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Vesta创始人谷振宇:DTC品牌如何聚焦精细化营销实现复购

周昕怡 2023/10/13 09:14

【亿邦原创】10月13日消息,在“发现独立站新价值”闭门研讨会上,Vesta创始人兼CEO谷振宇发表了题为《DTC品牌如何打造出海差异化,用复购锁定生意》的演讲。

他指出传统渠道是铺设的品牌认知的第一步,强调了传统的品牌广告在欧美消费市场的重要性,例如在洛杉矶和曼哈顿投放广告牌,以及给目标人群的邮政编码区域寄送介绍品牌和产品的纸质宣传册。

完成打造品牌认知之后,再开始进行获客。Vesta没有选择投放信息流广告,而是在20-30个不常见的渠道投放广告,包括视频、播客和小众平台。此外,Vesta还通过KOL和多元化的广告转化来加强推广。

温馨提示:本文为速记初审稿,在不影响原意的基础上,由亿邦动力编辑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以下为演讲实录:

刚刚在参观公司的时候,我看到很多来访嘉宾对一些细节问题非常感兴趣,比如广告投放、EDM运营等。这方面如果有什么细节问题,可以直接问我,我们可以直接交流。

01 DTC的核心是用户

我们Vesta是一家做卧室家居的品牌,2021年正式开始完整运营,到现在刚刚成立两年的时间。我们应该也是欧美在中高端价格段增长最快的品牌之一。

核心来说,我们还是希望给用户带来一些足够环保、足够创新的产品。另外,我们也希望给用户一个完整的体验。用户在家里需要任何东西,我们都能提供。但这个其实跟我们最早的背景和想法不太一样。我之前的背景是做大单品逻辑的六足和四足机器人,我理解深圳卖家的思维方式,他们会在最快的时间内通过流量和产品的方式,将功能性和差异化产品做起来。

但我觉得DTC品牌、中高溢价品牌或家居品牌有一些特殊性。因此,在2022年时,我们转变了思路。我们发现家居类产品的核心是场景化消费,核心是你能否在这个品牌之下给到用户比较完整的家居、家纺和软包类的体验。所以从2022年之后,我们更多地将重心放在了打造一个类似lululemon这样的平台。当然,这也是因为我们对产品和供应链有了一些经验。

但无论是做所谓的大单品,还是打造所谓的destination家居平台,我们目前100%的转化都集中于C端,因为与价格段相关。所以大家可以结合自己做的产品溢价以及目标人群,思考一下。刚刚James说了一句话我非常认同,他说,“DTC的核心其实是用户。”我做的所有的一切,怎么去做产品,怎么去做沟通,怎么做服务,都要围绕着用户的画像和使用习惯进行,所以我目前是100%的DTC。

如果想长期做一个中高价格段的品牌,需要保证一定的毛利和净利。因为你需要长期进行一些不涉及转化的投入,比如品牌建设,新市场、新材料、新供应链研发等。

02打造品牌认知,提高溢价空间

我今天的主题是复购。马上要到成立第三年了,基本上43%的用户会在一年内再次购买我们的产品,复购用户销售占比在35%左右。我们看到卓越的消费品牌,苹果、耐克、lululemon,都保持了比较高的复购水准。

我们现在大概有十几万用户,更重要的是这些用户都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有这些用户的家庭地址、电话和Newsletter(电子通讯刊物)。这一点是和在第三方平台卖货最大的不同。

重中之重是需要和用户高频交流。

一定程度上,美国的私域只有Newsletter这唯一的通道,并没有类似国内微信的工具。每隔两到三天我们就会和用户进行邮件交流。不过这里有一点很重要,因为我们是一个不经常打折、价格较高的品牌,所以我们的邮件内容并不是关于折扣和促销,更多是关于新品上市、品牌活动以及我们在环保方面的主张。

无论是消费品牌还是消费电子,都将迎来一个趋势,即消费升级。尽管经济周期可能会有些下降,但无论是在欧美还是国内,整体趋势是在做消费升级。因为随着中产阶级的增加,特别是在欧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机。

因为目前在美国,25~35岁的消费年轻人占主流消费市场,这些人正好是二战后的婴儿潮一代,人口绝对数量在增长,同时他们的消费观念相对超前一些——愿意花更多的钱来购买消费品。

购买消费品时,他们更关注消费品的内核,不单是功能质量,还关注品牌是否采用新的解决方案,以及品牌的价值观。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消费市场,尤其对于家居类产品。

我们的用户主要在30-40岁之间,和lululemon的用户非常接近。他们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对于新事物无论是性能层面还是价值观层面都有很高的要求。他们的消费习惯慢慢转向线上。最重要的是,他们大多数都是大学毕业生,对科技和价值观相关的事物非常认可。

Vesta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打造一个品牌的内核。我们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拿到B-Corp和1%for the planet认证的消费品牌。同样拿到这个认证是像Patagonia和lululemon这样的品牌。拿证这个过程的周期是比较长的,因为你需要长期接受NGO的监督,需要切实地做一些实践活动。从实践上来说,它不是一个单一链条的过程,比如可持续性,不仅仅是说你捐了点钱就可以。需要从涉及研发、生产、物流,包括具体的用户服务等整个供应链上,强调从人文、人性和社会角度,努力做出一些实践。

说实话,不管是在国内的投资人还是从业者,对这个并不太关注。但我们认为至少对我们的用户来说,这是提高溢价关键的一个重要点。它可能不会直接影响用户是否愿意购买你的产品,但它影响用户愿意把购买额从200美金提升到400美金,像我们产品的客单价大约是440美金。

