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7月29日消息,在“潮起钱塘”第六届全球跨境电商峰会上,由SHOPLINE中国区KA事业部总经理王艳丽主持,基业常青创新科技集团创始人张剑飞、可它家居创始人谢何铭与利他科技、APORRO品牌创始人陈群成就《DTC品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展开了圆桌对话。
对于品牌出海看涨或看跌的问题,谢何铭认为对于从业者来讲,DTC品牌受情绪的影响会比较少,而真正受影响比较大的是平台的卖家,他补充道:“因为平台门槛低,没有差异化。而我们做DTC体现了本身的价值,有很多的差异化价值产生,不太会在乎外界的影响”。
陈群成表示很多品牌至今跳不出流量思维和广告思维,这也是出海大坑之一。他指出品牌要认真思考追求性价比是否是最好的方式,是否是消费者的真正需求点。
关于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看待今天的出海,陈群成认为品牌思维更多是对用户从精神层面再到物理属性使用层面的立体式的洞察,而选品逻辑需要基于数据调研,“没有洞察到消费者的需求,很难做出好的产品,就更不要谈做品牌。”他说。
品牌出海走到今天,大家都在追逐品牌细分赛道,那么如何打造细分市场品牌冠军?张剑飞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首先要用自己的资源、行业,把产品通过微创新做出一个真正的细分市场。
“如果这个市场不存在,就创造这个市场,但千万别跟大品牌硬碰硬”。张剑飞认为,可以找到大品牌没有看到的细分赛道,用细分赛道思维把行业重塑。
据悉,“潮起钱塘”第六届全球跨境电商峰会定于7月28日-29日在浙江杭州举办。峰会是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商务厅主办,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上城区人民政府、浙江省电子商务促进中心承办的高质量跨境电商行业峰会。峰会依托浙江制造业及跨境电商发展基础,汇聚全球产业代表,聚焦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探寻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新机遇与挑战。
温馨提示:本文为速记初审稿,保证现场嘉宾原意,未经删节,或存纰漏,敬请谅解。
以下为演讲实录:
王艳丽:谢谢大家,今天开场之前,我代表跨境电商的企业和服务商特别感谢今天会议的主办方亿邦动力和杭州市政府。特别不容易,能够花两天时间倾听整个会议,背后是主办方对跨境行业用户需求的洞察、产品的交付。
今天请来的嘉宾和分享内容恰好是我的痛点,我认为这是任何DTC、跨境服务生态对于需求的卡点,今天大家聊一聊DTC的发展、困难及一些建议,借大家的掌声给他们支持。
首先,请三位嘉宾介绍一下自己以及自己的品牌在DTC的趋势上的布局。
陈群成:感谢大家,我们从广东过来,第一次在杭州有机会和大家交流,我是利他科技陈群成,是一个80后,从事跨境电商18年,是中国比较典型的从B2B到B2C,再到DTC时代的老外贸转型做品牌的样板,希望我们这个样板打造的的案例可以给大家参考。
当我们做品牌必须把用户放在第一位,不管他有多大的影响力,他都是我们的用户,我们可以提供极致的用户体验,这是我理解的DTC品牌,把用户真正放在心里服务好他们。
张剑飞:大家好,我是张剑飞,今天大家看到我的身份比较不一样,以前我是户外工装鞋的创始人,从传统行业、传统贸易、传统工厂转型做自己的品牌。现在重新做了一个基业常青创新科技集团,具体做什么事情?用简短的一句话来表达,就是以中国优质供应链为基础,打造品牌出海全球本地化的一家落地孵化平台。
我们自己建一个取名为CBB的全球O2O新零售产品分销渠道,赋能给整个集团自己孵化的品牌,让它在全球每个地区完全渗透到一级、二级渠道,甚至是零售店。当然我们也在找各种优质供应链,如果大家对我们的营销模式和创新有想法或者感兴趣可以随时找到我们聊聊天、喝喝茶。
王艳丽:张总的理想是孵化100个品牌,在未来五年时间中,这真的是中国优质供应链所希望看到的,第二个关键词是本地化服务,这是对于中国品牌非常重要的。
谢何铭:大家好,我是可它家居谢何铭,我没有做过传统的外贸和传统的贸易,我是从国内电商转型为跨境电商,从事电商12年,跨境电商7年。7年中前面大部分时间都是以亚马逊为主要的平台,在三年前开始做DTC品牌。
两年前我特意飞到广州向教陈群成请教,在这个路上一直在慢慢探索,在两条道路上怎么找到一个结合的路径,最终能够做到从一个渠道公司、销售公司转型到一个产品公司、品牌公司,目前还是在不断探索中。
王艳丽:谢总真正想做的是能够传承的品牌,他已经为他的孩子在积累品牌所承载用户的价值,特别值得尊敬,特别扎扎实实,一干很多年。
我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Shopline中国区业务负责人,进入到跨境电商算是一个小兵,在跨境电商领域呆了12年时间,但真正做独立站是从Shopline开始的。
