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百准连麦樊登读书:视频号爆款知识内容生产方法论

方在 2022/09/26 13:33

凭借《人生的转折是工作态度》,樊登读书开启了爆款生涯。

这个视频号知识付费赛道上的头部品牌,仿佛掌握流量密码,矩阵账号内容频出10w+。

私域的体量增长也势头强劲,用户粘性很强,并自成生态。据腾讯广告数据显示, 樊登读书在微信生态积累的学员体量已经达到60万,长期活跃的用户有20万。

这是如何做到的?

8月16日,百准CEO龚海瀚连麦樊登读书视频号负责人李洋阳,围绕爆款内容生产方法论、私域运营策略及视频号平台特性进行了精彩对谈。

1

社交属性,决定内容生产方向

龚海瀚:

对樊登读书而言,和其他平台相比,视频号的哪几点优势是特别鲜明的?

李洋阳:

第一是传播量。

樊登读书的一条作品在视频号上的传播量级,比其他平台三条的传播量还大,而且长尾效应更明显。

第二是整体的内容导向比较正能量。

以新闻联播为例,它每天晚上7点在很多平台上都会开直播,但在其他平台受关注度会比在视频号上弱,因为其他平台的娱乐属性更强。

在微信生态内,相对来说比较正的内容,或者资讯类内容的传播体量更大,所以知识付费这条赛道能在视频号上跑的更顺或者更快。

第三是视频号的社交属性。

微信平台天然有非常强的社交属性。可以从社交货币和社交成本两个关键词去理解。

社交货币,简单来说就是给人们提供谈资。

樊登读书流量最好的视频叫《人生的转折是工作态度》,就有这个功能。我们到底要不要积极地工作,你有你的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内容就变成了一种社交话题谈资。

当下,大家对于知识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樊登读书目前有将近6,000万用户,视频号平台天然具备社交货币的属性,做知识服务或者付费是非常适合的,传播知识本来就比较符合社交货币。

同在一个生态,也方便用户裂变和社群积累。

社交成本,就是用户在转发内容到朋友圈的时候,朋友会不会反感,这就是社交成本。

举个例子,一二线城市很多人是不太转发拼多多,但是在三四五线城市很多人很愿意去转发,为什么?因为在小城市,邀请亲朋好友砍一刀,社交成本低。但一二线城市工资比较高,邀请领导或者朋友去转发去砍一刀,社交成本就高了。

如果能把社交货币玩得特别好,在视频号上的传播体量就可以很有想象力。

龚海瀚:

说到社交货币我特别感慨,微信生态的这一整套内容方法论,在公众号时代基本上就已经被奠定了。

当时有些人转发文章到朋友圈,可能只是因为标题高级或者篇幅特别长。

像大象公会的文章,大家可能都不会看完,但是会转发展示自己的社交形象。

视频号也有这种机制在起作用,现在的流量分配机制不是纯系统分发,还和社交点赞有关,这是产生社交货币的根基。

李洋阳:

对,里面的情绪比较微妙。

我最近还观察到一个小但特别有意思的事情:视频号的点赞原来是一个心形,点了朋友都会看到。收藏是一个五角星,和其他平台一样。私密点赞不固定在菜单栏。

但最近,收藏功能取消了,变成一个私密点赞的大拇哥。

平台可能考虑到:有的观众会觉得自己点赞一条视频,周边的人都会看到,产生一定的社交成本。

这个做法就减少了这方面的焦虑,挺妙,思考的很周全。

2

即优质又高产,

视频号爆款内容生产方法论

龚海瀚:

樊登读书目前是矩阵化运作,这个矩阵内容账号群是怎样打造出来的?每个账号之间有又是如何做定位、分级跟区隔,但是又能够组成一个整体的框架?

李洋阳:

樊登读书的账号矩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企业蓝V矩阵:@樊登读书,@樊登读书育儿号,还有@樊登读书成长思维。

蓝V账号围绕着樊登读书品牌打造,以成长、家庭和心灵成长为核心内容,它跟樊登的产品紧密结合。

第二部分是黄V账号,即大咖账号。

樊登读书上个月刚刚孵化了@儿童心理学专家杨霞。不到一个月,这个发布了20多条作品的账号就涨了2万多的粉丝。大咖账号主要以专家学者们为核心,普及一些专业知识。

第三部分是素人账号,由书友、知识分销员组成,一起更好地传递知识。

樊登读书去年举办了一个活动叫《有请讲书人》,邀请全国书友来讲书。遇到特别好的书友,樊登读书邀请其成为签约讲书人,再通过合作培训,让他们在视频号上持续产出一定的内容。

龚海瀚:

樊登读书的矩阵账号设计背后映射的是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如果没有一套工业级的内容生产机制,要源源不断供给内容本身,对于正常的一个小工作室来说压力非常大。

一定得要跟紧社会、人群的需求不断更新迭代,才能够产生这种效果,而不是简单地做复数。

樊登读书能够如此持续、稳定、高质量地生产短视频作品,有什么内容方法论可以借鉴学习、快速上手吗?