03基于精细化运营,多渠道直接获客

从1到10的阶段,需要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做到极致。不能只顾着做好产品、服务和营销,也要考虑用户对品牌的认知程度。但这个认知是品牌广告,而非所谓的信息流广告、转化类广告,甚至与ROI、CTI是完全没关系的。

我们基本会预留运营的10%投品牌类广告。这个品牌类的广告非常传统。比如,我们会投55号州际公路LA的广告牌,我们会投从新泽西到进入曼哈顿的广告牌,对中国的流量或品牌来讲,他们觉得这个东西太原始了,但是在欧美的一线消费市场是非常常见的。

再比如我们会给用户寄实体的邮件。美国的社区一定程度上是按照收入划分,不同的邮政编码对应的是不同年收入群体,比如年收入15万美金和年收入5万美金。而DHL和UPS他们提供这样的服务,你可以把Shopify上的数据给它,它会帮你匹配到收入差不多的邮政编码里,然后我们会给这些邮政编码里的人群发一些品牌介绍、产品介绍,都是一些非常传统的纸质的品牌宣传单,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第一步去完善的。首先用户要知道Vesta是干什么的,要知道为什么Vesta贵。但是在另一种广告里,其实我们完全不会讲产品是什么、价格是多有什么折扣,完全不讲。

进行完品牌认知的铺设后,再进行获客。说实话,我们基本不投信息流的。

我们的客单大概400多美金,毛利占25%,都觉得这个ROI算不过来账的,因为要减掉品牌投放、履约、做货成本。所以意味着这个流量形式,在长期并不是可持续的。

所以我们做了一件事情,我们转换端的渠道,同时在投20~30个不常见的流量渠道,像video、podcast,包括一些小众平台的信息流,我们都会去投。所以在获客端,当然第一步我们还是大量的KOL用口碑传播,然后结合更多元化、更新兴的展示广告转化。

有一个区别,我们基本上在促销阶段,还是会投很多的转化类广告或展示广告,因为那时候的用户销售的意愿较好,以及用户对我们品牌也有比较高的认知,这个时候再去做价格折扣或促销,转化效果更好。

04围绕用户旅程,实现有趣开放设计和贴心服务

第三个就是转化。中高端价格段间的独立站和亚马逊最大区别在于,你怎么找到转化的平衡。因为传统的Shopify模板或者说亚马逊,做的是标准化,几张图片,一个很短的卖点,不需要讲得非常生动,只要用户觉得你的价格是平价的、好看的,基本就会买。

但是像我们的产品,需要有更深入、更细的展示,就是一个长展示,类似于苹果、Prada一样,需要告诉用户这个东西到底好在哪。这对于提高UI/UX的转化率都是非常高的,因为我自己本身是做机器人或者互联网的UI-UX产品经理,所以我会比较看重这方面。

我们Shopify的订单管理中台上的整个前端,都重新写了一遍。因为Shopify的核心是最快地帮助平价卖家快速建站。但其实家居品类和场景化的品牌,比较需要提升连带销售或场景化的消费。

以Vesta为例,产品客单价在400美金,而通常一个订单是用户购买2.1个产品。用户不是为了某一个单品或单一品类来的。这背后是我们做了很多连带销售的设计,比如捆绑销售,还会模仿了国内电商,像淘宝一样在下单页面发凑单产品。其实相比海外电视电商,这方面国内电商更先进一点,可以大量去学习这些路径。而在亚马逊上,其实你没有通道去做这个事情,在独立站上你可以尽量去完成这个事情。

本土的仓储物流是我们前一两年做得最多的事情,整个的仓,包括现在从港口端到仓端的物流都是自己做。这样做一部分是为了省钱,从港口接柜子到入仓,大概能省30%~40%的成本。另外是时效,5~6天,像SHEIN一样一周之内送到,很正常,中国人可能接受不了,但这是美国人能接受的时限。

如果产品有非常高的毛利,那么这溢价有一部分来自品牌更好的服务,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这样的。苹果为什么卖高价,Lululemon为什么要卖高价,都是靠一个足够好的服务支撑起来的。

而对消费者、家居产品来说,这个服务最明显的就是两点,一是你能不能在2-3个工作日之内把货送到,在美国只有亚马逊能够做到,我们也是用了像UPS Express这样的第三方服务才能做到的,一般的货代5~7天送达已经是比较快了。

另外,你需要有一个本土化的售后团队。如果用户打来电话或者发来邮件,他希望能获得本土美国人的服务团队,这样有最大的安全感、最快的认知、最快的信任。

这两方面是我比较在乎的。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服务用户方式,比如30天免费试用。这个核心其实并不是物流本身,而是产品,如果产品做得不好,30天免费试用可能是一个大的坑,用户会大量退货。Vesta产品做得不错,所以免费试用的服务非常大方,比如我们有一个口号叫“洗了也能退”,用户买一件纺织品,然后用机洗烘干,使用了30天,也可以获得免费退换服务。这么算下来,我们的退货率大概不到6%。

一部分是因为我们产品做得好,另一部分是还是比较深度的运营,包括全本土化的客服。

像刚刚说的,我们会非常高频地跟用户发Newsletter,包括用第三方的邮件工具做定制化、自动化邮件。比如根据用户购买记录,推销可能会产生场景或连带消费的产品;根据用户消费活跃度,推送给一些促复购的邮件。在DTC里,一个用户整体体验的精细化运营,是比较重要的。

当然,转化的核心还是要先做足够的用户和品牌认知方面的动作。但我说实话,如果是普货或者平价的产品,也可以直接上转化,但前提是把ROI变正了。

如果大家有一些比较细致的运营上的问题,可以继续做一个交流。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