我不像各位嘉宾深入地干过独立站,但是我服务过几千家独立站企业,尤其是品牌型公司和亚马逊转型公司,所以坑踩的比较多,看得比较多,今天有幸代表跨境电商的行业和几位嘉宾进行互动。
现在开始第一轮提问,任何时候,了解一个赛道或者进入一个商业最核心领域的方法,是看身在其中的人他们的情绪、对这个市场的观察、对下一个阶段的投入等到底是乐观还是悲观的。
陈群成:从我做这个品牌的第一天起,这个品牌就是我的小孩子,大家对自己的小孩子只会看涨不会看跌,我做这个事情是很笃定的。不管外面环境怎样,不管疫情怎样,我们只有看涨,并且一直会为这个品牌不断赋能。当爹的责任就是得让品牌变得更加茁壮、健康,让全世界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品牌,它是有文化、有底蕴的品牌。
我们这几年一直做这个事情,这个品牌必须做到让用户认同,不是自己自嗨,我们一直和用户不断互动,不断调整运营结构,让消费者感知、感受得到这个品牌,从外表到内在都完全的认同,不知不觉变成品牌的拥护者、传播者,我们很笃定的,天塌下来这个品牌都得往前走。
王艳丽:把用户的需求洞察到极致,并且让用户成为品牌的传播者。
张剑飞:极度看涨,我先表达这个态度。我如果不看涨品牌出海这个赛道我们不会创立基业常青这个公司,在这个大环境下,唱衰的人当然很多。
我们也和很多服务商、ERP、支付方交流了,今年整个数据都是大幅下降的,但是从“品牌出海”这四个字来说我坚信没有任何问题,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在这个行业没有做好的事情,还是看各自的能力去发挥。
品牌出海不是今天或昨天才出来的,但是还是属于一个新鲜事物,在这个新鲜事物中我们还是需要大家稳定一点,不要太操之过急,我自己操盘下来,发现以前做鞋子的时候还是有点着急了,踩了很多坑,我希望在以前踩坑的过程当中把这些经验总结出来,做成一个标准化的流程,帮助更多的品牌做真正的品牌出海这件事情。所以,一定是好的,未来10年中国的品牌一定是全球的品牌。
谢何铭: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个事儿,对于看涨还是看跌,对于从业者来讲,DTC品牌受情绪的影响会比较少,而真正受影响比较大的是平台的卖家,到现在为止公司主要营收还是来自于平台,因为基础比较大。
但是当平台受到环境、形势、政策、竞争对手等外界影响时,情绪变化会波动非常大。恰恰是因为即使是平台没有变化,但是国际形势、商业形势、消费形势都在变化的情况下,对我们来说形势不好了不是不做事情了,而是在国际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我们怎样做好事情。
是我们脱离平台更大波动影响的情况下,做品牌、做DTC恰恰是我们更好的自己事情的一个路径,所以心中会更加坚定做这个事情。外界看来我们会有情绪,其实我们是没有情绪的,我们反而觉得是好事情,自己心中有一个坚定的方向。
而且从运营的方式来看,为什么平台上容易出现大起大落?因为门槛低,没有差异化。而我们做DTC体现了本身的价值,有很多的差异化价值产生,而这个东西其实不太会在乎外界的影响。
王艳丽:三位嘉宾的代入感很强,我想在座的所有进入到品牌出海赛道的人都能感受身在其中人的态度,你们的笃定以及你们的勇气、耐心和专注。这个行业和时间点不缺少机会,缺少的是如何在这个机会下寻找到符合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开展的出海业务。商业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我们持续的去创造越来越高的商业效率,是否能够创造更多的用户价值和社会价值?能够让商业回归到最本质的源头。
陈总刚才讲到,把用户需求做到极致,品牌不等于花钱,我想问你第一年是如何迈过最难的从0到1过程,品牌成长的初创期您踩过哪些坑?以及今天对于品牌商家入场的建议。
陈群成:第一年确实最痛苦,第一年最大的问题是过去的电商思维太重了,总以为选择一个全世界没有人发现的品类,用计算器一按,工厂老板一问,觉得有钱赚,就想干点事儿。
2017年的时候大家玩站群的时候都在卖货,我们用Facebook拼命打广告,我印象特别深,那一年“黑五”准备大赚一笔,后来财务一算亏了几十万。“黑五”的时候打5折,拼命打广告,就亏钱。
后来不断的去复盘发现,我们的思维逻辑是行不通的,我们借鉴的美国本土品牌,自认为产品质量不比他们差,价格比他们便宜就会畅销。这是非常固化的卖货思维和流量思维,我们一直踩坑,整个团队从买量到品牌DTC的打法,一直跳不出流量思维和广告思维。我想分享给大家的是,真的要很认真去思考性价比是否是最好的方式,是否是是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最大的问题还是自己的认知,这是一个大坑,我们交了很多的学费。
王艳丽:这是我想给抛给所有进入到出海品牌的第一个问题,到底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看待今天的出海?
