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在《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举办的“2023(第二十三届)中国企业未来之星年会”上,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华兴资本集团执行董事、投资银行事业部联席总裁王力行,愉悦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刘二海,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分别围绕“做周期的朋友”这一主题作了分享。
以下是本场论坛的精彩观点:
1.独角兽分为“猪”和“虎”。“猪”要靠资本不断喂食才能活下去,虽然个头比较大,但是虚胖。“虎”居于食物链的顶端,可以占据山头,拥有自我造血能力。一定要投独角兽里的“独角虎”。
2.独角虎有三个评价标准:第一,要做山头的第一名。找到细分领域,成为这个山头中最大的老虎;第二,要有收入,有造血能力;第三,能有足够的壁垒。
3.一定要进化成一个没有短板的创业者。以前是一根长板走遍天下,现在只要有一根短板就会掉进坑里。
4.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对组织来讲,惯性是成长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尤其在今天外部环境剧烈波动的时代,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对未来的预测,而是对未来的适应。而要反惯性,关键在于保持多样性。
5.有机并购会成为企业增长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6.全球化并没有结束,而是以其他形式展开,就是全球化3.0。
7.不确定的时候也许是一个转折,又或者是一个新周期的开始。
以下为嘉宾演讲的实录(有删减):
01 吴世春:投资“独角虎”
我有四次创业经历,做了十年的投资,经历过四个创业周期,我认为现在进入了一个创业新周期。
过去二十年,我要么在创业,要么在投资,没有离开过创投领域。我看了一万个创业者,也基于自己对创业和投资的理解,写了两本书,总结出一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我投了600多家公司,应该是国内最活跃的早期投资人之一。
我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天使投资人,一个是创业企业导师。还有三个标签:看多中国、小镇青年、脱口秀演员。我主要投资的领域,囊括了现在国家最需要的硬科技赛道。我有两条投资逻辑:人要对,事情要对;时机要对,估值也要对。
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
2016年,我提出独角兽分为猪和虎。猪要靠资本不断喂食才能活下去,虽然个头比较大,但是虚胖。虎居于食物链的顶端,可以占据山头,拥有自我造血能力,所以一定要投独角兽里的“独角虎”——心力强大、认知深刻、格局宽广、心态积极。
创业已经进入新周期,投资当然也需要新标准。现在的创业方向需要从模式创新转向硬科技创新,美元基金占主导逐渐转向国有LP占据主导位置,项目从北上广深占主导更均匀地分布在中国的各个城市甚至是县城。
我提出的新标准就是投资“独角虎”,创业者需要思考自己怎样进化和适应新周期。
创业失败有十大因素,每个因素都有一批案例可以讲解,其中一种就是不能从互联网穿越到移动互联网,或者不能从移动互联网穿越到AI。
新周期需要新的创业逻辑,也有新的投资标准。我们不能按照原来的追求估值、快速亏损上市、持续烧钱的模式来投资,要以能造血、健康、可持续,甚至能够落地、在A股上市作为标准。
新周期也不能用原来的独角兽作为创业标准。现在各个独角兽名单中,三分之一的独角兽其实已经处于僵尸状态——很多独角兽都沦为“独角猪”,没有翻身的机会。如果以以前的独角兽的标准创业,将无法跨越这种周期。所以,要做周期的朋友,就要成为心力强、自持力强的创业者,做符合中国特色的“独角虎”企业。
独角虎有三个评价标准:第一,要做山头的第一名。找到细分领域,成为这个山头中最大的老虎;第二,要有收入,有造血能力;第三,能有足够的壁垒。
不过,还有三个提示:一定要远离那些格局已定的山头;一定要拼命成为山头最大的老虎;即使在食物充足的时候也不要忘记锻炼能力。
在创业新周期,创业有一些具体做法。对此,我提出了一个新概念——“MSOTC”。
M是管理梦想者、造梦者,一个公司一定要有造梦者。S是指超级销售,要能够把产品卖出去。O是指公司要有行业“老炮儿”,知道行业痛点和行业机会。T是指技术领军,要有技术创新能力。C是指公司里一定要有首席内容官,内容就是生产力,内容就是产品。
创业新周期要有正确的心态,困难是创业的常态,顺利才是稀缺的意外。
最后,我们看一下新周期中的一些创业机会。
短视频继续高歌猛进,这个池子很大,未来十年,我们还看不到一个比这更大的流量机会。
生成式AI的大模型开始专业化,但我建议可以让子弹再飞一会,不要那么着急。投资人现在也是看的多、投的少。
还有极致性价比的创业机会,比如我们投资的拇指白小T、参省货仓都代表着极致性价比。日本诞生了优衣库、无印良品,我相信中国也会诞生一批这样代表着极致性价比的创业机会。
还有整合式科技创新,每个行业都会有。还有国产替代性的机会,我认为接下来十年都是好机会。此外,消费品创业,一定要有科技含量。
在创业新周期创业,我有几点建议:
