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一季度财报:消费大跌 超市回暖

十里 2022/05/14 15:04

1

消费类大跌

五一前后,不少上市公司都发布了2022年一季度财报,数据十分惊人。

消费类巨头“暴雷”最知名的是金龙(300999.SZ),业绩大幅下跌。5月5日早上开盘,直接低开超10%,市值跌破2500亿元,相较最高点近乎腰斩。

这份财报有多糟糕呢?

金龙鱼的2022年第一季财报显示,当期,其营收565亿元,同比增长10.68%;实现利润总额6.6亿元,同比下降76.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亿元,同比大跌92.71%。

根据格隆汇的分析,2020年10月,金龙鱼正式挂牌,创下创业板上市最大IPO纪录,当日股价大涨118%,市值突破3000亿元。随后在资本的炒作下,市值一度冲上8000亿元,冲进A股总市值排行榜第11名,超过美的集团、海天味业等这一类核心白马股。

业绩大降,主要是受到俄乌冲突和天气影响,金龙鱼主要原材料价格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幅上涨,导致产品成本大幅上升,最终不得不靠涨价自救,但此举并未完全覆盖原材料成本的上涨,财报中毛利率同比上年同期明显下降。

除了金龙鱼没能扛住压力外,在疫情反复、消费疲软,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竞争加剧之下,调味品行业同样感到吃力。

海天味业2022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2.10亿元,同比增长0.72%,净利润则同比下降6.36%至18.29亿元;涪陵榨菜2021年营收同比增长10.82%至25.19亿元,而净利润同比下降4.52%至7.42亿元。

粮油集体出现不振的原因有两个:其一,疫情的反复,对物流运输、终端销售、餐饮等影响,同时经济疲软,消费不振;其二,粮油市场进入门槛不高,受原材料影响极大,导致企业的护城河并不深,业绩暴跌。

伴随着棕榈油、大豆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食品企业的成本压力随之而来。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烘焙行业,原材料均出现了涨价的情况。去年11月,安琪酵母宣布上调部分产品价格,同月,雪天盐业也宣布小包装食盐的出厂价陆续提价10%,而工业盐涨价幅度30%-50%。

一位面粉的经销商告诉《灵兽》,从去年下半年全线产品都开始涨价,涨价前还引起不少下游和消费者囤货,今年疫情爆发前又引起了一波囤货的现象。

上游原材料随之涨价,必定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压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

据财报显示,桃李面包2021年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1.84%,至46.7亿元,毛利率同比减少3.69个百分点,而主要原因之一则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不仅在烘焙行业,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也传导到食品及相关企业。

据三只松鼠的财报显示,2022年Q1公司营收30.89亿元,同比下滑15.85%;实现归母净利润1.61亿元,同比下滑48.75%。而2021年全年,三只松鼠实现营收97.7亿元,同比下滑0.24%。

三只松鼠并非个例。达利食品、盐津铺子等企业尽管在2021年营收实现增长6.4%,16.47%,但净利润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甚至亏损。达利食品净利下降3.2%,至37.25亿元;而盐津铺子净利下降37.65%,至1.51亿元。

消费类企业净利润和市值双双下跌。但为了对冲成本压力,只能涨价,提价5%以内的企业还算少的,多则有20%的涨幅。这种因成本上涨导致的被动涨价,更像是“饮鸩止渴”。真正能解企业压力的恐怕是要进一步调整市场策略,比如开源节流,或收缩产品线等。

2

自救无望?

粮油业绩大跌还有另一种逻辑,即因为疫情防控,各地餐馆企业受到不小的影响,严重依赖线下餐饮渠道撑起收入大头的它们,受到的冲击自是不言而喻。

对比2021年的餐饮收入46895亿元,以及2019年的收入,行业增长几乎停滞。

反观海天味业,作为国内调味品的龙头企业,销售的主要渠道就是零售和餐饮,尽管没有明确的占比数据,但在2021年业绩大会上,公司管理层毫不避讳的表示,“受疫情影响,这两年餐饮端的占比略有下降”。

另外,在新消费人群的饮食观念里,大家开始追求健康的饮食习惯,逐渐向“少油轻盐”的方式转变。在餐饮渠道需求受挫,家庭对于酱油等调味品的需求也不再如从前,在诸多因素影响之下,企业的业绩自然被波及。

在多重打压之下,粮油企业开始盯着新风口——预制菜,寻找突破口。

海天味业和恒顺醋业都在财报公告中称,积极研发和布局预制菜产品系列。仲景食品也表示,公司推出预制菜产品,主打“香菇+家宴菜”。金龙鱼也不例外,陆续推出了火锅底料、螺蛳粉、料包面等产品,给予企业高附加值。

