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一根玉米事件 看电商助农现状

李松月 2022/09/30 10:36

一根玉米引发的悬案

9月29日一早,#东方甄选回应下架玉米#的话题又冲上了热搜,阅读次数高达2亿。

自9月18日辛巴炮轰东方甄选“卖高价产品还标榜谷贱伤农”以来,围绕这根“玉米”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歇过。

就在前一天,热搜上还能看到#农民日报评一根玉米卖6元#的话题。虽然事件已经过去快半个月,但争论反而愈演愈烈。就像是一场辩论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无法将对方说服。

这次热搜缘于事件的“罪魁祸首”,即售价6元/根的玉米。有网友发现在东方甄选的抖音店铺,以及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的旗舰店里,都已看不到玉米的身影。因而认为是东方甄选“心虚”,在事件发酵后急忙下架了商品。

对此,东方甄选的客服回应称:为了保证品质,厂家不能超量生产,产品的产量不是固定的,只要厂家有产能,会尽快上架商品链接。

事实上,东方甄选的回应可信度很高。因为在辛巴质疑之前,其玉米产品就早已下架。东方甄选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一直会根据季节等因素轮换上架商品。将玉米下架和售价争议联系到一起,实在太过牵强。

值得一提的是,前几天东方甄选玉米的供应商“东北农嫂”还跳出来“背刺”了一手。其宣称自己的同款玉米优惠价只卖3块6一根,还呼吁广大消费者去他们的直播间购买。

这样的举动无疑违背了契约精神和职业道德。最后在网友的群嘲下,东北农嫂不得不删除相关视频,并下架了店铺里的所有玉米。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也就是在这时,开始有网友将东方甄选玉米的下架和此事联系起来,认为是双方决裂的信号。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利用时间差和信息差将原本没有关联的事强行牵扯到一起,都相当于是给玉米事件火上浇油。这也是为什么过去了这么久,对于玉米的争议仍未平息。

不过我们也能看到,目前大多数人对于价格问题都有了共识。抛开品质谈价格是完全无意义的,丰俭由人,只要有人觉得值,就没有必要抓着价格问题不放。

因而整件事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在于“助农”。究竟怎样才算帮到农民?以东方甄选为代表的一拨人认为,打开销路就是助农,就像董宇辉所说:“农产品最大的问题就是烂在地里”。而另一拨人则认为,抬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才算助农。

说白了,就是一个关于“授人以渔”还是“授人以鱼”的争论。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另有深意。因为“渔”和“鱼”并非冲突对立的二者,“助农”最完美的解答应该是既要“渔”,又要“鱼”。

换言之,就是让农民既有渠道保证销量,又能真正从中取得应有的回报、提高生产积极性。这才是电商助农的最终目的。

电商助农早已势不可挡

我们能看到,如今很多直播间都将助农奉为宗旨,不遗余力地宣传农产品。除了地方乡镇自发的直播带货以外,东方甄选等头部直播间也起到了表率作用。同时,以拼多多、阿里为首的一批电商平台,更是早就将农产品的供应链建设和销售放在了重心位置。

电商助农无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是大势所趋。对于广大人民百姓来说,也是全力支持的一件事。至于盈利,则根本不是电商平台所考虑的事。

此前,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副产品市场流通供应链包括:产品源头端种植(养殖)生产合作社、企业等;上游端采购平台、加工企业、批发商;物流服务端仓储、冷链等;下游端线上与线下的各类电商平台、商超等。

农产品的流通过程中需要经过这么多的环节,每个环节自然也需要有基本的利润保证。对于电商平台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将农产品卖出去,它们不仅要付出人力等方面的成本,还要承担库存积压的风险,因而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也在情理之中。

消费者之所以会质疑电商平台,是因为农产品的整个流通过程中,只有平台是直面消费者的。更多的人只看到了地头的价格和自己手上的价格,自然会认为其中有着暴利。但事实上,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即使有利润,也十分有限,更不可能达到暴利的程度。

而电商平台之所以将助农看得如此重要,也是为了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相比于芯片等高新技术,农业更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所在。袁隆平先生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提到,中国有14亿人口,粮食是不够吃的,其中有一部分还需要从国外进口。

助农为的就是保障农民收益,提高生产积极性,让国家独立而强大。任何一个大企业在这一点上都不能含糊,必须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第三方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1.79万亿元,同比增长高达8.9%。在“互联网+”的赋能下,国内农村电商保持了高速的发展态势。从这一点也能看出,电商助农,早已势不可挡。

发力“品牌化”“数字化”,电商为助农找到新方向

在理解了电商助农的目的和原因后,剩下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做”。

农产品作为非标品,明显的特点就是产量、价格和质量的不可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电商介入后指出的方向主要有两个:“品牌化”和“数字化”。

所谓品牌化,就像当初的“褚橙”和现在的“东方甄选”一样。给非标品一个标准,让农产品到消费者手中时能得到品质保障。对于农产品的种植方而言,品牌化以后也能形成稳定的供销关系,不用为卖不出去而发愁。

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精心挑选以后,肯定还有质量不达标的。这也就造成其中的成本高昂,到消费者手上时可能就会出现一定的溢价。

而所谓的数字化,典型的例子就是拼多多。为了降低农产品的价格,它缩短了农产品销售链路,以减少中间商部分的差价。同时用技术改善农作物的种植条件,增大产量,提升产品质量。

“开源”和“节流”双管齐下,相当于将原本应支付给中间商的报酬分给了农民和消费者。

不过当然,想要实现这一点,背后肯定需要长期的投入。能否舍得下本、耐得住性子,依然是对电商平台们的一次考验。

一根玉米引发的论战,已经持续了接近半个月,但由此也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电商助农的意义。与其纠结于一根玉米值不值6块,不如好好想想,怎样助农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

注:文/李松月,文章来源:电商头条(公众号ID:ecxinwen),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电商头条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