首先,一定要进化成一个没有短板的创业者。以前是一根长板走遍天下,现在只要有一根短板就会掉进坑里。
其次,融来的钱不经花,只有赚来的钱才经得起花。一定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此外,要追求一个健康可持续、可退出的商业模式。
最后,一定要扎根到实业科技中去,与国家意志同频共振,投身到结构性行情里去,最大化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02 王力行:保持怀疑主义
在今天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朋友都比较迷茫,隐隐约约感觉新的图景正在徐徐展开,但也把握不准过渡周期会有多长,新的趋势究竟会走向何方。如何成为周期的朋友呢?我想分享的是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市场是复杂的,不要简单化理解。
眼下一级市场,不管是创业还是投资领域,都面临非常大的结构性压力和挑战。
我们从机构的募投管退等几个方面来观察。募资端,刚过去的二季度,全市场募资金额不到430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低于过去这五年的季度募资均值,更重要的是其结构非常独特,资金供给的币种基本都是人民币。投资端情况更严峻一些,因为募资和退出都不顺利,所以机构都捂紧了自己的口袋。整个Q2,全市场的投资金额环比下跌了45%,是三年以来的新低。退出方面,不论是IPO还是并购退出,都是最近五年的低点。
可能有人会说,市场也不复杂,就是相对偏低迷的状态。我认为不能简单理解,为什么?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作为世界工厂,行业覆盖广度无人能及,不同行业周期与大周期未必完全重叠。
华兴资本集团执行董事、投资银行事业部联席总裁王力行。
2020年,有一波新消费浪潮;2021年出现SaaS浪潮;2022年,新消费和SaaS都进入明显的蛰伏期和低迷期;2021年开始,因为地缘政治等各种原因,芯片半导体逐渐成为投资热点持续至今,虽然也有起伏,但整体还是处于相对偏热的状态。新能源,由于被列为国家战略,整个波峰一直持续至今。还有AGI通用人工智能,今年开春伴随着大洋彼岸的ChatGPT浪潮,国内也掀起了一波浪潮。
不管是对个体还是对组织来说,多重行业周期不断叠加,总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增长机会。即使在一个大的行业内部,也有各个板块的周期轮动。
例如,新能源中有风光电储氢等不同子赛道,储能和光伏在大的趋势和政策环境作用下一直处于整体向上的趋势;以锂电为代表的动力电池,因第一梯队的领先优势相对较巩固,创业机会更多是在这种有新技术突破的领域,钠电和固态电池这样的领域可能还有些新机会。
今天大家比较关注的是AGI,我们认为,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是从生产关系革新转变为生产力革新的非常典型的代表,我们有理由相信,它能够在生产力上带来革命性的飞跃,从而成为下一周期的火种。
有几个数据很有意思。英伟达的股价正处于历史以来的高点,ChatGPT推出两个月DAU(日活跃用户数量)就过亿,创出了历史新的纪录。国内也不甘示弱,前段时间召开的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三天会议期间线下参会人数达17.7万,而往年同期仅3万人,人数的飞跃,也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这股热潮。
创业者群体和当年的百团大战一样,不论是在基础模型、多模态、基础设施,或是应用方面,都有大量的创业企业投身其中,这中间不乏超级明星的团队。
回望过去几个周期的谷底,不论是在1998年到2000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互联网泡沫破灭,还是在2008年到2010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都有伟大的公司创立。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和期望,2021年到2023年,疫情叠加地缘政治等一系列因素带来的阶段性周期谷底,也会有伟大的萌芽正在生发。
第二句话是,要反惯性,关键在于保持多样性。
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对组织来讲,惯性是成长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尤其在这样一个外部环境剧烈变化且较难预测的时代,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对未来的预测,而是对未来的适应。而要做到抵抗惯性,关键在于保持多样性。
过去这些年,因为有底层红利,大家基本上以自身的有机增长为主,比拼的是谁能更快、更好地抓住底层红利和行业红利。加上确定性的大趋势,各方面支持力度空前,衍生出快速扩大规模、占领市场份额,继而实现较好的变现和退出的增长模式。
但新常态下,这种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我们认为,有机并购会成为企业增长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区别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合并同类项的交易,我们把企业进行的中小规模、有系统规划的并购,称之为有机并购。