从行业来看,虽然预制菜与调味品在行业上较为接近,调味品公司加码预制菜存在一定优势,但想要从中分得一杯羹,并不容易。

首先,调味品作为传统行业,新品培育周期比较长,研发后面对鱼龙混杂的市场还要不小的竞争,并且在短期内不一定能为业绩提升多少,反而研发成本不会小。

海天味业的财报中显示,2021年,海天味业研发费用达7.72亿元,仲景食品研发投入3242.32万元,同比增25.77%。

实际上,预制菜作为门槛不高的行业,已经吸引了很多玩家。在2020年,中国新注册的预制菜相关公司多达1.3万家,去年上半年,处于存续状态的公司更是超过7万家。而味知香作为“预制菜第一股”在上市后的表现并不突出,2021年净利润1.22亿元,同比下降1.36%。

玩家越多,行业的内卷会越严重,抵达零售终端后难免引发价格战,从而再次拉低相关产品线的利润。

况且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粮油企业的优势也不够,预制菜经营与调味品有诸多差异,包括中央厨房团队在后期的产品差异、研发差异、营销推广、供应链运输等,对于新晋玩家来说,都是莫大的挑战。

粮油的“囹圄”也是大多数消费品企业的难题,消费品企业的利润降低,股价也尽显疲态,回顾上一轮的消费品企业断崖式下跌还在2013年,之后更是经历了三年才走出“黑暗”。

但当时,大部分的消费品行业还拥有庞大的渠道销售网络,可以在经济波动期,通过向经销商压货实现自己企业的利润增长,如今这一办法显然已不实用,反而还适得其反,造成净利润剧烈波动和经销商解约等问题。

3

超市回暖

值得关注的是,消费类行情不好,超市却迎来拐点。

去年,在疫情多点散发和防控常态化下,大部分零售商超企业的业绩出现营收和利润增长幅度下滑的态势:一方面,零售各个渠道分流严重,零售业的蛋糕被社区团购、前置仓、垂直品牌连锁店等业态切分;另一方面,企业本身线上渠道乏力,数字化效果不佳所致。

经过一年的探索和提效,2022年第一季度部分超市企业重回增长轨道。

图片

据同花顺的数据显示,2021年超市板块整体营收同比-3.6%、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331.3%;而2022Q1营收同比增长0.2%、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长68.7%。再对比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659亿元,同比增长3.3%。全国网上零售额30120亿元,同比增长6.6%。

家家悦和红旗连锁等超市的增速跑赢消费大盘,甚至超过线上增速。

在现已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的8家企业中,营收同比增长的有一半居多,其中家家悦最多,同比增长8.32%。在其财报中也明确表示,超预期的业绩主要是新店培育提效进度值得重视,公司数字化、人员流动、供应链优化及门店优化并举,或有利润及扩张增速的双击逻辑,弹性较大。

今年一季度,在疫情背景下,超市主营的刚需产品承担保供应的责任,居民囤货和各地采购保供推动超市业绩的增长,再加上期间有春节,本就是超市的旺季,客观因素都带来相应的增长。

其二,商超的外部竞争压力得到缓解。一季度,社区团购大规模退潮,互联网巨头将此业务调整收缩、裁员。过去通过烧钱压低价格,来争取用户迅速扩张市场,想要达到熬死对手的目的,但冷静过后,这种模式不免对自身也是严重的内耗。而当资本用这种简单粗暴的商业模式付出代价后,商超也从价格战挺了过来,因此,一季度营收和毛利率都有所增长。

最后,由于CPI上行所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1%。其中,城市上涨1.2%,农村上涨0.7%。

从具体细分来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下降1.3%。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7%,鲜果价格上涨6.9%,猪肉价格下降41.8%,鲜菜价格上涨3.7%。受疫情和天气因素影响,3月份鲜菜价格由上月的同比下降0.1%转为上涨17.2%。

CPI上行,有利于超市同店增长,尤其是商超品类占比最多的生鲜水果、蔬菜价格上涨,会带动商超营收增长,对其业绩也是一大利好。

当然,业绩的稳步增长也并非全靠外界因素助推。在这些商超的战略中,永辉,红旗连锁等积极投入全渠道业务转型中,同时强化全国供应链能力的建设。而在精细化运营中,逐渐深化自有品牌和预制菜布局,提升毛利。

或许,超市的春天已经在路上了,消费品还处于“黑暗”之下,但想要冲向黎明,只能是在成本降低的情况下,用更高的效率为消费者提供更好体验和更针对性的产品。

这可能是经济下行时,唯一的出路。

注:文/十里,文章来源:灵兽,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灵兽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