轻”,还体现在使用门槛的降低上。纵观所有爆款应用的特征,除了直击痛点,使用方法还得足够“傻瓜”。
互联网时代至今,人机交互的界面已经从编程语言,降低到了自然语言。如今,随着多模态模型的发展,图形、声音、表格、影像等模态还在不断扩展人机交互的模式。
“快”,是第二个特征。
即便大模型是新技术,但AI是个成熟风口。人类对AI应用场景的规划和想象从未囿于技术能力的桎梏:
1977年,电影《魔种》出现了具有自主能力的AI程序Proteus IV;2021年上映的《失控玩家》,就预示了游戏NPC产生自主意识的可能。
不间断的构想,以及验证模型价值的急迫性,让无数的AI应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大模型的风口中落地。比如一款名为“斯坦福小镇”的游戏,首次用Generative Agent(生成式智能体)作为25个“居民”——《西部世界》的构想都成为了现实。
“小”,是另一个特征。
长期以来,AI被视作巨头之间的游戏。如何与巨头竞争,往往是个人开发者和创业公司面对的质疑。
但可以发现,当巨头急于瓜分大众市场的蛋糕,先从硅谷生长起来的一批AI应用项目,针对的场景往往都很垂直——比如Rewind AI,做好的仅仅只有让浏览记录变得可搜索这一件事,但其估值在今年5月已经达到了3.5亿美金。
在市场需求足够碎片化的当下,个体反而能找到巨头和明星公司的盲点和死角。就像AI企业孵化器AI Grant创始人Nat Friedman所说的那样:“不要把目光局限在ChatGPT、Midjourney这样已经人尽皆知的大型通用类产品。”
在轻、快、小的特征下,我们能看到不少小团队缔造的商业神话:Midjourney靠10人创造上亿美元的年营收,员工少于50人的Cohere获得了来自英伟达等企业的2.7亿美元投资,今年扩张到130人的Huggingface,已经托管了超过100万个模型、代码和数据集。
由此可见,AI应用,不仅仅是巨头间的游戏。
04 主角不在黑客,而是每个有想法的你
Hackathon,中文译名为“黑客松”,主角是黑客。
既然要玩谐音梗,咱们也可以称之为“黑可颂”。这是更符合AI时代的创新态度——烘焙无界限,无论谁都能做可颂。
基于“人人都可参与AI创新”的愿景,36kr AI协同创新中心联合AI开发平台Colingo,共同发起我爱黑“可颂”大语言模型应用创新挑战赛。
将好的AI应用比作可颂,也颇为符合AI技术的两个核心价值:一是提供能量,提高生产力;二是提供足量的多巴胺,像社交平台、游戏产品那样,带来愉悦的体验。
只是在万千焦糖色的成品中,我们想pick与众不同的黑色可颂。
在这场为期7天的挑战赛中,参与团队既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和领域,自主选择应用方向,也可以根据活动合作伙伴提出的真实的应用场景需求及测试数据,选择命题。
AI普惠的核心在于为用户创造去中心化的技术使用环境,而在此之前,我们也想为开发者们创造一个去中心化、人人可参加的开发环境。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Colingo开发平台准备了开箱即用的全套工具。
作为基于底层大模型构建的AI应用IDE(集成开发环境)平台,Colingo可以类比作“AI开发云平台+应用商店”。除了集成包括海内外主流大语言模型在内的多个大模型API外,Colingo还提供了Notion等第三方数据的API接口,为开发者提供足够的“原料”。
相较于传统的IDE,Colingo的开发界面更为简洁明晰。得益于大语言模型的接入,开发过程中人机交互的界面从代码,变成了自然语言。同时,通过将开发工具像乐高组件般封装,开发者无需太多技术知识,也能够在Colingo平台上像搭积木一样构建应用。
这也让参与“黑可颂”的技术门槛更低。开发者们甚至不需要写代码,只需要创意和想法,就能和黑客(Hacker)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黑可颂”的另一个主办方,36氪AI协同创新中心,是由36氪和小即是大创投发起的商业平台,同时也是一家以媒体为旗舰,专注于AI产业链生态建设,企业创新营销和创投服务为一体的商业平台。
在AI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下,“黑可颂”中脱颖而出的团队,不仅会获得由Colingo&大赛赞助商提供的现金和计算资源奖励,还有机会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和投资。
当然,为了达成普惠的愿景,AI基础设施的质量举足轻重。我们也欢迎更多优质的云、数据库、工具链伙伴一起加入“黑可颂”,为优秀的AI创意加码,在时代变革中留下烙印。
注:文/晓曦,文章来源:36氪,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