这种增长模式,在美国市场上很早就得到了验证,尤其是美国的SaaS和软件企业巨头,基本都是通过并购成长起来的,例如Salesforce,或是Adobe,或者Danaher。
在国内,近两年,大家对增长预期有所降低,自己做增长的重建成本,不管是时间成本还是经济成本,都显著高于并购。我相信整个市场到了转变时。过去这些年,不管是京东、安踏,还是其他的一系列领先的企业集团,都通过并购推进增长,很多还在创业初期和中期的企业也开始使用并购作为自己的增长发动机和引擎。
增长模式的多样化还有另外一种模式——集团分拆。阿里最近就做了1+6+N的分拆。我们回过头看,就会发现药明、京东、吉利、三一等龙头企业都在积极使用这种方式来实现增长和价值创造,分拆确实是比较管用的手段,释放出了大量经济发展的动能和被低估的价值。
退出模式也由此前的单一寻求IPO退出,转变为更主动的组合式退出。这里我们提供了几个不同的退出工具和途径。
首先是并购。美国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基金的退出,就以IPO退出为主转变为并购占六成。国内也有很多先例,移动互联网时代,摩拜、饿了么的退出都是较好的范例。
S交易在这两年已经成为市场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国市场的S交易超过400起,它也会是退出比较重要的途径。
中概股IPO近两年遇冷,但DeSPAC作为IPO的替代品,在2023年再度热起来,上半年就有8家中概股借助SPAC实现美股上市。
在今天这样的大环境下,回购和清算也应该是创业者和投资人应该考虑的选项之一。同时,投资机构也开始使用实物股票作为向LP或者股东分配的手段。
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对企业客户、投资人客户的建议,通常是用组合式的视角来设计退出路径,避免依赖过于单一的方式。
第三句话是,保持怀疑主义。
“怀疑主义”这个词,是我从橡树资本的Howard Marks那里借来的。在我看来,Howard Marks是对周期研究较多的投资者大佬,应该不少人都读过他那本《周期》。
2008年10月,Howard Marks给投资人备忘录里写了这样一句话:“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并非同义词。当乐观主义过度时,怀疑主义会引发悲观主义。但当悲观主义过度时,怀疑主义也会召唤乐观主义。”这与巴菲特说的“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句箴言与当下的局面如何相互印证?我分享两个真实案例。
A基金,属于怀疑主义召唤悲观主义的典型。它是消费领域的KOL,过去的二十年里投了诸多国民级消费品牌,深刻了解品牌成功逻辑,退出时也赚得盆满钵满。在2020年面对互联网红利催生的一众新品牌和汹涌的投资热情中,它保持冷静和投资纪律,成功避开了泡沫。
B基金则是怀疑主义召唤乐观主义的代表。六七年前,它就选择新材料作为投资方向,坚定下注,忍受孤独,最终迎来硬科技投资时代,赢得大丰收。
这两个例子很鲜明地体现出,如何在业务中使用怀疑主义。
过去的十年,大家赚得更多的还是Beta的钱,Alpha确实能够起到一些作用,但更多的是以超额收益的形式,体现在回报上。新的时代,基础收益要靠Alpha能力。因此,避免跟风就变得尤为重要。要想做到避免跟风,创业者、投资人都应该有马拉松的心态,而非短跑的心态,必须能够穿越周期。
今天的市场情绪还是偏悲观的,要保持怀疑主义,就要成为情绪的管理大师。整个自媒体和社交网络是极度发达的,所有情绪都容易被人为放大和传播,应该对外界信息保持一定的钝感,不要扎堆议论、互相渲染负面情绪,避免滑向情绪泥潭。
期待所有人成为市场Builder,因为悲观或许正确,但积极才是可行之道。
03 刘二海:数字基础设施改变全球化的游戏规则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推动全球化3.0》。
现在宏观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认为全球化已死。我们认为,全球化并没有结束,而是以其他形式展开,就是全球化3.0。
和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化2.0时代相比,全球化3.0有很多新特点:从诞生开始就是全球化公司,更加照顾本地利益相关者,数字基础设施作用大大加强,更加强调ESG。
全球化从来不是风平浪静的,不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早在16世纪,哥伦布航海,开启海上交流,这个过程就充满了暴力。17世纪,东印度公司从马来西亚把香料运到欧洲港口,那时候的全球化更多的是贸易,但基础是暴力,要有军队做支撑。直到1944年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现,1945年有了联合国,全球贸易开始在规则体系内进行。
2004年,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写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如果贸易双方中的一方水平提高了,会对另一方造成永久性伤害。这个观点引起了极大的争论。大家认识到,原来全球化并不都是好事,也会带来不少问题。