陈群成:品牌思维更多是对用户从精神层面再到物理属性使用层面的立体式的洞察,卖货是什么?为什么你知道这个产品好卖,选品逻辑是基于数据告诉你的。不是创始人或者创始团队所研究和理解的,这是一个比较本质的差别。
选品逻辑如果是通过快递公司、工厂老板口中了解,或者直接看亚马逊上排行榜的TOP1,这是没有洞察到消费者买它的需求的,很难做出好的产品,就更不要谈做品牌这个事儿。
这是大多数中国企业包括我自己正在经历的。我去美国见客户,会专门看他的眼神,观察他看我们产品的肢体动作。你要感受到那种情绪,判断你的产品在用户的眼中能否激活他的情绪,是兴奋还是很平淡。有机会见见你的用户,那些真正用过你的产品的用户。
王艳丽:我认识张总是上次在Shopline的品牌峰会上,张总说要做100个品牌,我问他预计多少成功率?他说百分之百。我在想这个男人到底哪来的勇气、哪来的自信?他的方法论、复制模式到底是什么?今天抛给张总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可以确定性的复制100个品牌,我相信张总一定是想的足够清楚,他的路径到底是什么。
张剑飞:我的品牌老师和我说过一句话“隔行如隔山”,后面还有一句话叫隔行不隔理,这个“理”是品牌的运营逻辑。
为什么我这么自信?一方面通过系统化的学习了解如何从0到1打造一个新的品牌,打造细分市场品牌冠军。每个人接触的行业不一样,用自己的资源、行业,自己把自己的产品通过微创新做出一个真正的细分市场。
如果这个市场不存在,就创造这个市场。如果这个市场别人打的很一般,你做这个细分市场的冠军是有机会的。在所有的行业中,每个行业都有大品牌林立,你今天和它硬碰硬,死到哪里都不知道。
但是可以找到大品牌没有看到的细分赛道,用细分赛道这个思维重新把行业重塑一边,比如元气森林、王老吉都是经典案例。我们会用打造细分市场品牌老大的概念孵化每一个行业的新产品、新品牌,这就是我的自信。
我的合伙人也是我的底气之一,基业常青合伙人团队很强大,我一直开玩笑说我是游击队出身,那他们绝对是黄埔军校出来的。在整个海外资源、国内资源都是顶天立地的老大级别,我们共同做了基业常青这个事情,这也是我最大的信心。
王艳丽:打造细分的冠军,有一个牛逼的合伙人团队这两个点。如果大家在创业就会知道团队的力量,也知道牛逼的团队的力量。下一轮请张总做准备,按照你对于细分冠军的打造,您认为什么样的企业具备细分冠军的能力、特质和资源。
谢总是一个坚持、笃定、耐心、性情特别好的品牌卖家,我想问谢总,您在打造细分品类探索过程当中有怎样的总结和思考,或者您踩过哪些特别大的坑?