李洋阳:

首先,以内容为中心,先软件后硬件

很多机构请了很多专业制作人士来做短视频,但一直不见起色,就是因为不具备流量思维。

什么是流量思维?就是堪称玄学的网感,知道当下平台用户喜欢什么类型的内容。

硬件配备就像剪刀一样,是工具。

什么样的人能够做出好看的衣服来?一定是具备审美和设计能力的裁缝。所以剪刀重要吗?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

一个专业的短视频运营机构,通常会先招一个短视频运营,再让短视频运营去看现在到底有什么需求,以流量和结果为导向去配备团队。

其次,要有用户思维。

要理解一个区别。

过去的传统媒体是表达的逻辑,现在的新媒体是倾听的逻辑,自己说的内容最好是大家需要的、喜欢、想说的,要更具备用户思维。

所以发完一条短视频,一定要去看评论。看私信观众到底有什么样的需求,然后结合他们的需求去做一条内容,这条内容大概率是符合市场的。

大环境上,要顺应平台发展趋势。

在某音,如果要做直播或短视频,首先要匹配的是投放人员,因为要去平台买流量。

在视频号,需要配备的是运营团队。在这个阶段把视频号的流量红利尽可能抓到手。不太花钱买流量,根据对平台喜好度的观察,对用户的洞察,做出适合的内容。

微信的产品发展路径跟QQ相似,都是从工具、社区再到平台的过程。

QQ最早是一个聊天工具,后来有了QQ空间,用户在QQ空间写日志、写说说、发相册,就成为社区。后来通过开放平台的方式,让很多产品接进来,跟QQ共同成长,做出很多新产品。

个人判断,微信也是相似的路径。最早是工具,现在要变社区,所以需要更多的内容沉淀。

生态玩家要让视频号朝着一个更符合微信受众的内容氛围发展。围绕平台政策和流量偏好生产内容,而不只是照搬。

龚海瀚:

今年官方对直播的扶持力度变大,因为直播能够区分出平台的特殊性。做什么内容,进来什么人,讲了什么话,要应对不同平台的不同需求、特性、用户画像做特殊处理。

而短视频长期来看,有点“一处水源供全球”,没什么平台区隔度。

樊登读书不只做短视频,还有直播。它们在整个内容体系里面分别承载的角色或作用是什么?

李洋阳:

短视频无非就两个非常重要的点:传播和内容。

之前很多人说樊登读书的一些内容很像鸡汤。其实,传播好,不代表内容很干货。

樊登读书之前曾经尝试做过一条视频,讲李白跟杜甫这些唐朝诗人之间的关系。当时粉丝量已经过100万了,这条视频的点赞才二三百。

大家不爱看这种内容,更爱看具备传播性的内容。

所以做短视频的时候,需要思考自己的内容策略是什么。

要发百分之多少传播性的内容,要发百分之多少干货型的内容,要发多少引流型的内容。就像排兵打仗,多少步兵,多少炮兵,心里要有数,策略上要有均匀分配。

龚海瀚:

引流款、爆款的说法有点像带货。

李洋阳:

对,都是类似的。

目前直播和短视频都存在普遍的二八原则现象,用20%作品带动80%流量。

刚刚提到的《人生的转折是工作态度》,目前的播放量是2.4亿,点赞量有550万,转粉量应该有90万,让樊登读书涨粉将近1/3。

要知道樊登读书之前已经发了1000条作品,但就这一条带动了1/3的流量,二八法则非常明显。甚至不算二八法则,算5%和95%。

直播间也是如此,爆款可能占到80%的销售额。

曾经听过一个做枕套的账号做分享。他们的三款枕套定价分别是299、399、599的。其实,后面两个款都是为了衬托299的款,80%的成交也都是299的款,这就是一种有效的组货策略。

当然,怎么讲好一个品,深耕内容和产品是基本功。

樊登读书的用户群中宝妈占比不小,所以投入了很多精力研究大英百科全书等等孩子成长读物。比如说《大英百科全书》这本书到底有什么样的利益点,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社会观点和社会价值。

3

用户赋能,

低成本打造自运营私域

龚海瀚:

樊登读书在私域运营上是行业典范,你们是怎么去构建整个私域的人员架构的?日常怎么做管理和转化?