现阶段全球化过程中,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们更想说的是数字基础设施,我们也称之为“新基础设施”。
愉悦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刘二海。
我们认为,技术的出现,不会立即改变世界。比如物联网技术,出现已经二三十年,到现在才大规模应用。技术出来后,要形成基础设施,才能影响各个行业,今天的数字基础设施正发挥这种作用。数字基础设施改变了全球化。
中国已率先进入新基础设施时代,所有行业几乎都会被重构,产生、释放出来的巨大力量是不得了的。
硬科技会对未来经济GDP产生影响,还能解决“卡脖子”问题,但数字基础设施对当下的经济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有人把中国能不能应用数字基础设施与中国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联系起来,可见其重要。
数字基础设施重构行业,是双边重构,既包括产品服务端,也包括用户端。很多企业产品、获客方式、数据智能、协作范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涌现出大量基于数字基础设施新一代企业,有做终端的,有做智能汽车的,也有做咖啡的,其实都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有的机会。
如咖啡,虽然是传统行业,但数字基础设施在行业中的应用是无与伦比的,包括门店协作、用户管理等,一个普通商家能够管理to C的用户,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以前,安踏、优衣库、H&M、ZARA都只能管到门店和渠道,无法管到个体用户,现在数字基础设施使得一大批公司能够管到个体,可见数字基础设施的威力之大。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共识,碳中和成为中国与世界其他经济体最大的共同利益。碳中和问题基本上可以等同于能源问题。电动汽车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上,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个行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2022年全年,中国电动汽车渗透率达25.6%。眼下,自动驾驶或高级驾驶辅助已成为中高端汽车的标配,电气化革命正在进行,电力系统正在经历“源-网-荷-储”的全面变革,电池技术迅速发展。
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史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国家给予一些政策支持(主要是消费端的补贴),同时一些企业家的勇猛能干,加上一帮投资人,居然能够把这么重资产的行业带动起来。
总之,我们认为,全球化3.0正在成为大趋势;数字基础设施正在改变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新能源正恰逢历史机遇,推动全球化3.0以不同形态展开。
04 李丰:成为周期的朋友
过去四十年中,我们见证了中国企业家群体的诞生过程,这其中有几次非常重要的企业家派别,包括八四派、九二派、九九派。
1984年,邓小平同志南下,视察厦门、珠海、深圳3个经济特区。此后,张瑞敏、柳传志等开始创业,这个群体逐步壮大。
1992年,邓小平同志再次到南方视察,并发表南方谈话,一批体制内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受感召下海创业,包括陈东升、俞敏洪、王传福等。这个群体被称为“九二派”。
1999年,是中国互联网创业元年,许多互联网大咖投入了中国互联网大潮。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
但事实上,无论是1984年、1992年,还是1999年,中国经济都面临着压力和挑战,却反而诞生出了中国企业家最典型的几个派别。现在回过头看,很难相信这些中国企业家在那个时间点就这样成批诞生了。可能也很难说清,这些人当时心里有没有畏惧和摇摆,是被迫选择了创业这条路,还是当时他们真的看到了90%的人都没有看到的未来方向和转折点。
过去这几年,中国和世界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挑战、不确定性,大家或多或少情绪会受到影响,甚至有时会觉得看不清方向。但是从历史来看,不确定的时候也许是个转折,又或者是一个新周期的开始。
既然说要做周期的朋友,大家今天选择做这个时代的这一派企业家,无论是主动努力的,还是被动不得已的,结果又会如何,最终可能要再过五到十年,时间才会给你答案。未来之星榜单上的企业,它们到底是不是周期的朋友,当下是不是会像过去那样,到了能诞生新一代企业家的时间节点,这也需要等十年以后来判断,我也希望能跟大家一起探讨和见证。
注:文/张文静,文章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公众号ID:iceo-com-cn),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