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果味电子烟全面下架,11月的电子烟消费税接踵而至,回顾上个月的电子烟新规已成旧规。
自10月1日《电子烟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施行,其中备受关注的一条——雾化物应含有烟碱,并且除烟草外的其他风味会被全面禁止销售,不含烟碱的电子烟产品不得进入市场。
多口味电子烟刚被撤下架,紧跟着,10月底中国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公告:11月1日起,将电子烟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这意味着,电子烟实行从价定率的办法计算纳税,生产(进口)环节的税率为36%,批发环节的税率为11%。
图/关于对电子烟征收消费税公告
新规迭出,各地针对电子烟纷纷采取了相应的整治措施和行动。
10月28日《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修正案正式施行,即上海市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内及部分公共场所的室外区域全面禁止吸电子烟;北京市控烟协会10月31日发布最新一个月控烟投诉数据,共收到投诉举报2101件,其中关于吸食电子烟的投诉明显增多,至此该协会呼吁,应将禁吸电子烟写入控制吸烟条例。
电子烟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产品本身的价值以及行业未来的走向,将再次面临大众的审视。关于电子烟,有哪些老故事触发了重重新规?又有哪些新故事会影响行业的新发展?基于此,本文将围绕电子烟行业进行深度产业经济分析。
新上税的电子烟,怎么样了?
当电子烟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行业又将面临怎样的变动?
根据中泰证券报告显示,按照一颗终端零售价33元的烟弹测算,征税前各环节总税负为4.3元,征税后增量税负可达到8.2-14.2元,两者税负最高达两倍之差,电子烟产品涨价是不可逆的趋势。
在全国统一电子烟交易管理平台上,多数品牌烟弹和烟具的批发价格和零售建议价格涨幅不一。有媒体报道,电子烟产品在生产到批发环节的涨价幅度在30%-40%左右,而从平台批发到门店环节涨价幅度为20%左右。
作为烟草产品,电子烟归烟草总局管理,含量不一的尼古丁,依旧是具有成瘾性的,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危害。相比于卷烟的征税,电子烟的征税并不算大,卷烟在生产环节有56%和36%两档税率,另外还有一个从量税。在此背景下,电子烟提高税率可以缩小消费烟草人群和范围,在抑制消费市场的无序扩张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另一方面来看,电子烟在过去算得上是暴利产业,电子烟税率的提高,不但压缩了行业高利润,同时也是制约行业的野蛮发展的有效之策。作为电子烟上游头部供应商思摩尔国际,2021年全年营收137.55亿,同比增长37.4%,净利润达54.4亿元;国内第一电子烟品牌悦刻母公司雾芯科技2021年总营收85.21亿元,净利润达20.25亿元;在电子烟最疯狂扩张时期,网络上还曾一度出现“电子烟加盟店三天回本”的传言。
事实上,在电子烟税率增长的背景下,产业仍有突破新增长的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公告》也明确表示:纳税人出口电子烟,适用出口退(免)税政策。而在当前超1500家电子烟制造及品牌企业中,有超7成企业是以产品出口海外为主,根据《2022年电子烟产业出口蓝皮书》显示,预计2022年全年中国电子烟出口总额将达到1867亿元人民币,增长率达35%。这意味着国产电子烟在海外市场仍有发展前景。
随着新规力度加大,从短期来看,行业面临洗牌,部分商家关店、消费者面临产品涨价,都是正常的过渡期现象,但从长远来看,国内外电子烟市场仍有一定的产品渗透空间。
撤下货的电子烟,重新思考出路
近年来,我们不难发现,新兴电子烟品牌层出不穷。线下大型商圈渗透率极高,多元化的产品设计以及体验模式,逐渐成为年轻人追随潮玩和时尚的方式之一。
其中品牌知名度较高的有RELX悦刻、MOTI魔笛、YOOZ柚子等品牌。其产品迭代迅速,款式新奇极具高颜值,再加之多渠道营销为产品贴上“无危害”“香甜味道”“无烟碱”等诱人标签,备受消费者追捧。
10月《电子烟管理办法》落地之后,以水果味为代表的非国标电子烟已禁止销售,伴随而来的是多家线下店倒闭,货源囤积后无路可销,同时还存在一些违法违规现象,如店家私下售卖囤货,甚至有一些微商在生产环境恶劣,无质量检测设备,产品乱添加、有害物严重超标的销售小作坊,进行违规生产的假冒产品。
