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20点,今年双11购物节迎来首个付款高峰。
京东数据显示,Apple、小米、华为、荣耀、iQOO品牌手机成交额1秒破亿元,OPPO、vivo、三星、一加、摩托罗拉、魅族品牌手机成交额10分钟同比增长100%。
取得如此成绩,与今年各大手机品牌推出大力度优惠不无关系。双11期间,小米、OPPO、vivo、三星等手机品牌纷纷加入战局,推出大幅优惠活动,降幅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刚发布新机iPhone 14仅一个多月的苹果,也开始降价。在淘宝Apple Store官方旗舰店,苹果推出苹果惊喜券:满7988减350;而在其他店铺,如中国移动官方旗舰店,苹果惊喜券面额可达到550元,在叠加150元的店铺券,到手优惠达到700元。
手机厂商双11疯狂促销,意在提振惨淡销量。市场调研机构IDC最新数据显示,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113万部,同比下降11.9%。
除苹果实现出货量小幅增长外,安卓阵营的其他四大手机厂商出货量下滑明显。在此情况下,今年双11对手机厂商扭转困局意义重大。
值得注意的是,从近年双11情况看,手机促销效果难言乐观。今年双11热度进一步降低,促销效果恐难达预期。
有业内分析认为,即便双11降价对销量有一定拉动效果,但整体而言,存量市场下,用户换机需求减弱,双11的拉动作用有限。全年来看,智能手机出货量仍保持下行态势。
促销救销量
手机厂商们有多需要销量,刚刚出炉的三季度销量出局或许可以说明问题。
根据IDC统计数据,2022年第三季度,苹果出货量达到1080万部,同比微涨2.5%,位居中国市场第四。其余4家厂商销量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市场遇冷,增长受限,各大手机厂商均想打破现状。当下双11购物节,自是打折促销的好时机。
除高热的iPhone 14系列外,iQOO新机Neo7于10月31日晚开售,起售价2699元,双11期间也参与促销,推出满2990元减200元、满3290减300元活动。
同样定位中低端市场的红米K50至尊版在今年8月中旬发布,8GB+128GB起售价2999元,双11期间叠加活动特惠和品类券补贴,到手价2499元,优惠500元。
今年7月发布的小米12S Ultra,双11期间叠加平台优惠直降600元。OPPO、vivo、荣耀等多款机型也都大幅降价,促销幅度为200~800元。
三星价格更是“大跳水”,今年3月发布的Galaxy S22 Ultra降价1900元,去年8月发售的Galaxy Z Flip3跌出历史新低价,直降2700元。
从上述情况看,今年双11手机厂商优惠力度不可谓不大。
近日,IDC中国高级分析师郭天翔在接受时代周报等媒体采访时指出,由于上半年一些厂商制定了较为激进的战略规划,在物料等方面做了较大投入,但今年智能手机市场需求低迷,导致现在手机厂商库存处于较高水位,所以厂商下半年的主要目标是减少库存,尤其对较为低端的产品进行降价促销。
刺激效果减弱
作为国内最大购物节,双11曾是手机厂商提销量、去库存的利器。然而今年,双11热度低于预期,促销效果恐也将随之打折。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在此前双十一购物节中已有显现。根据中国信通院披露的数据,2015年11月,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5322万部,环比增长43.03%;2016年11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5452.1万部,环比增长28.84%,尚处快速增长阶段。
2017年开始,双11对智能手机销量的提振效果开始减弱。当年11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4325,1万部,环比增长13.38%。
随后两年,双11所在月份的手机出货量甚至出现环比下降。
2018年11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3537.0万部,相较同年10月的3853.3万部环比下降8.21%;2019年11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3484.2万部,相较同年10月的3596.9万部环比下降3.13%。
2020年11月、2021年11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分别环比增长14.15%和4.99%,情况有所回暖,但和此前相比,双十一对当月手机销量的刺激效果已明显减弱。
郭天翔认为,单月看,不管6·18还是双11,或许还有着不错的销售成绩,但如果把观察时间拉长,比如6·18所在的Q2或双11所在的Q4,整个市场的销售情况还是低于预期。
10月31日,钉科技创始人丁少将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由于当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下降。加之如今的智能手机市场处于一个高渗透率的状态,技术又达到突破瓶颈,各种综合因素导致像双11这样的大促对手机产品销售的带动减弱。
“就今年双11来看,智能手机的销量应该趋于平稳,但整个手机行业格局的结构性调整,还会通过双11进一步体现出来。”丁少将表示。
目前双11尚未结束,各大手机厂商降价促销成效尚未可知。
整体来看,丁少将认为,叠加10月黄金周、元旦等假期,第四季度手机销量相对乐观;但从全年来看,整个手机市场消费下行的趋势不可逆转。
注:文/冯潇慧,文章来源:时代周报(公众号ID:timeweekly),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