谢何铭:从做国内电商的时候就有一个口号,不做第一就做唯一,所谓的唯一就是在细分市场上做到第一,道理是一样的。具体拿到细分市场就面临一个问题,多细才是细分市场?越细层面上天花板越低,折腾来折腾去,发现可能池塘太小了,肯定也是不行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做了很多探索。
我们前面也是亚马逊卖家,做亚马逊的时候肯定和这个思路略微有区别,我们更加看大众的东西,在转型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怎样定位两边关系,甚至团队怎样建立?是直接从亚马逊转过来还是重新招?骨子里的流量思维、卖货思维怎样转到品牌思维?这些东西都是一步一步的改变的,我们还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的痛苦的。
在一个细分市场领域,大家口号都会喊,但是真正做到细分市场领域的第一或者是前列,还是要打造自己的竞争力,任何做事情都需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做平台的时候打造有竞争力的供应链管理或运营逻辑、流程比较重要,转到做DTC以后,核心竞争力需要我们重新去审视。
还有一个比较痛苦的点是本地化的力量太弱,作为中国出海卖家做平台稍微好一点,因为很多事情平台帮你做了。做自己品牌的时候,发现对本地的了解、对本地资源获取的能力太少了。
我们等于闭门造车,现在通过更多的服务商和线上渠道向前辈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或者信息。不能凭空想象应该怎么做,要在乎外国人怎么想,怎么把这个东西做到他愿意用、喜欢用,在这个事情上我们现在有很多的困难。
但是看到真正的用户、真正市场的时候,相信我们可能还会做的更好。
王艳丽:谢总提到本地化、提到核心竞争力,凡是跨境电商、DTC、独立站的都知道SaaS行业是非常“卷”的,有前面的老大哥Shopify,还有国内一批服务商,作为Shopline我们也在寻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关键壁垒。
对于本地化这件事情,还是有一点发言权,在探索中国制造出海方面,Shopline做了非常多本地化的事情。在整个DTC和品牌赛道我们坚定地笃定以下几个维度:第一在于产品本身,当SaaS工具逐渐趋同于大同的时候,可能SaaS只是一个承载的工具。
对于出海的工具我们如何优化?没有特别大的影响力?我们的竞争是什么?一定是基于本地化用户的需求以及洞察和了解,来匹配我们的产品、服务、团队,这件事情是我们在中国市场、东南亚市场非常愿意做的事情,回到品牌本身逻辑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知道今天的用户是什么样子,情绪是什么,对于你的反馈是否眼中有光,真的是比较困难的。
还有在运营的逻辑,刚才谢总提到四个问题,第一是平台,如何从普通卖家到独立站,或者到线下零售,如何变得有个性,我的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第二,亚马逊的出货贸易通道和品牌的通道如何拉开差异化?如何定义差异化?第三,团队怎么建。第四,流量思维、用户思维。
陈总有5000多个明星的,包括海外的KOL和KOC的网红用户,这件事情是中国很多品牌商梦寐以求。在用户积累中,到底用什么样的力量、内容、精神去感动了这么多的网红、明星?而且是不花钱的。
陈群成:就是从创始人开始深入洞察,我一直分享深入洞察,我都是通过YouTube、Instagram这些渠道了解他们。我在想他肯定住在洛杉矶,我在刷Instagram的时候是不是他也在刷,我模拟他想看什么,进入到他们的思维世界,把自己当做是他们。这个时候我们去想他们有什么需求,把自己带入到他这样一个圈层、一种身份中,他又会是什么样的。
其实在尝试通过互联网,通过看到的内容链接他们脑袋中的东西,这个事情我练了七八年,就是一直看,到现在每天都看,尝试链接这些人,理解他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回来找小伙伴们开发一个产品看看有没有机会被他们选中。
奥尼尔的大儿子是我们第一个破冰点,成就了这个品牌,信心就是来源于那一次破冰,我觉得这条路可行,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很多网红找到我们,因为他朋友圈发了我们给他的东西。
王艳丽:首先是思维分裂者,内容素材的极具洞察力,还有就是破冰,破冰以后快速放大,抓住一切机会上位。在座的诸位可以用几年时间来看,拿更长的时间看自己品牌的建立、初心、梦想,以及对于这个圈层用户的价值。
陈总有一个观点,当今天都在谈跨境电商的时候,他认为根本就没有跨境电商,我想今天让陈总在现场分享一下为什么这么认为。
陈群成:我觉得全世界人都是一样的,全人类都是一体的,只不过有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而已。一个品牌诞生的第一天就应该是全球化的。为什么讲跨境,跨境是基于自己的认知,跨境去到东南亚也是跨境、去北美也是跨境,干嘛不把这个“境”去掉。
从这个品牌成立第一天就必须是全球化的,可以用10年、50年、100年去打造都没问题,但今天要立下这个志愿去做。如果创始人都没有信念,这个事儿大概率是做不成的,所以我们必须得自己洗脑。
王艳丽:我们最近也在探讨,我们发现在不同国家、不同市场,本质上都是一个中国的品牌和中国的供应链,不断通过各种载体、渠道链接我的终端用户,不管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都是一个“术”,“道”的本质是如何和用户进行连接和互动,这是对于中国所有SaaS工具、服务形态所提出来的新的命题,迈向下一个10年可能真的没有跨境电商,只有中国品牌如何出海这样一个命题。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一轮张总有讲可以用品类、方法论来复制非常多的品牌,去打造隐形冠军。但是不管是运动领域的冠军还是商业领域的冠军,都需要非常极致的训练。回到张总的冠军的打造上,你认为什么样的资源、认知、能力模型、特质可以成为隐形冠军?