行业正逐渐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产品质量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有关措施会继续完善,各类制假、售假行为会受到更严厉的惩处。反观10月电子烟新规,意味着电子烟营销回归其诞生的初衷“戒烟”,任何试图诱导消费者成瘾性使用电子烟的意图,都将被刺破。
与此同时,电子烟入行门槛变高,没有烟草专卖许可资质的企业将被淘汰。全国统一电子烟交易管理平台上线,行业品控走向规范化可视化。
过度营销的背后,国家新规必定会出手整治。一方面,新兴电子烟品牌多是面向年轻人,却有诱导性营销的趋向,致使大量未成年人入局电子烟;另一方面,是电子烟本身对身体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商家却在销售时刻意弱化,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觉醒,对产品本身的品质会更加重视。
电子烟企业应平衡好社会责任和企业利益的关系,撕去过度化营销的外表,回归到思考最本质的问题,行业天花板将如何再次抬高?只有重新正视电子烟产品对社会和消费者真正的价值所在。
国产电子烟的“前世今生”
新规迭代背后,我们不免开始重新审视电子烟行业最初的价值,回归到行业诞生之初,再到繁荣时期,在过去的老故事里,又会发现国产电子烟究竟走过哪些路?将整个产业快速推向市场的严格整治之下?
·电子烟短暂的“第一桶金”
“戒烟”的需求,以及“无危害”的标签,是电子烟广受欢迎的两大原因。而电子烟的诞生,也和这两点息息相关。土耳其人受烟卷启发而发明香烟,中国中医药师韩力受戒烟之困,而发明电子烟。2000年,韩力最初为了帮助自己和父亲戒烟,一直在寻找替代品,潜心研发之后提出将尼古丁以丙二醇稀释,并用超声波装置进行雾化吸入的解决方法。
2004年,世界上第一支电子烟在中国诞生,随后韩力用自己发明的电子烟注册专利,同年创立了电子烟品牌“如烟”,第二年“如烟”上市,“无痛苦戒烟”是其最大的卖点,产品风靡大江南北。其最巅峰时刻是,如烟的年销售额超10亿元,年销量超30万支,这验证了电子烟进行产业化的模式是成功的,而韩力也被称为“现代电子烟之父”。
但中国电子烟第一股的辉煌时期十分短暂,一方面是如烟产品安全性涉嫌造假,以央视为首的众多媒体对其质疑。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时电子烟研发壁垒并不高,行业仍处于粗放发展状态,缺乏规章制度约束。
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优势难显。之于传统香烟,电子烟并没有价格优势;之于同行,产品特点大多一致。大量的效仿者看到电子烟市场前景,纷纷涌入这一赛道,一家独大的市场空间被挤压。同时动辄上百元的电子烟产品,对于21世纪初的国内消费者,已然是中产阶级以上的人所拥有的奢侈品。
国内市场容量和销量缩小,最终如烟选择转向海外市场,反而加快了衰弱的进度。21世纪初,海外发达国家对于烟草管控愈加严苛,国外禁烟运动走向高潮,而如烟没有形成完善的海外市场渠道,市场份额很快被国外新兴品牌和国际烟草巨头挤占,至此海外市场成为压倒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3年如烟被帝国烟草低价收购,中国电子烟产业的第一个发展高潮告一段落。国内电子烟品牌的发展虽然走向低潮,但是世界电子烟代工厂仍集中在中国。根据2014年纽约时报的统计显示,以深圳为核心的电子烟供应链为全球电子烟市场提供了超过3亿支大概90%的电子烟。
·迭代电子烟品牌,涌现江湖
在国内第一上市电子烟品牌如烟落没之后,近几年又有众多国产电子烟品牌涌现江湖。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近5年我国电子烟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上升。2020年新增2.62万家,同比增长167.89%;2021年新增8.41万家,同比增长221.27%。深入研究后,主要推动因素聚焦在三个方面。
*市场规模持续膨胀:事实上,在如烟之后,国内电子烟品牌的热度降低,但是对烟草需求的市场规模仍在扩张。数据显示,2012-2017年中国电子烟市场规模高速发展,在市场前景向好的大环境下,中国电子烟市场渗透率低,仍属于蓝海市场。截至2018年,我国电子烟渗透率(电子烟零售额/烟草零售额)仅为0.32%,美国和英国则分别达到5.48%和9.50%。