李洋阳:

每一个运营的最高境界都是自运营。

樊登读书的社群有三个阶段:圈子型社群、分销导向型社群和内容型社群。

早期,樊登读书有很多线下读书会,成员来自各个城市、各个圈层。

后来,发现有很多人帮樊登分销书籍,就产生了一个类似拼多多的小程序直播间和社群。通过卖书或者转发,成员能够获得一定的销售分成。

樊登读书通过销售课程和训练营搭建起来的社群,属于内容型社群。

什么叫内容型社群?读书具备高社交属性,在社群中可以发布读书笔记获得反馈,也可以和别人聊自己读了什么,有形成圈层的潜力。

樊登读书的粉丝经常主动写读书笔记或者心得,在群里形成圈层的交流。

运营侧采用轻量的方式,定期定时把优质的短视频、公众号文章、读书笔记以及思维导图转发进去。

有时也会组织读书节,邀请书友到现场来。很多群友之前没见过,但见到以后非常亲切,都知道彼此是谁。

樊登读书做社群体会很深,社群不在于体量有多大,在于有没有粘性,成员喜不喜欢在里面待着。

很多企业运营社群习惯在里边没完没了地发产品销售,把它作为一个转化阵地。时间长了以后,要么就设置成免打扰,要不然就退群了。

社群运营的最高目标是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什么样的内容能够激发人们在社群里实现自运营的状态。

比如,在这个社群中,能够学到东西,能够发表自己的读书笔记,能通过输出的方式巩固知识,形成不断重合的核心利益点,由此建立消费以外的关系,形成圈层。

樊登读书如此庞大的社群,如果每个都要配运营人员,将是非常大的体量。

樊登读书会邀请书友兼任社群运营,一些敬业的书友会主动做社群维护,就像上海的买菜群团长一样,他们本身很乐意承担这样的角色,也愿意跟观众互动。

这是社群自主生长出来的模式,成本也比较低,相当于书友转化为了KOC的角色。

龚海瀚:

刚才提到社群并不在于规模,让我想起中国移动互联网刚刚发展的时候,十分流行的1000个铁杆粉丝概念——在互联网里面的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小垂类,但凡能够找到1000个铁杆粉丝,就足够活下去,这是当初大家做自媒体时的底层理论。

视频号在微信的体系里,观众是10亿用户,约等于中国互联网人口的数量。

这种情况下,不管发的内容多么冷门小众,只要有足够高的价值,就一定有受众群存在,而且会特别活跃。

从图文变为动态视频,粉丝和作者之间会产生更强的互动,对作者的温度有更高的感知,会产生更强的信赖度和认可度。这是能够维持1000个铁杆粉丝的基本框架。

所以,做社群并不是讲究人多就好,而是需要往社群里注入灵魂,社群的核心灵魂是什么?

樊登读书有那么多志愿者自觉去维护社群的秩序氛围跟健康度,是因为社群内部产生了正向的价值观,让他们认可、拥护,这才是社群的核心。

只是天天发广告,就会变成废群。不会把这个群当成每天点开看的社群,只会折叠掉,或者直接退出群聊。

龚海瀚:

樊登读书日常会往社群输出什么内容?有什么运营技巧可以分享?

李洋阳:

樊登读书特别讲究跟观众的互动。

给大家举个例子,之前有一段时间樊登习惯在早上10:00,转发短视频发到社群去。很常规的操作,但其实这个做法不好。

这个点,很多观众都在上班,看短视频的概率低。而且短视频有声音有画面,可能会让领导会觉得你是不是在摸鱼。

后来,樊登调整为早上10:00转发图文,晚上7:00转发短视频。这个点观众可能下班了,或者到家的时候刚好点开看,效果会更好。

站在观众的角度思考他们需要的内容,是樊登一贯做运营的立场。

最近暑期,家长在家辅导孩子写作业带娃,会面临很多困惑或者问题。樊登就会提前去铺设脚本和内容。

大咖老师会分享:怎么样给孩子制定一个科学的时间表?怎么样让孩子更有效率地利用暑期时间?家长跟孩子暑期必看什么电影书目?

这些就是及时地解决家长问题的内容,他们很愿意去看。

有观众提到自己现在的短视频和直播没流量,怎么样能够知道用户现在到底需要什么,这个其实不难。

转发给社群或者朋友,让他们帮着看一看,让他很坦诚地告诉你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优化。

但有可能朋友不说真话,所以要客观一点,多收集用户的反馈。

龚海瀚:

樊登读书的私域如此有生命力,它的可复制性在哪里?

李洋阳:

私域运营,是日拱一卒。要持续不断地做很多很细的日常小动作去养护,才能长成大树。

首先,我们会搭一个社群运营机制,决定比如:发什么,怎么发,什么时候发。

其次,怎样复制?所有社群都有不断迭代的SOP。

一开始樊登读书只是单纯地转发短视频,那时候只有一个社区运营的小伙伴,也确实忙不过来。

后来逐步发展出班主任和群长,樊登给他们做培训,让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成长。

现在,樊登读书的社群运营也只有三个人。在做的过程当中,他们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不会去群里深度聊天。

大部分时候,他们还是通过一套内容机制,让观众自发互动。以及每周收集一次问题,帮观众解决问题。

注:文/方在,文章来源:百准(公众号ID:znrank),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百准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