我想抛给行业的是,我到底以什么样的认知心态看待在跨境领域,我离这个冠军有多远,如何打造我的能力?
张剑飞:用我自己的案例来说,要做品牌冠军核心是人,品牌创始人信念和品牌创始团队的信念是坚持把这个品牌散播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夸张一点的说法是希望我的产品进入到火星,全宇宙可以看到我的东西。
当然信念不足以成,必须要有更好的、更高的学习能力,去把你想要的品牌系统化的梳理出来。大家不要做拍脑袋的事儿,真的是一套标准化的打法或者是品牌理论,通过自己的行业可以边做、边学、边复盘。
我们做一个品销合一,不要把品牌抛到天空去,需要和你的产品、和你的行业、和你的人、和你的团队一起去成长,这才有机会去做品牌。
在这一个点中首先是人,解决人的问题后面的道路就自然铺开了,后面再做品牌怎么做?我们觉得产品力,希望大家不要追求极致产品力,产品力做到7-8分就够了,要给自己留点空间。
实际上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渠道。这个渠道怎么来?奥尼尔的儿子是一个渠道,是一个热点,我们的渠道要布局跨境电商只是渠道之一,可能是1%、可能是0.1%,你要做品牌出海和跨境电商一旦把它加上等号以后,你真的只能做跨境电商,不能做品牌出海。
我记得2018年开始准备做的时候,线上亚马逊也没有开,独立站也没有,两个货柜到洛杉矶的仓库中,我们是这么干的。前段时间浙江工商大学姚教授给了我们一句话,叫做先射击再瞄准,不要等瞄好再射击,先打出去,要先动起来,不要一直瞄了,瞄了两年还没有动。
我周边好多朋友都是这样,讲了10年做品牌,现在商标还没有,做品牌要行动,不要想,很简单的道理,品牌出海是系统化的,是要去执行的,而不是永远飘在空中的。
王艳丽:下一次我们专门针对于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到底如何出海可以有一次更加深度的探讨,我快速总结一下,首先是人的信念,对于这件事情的信心还是蛮重要的。第二,在人的维度上,要有清零、成长,不断的学习和复盘。第三,品牌要接地气,潜台词就是品牌不是一个在高空上的,不意味着要了品牌就不要销售,叫做品销合一,小步快跑、快速试错、快速迭代。第四,产品力要极致,但是快速迭代,一个星期迭代几十个版本,根据用户需求快速在团队的适应能力上进行成长。第五,在打的过程当中寻找路径,我们也服务过非常多的亚马逊转型的、制造转型的,他们会比较慎重,和南方卖家不一样是先干,一边干一边改,一边改一边校正,一边校正一边寻找,所以行动很重要,基本的配备到齐就可以开干了,其中有非常多的行业专家和资源进行陪跑。
谢总,您从贸易商家转型到品牌商家,在亚马逊运营过程当中转型到品牌,除了刚才提到的几点,您对于当下亚马逊卖家转型您有什么建议?