*海外品牌商业化盈利可观,资本青睐:2015年,JUUL作为日本烟草公司PaxLabs的新产品被推向市场。短短三年时间,JUUL的估值高达380亿美元,在美国国内市场份额超七成,年销售额达20亿美元。很快,国内外无数巨头和创业者看好电子烟市场,并将其视为“共享经济”之后的下一个风口。
在市场风向的认可中很快得到了资本的青睐。2018年1月RELX悦刻成立,随后在6月宣布完成首轮3800万人民币融资。魔笛创始人MG于2018推出MOTI魔笛品牌,正式进入中国电子烟市场,并在年底获得了真格基金Pre-A轮1000万美金投资,中国新兴电子烟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制造商技术支持,产品研发突破:在市场对于专利技术考量门槛更高的背景下,中国电子烟龙头代工厂思摩尔国际,与近年来成立的新兴电子烟品牌,如国内的悦刻RELX、柚子YOOZ、魔笛MOTI等,都有或多或少的代工合作关系。新兴品牌选择合作有技术支撑的制造商,一方面可以在供应链侧得到了较好保障;另一方面,在核心技术研发升级下,电子烟成本走低,拉大电子烟商家的利润空间。
步步管控,水到渠成
行行有法规,条条有约束。严苛监管背后,是杜绝行业乱象的宗旨。电子烟新规逐步落实,并不是把电子烟企业的出路堵死,反之,是为行业规范化发展以及企业正向化调整,指出一条明路。
针对高盈利的白酒行业的乱象,白酒“新国标”于2022年6月1日正式实施,重新定义白酒,并且提出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调香白酒属于配制酒等规定。至此,高品质、规范运营的白酒企业将会更受消费者重视,大众之于白酒的认知和消费将会更加明确。
针对保险行业寿险营销乱象重拳整治,自2017年起,国家明确强调虚假承保、虚列费用、虚挂业务、虚挂人头、震慑套取费用行为和釜底抽薪行业乱象是违法违规。至此,整肃保险行业风气,重塑保险行业在大众心中的印象。
事实上,今年10月和11月的电子烟监管新规,并不是第一次,国家针对电子烟的严格管控早在几年前就已落实:
*2018年8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了《关于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的通告》,敦促电子烟生产、销售的商家撤回通过互联网发布的电子烟广告。
*2019年3月15日,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3·15晚会曝光了长时间吸食电子烟的青少年,同样会产生对尼古丁的依赖。
*2019年11月1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的通告》。《通告》明确提到,电子烟不得通过线上渠道销售。
*2020年7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再次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电子烟专项整顿,对电子雾化烟不断加强行业规范。
*2021年6月18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烟侵害“守护成长”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将电子烟经营监管纳入行动主要任务。
重拳出击监管之后,各大电子烟品牌股价大跌,在线上渠道被全封锁后,线下门店大批关闭,产品营销链路层层截断。截至2022年11月11日,中国排名第一的电子烟品牌悦刻,股价已跌至1.48美元/股,总市值从巅峰时期的583亿美元到如今22.91亿美元。
变动之间,不变的是市场规模扩张潜力仍在,变的应该是电子烟品牌未来规划方向。据中研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年电子烟国内市场规模(零售)预计为1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
随着电子烟产业的新规力度加大,国家政策法规不断完善,行业标准更加明确,电子烟产业也将逐步进入到稳定且安全的发展环境。大企业的产业链规模优势将被放大,不规范的中小厂商将面临淘汰,推动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和有序发展。
新规进一步,行业的未来发展将迎来海阔天空。步步纳入管控的电子烟产业,将从行业粗放化的风起云涌时期,进入到重视产业价值的风平浪静新阶段。
注:文/赵甜甜,文章来源:湃动商业评论(公众号ID:hangyeyinghe),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湃动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