谢何铭:我觉得更多是一种转变,和性格或者和我们能力有关系,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一条路。对于亚马逊本身的发展总的来讲还是看好的,但是中间可能对自己的团队或者公司发展的转变。
还有就是基于刚才几位说的,我刚好有一些类似的想法。从另外的角度来讲,还是从亚马逊举例,我觉得在跨境电商这么多的运营类型面前,对于平台卖家更多是一种战术、工具、信息,甚至外面提供过来的各种打法的应用,整个战场是比较确定的战场。
但是对于DTC来讲,其实没有一个固定的战场,更多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我觉得是基于不同的底层逻辑,特别从平台转型做DTC,先想清楚自己做这个事情的逻辑是什么。
杭州很多卖家相互交流说,现在亚马逊也在做、eBay也在做、独立站也在做。我经常和他们说,你们说的时候不要这么说,eBay、沃尔玛可以等同,但是独立站不要跟在他们后面。这些都是平台渠道,如果做DTC,可能另外有新的战略做这个事情,两件事情不像多了一个渠道而已,不要把独立站、DTC做成类似于拓展沃尔玛多一个渠道一样。
还有,有帖子说不存在跨境电商,张剑飞刚才说到,关于真正落地的时候一个DTC的团队,一个新品牌去打造的时候,品牌不要悬在空中,要接地气,还要品销合一。
我们内部讨论过,要把这个站建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开始花钱去引流?你可以把它建的很好,我们的心得是建站本身好不好也要通过真正的客户来验证,而不是我们自己看没有问题,真正上线的时候你的客户才会发现你的问题。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建到最基本的功能以后上线推广,这个推广不是为了马上成交,为了让一部分客户进来给我们反馈,通过不断迭代、不断小步快跑改进。在这个过程当中网站不断在更新,我们的产品也在客户在不断反馈中更新。
这也是做DTC比做平台更好的一点,客户信息可以很快可以反馈到,可以和客户更加贴近,即使是不能飞过去,至少线上可以和他们有更多的交流。
陈群成:我补充一个,刚才大家讲到独立站和平台,平台不仅仅是亚马逊,还有各种各样的平台。我突然想到一个词,有点像在海里,平台型在海里划了一亩三分地,下面的鱼可以游来游去,钓鱼的人不知道里面是什么鱼,鱼也可以随便跑来跑去。大家都在海里建立自己平台的壁垒,我们都是里面的渔夫,我们被亚马逊、Facebook、谷歌这些公司放在这里了。大家跳出这个思维和认知,鱼都在他们那里,他们都在跨境、在海外,也钓不到中国的鱼。
王艳丽:我从国内电商进入到独立站以后我发现我有一个认知的误差,我们生活在中国,中国的电商就等于淘宝、京东、天猫、拼多多。但是看海外市场的时候,在座的做国内电商的卖家可以发现,2014、2015年的时候,是整个全球品牌进入到中国的浪潮期,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第一个选项不是入驻京东、天猫,而是先建立自己的独立站,一年以后发现玩不起来。
在中国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中,平台等于电商,但是在海外的消费的土壤中,亚马逊万亿市场不到整体北美市场的50%,背后是终端用户对电商消费习惯的差异。这种认知在不断地自我打破,不断在观察,今天做的出海全球200多个国家,对于我的用户能否理解当地的物流、当地的支付、当地的所有习惯,这是出海的第一步。
今天的独立站对于我们的品牌的卖家到底承载的东西是什么?很多卖家发现,因为SaaS很卷,所以大家认为SaaS或独立站等于我的品牌。我作为一个SaaS服务过这么多品牌,因为我带KA客户,有很多非常成熟的商家,SaaS工具和功能在今天没有本质差异,但是这个独立站所承载的是对于产品、内容、用户和我之间交互,这里涉及到非常多的流量、追踪等等,是非常系统的东西,不是看起来好看就可以把这个事情做好,承载的是一个商业体。
今天特别感谢三位嘉宾回答了我这么多的问题,现场也有很多的疑问,按照所有主持圆桌论坛的最后一个关键点,就是请大家掏心窝的再给直播屏目前的朋友和现场留到现场一句话。
陈群成:创始人躬身入局。
张剑飞:品牌出海坚持长期主义。
谢何铭:品牌出海最终大家要想清楚内心到底要做什么,找到自己合适的方式。
王艳丽:大同里寻找小异。
张剑飞:品牌出海,基业常青。
王艳丽:谢谢各位嘉宾,希望能够带给大家有更多的启发,也欢迎大家接下来和我们有更多的探讨和互动。
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